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茅盾传 >

第2章

茅盾传-第2章

小说: 茅盾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世纪初,乌镇上的一个瘦弱的孩子,貌不惊人,老师却为他作了肯定的预言:小学老师:“小子可造”,“勉成
大器”。
    “生于同班年最幼,而学能深造,前程远大,未可限量!”
    中学老师:“是将来能为文者”

第二章学生时代

    幼年的茅盾,大部分的日子是在外祖父家里度过的。母亲陈爱珠虽然嫁到沈家,但娘家的事还要她去操劳。此时,
茅盾的外祖父年老且忙,无暇顾及家里的一切应酬;外祖母钱氏因身体有病,时而亢奋,时而消沉,也无法料理家务;
而茅盾的舅父陈长寿尚小,体质孱弱。所以陈爱珠只好带着儿子回娘家去住,好在都在一个小镇上,来往方便,走过市
河,穿过一片桑地,一会儿功夫就到了。
    在外祖父家里,幼年的茅盾受到一种岐黄氛围的熏陶。高大宽敞的厅屋,夏天凉风习习,柱上写着对联:“自南渡
以来,岐黄传世。???”屋后的那一片竹林、桑园,也成了茅盾眼中的乐园。自然,幼年的茅盾生活在外祖父一家的
岐黄氛围里,养成了他爱整洁的习惯,也受到中医世家中那勤奋好思对人负责习惯的影响。
    1900年 6月 23 日,弟弟沈德济出生时,茅盾虚岁是 5岁。弟弟的出生,茅盾仿佛自己长大了许多。父母亲也在商
量,是否可以给茅盾启蒙了,“让谁来给儿子启蒙呢?”茅盾父母颇费心思,但想来想去,还是认为自己来启蒙最合适。
于是,茅盾在 5岁那年,由父母启蒙,开始认字和写字。教材是父亲沈永锡自己挑选的,有《字课图识》、《天文歌略
》、《地理歌略》等,由母亲来施教。所以,茅盾自己称:“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其实,当时茅盾家里人多,“老三房”联合起来,在自己家里办个家塾,茅盾的三个叔父及二叔祖家的几个孩子拉
在一起,由茅盾祖父沈恩培教授。
    但茅盾祖父教书并不认真,有时学生来了,他自己却出门打牌或会友去了,丢下儿子、侄子不管,而且教的是《三
字经》、《千家诗》一类书,所以茅盾父母怕茅盾进家塾,会养成一个不好的习惯,便自己动手动口来教育儿子。后来,
茅盾祖父沈恩培以茅盾父亲行医并不忙为由,让茅盾父亲来担当教家塾的事。茅盾父亲不好意思推辞,只好接受了下来,
并把儿子茅盾也带进家塾。但茅盾学的课本,乃是新学,其他叔辈孩子仍学《三字经》一类书。
    茅盾父亲教书十分认真,对儿子也概莫能外,他每天亲自节录课本中四句,要年仅 5岁的茅盾读熟,并对茅盾说:
“慢慢加上去,到一天十句为止。”
    幸好茅盾天资聪颖,一经教授,便记住了。不到一年,茅盾父亲病倒了,四处求医无效,躺在床上,无法再教私塾
了,只好将茅盾送到本镇一个亲戚王彦臣办的私塾里去,并叮嘱王彦臣,要给茅盾讲新学。当时这个私塾里,同学年龄
都比茅盾大,只有王彦臣的女儿王会悟的年龄和茅盾的差不多。王彦臣虽和茅盾父亲既是亲戚又是有维新思想的年轻秀
才,思想很合得拢,但他怕麻烦,没有给茅盾单独讲授新学。茅盾父亲知道后,也不好再说什么。
    在茅盾幼年,沈家似乎衰落得特别快。在广西梧州做官的沈焕在茅盾出生后第二年,即 1897 年告老还乡。见过世
面的老太爷回到乌镇一看,十分失望,觉得儿孙辈都没有达到他所期望的那样有作为,连开店、造房子都没有替他办好!
因此老太爷终日悒悒寡欢,足不出户。据说在乌镇那么多青年人当中,他最看得上的只有卢学傅,认为他有出息。这样
过了两年后,经商做官的一些积蓄也花得差不多了,他于 1900 年秋天逝世。
    茅盾的曾祖父去世以后,曾祖母王氏便出面主持分家,茅盾祖父分到一爿泰兴昌纸店,仍居住在观前街。她见分家
已定;便召集儿子儿媳,当场宣布:“现在手头还有现金不到三千,老太爷遗命给长子长孙一千,现在就给了完事。余
款作为老太爷除灵和葬费,包括我自己的后事。”说完,停了一下,又接着说:“你们做儿子的,就尽这二千两光景办
吧,你们愿意办得好看些,行;愿意省俭些,也行;有余钱,你们三房分了吧。”王氏是个知书识礼、办事果断的人,
为沈家上下所敬重。她在丈夫沈焕死后第二年,也撒手西归。自此,沈家经济上也日愈困顿。
    在沈家发生变故前后,茅盾外祖父一家也急剧衰败,老中医外祖父陈我如在茅盾 3岁时去世,顿使陈家大厦失去一
柱,一下子冷落起来,经济来源只能靠几亩桑地和几间房租。在茅盾曾祖母王氏逝世的第二年。即 1902 年,茅盾唯一
的亲舅舅陈长寿也病逝。这一联串亲人逝世,使茅盾父母陷入手忙脚乱之中。
    世俗的眼中,沈家还是陈家,已经败了。原先热热闹闹的沈家大家庭,分家以后,各归各,自顾自;茅盾祖父又不
善经营,父亲病倒,生活更为艰难,吃肉也只能选择日子了。据说只有在初一、初八、十六、二十三才吃肉,而且用小
碗,只有薄薄几片!而陈家原来是人来人往,船来轿来,请老生先诊治,老先生一去世,徒弟星散,立刻车马稀少,少
人问津。这些,给茅盾父母刺激不小,年幼的茅盾仿佛也尝到了人间冷暖的滋味。
    茅盾在王彦臣那里读了半年光景,在维新运动的影响下,观前街立志书院由卢学傅一班年轻人改造,创办起一所立
志小学,专门按新式教育方式教学。病忻恹的茅盾父亲便让茅盾从王彦臣那里回来,到隔壁的立志小学,成为立志小学
的第一班学生。
    立志小学刚开学,分甲班乙班,年纪大一些的分到甲班,年纪小的分到乙班。后来上了一个星期课以后,把成绩好
的分到甲班。茅盾年纪最小,成绩却好,也就转到甲班。立志小学聘的教师都是些年轻、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甲班
有两个老师,一个是茅盾父亲的朋友沈听蕉,教国文、修身和历史。国文课本是《速通虚字法》和《论说入门》;修身
课本是《论语》,历史课本是沈听蕉自己编写的。教算学的姓翁,是卢学傅从邻镇聘来的。
    经济上困顿的事,由大人撑着;而茅盾父亲病倒在床上,却直接连累童年茅盾。茅盾曾回忆说:“那时候,父亲已
卧床不起,房内总要有人侍候,所以我虽说上了学,却时时要照顾家里,好在学校就在我家隔壁,上下课的铃声听得很
清楚,我听到铃声再跑去上课也来得及,有时我就干脆请假不去了。母亲怕我落下的功课太多,就自己教我,很快我就
把《论语》读完了,比学校的进度快。”也许是天资的缘故,茅盾这样既要回家侍候父亲,又要去上课,一心二用,功
课仍然比年纪大的同学还好!每月的考试,发榜以后,茅盾都能得到奖赏;每周的一篇史论文章,使茅盾居然在立志小
学出了名。
    每次发榜和得奖,茅盾拿回家给日愈消瘦的父亲看。30多岁的父亲,瘦得活像一个 50 多岁的老人,撑起病体,苦
涩地笑了笑,鼓励几句,又拿来看看,还给茅盾。病魔折磨得他十分痛苦,脸色蜡黄,消瘦。只有儿子得奖回家,他脸
上才浮起笑容。有一次,茅盾独自在楼上侍候父亲看书。忽然,父亲把书朝床角落里一丢,忿忿然说,“不看了!”正
专注地替父亲翻书的茅盾吓了一跳,“怎么?”“拿把刀来。”茅盾起身把桌上那把西瓜刀拿来给父亲。
    “刀,做什么?”茅盾有些怯生生地问,眼神里露出天真的惊讶。“唉,剪指甲。”茅盾父亲拿着刀看了半天,叹
口气,放下。“去将你妈妈叫来。”
    茅盾不明白父亲的用意,忙下楼去喊妈妈上楼,还在河边洗衣服的母亲听得儿子说,忙上楼去侍候丈夫。茅盾则回
学校去上课了。这天放学回来,茅盾上楼去见父母,见母亲坐在父亲的病榻边垂泪,眼睛红肿着。父亲则闭着眼,疲倦
地躺着,脸色蜡黄。事后,母亲偷偷告诉茅盾,那天他父亲要刀,原来想自杀。后来经母亲劝说,他才打消了自杀的念
头。茅盾听说,心里着实一惊,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直到晚年,依然鲜明地记着父亲想自杀这件事。
    在茅盾 10 岁那年,茅盾父亲沈永锡病逝了。那时,弟弟沈德济 6岁。茅盾母亲担起抚育两个儿子的责任,望着丈
夫的遗像,泪如断了线的珍珠滚下脸颊,她含泪恭写了一副长联,表明自己的心志:幼诵孔盂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
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不瞑目;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红,百身莫赎,从今誓守誓言,
管教双雏。
    母亲的一片苦心坚志宏愿,在茅盾昆仲兄弟心里,印下了深深的烙印。茅盾父亲逝世后,茅盾依然在立志小学读书。
有一次,因为学校教算学的老师病了,学校提前放学,这时一位大同学要拉茅盾去玩,茅盾却急于回家。于是那个大同
学追过来,结果自己不小心绊了交,擦破点表皮。那个大同学知道茅盾母亲管教严厉,便拉着茅盾到隔壁茅盾家里,反
咬一口,说是茅盾绊了他一交。茅盾母亲见状,安慰那个同学,并给他几十个制钱,说是医治他那个早已血止的手腕。
这时,茅盾那位最爱挑剔的二姑母说了几句讥讽茅盾母亲的话,母亲脸色铁青,拉着茅盾上楼,关上门,拿起戒尺,便
要打茅盾。茅盾满腹委屈,见母亲受屈要打自己,便夺门而逃,奔下楼去。背后传来母亲那忿恨声:“你不听管教,我
不要你这儿子了。”这事惊动了茅盾祖母,祖母让叔庄(茅盾三叔)去找,三叔回来说没有找到。一时全家人急得团团
转。茅盾在街上走了一会儿,觉得还是回校请沈听蕉替自己辩诬。沈听蕉听了茅盾诉说,就陪茅盾回家。进门后,沈先
生站在天井里,朝楼上喊,请茅盾母亲出来说话。茅盾母亲开了房门,走到窗口,却不下楼。沈听蕉就站在天井里对茅
盾母亲说:“大嫂,这事我当场看见,是那孩子不好,他要追德鸿,自己绊了交,反诬告德鸿。怕你不信,我来作证。”
茅盾母亲坚强的性格和知书达礼、办事果断的作风,在乌镇青年中是出名的,深得大家的敬重。沈听蕉把情况说了以后,
又想起刚才德鸿出走之事,又说:“大嫂知书达礼,岂不闻孝子事亲,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乎?德鸿做得对。”茅盾母
亲在楼窗口听了,默然片刻,说了句“谢谢沈先生。”回房去了。沈听蕉后面这句话,茅盾母亲是听懂的,沈先生引用
孔子的话,来赞扬茅盾夺门而逃的举动。古人有“父慈,子孝,非谓子当孝而父可以不慈也。夫义,妇顺,非谓妇当顺
而夫可以不义也。晏子曰‘君为社稷死则死之。’孔子曰‘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但这个出典,茅盾祖母听不懂,
见沈听蕉说了几句后,茅盾母亲便进房去了,以为媳妇的气还未消,于是送走沈先生后,便亲自拉着茅盾上楼去。推门
进去,见茅盾母亲背窗而坐,祖母忙让茅盾跪在媳妇面前,茅盾知道今天的事伤了母亲的心,跪着哭道:“妈妈,打吧。”
茅盾母亲转过身来,扶起茅盾,泪如雨下,只说了句“你的父亲若在,不用我??”哽咽着说不下去,拉过儿子,搂在
怀里,泪水滴在儿子的脸上。
    这一件事,在童年茅盾的心灵里,留下了创伤,他第一次自己直接感受到社会的险恶,也直接体会母亲哺养两个儿
子的艰辛。
    1907年,茅盾从立志小学毕业,升到乌青镇高等小学继续读书,后来更名为植材小学,地点在北宫。校舍是由道教
场所改建的。这个学校当时除讲授古文外,还开设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课,英语采用《纳氏文法》为教材,所聘
教师,大都是从上海。日本进修回来的高材生。教国文的是王彦臣和张济川,及本镇两个老秀才。植材小学是 1907 年
3 月 27 日开学,茅盾便进了植材小学读书。或许由于家境日愈衰落的缘故,茅盾对悲壮歌曲印象特别深,对忧国忧民
的英雄特别崇拜。同时,茅盾的作文也大有长进,步入少年时代的茅盾,心底里萌生出救国拯民的进步思想,也萌生出
成名成家以报答父母的愿望。
    有一次,植材小学上音乐课,老师教唱一首叫《黄河》的歌,少年茅盾一听,觉得整个身心都沉浸在这首歌里,骋
驰在祖国旷远大漠之中,昂扬悲壮,很有民族风骨,与茅盾思想一唱即合,这首歌词是这样的:“黄河、黄河,出自昆
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古来圣贤,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长城外,河套边,黄河白草无人烟。思
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誓不战胜终不还。君作饶吹,观我凯旋。”
    这首歌的歌词是杨度所写,沈心工谱曲,是当时的一首校园歌曲。沈心工,名庆鸿,号叔逵,字心工,上海市人,
生于 1869 年。1903年曾东渡扶桑,考察教育,回国后一边在南洋公学执教,一边创作了大量校园歌曲,为当时学校传
诵一时。这首歌,反映出来的气势,十分契合茅盾当时的心态,但少年茅盾对歌词内容却不甚了了。于是放学回家,他
去问母亲,请母亲作详细解释。
    几乎和在立志小学时一样,茅盾的作文仍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赏识。他在作文《武侯治蜀王猛治秦论》中,老师
称赞他“思想深沉”,认为他写此文“确是史论正格”。在作文《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论》中,老师在批语中称赞少年茅
盾“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在《祖逖闻鸡起舞论》中,老师给
予评语是:“慨祖生不遇其主,壮志莫酬,确有见地。行文之势,尤蓬蓬勃勃,真如釜上之气。”
    在作文《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论》中,老师的评语是:“目光如炬,笔锐似剑,洋洋千言,宛若水银泻地,无孔不
入。国文至此,亦可告无罪矣!”这些史论作文,大都是写有作为的英雄;而这些英雄,又大都是从磨难中来。因此,
当少年茅盾了解了这些史事以后,同情,感慨,仿效,构成了少年茅盾内心世界的一部主旋律,形成了一种奋发向上的
力量。所以老师对他寄以厚望。在议论《学部定章学生毕业以学期为限论》中,老师兴奋无比,评价茅盾“生于同班年
最幼,而学能深造,前程远大,未可限量!急恩升学,冀着祖鞭,实属有志。”
    在史事议论中,对时事也十分感慨,其中一篇《青镇茶室因捐罢市平议》道出了少年茅盾对清王朝政府的不平和不
满,这篇作文是这样写的:警察,有益之事也;茶室,消耗之所也。以消耗无谓之钱,办有益地方之事,亦其宜也。吾
青镇茶室,因捐罢市,论者汹汹,以为茶室乃无谓空费之地,本应出捐以助公款,何其无良狡猾,一至于此?然余以为
茶室业小资薄,一日所赚之钱几何,既担任城镇学堂之捐,今再益之以警察费,宜其不能任其职矣。且加一捐,其茶之
价亦必增一倍,吾恐吸茶少而益致亏矣。吾故谓警察之抽茶捐,事出苛求,而茶室之罢市不从,不得谓以私念而败公事。
且办警察非一二千元不能,则区区茶捐,何足敷用?况警察非所以卫大商及富家耶,则此款宜大商家出之,又何必与小
民缠扰不已哉?(眉批:不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