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

第32章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第32章

小说: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扩展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表现在:    
    (1)垄断资本借此获得了高额利润,控制了世界范围内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垄断资本的势力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以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加强了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剥削和统治。    
    (3)加大了资本输入国在经济上甚至政治上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性。    
    (4)在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范围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交流。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合作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本质    
    随着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各国资本积极向外扩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争夺世界销售市场、投资场所、原料产地等领域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分配和重新分配高额垄断利润的关系,而这种高额垄断利润的分配,只能按照各垄断资本集团的资本实力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实力进行,即按照资本的力量对比进行。    
    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实质上是以维护本国垄断资本利益为基本内容的既斗争又联合的关系,而实力是分享利润的基本原则。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规律的作用下,资本的实力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妥协和协调一致是暂时的、不稳定的,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则是长期的、绝对的。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矛盾    
    (1)贸易领域的矛盾    
    发达国家经济关系中的矛盾,在贸易领域表现尤为突出。贸易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市场问题。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各国的市场问题都很尖锐,对世界市场的争夺异常激烈。贸易顺差意味着多占市场,能实现利润,获取外汇,增加就业,减少社会矛盾。而贸易逆差,意味着被挤掉市场,利润减少,债务增加,失业扩大,社会矛盾激化。因此,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贸易领域的矛盾一向十分尖锐。如美欧之间、美日之间围绕农产品贸易以及钢铁、汽车和一些新科技产品贸易的矛盾都十分尖锐。发达国家在贸易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将是长期的。    
    (2)投资领域的矛盾    
    二次大战后,随着政治、科技条件的深刻变化,资本输出有了新特点:由原来主要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投资,变为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投资主体和形式由原来主要是私人间接投资,变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生产资本输出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此相适应,发达国家之间在投资领域的矛盾也不断激化。    
    通常来说,大规模资本输出,特别是生产资本输出,对于输入国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可以增加资本投入总量,引进先进技术,有利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外资大量涌入,可能使资本输入国陷于净债务国的不利地位,或者使本国经济过分依赖外国资金,从而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发达国家对外资输入往往采取既鼓励又限制,既利用又排斥的态度,使发达国家在国际投资领域的矛盾和摩擦更加复杂。    
    二次大战后,美国成为最大的资本输出国。70年代以后,随着西欧、日本经济力量不断增强,它们输出资本的步伐逐渐加快。到80年代,美、日、西欧的国际投资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西欧和日本对美国的直接私人投资,超过了美国对西欧和日本的直接投资,美国逐渐由原来的债权国变为债务国。今天,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净债务国。相反,日本的国际投资地位迅速上升,今天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只要垄断资本向外扩张,追逐高额利润的本质不变,发达国家争夺有利投资场所的斗争就不会消失,有时还会十分激烈。    
    (3)金融领域的矛盾    
    发达国家在货币金融领域的争夺,历来是它们之间争夺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的一个重要环节。金融领域的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发达国家为巩固或加强各自的货币地位而展开斗争。目前这方面的斗争集中表现在美元与欧元之间的争斗上。第二,发达国家围绕汇率的变动而展开斗争。汇率对一国的国际收支有直接影响,进而又影响国内生产、投资、价格、就业、经济增长等。因此,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通过汇率手段来保护或扩张本国的经济利益。发达国家围绕汇率变动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斗争。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调节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经济调节的形式    
    在国际经济领域展开激烈争夺的情况下,由国家出面实行的一定程度的国际经济调节,就成为维持国际经济秩序的必要条件。    
    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际经济调节的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本国垄断资本对外扩张所采取的有关国内调节措施。    
    ②通过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进行调节。    
    ③通过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高级会谈进行国际经济协调,如政府首脑会议、有关的部长会议等。    
    ④通过各种一体化或区域化的国际垄断同盟进行调节,如欧洲联盟。    
    国家出面的国际经济联合和国际经济调节,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要维护,因而形成了不可克服的生产国际化与资产阶级国家壁垒的矛盾。特别是美国顽固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引发当今世界各种矛盾的重要根源。国际调节机制和国际经济活动中的种种矛盾,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国际范围的表现。由此决定了在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全球经济中,国际经济调节有很大的局限性。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经济调节的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调节,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国际协调为本国私人垄断资本对外经济扩张服务。    
    (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协调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    
    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的重要方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表现为先进的帝国主义宗主国与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的特征突出表现在殖民主义国家依仗武力征服落后国家和地区,把落后国家和地区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实行殖民统治,使之成为自己保证的商品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成为获取高额利润的重要源泉,由此形成了以先进的帝国主义宗主国和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为基本内容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表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战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原先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纷纷取得政治独立,成为主权国家,走上了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但是,由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处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单一的畸形的经济结构和贫穷落后没有根本改变,在经济上对发达国家仍有依附性。所以,在当今的世界体系中,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作为独立主权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发生经济联系,不存在直接的从属关系;但另一方面,在历史形成的不合理的旧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又是不平等的,是一种既相依存又相矛盾的关系。西方发达国家为维护其在世界经济中的既得利益和支配地位,趁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之机,积极推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这种新殖民主义的特征就是不断通过经济渗透来控制和掠夺发展中国家,力图保持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新的以“经济兼并”为基础的经济殖民主义的存在,表明现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遭受发达资本主义的剥削和控制。这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中的本质特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的协调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上述矛盾的协调,有赖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历史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形成。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显著特征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国际贸易、金融、货币、技术等领域控制并剥削发展中国家,造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范围内的贫富两极分化。    
    国际经济新秩序是相对于国际经济旧秩序而言的。它是指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消灭剥削和控制,建立起真正体现平等互利、互助合作原则的世界经济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世界各国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和扩大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国际贸易应当建立在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和技术转让,应当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不附带任何政治、军事条件,不要求任何特权或借机牟取暴利。应当通过对话逐步建立起平等合作的南北关系,反对经济贸易中的不平等现象和各种歧视性政策与做法,更不允许动辄对别国进行经济制裁。    
    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必然会遭到各国垄断资本的顽强抵制和反对。同时,斗争从来就是实力的较量,发展中国家今天的经济实力在总体上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附录:关于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以及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实现条件的推导过程一、关于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的推导    
    假设两大部类一年中生产了如下价值构成的产品:    
    Ⅰ4000C+1000V+1000M (作为第一部类的产品,该6000产品的实物形态为生产资料)    
    Ⅱ2000C+500V+500M   (作为第二部类的产品,该3000产品的实物形态为生产资料)    
    其中,第一部类的4000C部分表示第一部类中的所有企业为生产所有的6000产品而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4000C这部分作为第一部类的产品,其实物形态是生产资料;在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当将这4000C的产品卖掉后换成货币,用这些货币接下来需要购买的对象也是生产资料。而生产生产资料的所有企业都在第一部类。因此,4000C这部分产品只需要在第一部类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相互交换即可得到实现。而同一部类内部的交换其难度要远低于跨部类的交换,因此,这里的Ⅰ 4000C的实现问题不作为分析的重点。    
    第二部类的500V+500M部分表示第二部类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作为第二部类的产品,他们是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料;当它们被销售出去换成货币,它们所要购买的对象依然还是生活资料(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资本家把所有剩余价值全都用于个人消费)。而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企业也都在第二部类,因此,这里的500V+500M部分也只需要第二部类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相互交换就可以得到实现。同样地,这里的Ⅱ(500V+500M)的实现问题也不作为我们分析的重点。    
    而第一部类中的1000V+1000M则表示第一部类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这部分作为第一部类的产品被生产出来后,其实物形态是生产资料;在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当将其卖掉后换成货币,用这些货币接下来需要购买的对象却是生活资料。而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企业都在第二部类,因此,它必须向第二部类提出交换要求。反观第二部类的2000C,表示第一部类中的所有企业为生产所有的3000产品而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这部分作为第二部类的产品,其实物形态是生活资料;在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当将其卖掉后换成货币,用这些货币接下来需要购买的对象却是生产资料。而生产生产资料的所有企业都在第一部类。因此,它必须向第一部类提出交换要求。在这里,我们刚好假设I 1000V+1000M = Ⅱ 2000C,这也恰好是简单再生产对于两大部类之间交换条件的要求。由此,得出了简单再生产的第一个实现条件:    
    1。   Ⅰ (V+M) = Ⅱ C     
    将此条件的左右两端同时加上Ⅰ C,可得简单再生产的第二个实现条件:    
    2。            Ⅰ (C+V+M) = Ⅰ C + Ⅱ C           
    再将第一个条件的左右两端同时加上Ⅱ (V+M),并将公式左右换位,则可得第三个实现条件:    
    3。            Ⅱ (C+V+M)= Ⅰ(V+M) + Ⅱ(V+M)      
    二、关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的推导    
    先看上述简单再生产的第二个实现条件:Ⅰ(C+V+M)= ⅠC + ⅡC。此条件的含义是:如果社会要维持简单再生产,则必须使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能够满足两大部类维持简单再生产所形成的对生产资料的共同需求。如果我们把这个条件的含义反过来理解,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仅仅满足Ⅰ(C+V+M)= Ⅰ C + ⅡC,则该社会也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如果要进行扩大再生产,则要求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在满足了两大部类维持简单再生产所形成的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后,还应该有一个剩余,以便满足两大部类进行扩大再生产所形成的对生产资料的追加需求,即公式中的〃 = 〃须变为〃 》 〃,我们由此得出了Ⅰ(C+V+M)》ⅠC+ⅡC的条件。将此不等式左右两端同时减去一个共同项ⅠC,由此得出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条件:    
    1。             Ⅰ(V+M)》 ⅡC     
    再看上述简单再生产的第三个实现条件Ⅱ(C+V+M)= Ⅰ(V+M)+Ⅱ(V+M),它表示如果一个社会要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话,其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活资料必须要同时满足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生活资料的共同需求。这里大家要注意的是,公式右边的两个M表示的是两大部类的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通常用M/X来表示,只不过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资本家把全部剩余价值都用于个人消费了,因此在这里X=1,所以M/X简化为M。现在我们将该公式右端的两个M还原为M/X(只不过此时X=1)。和我们推导第一个前提条件时相同的思路,如果Ⅱ(C+V+M)= Ⅰ (V+M/X) + Ⅱ (V+M/X),则该社会只能实现简单再生产。如果要进行扩大再生产,则此处的〃 = 〃须变为〃 》 〃。即Ⅱ(C+V+M)》 Ⅰ(V+M/X)+ Ⅱ(V+M/X)。然后再将此不等式左右两端同时减去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