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

第17章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第17章

小说: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在某一社会中,生产力能以它应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并超过其他社会的生产力发展速度,实际上集中体现了该社会的结构更为合理,社会关系更为先进,人的主体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第五,生产力是一种具有可测度的客观标志,它具有直接现实性。    
    2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深化。坚持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实践原则,也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前提。坚持生产力标准,对于我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促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确立生产力标准能使我们破除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从根本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界限。同时“生产力标准”又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从历史主体的角度,为把“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真正贯彻和落实于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提供了根本保证。    
    (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阶级斗争的核心是经济利益,但阶级斗争是在广阔的社会领域中进行的,其主要形式是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理论)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尤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阶级矛盾激化的程度一般总是社会基本矛盾,尤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反映。社会基本矛盾是阶级斗争的基础,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表现和结果,同时,它又为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扫清道路,是阶级社会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形式。所以,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对反动阶级的斗争,才能实现社会形态的质的飞跃,从而使生产力能够以其应有的速度向前发展。(2)先进阶级对反动阶级的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从而使社会形态处于量变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处于变化之中。阶级斗争有其固有的规律以及不同的性质、规模和方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阶级斗争,即代表新的生产力的先进阶级反对体现落后生产关系的反动阶级的阶级斗争,才能构成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四)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1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社会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其实质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和革命阶级本身,革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改革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革形式,它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中,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经常出现的、具有相当普遍性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    
    改革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革命的程度时,就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社会改革是走向社会革命的一个步骤,是革命的前提和准备,而在革命后,它又往往是巩固革命成果、完善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和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两种方法和手段,两者互相补充,共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3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改革是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所以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五)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革命的含义    
    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鲜明特征,因此我们把当代的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统一称为科学技术革命。    
    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之后,这次科技革命是以微电子学和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标志,包括生物工程、激光、通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新能源在内的科学技术革命。    
    2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现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更深刻、更广泛。科技革命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的。    
    科技革命直接影响着生产方式的变革。18世纪下半叶,爆发了第一次技术革命,即以蒸汽机的应用为标志的技术革命,19世纪下半叶发生了以电机的生产和电力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现代科技革命是20世纪40年代后发生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这三次科技革命,特别是当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使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生产管理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现代科技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全方位地改变了人们的作息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现代科技革命还引出了思维方式的革命,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手段,引起了思维方式的革命。    
    总之,由于科技革命,我们的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生物时代、高科技时代等,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对我们时代的带动和影响是其他因素无法相比的。    
    (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通过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关系和社会面貌。    
    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终极原因。    
    3生产力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又是人们当前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本身的状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    
    三、历史的创造者    
    (一)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    
    历史规律的形成和社会发展的实现都只存在于人的活动中间,所以社会就是人们自己的活动,人既是历史的主体又是历史的客体。    
    1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中的一切都是人们活动的结果或产物。    
    2历史规律并不是存在于人的活动之外或凌驾于人的活动之上的“绝对”,而是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并反过来制约人的活动的客观力量,历史主客体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历史规律,历史规律也只有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    
    3人能够认识历史规律,并通过自觉活动驾驭历史规律,成为历史规律的主人。人在历史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4尽管历史是人自己的活动,历史规律仍然是客观的。    
    (二)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1历史的参与者    
    人是历史的主体,又是历史的客体,所有的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都从这样或那样的角度对社会历史发展产生影响。    
    2历史的创造者    
    在参与社会历史活动的所有的人中间,只有那些与历史存在和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换言之,历史的创造者特指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以及发展方向和总趋势的体现者。因此,历史创造者肯定是历史参与者,但历史参与者中却有的不是历史的创造者,特别是那些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分子,他们只是从反面影响了历史,而不能称为历史的创造者。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历史的创造者只能是人民群众,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在于他们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他们不能取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作为物质资料生产者的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而人民群众以不同的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实践活动。人民群众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每一个时代,人民群众都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在当代,由于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因而劳动知识分子的创造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物质前提,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又成为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而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中起着重要作用。    
    3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由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运动所引起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要求改进生产关系,人心向背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四)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历史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    
    历史人物是历史上起过显著作用的个人。历史人物之所以被称为历史人物,一是他们总是同一定的历史重大事件相联系,二是在历史事件中他们的活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过程。    
    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他们是一定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历史人物能较及时地掌握时代的脉搏,反映历史发展的趋势,最先发现和提出新的历史任务。    
    (2)他们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历史不是许多个人活动的简单汇集,而是以一定方式有组织的,如果没有适合实现历史任务所需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历史任务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历史人物就是起到这一作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他们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历史人物可以决定个别历史事件发生的迟早,可以使历史事件的结局是这样或那样,可以加速和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    
    但是,历史人物的作用再大,也大不过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他们也不能摆脱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社会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制约作用    
    (1)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特定历史人物的产生。任何杰出人物的产生,都是以时代需要的必然性为前提的,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从这一意义上说,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    
    (2)历史人物的作用,又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不管杰出人物的本领有多大,他们都只能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下起作用,而不能超越这些条件。历史人物都无力强迫社会接受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合或暂时不适合的关系,他们只能演出那个时代所可能演出的历史话剧。    
    (3)要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来认识个人的历史作用。    
    3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    
    (1)历史主义原则。必须历史地评价历史人物。离开历史而否定一切或肯定一切,都是反历史主义原则的。    
    (2)阶级分析的原则。将历史人物同他所属的阶级放在一起加以评价,置于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中加以具体分析,把握他们的基本政治倾向。    
    (五)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概括地说,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具体地说包括四个方面:(1)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3)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4)向人民群众虚心学习的观点。要把群众观点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还需要有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包括相互联结的两个方面:一是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二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也是其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与群众观点是统一的。    
    (一)核心概念    
    1社会发展规律    
    2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二)基本原理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1)内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适应的——促进作用,不适应的——阻碍作用。    
    (2)方法论意义    
    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根源——社会生产力;    
    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依据。    
    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根据。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1)内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适应的——促进作用,不适应的——阻碍作用。    
    (2)方法论意义    
    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规律一起使我们把握了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    
    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依据。    
    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根据。    
    3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2005年试题多选题第17题)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