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 作者:沈世豪-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界数学界轰动了。处于政治旋涡中的中国数学界,尚未从浓重的压抑中完全解放出来,但不少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陈景润这篇论文的真正意义:它是无价之宝!是一颗从中国大地升起的华光四射的新星。
密切关注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2)的外国科学家,看到这篇论文以后,真正信服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哈贝斯特坦从香港大学得到陈景润论文的复印件,如获至宝,他立即将陈景润的(1+2)写入他与黎切尔特合著的专著中。他们为了等待陈景润对(1+2)的完整证明,把已经排印好的该书的出版日期推延了数年之久。在该书的第十一章 即最后一章 ,以“陈氏定理”为标题。文章一开始,就深情地写道:
我们本章的目的是为了证明陈景润下面的惊人定理,我们是在前十章 已付印时才注意到这一结果的;从筛法的任何方面来说,它都是光辉的顶点。
陈景润喋血跋涉的精神,感动所有深知其艰辛的人们。华罗庚在“文革”中久经“四人帮”一伙的迫害,处于逆境之中。他得知陈景润的情况,这位提携了陈景润,并培养了不少出类拔萃学生的数学大师,一生严谨,轻易不评价他的学生,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说道:“我的学生的工作中,最使我感动的是(1+2)。”美国著名的数学家阿·威尔(AWeil)在读了陈景润的一系列论文,尤其是关于哥德巴赫猜想(1+2)论文以后,充满激情地评价:
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震惊海外的社会效应,在当时相对封闭的中国,许多普通老百姓是不清楚的。陈景润的知名度,主要源于徐迟的那篇著名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为中国人赢得了无比的自豪和骄傲。在《中国科学》上刊登了他的那篇著名论文后,他第一个想到的,并不是接踵而至的荣誉和鲜花,而是培养了他的老师和给予他帮助和支持的同事、朋友。他恭恭敬敬地把论文寄给远在厦门大学母校的老师们,并在篇首题上表示感激的话语和名字。或许,是经历了太多的患难和逆境,陈景润把由此而来的名利、荣誉、待遇看得很淡。他仍是穿着已经褪色的蓝大褂,看到同事,仍是闪在一旁,率先问好,或表示谢意。一场大战过后,捷报飞扬,并波及海外,在陈景润的目光中,一切仿佛都是那么平常,那么顺其自然。他依然节俭得让人感到过分。唯一奢侈的是,不忘记在竹壳热水瓶中放下几把药店中买来的最便宜的参须。
1973年是不寻常的。表面上的特殊平静,往往预示出人意外的高潮。黄钟大吕,在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并不至于会那么平淡无奇地消融在飘逝的岁月里。尽管,“文革”大劫此时并未结束,中国正处于一种政治上的非常时期,但光明和真理依旧倔强地展现出那不可战胜的伟力。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如擎天大柱,撑起科学的蓝天。
陈景润是个传奇式的人物,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由哥德巴赫猜想引发的传奇,以常人无法预料的情节,揭开了更为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一页。或许,只有生长在中国的陈景润,才有幸享受和领略如此的幸运。
陈景润第五章 风雷激荡
第五章 风雷激荡
毛泽东下令“抢救”陈景润
北京。中南海。菊香书屋。古老的皇家园林。万木葱茏,碧波荡漾。飞檐吊角仪态万方的大屋顶式的建筑,恰似不动声色的历史见证人,阅尽春光秋色,也阅尽系着中华大地的史诗。
毛泽东日理万机。这位来自湖南韶山冲的农民的儿子,才华横溢的教书先生,挥动那如椽巨笔,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中国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撼天动地的肺腑之言,恢复了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的尊严。毛泽东不愧是继列宁之后又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变为实际的领袖,不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改变了世界格局,改变了时代的走向。他的伟大之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中国人民还不知要在黑暗中摸索多久。
伟人也会有失误之处的。他在晚年,由于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错误地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给中国革命和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但毛泽东在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关头所表现出来的决断精神以及大无畏的气概,仍然闪烁着一个伟大领袖的夺目光辉。
毛泽东崇尚科学,十分尊重和爱护那些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文革”大乱,他亲自保护了钱学森等一批卓有成就的知名人士。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2)之后,1973年4月6日,中国科学院《科研工作简报》第7期发表了题为《数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项成就》,客观地说,因为当时的政治氛围,科研工作尚未提到应有的地位,这份简报中对陈景润的成就评价是一般的,它只是概括性地介绍了陈景润的工作,并指出,此项成就将会在世界产生较大的影响。接着,新华社据此发表了一条消息,调子有了提高,认为是“一项被认为在国际上是领先的新成就”,“是20世纪数学的最大成就之一”。中央领导同志看到这份“简报”后,要求科学院“写一份较为详细的摘要”,并将陈景润的论文放大样一并送往中央。4月16日,数学所将有关材料备齐,20日送到中央有关部门。这一期间,新华社发表了一条陈景润患严重腹膜结核,病情危险,急需抢救的消息。时刻注视着中国的方方面面,为中国命运而日夜操劳的毛泽东,看到了这些材料,目光锐利的他,毫不犹豫地在文件“要抢救”三个字上,画了一个圆圈,并退给当时负责科研文教的姚文元办。
一介寒儒似的陈景润,此时,仍然屈居在那间六平方米的小屋中,电灯当然是用上了,他对这些复杂的政治背景,一无所知。长期的伏案劳作,超负荷的科研攻关,加上严重缺乏营养,他的健康状况很差。青年时代,他就患了肺结核、腹膜结核等多种疾病。数学所的人们都知道,陈景润穿衣服,整整要比别人提前一个季节。9月,北京正是金秋,不少人还穿衬衫,而陈景润已经套上棉衣了。经过这场冲击哥德巴赫猜想的苦战,他更是疲惫不堪,极端怕冷,脸上时常浮起阵阵潮红,大概是病久了,也苦久了,他丝毫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贯彻毛泽东同志的批示是不能过夜的,毛泽东画圈“要抢救”陈景润,犹如一声令下,从中南海到各个有关部门,全部行动起来,这是陈景润远远没有料到的事。
北京的4月下旬,天气还冷,尤其是夜晚。陈景润关住门,像往常一样,埋头在数学的研究中。暖气已经停了,他穿着棉衣,头戴护耳的布棉帽,还是觉得凉意沁人。
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杂乱的脚步声,接着便是有人擂门。陈景润心惊肉跳,他一看表,已是深夜二点钟,莫非,又是来抓他这个“白专典型”么?
他不开门,守在门口。一次次地遭受凌辱,他也长进了,决心反抗,万一不行,无非是再跳一次楼。“士可杀不可辱”,他颇有文人的骨气。
人们万万不会想到,这支队伍的领头人,便是当时红得发紫的大“左派”迟群。他这种场面见多了,看到擂不开,便在门外高声喊道:
“我们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派来看你的人!”
小屋里面没有动静,迟群又放开嗓门,大声喊了一遍。
夜深人静,陈景润听清楚了,毛主席深夜派人来看他?!难道,这是做梦么?毛主席怎么会知道我陈景润呢?莫非,是有人故意骗他开门么?
他战战兢兢地把门开了一条缝,人们一涌而入,奉“最高指示”来抢救他的人们,见他脸色苍白,一脸病容,在传达了毛泽东的批示之后,架起他就要走!惊喜交加。瞬间降临的喜讯,如汹涌澎湃的大潮,几乎要席卷他而去,一阵晕眩过后,定神一看,所有的目光都闪烁着无限的关切、焦虑,甚至爱抚,红太阳的光辉,终于幸福地沐浴在命运多舛的陈景润身上了。
他想说:“谢谢毛主席。”又觉得太普通,想喊一声“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喉咙里仿佛被什么东西哽住了,人到最激动的时候,真的会不知说什么才好。陈景润眼眶红了、热了,泪水夺眶而出,这个极少流泪的汉子,真想大哭一场,倾吐积压在胸中无尽的悲欢。
连让他哭一回的时间也没有了,既然是“抢救”,那就必须分秒必争。迟群向陈景润讲述了贯彻毛主席批示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毫不迟疑地把陈景润请出了那间寒窑式的小宅。门外的轿车早已发动起来了,载着陈景润直往清华大学方向驰去。
陈景润的命运有时就这么奇,陈景润被这一从天而降的喜讯弄得手足无措,他从来没有坐过此等豪华的轿车,更没有奢望过被这么多人前呼后拥,像抢救稀世珍宝一样,小心翼翼地弄到一个神秘的地方。他怀疑自己是否变成濒临绝灭的国宝“大熊猫”了。
将近凌晨时分,陈景润被送到设备一流的清华大学医院,特地奉命从北京协和医院赶来的结核病专家张孝骞教授,带着助手已在那里等候。他们对陈景润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发现他患有结核病,健康状况虽不像新华社记者所写的那么严重,“已是垂危状态”,但体质很差,必须立即住院治疗,然后休养一段时间,陈景润害怕住院,嚷着要回家,迟群严肃地告诉他:这是毛主席的指示。陈景润终于安静下来。
他还是一直挂念着他的小屋。深夜时分,那么多人来“抢救”他,弄得他手忙脚乱,什么东西也没有整理好,草稿、手稿、还有他那点赖以生存的存蓄,都在他的小屋里,数学所并不十分安全,失窃的事情,时有发生。1958年,全所绝大多数人去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连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都去了。因病在家留守的陈景润,仅是到图书馆去看了一会儿资料,他的财物就被梁上君子洗劫一空。这一次,兴师动众,毛主席下令“抢救”他的特大喜讯传遍了中关村,并很快演义成无数生动曲折的故事,有鼻子有眼地传遍了北京城,万一不测,不是太让人遗憾了么?
孩子气十足的陈景润终于从医院中偷跑了出来。他的“失踪”立即又险些变成新闻,奉命“抢救”他的人们怕把事情闹大,悄悄地四处寻找,终于在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地方发现了他,问及他偷跑的原因,陈景润嗫嚅了许久,才说出了他的心病。
“我担心房子被撬了”。数学家的观念是务实的,人们理解了他。
为了让陈景润安心住院治疗,有关部门搬来了一个保险柜,放在病房里,陈景润贵重的东西,牢牢地锁在里面。他感到从未有过的释然和轻松,所有付出的艰辛和劳碌仿佛都得到补偿了。
窗外,已是柳绿花红,踏着蹒跚脚步的春天,终于向陈景润绽出美丽动人的微笑。
1周恩来:请陈景润当全国四届人大代表
好事成双。
毛主席派人来“抢救”陈景润的消息,在中关村,在“文革”中饱受折磨的科学家中间,激起一阵阵波涛,那些对陈景润抱有成见,尤其是整过陈景润的人们,颇为惊慌。然而,那是一个“造反有理”的时代,他们在稍为平静之后,立即放出风声:“有人夸大歪曲事实,欺骗了毛主席。”富有正义感的人们,也毫不相让,责问他们:你们天天高喊要解放普天下三分之二劳苦大众,连陈景润都解放不了,算是什么?陈景润成了争议不休的焦点人物。
陈景润反而很平静,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仿佛人们议论的不是他,而是其他人。从医院出院回来,他显得精神多了,原来白中带青的脸上漾出了健康的红润,眉宇间透出宁静、恬淡的神韵。他一头钻进了那间久违了的六平方米的小屋,关起门,仿佛要把一切关于他的传闻、非议统统关在门外。
毕竟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发话了,陈景润幸运地得到伟大领袖的保护,那些总不安分的人们,暂时不敢轻易干扰他。1973年以后,中国的政治形势还处于动荡之中,“四人帮”利用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垮台,借批林批孔之机,矛头指向周恩来总理,妄想利用召开四届人大的机会,抢班夺权。
已是身患癌症的周恩来总理,早已洞察了“四人帮”的险恶用心,在“组阁”问题上,针锋相对而又机敏过人,终于粉碎了这伙祸国殃民的恶魔的阴谋。周总理是很细心的,1974年,他南下广州,得知了陈景润的情况,立即从广州给有关部门打电话,请陈景润当四届人大代表。
消息传来,中关村再一次刮起了飓风,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着陈景润。
这同样是始料不及的事情。周恩来是极富远见卓识的。“文革”动乱8年之久,整个科技界都瘫痪了,极“左”思潮一阵强似一阵,冲垮了正常的国家秩序,冲垮了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部门,整个国家处于临近崩溃的状态。更让他担心的是,处于第一生产力重要地位的科学技术,已经多年无人问津了,而拭目世界,西方国家、日本、东南亚诸国正利用相对稳定的世界秩序,大步向前发展,甚至腾飞。内忧外患,落后就要挨打,甚至可能被开除球籍。
肯定陈景润的不懈的科学攻关精神,等于在滚滚寒流中呼唤万木争荣的春天,在漫天飞雪中高唱一支昂首九霄进军未来的壮歌。
树起陈景润便是树起一面耀眼的旗帜:科学落后的中国,需要有千千万万的陈景润。正如被毛泽东同志高度赞扬过的清代诗人龚自珍的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人才难得,到哪里去寻觅像陈景润这样可以在20世纪遥遥领先于世界科学前列的人才?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可以当伯乐,都可以识别千里马,都可以理解时刻关注着党和国家命运的周恩来总理的宽广胸襟和放眼未来的目光。
有人激烈地反对陈景润当四届人大代表,并企图以组织的名义,抵制周恩来总理的决定。中国有句古话:利令智昏,而一些人,当手上掌管了某一部分权力的时候,头脑也会发昏的。他们到有关部门去反映陈景润的所谓“不问政治,只走白专道路”的情况,结果,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所有阻止陈景润当四届人大代表的企图都破灭了。
党和国家了解陈景润,相信、信任陈景润,他作为科技界的代表,参加全国四届人大,当之无愧。
陈景润是位老实人,在关于他是否适宜当选四届人大代表问题上,外界争论得热火朝天,他始终泰然处之,不闻不问,他的兴趣在于科研,在于数学。对于政治上的大是大非问题,他是界线分明的,他热爱党,热爱祖国,公私分明,从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他的心地纯洁得如同一个孩子。在他成名之后,有感于党和国家的关心,曾萌发过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心愿,并把这种心愿和他熟悉的书记李尚杰同志谈过,这位来自二野的老战士,热情地鼓励陈景润的上进之心,但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