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阅读莎士比亚 >

第1章

阅读莎士比亚-第1章

小说: 阅读莎士比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推荐书名:阅读莎士比亚      副标题:永不谢幕的悲喜剧    
    英文书名Tales From Shakespear    书号:7…5306…4014…3  定价:38。00元    
    作者:'英'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玛丽·兰姆(Mary Lamb) 译者:萧乾      
    图注:汪若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开本:16开 (书脊厚度:70克轻型纸,240页)      立品读书计划·红色计划    装帧设计:陆智昌(三联图书主设计师)    
    责任编辑:刘  雁         特约编辑:何贝莉    
    ● 销售标语:   与其说戏剧好像是生活,不如说生活就是戏剧    
    ● 参考读者群体:时尚小资白领、文学戏剧爱好者、电影戏剧研究者、文科类大学生、电影CD收藏者    
    ● 读者购买《阅读莎士比亚》的理由:    
    1、 传统经典的现代感阅读。大量经典的莎式对白,让你在惊呼“大话西游”搞笑段子和“王家卫”另类对白之后,深味 “莎式格言”的冷峻魅力!    
    2、 领略时尚个性的影视资讯,制造令人艳羡的时尚话题,让你在聚会交流中能够“旁征博引,妙语连珠”。    
    3、 该书将经典与现代融为一炉,使你既能享受轻松阅读的快感,又能提升艺术人文修养,是小资白领必选的时尚读本。    
    ● 参考陈列分类:时尚阅读●图文馆●电影●文学●戏剧    
    ● 《阅读莎士比亚》的风格特色:    
    1、“双重阅读”。与市面上的其他版本不同,此次修订版在原有的兰姆姐弟的故事集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由莎剧改编的电影信息,从而突出了“双重阅读”的概念。我们约请了电影研究专家,将历年来由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经典影片与相对应的戏剧故事,配合起来阅读。    
    2、“双重价值”。书中不仅有这些经典电影的详细介绍、改编特色与艺术价值,同时还有相关著名导演、演员的简介。书中近500幅珍贵的剧照、海报,使读者能够得到直观的视觉图像感受。同时,也有简明的电影索引与人物索引,方便读者根据该书的介绍查找相关影片的资讯。这样,一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与莎士比亚戏剧,更重要的是将古典经典戏剧与近现代影视作品相结合,演绎了一幕幕“戏中戏”,揭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心。    
    3、“名著重读”。该书的主体部分是兰姆姐弟根据莎士比亚的20个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悲喜剧改写的叙事体散文。该故事集自1809年面市以来,被译成几十种文字。近200年来,众多卓越的莎士比亚学者、著名的莎剧演员,以及千千万万喜爱莎剧的读者,最早都是通过这部著作而入门的。    
    ● 阅读莎士比亚的十个理由:    
    一、 他是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二、 他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他对人的本质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三、 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四、 死后的400 多年间,世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他的“不朽”剧作。尤其是在影视中,短短的100 年间,每年平均有3 部以上根据他的剧作改编的影视作品在全世界上映。    
    五、 他是最受宠最无私的编剧,他不要数百万美元的片酬,也不会因为删改不当而大发雷霆,演员们都争着做他剧中的角色。    
    六、 他死了400 多年后,英国BBC 电视台还给他封了一顶“20世纪风云人物”的桂冠。    
    七、 他写下了人类最催人泪下的爱情。    
    八、 他的喜剧也是在英国舞台上曾经上演过的所有戏剧中最引人发笑的。    
    九、 他笔下那些焦灼悲悯的人物足以让我们清醒,使我们更为真实地触摸到这个世界的悲凉和我们自己内心的挣扎。    
    十、 1990年代,他又被重新赋予了意义,成了十足的后现代人物典范。    
    ● 作者简介:    
    英国著名散文家查尔斯·兰姆(17751834)诞生在伦敦法学院,他的一生简直就是一出戏,一出即使是莎士比亚也无法编造的大悲剧。在痛苦中,兰姆竟然写下了大量幽默生动的精典散文,汇聚成两集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独领风骚的《伊利亚随笔》。他的作品影响了包括中国的萧乾、朱湘、李广田、梁遇春、冯亦代等在内的一代又一代读者,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     
    ● 译者简介:    
    萧乾——自称为“未带地图的旅人”,早年留学英国剑桥,中英文造诣很高,在三十年代便步入文坛与沈从文一同被归类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萧乾一生著作甚丰,曾写下大量的回忆录、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和译作,包括作为二战时期中国唯一的欧洲战地记者,写下《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著名通讯报。长篇小說《梦之谷》、自传体作品《未帶地图的旅人》、报告文学《人生采访》 ,及翻译作品《好兵帅克》 和《培尔·金特》。晚年,他与夫人文洁若耗費五年时间合译的现代派意识流巨著《尤利西斯》 (Ulysses),更为世人所注目。     
    


第一部分出版前言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一位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的代表。虽然我们对莎士比亚生平确实掌握的不多,但这四百年来却也证明莎翁名剧魅力锐不可当。他的剧作不但拥有广大的读者,还不断的被搬上舞台及银幕。    
    综观莎士比亚戏剧伟大之处,可由四个层面来探讨:主题、剧情、人物及语言。莎翁作品的主题都在探讨人性。举凡悲剧及历史剧作品中的人性阴暗面,喜剧作品中的人性光明面或可笑处都剖析在我们眼前。这些虽说是文学作品中的常见的主题,莎翁却像阅尽人间冷暖似的,道尽人性的自私、阴险、野心、毅力、亲情、爱情等。    
    莎翁为人性研究透彻也反映在他深谙观众喜好上。投观众所好,在剧情安排上,常选择吸引观众的结构。例如,在许多悲剧作品中,他沿用希腊悲剧英雄失败的命运模式,来博取观众的叹息、怜悯及尊敬;在诸多喜剧中,他则安排一个接着一个的惊奇,虽然喜剧中充满不少不合理之处,但就是这些安排使我们大笑愉悦。本来莎翁名剧因其人性探讨及丰富题材,已使他的作品成为“人(性)的百科全书”,现在再加上引人入胜的剧情,更增加其超越时空的可看性。    
    在戏剧里多层面人性探讨的实际化身,即众多生动的人物。忧郁多虑的哈姆莱特、野心勃勃的麦克白、令人惋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信手拈来,不胜枚举。他们个个性格鲜明,无论在纸上或舞台上都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让这些人永垂不朽的却是莎翁所赋予他们的语言。莎翁文字的洗练无人能出其右。例如,前所提及的忧郁王子哈姆莱特,之所以四百年来屡获批评家及读者青睐,除了他原有的性格,另外他犀利的对白及独白更使他永垂青史。他的短语如“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及“Frailty;thy name is woman。”已成为我们的日常用语。    
    璀璨如莎翁名剧,也难免有瑕疵或美中不足的地方。首先是莎翁戏剧作品数量庞大。三十七部长篇巨著,除少数耳熟能详的剧目之外,常令读者在有限时间里不知应先选择哪几部来欣赏。第二是因年代差距及其当时文学环境影响,莎翁戏剧的语言有不少对现代英语读者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对中文读者来说,即便有翻译,也显得很艰涩。第三则是剧情的繁难,人物的众多,也容易使读者无法立即掌握名著精髓。    
    如何把这部深奥而精妙的古典文学作品加以通俗化,让本来没有可能接近原著的广大读者得以分享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如何打破戏剧文学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并在继承文学遗产方面,为年轻人作些铺垫性的工作,成为很多莎剧爱好者和研究者所热衷从事的事业。然而,能做到改编莎剧通俗而不庸俗,并且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却如凤毛麟角。这就无怪乎1807年,杰出的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1775…1834)和他的姐姐玛丽·兰姆(1764…1847)所合写的这部书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了。    
    流传下来的莎士比亚诗剧共三十七个——即喜剧十四个,悲剧十二个,历史剧十一个。他们姐弟从中选了二十个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把它们改写成叙事体的散文。其中,六个悲剧(即《李尔王》、《麦克白》、《雅典的太门》、《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和《奥瑟罗》)是由查尔斯·兰姆执笔的,其余十四篇是玛丽·兰姆改写的。    
    这两位改编者从一开始就为自己树立了一个颇高的目标:要尽量把原作语言的精华,揉合到故事中去。同时为了保持风格的统一,防止把莎剧庸俗化,他们在全书中尽可能使用十六七世纪的语言。在改编时,他们以莎剧中所包含的品质教育为经——自然是按照当时英国的标准,以原作那晶莹如珠玉的诗句为纬。他们紧紧抓住这两个关键,在处理每个诗剧的时候,他们总先突出主要人物和他们之间的矛盾,略掉次要的人物和情节,使文字简练,有条不紊。    
    1809年1月,这部故事集最终以两卷本的形式出版,副标题是“专为年轻人而作”,出版人是当时进步的宪章派作家威廉·高德汶。出书后,不但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大人们也竞相购阅,第一版很快销售一空。这个故事集曾译成几十种文字。一百九十多年来,多少卓越的莎士比亚学者、著名的莎剧演员,以及千千万万喜爱莎剧的读者,最早都是通过这部启蒙性的著作而入门的。它确实是莎剧巨著与广大读者之间的一座宝贵的桥梁。    
    再版这本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距原作的诞生,已近两个世纪了。这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意识形态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然而,人们对莎翁戏剧的热衷却从来没有消退过:世界上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他的“不朽”剧作。尤其是在影视中,自电影诞生的短短一百年间,每年平均有三部以上根据他的剧作改编的影视作品在全世界上映,其中不乏经典名作,甚至还有一些恐怕令莎翁看到也会瞠目结舌的先锋作品。    
    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而言,由于传统艺术文化的隔膜,我们很难亲历在戏剧舞台上莎剧;却又因为媒体的发达,我们完全能够通过电影、DVD等媒介一睹莎剧风采。莎剧影视作品的出现,无疑是对兰姆姐弟文字改编莎剧的又一生动补充了。为此,我们悉数收集了改编自莎剧的经典电影剧目及相关资料,以便读者查阅、欣赏;同时,也展示了一些不同年代莎剧演出的剧照和海报,以求令读者能管中窥豹式的领略一点国外莎剧演出的风貌。    
    


第一部分前言(1)

    一    
    把深奥的古典文学作品加以通俗化,让本来没有可能接近原著的广大群众得以分享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打破古典文学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并在继承文学遗产方面,为孩子们做一些启蒙性的工作,这是多么重要而有意义的事啊!确实也有些人写过这类通俗读物,然而能做到通俗而不庸俗,并且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却如凤毛麟角。究其原因,这里显然存在着这样一个矛盾,即能的不一定肯,肯的又不一定能。换句话说,对古典文学造诣高深、文笔好的作家未必这样“甘为孺子牛”,步下“大雅之堂”来从事这种普及工作,而热心人又往往不能胜任。此外,向儿童普及,学识及文笔之外,还须关心孩子们的成长。这就无怪乎1807年杰出的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1775~1834)和他的姐姐玛丽·兰姆(1764~1847)所合写的这部书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了。    
    流传下来的莎士比亚诗剧共37个——即喜剧14个,悲剧12个,历史剧11个。他们姐弟从中选了20个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把它们改写成叙事体的散文。其中,6个悲剧(即《李尔王》、《麦克白》、《雅典的太门》、《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和《奥瑟罗》)是由查尔斯·兰姆执笔的,其余14篇是玛丽·兰姆改写的。1806年,也就是他们动手写此书那年的6月2日,玛丽在给撒拉·斯托达尔特的信中描绘了姐弟二人写此书的情景:“我们俩就像《仲夏夜之梦》里的赫米娅和海丽娜那样伙用一张桌子(可是并没坐在同一个垫子上),我闻着鼻烟,他呻吟着,说实在写不出来。他总是这么说着,直到写成了又觉得还算过得去。”    
    这两位改编者从一开始就为自己树立了一个颇高的目标:要尽量把原作语言的精华,揉合到故事中去。同时,为了保持风格的统一,防止把莎剧庸俗化,他们在全书中尽可能使用16、17世纪的语言。    
    兰姆姐弟这部作品的成功,首先在于他们对莎剧都有深湛的研究,两人写得一手好散文,并且具有孩子的眼睛和孩子的心。他们二人对莎士比亚时代的语言和文学都很熟悉。查尔斯写过《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剧作家的作品范式》(1808)、《论莎士比亚的悲剧》(1811)等论文。同时,儿童文学在他们的全部著作中占有相当位置。他们合著过《儿童诗歌集》(1805),玛丽写过《列斯特夫人的学校》(1808),查尔斯写过《红星王和红星后》(1805)。此外,查尔斯还曾把希腊史诗《奥德赛》也改编成故事。自然,他的主要作品仍然是《以利亚随笔》(1823),那是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最初的范例之一,是用讽刺和感伤的笔调揭露资产阶级社会的矛盾的。    
    查尔斯·兰姆出身寒苦。他的父亲约翰·兰姆给伦敦的一个律师当仆役。查尔斯由于口吃,没读过大学,在东印度公司当了三十三年的小职员。玛丽还靠揽些针线活计贴补家用。不幸的是她曾神经失常,亲手杀了自己的生母。查尔斯本人也曾一度进过疯人院。    
    在改编时,他们以莎剧中所包含的品质教育为经——自然是按照当时英国的标准,以原作那晶莹如珠玉的诗句为纬。他们紧紧抓住这两个关键。在处理每个诗剧的时候,他们总先突出主要人物和他们之间的矛盾,略掉次要的人物和情节,文字简练,有条不紊。在《威尼斯商人》中,作者开门见山地把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之间的矛盾冲突摆了出来。《哈姆莱特》不是像原剧那样先由次要人物出场来烘托,而是马上把悲剧的核心展示出来。在《奥瑟罗》中,作者抓紧了悲剧的每一环节,把一个错综复杂的心理过程刻画得简洁有力,层次分明。    
    由于作者善于整理、选择、剪裁、概括,每个故事的轮廓都是清楚、鲜明的。他们虽然很注意简练,然而为了帮助小读者对剧情理解得透彻些,在《哈姆莱特》中却不惜使用一些篇幅去说明王子为什么不马上替他父亲报仇。全书虽然严格尊重原作,为了适应读者的生活经验,在《太尔亲王配力克里斯》中,却把玛丽娜被卖作妓女那段,隐约地用“被卖作奴隶”一笔带过。这些都说明他们时刻记住这部作品是为谁而写的,懂得照顾年轻读者所具备的条件和特殊的需要。


第一部分前言(2)

    二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