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荫柏说西游-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可以施巫法。这种巫术也可称作“交感巫术”。小说中平顶山莲花洞金角大王派人画了唐僧师徒图形,后来“八戒看见,大惊道:‘怪道这些时没精神哩!原来是他把我的影神传将来也。’”银角大王用红葫芦法宝“底儿朝天,口儿朝地”,悟空虽改称叫“者行孙”,但银角呼此名时悟空“忍不住,应了他一声”,仍“被他吸进葫芦里”。“原来那宝贝,那管甚么名字真假,但绰个应的气儿,就装了去也。”显然是巫术。
巫术在原始社会还反映出对灵魂的崇拜,认为灵魂也是有生命力的,可以分离的,是另一个“他自己”,是可以永存的生命实体,并具有超人的神秘的力量,可以降祸福于人。小说中悟空被勾魂使者拘入阴曹地府,陈光蕊遇害后鬼魂在水府存身十八年,唐太宗魂游地府,刘泉地府献瓜,李翠莲借尸还魂,乌鸡国王在琉璃井下三年后还阳,寇员外鬼魂入地府后被悟空追还,凌云渡乘无底船时漂出尸身是唐僧凡胎,这许多离奇的情节,都是在描述鬼魂是具有超人神秘力量的实体。灵魂崇拜是与对灵魂恐惧和取媚相关连的。如唐太宗入地府鬼门关后,遇见建成、元吉揪打索命,在枉死城中又有无数冤魂找他算账,所以他还阳后十分恐惧,作一场“水陆大会”,“超度那无主的孤魂”,又派刘泉服毒而死,入地府献瓜。再如悟空诛杀了一伙草寇,唐僧怕鬼魂缠身,就撮土焚香祷告,洗刷自己干系;“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悟空闻名不悦,用铁棒在坟上捣了三下,威吓道:“遭瘟的强盗,你听着”,“尽你到哪里去告,我老孙实是不怕”。虽然悟空不惧鬼魂缠住,还是相信有灵魂的。
巫术伤人荒古传(3)
吉巫术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驱邪除灾,往往携带具有神秘力量的护身符、避邪物、防身咒等。小说中观音菩萨“将杨柳叶儿,摘下三个”,“变做三根救命的毫毛”,灵吉菩萨赠悟空的定风丹等,便是具有神秘力量的驱邪除灾护身之物。在唐僧被玄英洞辟寒大王、辟暑大王、辟尘大王摄去后,悟空上山寻找,见年月日时四值功曹赶着三只羊,悟空问其原由,功曹说“设此三羊,以应开泰之言,唤做‘三羊开泰’,破解你师之否塞也”。巫术中还有一个法则,即相互破解之法,能系铃也能解铃,没有绝对的东西,小说中“三羊开泰”就属解困之法,属吉巫术之范围。巫术中施巫与解巫,实际上是双方用巫术进行较量。小说中悟空与二郎赌斗变化,是双方进行巫术较量。后来在车迟国,悟空与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斗法,祈雨、猜物、砍头、剖腹涤肠、下油锅,都是巫术中超自然神秘力量的控制与较量方式。
巫术文化意味着主观的异化与客观的神化,它幻想控制住某种现象以补救理智经验之困乏,它始终是功利主义的追求。巫术信仰是与人类深切的需求、人类的恐惧与希望、人类的热情与情操、即人类的谋生目的、自信与对极限的探求有密切关系,所以不能简单地用形式逻辑对与错、是与否下结论,而必须以辩证的唯物的观点,以客观的历史的观点来认真对待它、分析它。尤其是在远古的巫术中,有时含有古人对自然科学“先知”性的探索,浓缩了人类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应予以足够重视。
三教合一庄严体(1)
《西游记》小说从题材上看,显然是弘扬佛教的,它的主线就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修成正果,与佛教紧密相关。从故事情节看,对道教贬词较多,不仅取经途中车迟国、比丘国、朱紫国、灭法国等的国王,都受到化装成道士的妖魔蛊惑,而且还有不少妖魔也以道士的面目出现,如平顶山莲花洞金角大王、银角大王,乌鸡国假国王青毛狮子精、黄花观百眼魔君、解阳山聚仙庵如意真君等无不如此。其实吴承恩在宗教上并无偏私,对佛教也不乏微词,不仅对佛教教义每有诙讽,甚至对佛门圣地灵山,佛门祖师如来都有所批判。吴承恩对佛教、道教的批判之语,甚至愤激之语,实际上是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感而发,借题发挥。吴承恩本人虽以儒为主体,又兼受佛、道二家之影响,即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三教合流”思想。故在《西游记》中一再表示要持论公允,不能偏颇。
儒、道、释三家,自汉代就发生摩擦,道教因与儒家同出于本土,本就有不少共同的东西,故较早就有“同流”之况。佛教因是从古天竺传入,其中对忠、孝的漠视令儒门不能容忍,故多次出现大的争端。佛教最初不以为然,甚至造出些伪经抗衡,但后来知道儒家之说乃中国之本体,不可摇撼,遂一改古天竺之旧说,也走上“同流”之途以自存而求发展。道、释二家自汉代起,一直到清代,斗争都没有停息,在六朝时,在唐代和元初,还发生过最激烈的斗争。但是,在长期的斗争中,也逐渐形成“合一”的倾向,隋唐的文中子王通就是这方面释氏源流杰出的代表,而宋金时全真教的创始人王嚞则表现得更明显。王嚞创教之初就冠以“三教”二字,在诗文中多次指出:“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他的大弟子马钰在诗文中劝僧道合同,不要互相诽谤:“虽有儒生为益友,不成三教不团圆。”他的另一高足弟子邱处机也说:“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王嚞还提倡教徒除读《道德经》外,还读儒家《孝经》,佛教《般若心经》(《西游记》讹为《多心经》)。这种三教同流的思想发展到明代较为通融,所以出现了在元人《画像搜神广记》基础上编成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使儒、道、释之间不再互相排斥,而是“合一”并携手共进了。吴承恩因生活在三教合流思想较为通融的时代,所以受其影响是很自然的事了。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第一位师父须菩提祖师就是“三教合一”的庄严体。须菩提是释迦牟尼即如来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须菩提亦音译作须浮帝、苏部底、须扶提,意译作善见、空生、善观、善吉。须菩提是拘萨罗国舍卫城人,家中很富有。传说在尊者出生的那一天,家中财宝、用具忽然消失了,家人大惊,就请相师来说究竟。相师认为这是件喜事,家生贵子故室内财宝一时皆空,这象征他是解空第一人,故可取名空生,而且认为这是大吉大利事,又为尊者取名善吉。相师的话安定了家人的心,三天之后家中财宝、用具又恢复了原状。尊者从小不愿做金钱的奴隶,乐施好善,后来出家投身佛门。过去僧人每日托钵乞食,遵佛陀法制,次第行乞,一个个,一排排,无论人家施舍与否,必需经过,而须菩提不依此法,一离精舍就与同门分道而行,他一人威仪齐整,乞富不乞贫,为此遭同门反对。他却义正词严回答,我乞富不为美味珍肴,如果好吃,我家中富有也不要出家学道了。穷苦人家,自己生计艰难,我们不去救济他们,再去乞食增加他们负担这不合适。此外,他对“无常”、“空”、“般若”学理解精深,又是以悟性迎接佛陀的第一人。在佛学中,尤其是大乘佛学中,以般若为中心,对般若最好的解释,就是觉知“空”的智慧,须菩提因精于此道,被佛陀称为“解空第一“。事见《增一阿含经》、《百缘经·须菩提恶性缘》、《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等。而对我国影响甚大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般若经》第577卷)就是佛对须菩提提出27个问题加以解答的。须菩提尊者在小说中称须菩提祖师,显然又带有道教的味道了。他住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都是“心”的另名,“斜月三星”是“心”字的形状,佛教禅宗强调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认为人人心中都有觉性,只要明心见性,便可顿悟成佛,可见祖师修行之处又有佛味了。而这位师祖作了一首《满庭芳》,并谱成曲子教附近樵夫唱,曲中又教人“静坐讲《黄庭》”,即《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这是一种以命功修炼为基础的性命双修、炼养结合的养生之法,显然又是道教中人,故樵夫称祖师为“神仙”。悟空寻找到古洞,随童子入洞天,见“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旁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诗中描写的这位祖师,亦佛亦道,已呈“同流”之势。祖师收悟空于门下,问其姓氏根源后,给悟空起姓名:
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狲字去了兽傍,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
三教合一庄严体(2)
祖师道:“……排名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
起姓孙,“正合婴儿之本论”,这是道家之论,而取名“悟空”,又分明是佛教之观念。须菩提因对“解空”之理领悟最深,故为孙猴子取名“悟空”是非常合适的。
悟空“在洞中不觉六七年”,一日祖师开讲大道后,问悟空想学什么,并举了“术门”、“流字门”、“静字门”、“动字门”中内容:
“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
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
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
“动”字门中之道……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
综上所述,“术门”乃术数学中求神问卜之术,“流字门”乃兼融诸家之杂学,“静字门”乃将道教修炼内丹之法与释门禅功、戒、斋合为一炉之法,“动门”乃道教炼外丹之方。足见这位祖师既不是正统的佛教中人,也不是纯正的道教徒,他不仅是“三教合一”庄严体,而且还是兼通三教九流的大杂家。除此之外,这位祖师还涉世极深,知道世道的险恶、人情浇薄,以及全身之策。悟空在修成大法后,一次不慎,受师兄弟所激,在人前“卖弄手段”,惊动了祖师,祖师大怒将悟空逐出师门。在临别之前,祖师语重心长道:
“悟空,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
悟空感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愿离去,但因祖师态度坚决,悟空“只得拜辞”。祖师在分手时又一再叮嘱:“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悟空从此“不敢提起师父一字”,而且从此一别师徒再未会面。所以悟空后来大闹天宫,惹了大祸也没有“牵带”祖师,而这位祖师在小说中就此隐而不显了。悟空就是在这门庭里,打下了坚实的人生基础,明白了世道人情,学会了许许多多本领,成为神通广大、机智勇敢的齐天大圣了。
正因为悟空也成了大杂家,不专门宗哪一门,哪一派,所以在他一反天庭被封为齐天大圣,住在天宫里“齐天府”后,闲时节会友游宫,交朋结友,他与“三清”、“四帝”、“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和“普天星相,河汉群神”都关系甚好,大多以“弟兄相待,彼此称呼”,不拘门第尊卑。悟空的这种观念,也表现在小说的其他情节中,还上升为一种政治观,如第四十七回“圣僧夜阻通天河、金木垂慈救小童”中,作者借悟空之口对车迟国君臣僧俗临别赠言:
“今日灭了妖邪,方知是禅门有道。向后来,再不可胡为乱信。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
此中僧、道不需解说,而“养育人才”正是儒门之见。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这种安邦治国之道,正是当时士林阶层的一般议论。吴承恩虽然是文坛上一代奇才,但他在政治上的观点却比较平庸。这说明吴承恩只是一位大文学家,而不是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更不是狂热偏激的宗教徒。他之所以在历代传说、创作的基础上重新创作《西游记》小说,只是为了曲笔写现实,写哀怨,写愤恨,写自己心中的理想和希望,即现代人常说的,文学有宣泄作用。
多少高僧入笔端(1)
《西游记》小说是在佛教故事、传说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其中重点参考了唐代几位高僧的事迹和名号。
唐僧其人
小说中的唐僧是海州人,也就是今天江苏连云港,父亲陈萼字光蕊,母亲殷温娇是丞相殷开山的女儿,如来佛又说唐僧是他二徒金蝉子,转生东土,取经正果后升为旃檀功德佛。但实际上的玄奘法师是隋末唐初人,俗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人。父亲陈慧虽出身官宦之家,并未中状元。玄奘也不是独生子,而是他的“第四子”。玄奘是十三岁时受二哥长捷影响出家于洛阳净土寺,并不是自幼被金山寺法明长老收养的江流儿。他往天竺求法确实历尽艰险,返回途中也曾船遇风波,失去一些经本,后又遣人重新抄写。这种真实的历史框架,曾先后被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人《西游记》平话和元末明初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不同程度采纳,而吴承恩在小说中借鉴这段真实的历史事迹,更为巧妙,更为全面。
悟空大师
小说中唐僧的大弟子孙悟空是一块仙石受日精月华后,迸裂风化的一个石猴,后拜在须菩提祖师门下,学成长生变化之法,神通广大。曾大闹天宫,被压在五行山下。后皈依佛门,西天取经,修成正果为斗战胜佛。在历史上不可能有石猴成佛的“模特”,但在唐代有位高僧法号悟空。据宋·赞宁《宋高僧传·唐上都章敬寺悟空传》载,悟空大师是京兆云阳人,也就是今天陕西淳化县人。俗姓车,名奉朝,是后魏拓跋氏的远裔,应是鲜卑族人。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授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随唐使臣至罽宾。因病未与使臣同归,后投舍利越摩出家,号“达摩驮都”,意译作“法界”。他出家,求佛、取经、译经,在回归东土的途中,经过一“小海”时,突然“地辄摇动,云阴雨暴,霆击雹飞”,好像是龙神在忿怒,“空为利东夏之故,潜乞龙神宥过。自卯达申,雨雹方霁”。在唐德宗贞元五年归国奉正度赐名悟空。据宋人方勺《泊宅编》载,“盐官县安国寺双桧”树,就是“唐宣宗时悟空大师手植”,历经“三百余年”犹存,“蜿蜒盘礴,如龙凤飞舞之状”。悟空大师也曾往天竺求学,在那烂陀寺进修过三年,从年龄和时间上看,是玄奘的晚辈。他重点研究密教经典,日本学者大村西崖《密教发达史》认为“传密教者”,“今当叙之而首可传者悟空”。我三十多年来为研究《西游记》和中印佛教史,翻阅过数百卷佛经,发现这部神话小说中有不少故事情节受《大藏经》书“密教部”影响,而悟空大师又是传密教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