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刘荫柏说西游 >

第11章

刘荫柏说西游-第11章

小说: 刘荫柏说西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殷芸《殷芸小说》卷一载: 
  晋咸康中,有士人周谓者,死而复生。言天帝召见,引升殿,仰视帝,面方一尺,问左右曰:“是古张天帝邪?”答云:“上古天帝,久已圣去,此近曹明帝也。” 
  关于“张天帝”之传说,这里没有谈,在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详载: 
  天翁姓张名坚,字刺渴,渔阳人。少不羁,无所拘忌。尝张罗,得一白雀,爱而养之。梦天刘翁责怒,每欲杀之,白雀辄以报坚,坚设诸方待之,终莫能害。天翁遂下观之,坚盛设宾主,乃窃骑天翁车,乘白龙,振策登天。天翁乘余龙追之,不及。坚既到玄宫,易百官,杜塞北门,封白雀为上卿侯,改白雀之胤不产于下土。刘翁失治,徘徊五岳作灾,坚患之,以刘翁为泰山太守,主生死之籍。 
  《殷芸小说》中“张天帝”大概就是《酉阳杂俎》的“张天翁”,而且在他之前还有更上古的“刘天翁”,因一时大意,被张天翁篡夺了宝位。这是较早流传于民间的上帝形象,已具备人的性格情感,甚至人的机心。尤其是“天帝”之位还可以争夺,无异于人间的帝位。尽管后来由“天翁”变为“玉帝”,但在民间说唱文学中,如《新编说唱宝莲灯华山救母全传》、《新出二郎劈山救母全段》等中,均说玉帝的妹妹叫“张仙姑”或“张三姐”,还为玉帝保留了姓“张”的传说。 
  在道教的典籍中,最初最高的神是老子,后来衍为“三清”,而玉帝是属于“三清”之下的“四御”。“四御”,又称“四极大帝”:一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二中天紫微北极大帝,三勾陈上官天皇大帝,四承天效法土皇地祇。在“四御”中以玉皇大帝为首最尊,又称作玄穹高上玉皇大帝。    
玉帝王母蟠桃会(2)    
  “玉皇”、“玉帝”之名,最初见自南朝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位于玉清元始天尊之下,“玉皇道君”居右位第十一,“高上玉皇”居右位第十九,似乎是两位大神,后来才逐渐合为一人。南朝陈·马枢《道学传》第七云:“陆修静……初至九江,九江王问道佛缘失同异,先生答:在佛为留秦,在道为玉皇,斯亦殊途一致耳。”(见《三洞珠囊》卷二)此中留秦,即梵文音译“拘留秦”,又译“拘留孙”,为佛教中前七佛的第四佛,释迦牟尼为第七佛,又为现在劫前四佛第一佛,释迦牟尼为第四佛,将“玉皇”与“留秦”类比,足见玉皇当时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地位之高。在唐代佛教与道教各借不同的政治势力都很兴盛,而且为争社会地位的高低斗争激烈。因为佛门有“四大菩萨”,于是支持道教的唐玄宗李隆基就封出了道教“四大真人”与之抗衡。佛门中说释迦牟尼佛有十个称号,于是道徒就为元始天尊也编了十个称号。在唐·史崇等编《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中《明天尊第二》引《天师请问经》云: 
  道为最尊,常在三清,出诸天上,以是义故,故号天尊,或号玉帝,或号高皇,随顺一切也。 
  又引《宝玄经》云天尊有“十号”: 
  一号自然,二号无极……九号玉皇,十号陛下。 
  此中将玉皇大帝说成是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的一个别号。而这种传说大约产生于南北朝至唐代数百年间。所以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和古文家韩愈、柳宗元等人都有歌咏玉皇之诗句。白居易《梦仙》诗云: 
  人有梦仙者,梦身升上清。……须臾群仙来,相引朝玉京。安期羡门辈,列侍如公卿。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致诚。帝言汝仙才,努力勿自轻。…… 
  看来这时所传的玉皇已是神仙世界的领袖、君主,凡是得道成仙的人都必须去朝拜他,群仙如同世上的公卿大臣一样,都随侍其左右,俨然是天上神仙的朝廷。 
  逐渐升级 
  宋朝,从开国时就崇道教,到真宗赵恒时达到第一次高潮。他仿效唐制尊古仙人赵玄朗为始祖,以示君权神授。他大兴土木,广修道观,在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加号道教教祖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七年又封玉帝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至宗徽宗赵佶时出现第二次崇道高潮,他自称是天上最尊神霄玉清王上帝的长子下凡,册封自己是“教主道君皇帝”,又加封玉皇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仁体道昊天玉皇上帝”,将远古“昊天上帝”和道教及民间传说中的玉皇大帝合而为一。南宋初朱熹从儒家正统思想出发对道教尊崇“三清”,“而昊天上帝反坐其下,悖戾僭逆,莫此为甚”(《朱子语类》),提出严厉批评,要求恢复天帝最高的神位。 
  道教见从政府到民间,甚至包括文人的心态,都对上天极尊,便顺水推舟送了个人情,承认玉皇大帝的崇高神位,同时为了增添诱惑力,进一步占为己有,编造出《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三卷本和《高上玉皇本行经髓》一卷节本。说从前有个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皇后宝月光,因多年无子,心情很悲伤。忽然有一天夜里,皇后梦见太上道君及众天仙驾五色龙车,送来一个混身“毛孔放百亿光”的婴儿。梦醒后皇后就怀孕了,一年后生下太子。太子长大后“王忽告崩”,于是继位,治理国家。在国泰民安后,他弃王位而入”普明香岩山中修道”。他“行药治病,拯救众生,令其安乐”。“修行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号曰清净自然觉王如来”,“又经亿劫,始证玉帝。”在《历代神仙通鉴》中将这故事稍加改动,由元始和黄老(中黄子)二人吹口真气,将天外灵宝“碧玉瑶光如意”,“变一婴孩身”送给国王、王后,生下太子。太子修道经八百余年后“飞升天界,证位金仙,初号自然觉王,次曰昊天上帝,为三才主宰,掌一切均轴”。在《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中,孙悟空又大闹天宫,玉帝传旨请如来佛降悟空。如来佛问悟空为何屡反天宫,悟空要玉帝让出灵霄宝殿,如来佛呵呵冷笑道: 
  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龙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不当人子! 
  但是,悟空不听,并强调“玉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于是,被如来佛以甚深大法压于“五行山”下。如来佛公布的玉帝简历,大概就是在道教为玉帝编造新身份的基础上又加工的结果。    
西王母的本相(1)    
  《山海经》关于王母娘娘的传说,应从西王母开始。“西王母“之名,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了,《山海经》可能成书于战国或汉初,但它所载的故事,或许是春秋甚至更古时代的传说。在《西山经》载: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亦柎,食之不劳。 
  在《大荒西经》又载: 
  西有王母之山……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一名少,一名曰青鸟。 
  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有什么奇怪之“物”呢?《山海经》中载有“不死民”和“不死之药”。从西王母的外形看,可做两种解释:其一,这种“神形兽视”的神话传说,很可能是远古时期“图腾崇拜”的遗痕,是由完全兽形神变成完全人形神的一种过渡,是王母娘娘最原始的传说。西王母人身豹形,似人非人,半人半兽,简直是个怪物。《尔雅·释兽》郭璞注:“豹,白色者别名貘。”据朱芳圃《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考, “西王母本名为貘,貘与母同音通用,流俗相传,误以为女性的尊称”。另外,西王母从外形上,或许即为西方貘族奉祀的“图腾”神像。所以后来汉代桓《西王母传》中对原始传说做了必要修正,认为“王母蓬发,戴华胜,虎齿善啸者,此乃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也。”(见五代·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其二是位头戴辟邪饰物或表示巫术法力饰物(“戴胜”),又妆扮成兽形或戴傩具的女巫师,或许今日女性喜欢戴首饰的风尚即源于这远古的传说。 
  据《竹书纪年》、《穆天子传》载,西王母是远古某部落的首领,或许就是西方貘族的酋长。《竹书纪年》云:“舜九年,西王母来朝。”西王母应是传说中五帝时的某部落首领。《穆天子传》载:“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则西王母又是西周时第五朝周穆王姬满时某国的人王。在古代三种《易经》中较《周易》还略早的《归藏》中载: 
  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文选》卷六十《祭颜光禄文》注引) 
  《淮南子·览冥训》也载此传说。在《庄子·大宗师》中又将西王母说成是得道之人。其形象是逐渐远离半人半兽之状,而成为人王、得道者,吉祥的神,尤其是她有“不死之药”,有“食之不劳”、“其实如桃”的嘉果,为后世称作神仙家的方士们津津乐道,为贪生怕死的帝王们孜孜以求,这必然会大大提升她的社会地位。 
  汉代神仙之说很风行,西王母名气很大,而定型为人格神。西汉司马相如《大人赋》云:“吾乃今日睹西王母,皓然白首。”扬雄《甘泉赋》云:“想西王母欣然而上寿兮,屏玉女而却虙妃。”在早期道教《太平经》中也说“使人寿若西王母”。是位慈祥的老婆婆,老寿星。这时西王母的形象也见于正史。司马迁《史记·赵世家》载:缪王“西巡狩,见西王母”。班固《汉书·哀帝纪》载:“四年春,大旱。关东民传行西王母筹,经历郡国,西入关至京师。”不仅民间信仰西王母,连京师都为她建祠,成为民间和政府都公认的神。 
  在两晋南北朝时,她成为女仙的首领,并由老妇人变为中年妇女。西晋·张华《博物志》卷八载: 
  汉武帝好仙道……七月七日夜漏七刻,王母乘紫云车而至……有三青鸟,如鸟大,使侍母旁。时设九微灯,帝东面西向,王母索七桃,大如弹丸,以五枚与帝,……帝曰:“此桃甘美,欲种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时东方朔窃从殿南厢朱鸟牖中窥母,母顾之,谓帝曰:“此窥牖小儿,尝三来盗吾此桃。”    
西王母的本相(2)    
  在南北朝时出现的《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就是在此基础上发挥而成,还突出描写了蟠桃宴的情节。其中有关东方朔事,在《西游记》第二十六回“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中,悟空至东华帝君处见到一个童儿,“笑道:‘这个小贼在这里哩!帝君处没有桃子你偷吃!’东方朔朝上进礼,答道:‘老贼,你来这里怎的?我师父没有仙丹你偷吃。’”显然取材于两晋南北朝时的传说。 
  在葛洪《枕中记》中西王母是元始天王的女儿。在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她是元始天王的弟子。在唐宋间《老子中经》中她是“第四神仙”,“姓自然,字君思”,“上治北斗”,“下治昆仑之山”。而且西王母的形象变成中年丽人,地位仅次于“三清”,凡是诸仙在“升天之时,先拜木公,后谒金母”,“方得升九天,入三清”,看来她和东王公是专门负责天仙组织工作的领导,有人事权的。在道教的许多经书中,最初把她与东王公说成是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通气结精生出的兄妹,后来说他们共理二气,育养天地,最后说他们是夫妻。但世事多变,待到玉皇大帝的信仰兴起、发展之后,竟无端地让她嫁给玉帝,成为天宫中王母娘娘。大概是天宫太清寂了,王母娘娘喜欢热闹,尽管她仙桃园中的蟠桃长成熟了不容易,但只要有机会,她就召开蟠桃宴会。不过,令她有些伤心的是总有人偷桃搅局,如悟空闹过之后,华光又“变作花果山齐天大圣”,到王母娘娘的园中偷桃,还嫁祸于人(《南游记》)。而九天玄女的门人白袁公也对王母娘娘的蟠桃馋得“口内流涎”(《平妖传》)。在宋元明三朝有许多以王母蟠桃为题材的戏曲和小说,如宋金院本有《瑶池会》、《蟠桃会》和《王母祝寿》,元代有《王母蟠桃会》戏文、钟嗣成《宴瑶池王母蟠桃会》杂剧,明人朱有燉《群仙庆寿蟠桃会》杂剧,至于小说除《平妖传》之外,在《封神演义》中还提到玉帝和王母的女儿龙吉公主,“因那年蟠桃会上”“误犯清戒”,被“贬在凤凰山青鸾斗阙”,后助“子牙伐纣”,牺牲在战场上。 
  总之,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和蟠桃会,是在远古神话传说和后来民间信仰、道教新编故事中逐渐形成、充实和发展完善的,而《西游记》小说吸收了这些内容,并为其最后定型。    
二郎传说头绪多(1)    
  关于二郎神的传说,头绪很多,内容很丰富。最早出自民间传说,指的是战国时李冰之子李二郎,后来又说是晋朝名将邓遐、后蜀国主孟昶,甚至诬为宋代宦官杨戬等。道教将赵昱编为二郎神,一些研究佛教的学者认为是毗沙门天王二子独健。而在《西游记》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中,二郎神率梅山六兄弟去擒孙悟空,悟空因不认识他遂高叫道:“你是何方小将?”二郎神答道:“吾乃玉帝外甥,敕封昭惠灵显二郎是也。”大圣道: 
  我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 
  按这种说法,二郎神应该姓杨,但叫什么名字,《西游记》小说中一直未提。至于杨戬之名,见之于稍晚《封神演义》小说,但未提他叫二郎神。他出世时,小说已写到第四十回,他拜见姜子牙时自我介绍:“弟子乃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门下,姓杨,名戬;奉师命,特来师叔左右听用。”他随即参加消灭四大天王的战斗,一出手就杀死花狐貂,故小说中称颂道: 
  杨戬曾炼过九转元功,七十二变化,无穷妙道,肉身成圣,封清源妙道真君。 
  他最初只凭九转元功,不惧法宝伤身。在第四十七回大战赵公明时,不知他何时有了哮天犬。在第五十五回,他才在石穴得三尖两刃刀、淡黄袍,还收五夷山金毛童子为徒弟。在第九十二回,他诛杀了梅山七圣,并未结成好友,而且他没有第三只眼。但从他会七十二变,使三尖两刃刀、弹弓,又有哮天犬,封清源妙道真君,似应与《西游记》中二郎神为一人。 
  因有关二郎神的姓氏、出身、历史,说法很多,而且在姓氏和历史年代上出入较大,至今没有定论,只能拣几个重要人物传说加以介绍和解说。 
  首先谈谈李冰父子。 
  李冰是秦昭襄王时蜀郡太守,他在儿子二郎和王叕等协助下,从灌县南玉垒山下开凿“离碓”,下接金刚堤,附以飞沙堰、平水槽等工程,总称为都江堰。他还主持疏导文井江、白水江、沫水与岷江合流地段,从此使蜀郡沃野千里,号为“陆海”,而他被后世奉为“川祖”。李冰始见《史记·河渠书》:“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仅有名无姓。《汉书·沟洫志》与上载大略相同,但首句作“蜀守李冰凿离”,才知道他姓李名冰。在应劭《风俗通义》、常璩《华阳国志》中,衍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