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 >

第23章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去的教学大纲改进的地方。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很好地学习和领会,并
把它贯彻到一章一节一堂课的教学之中去。怎样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
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呢?下面我想谈谈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关于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

教学大纲规定“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
即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
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历史的基础知识。有人说中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
这个时期所学的内容都是基础知识,也就是说凡是教学大纲所列的教科书所
写的都是基础知识。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相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中小学是
基础教育,它所学的知识应当是基础知识。这就为中小学划定了一个总的知
识范围。但是,这不等于说中小学课本里所写的都是基础知识,都应当让学
生掌握。以初中《中国历史》课本为例,四本书共约80 万字,不可能要求学
生全部掌握。要求学生掌握的只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包括时间、地点、前因、
后果、性质、意义等)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
索。既然是重要的,不是次要的和一般的,那就要把知识加以区分,看看哪
些是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不要不加区别的让学生去背课本。

历史的基础知识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史实性的知识,例如时间、地点、
人物事迹、事件的发展过程等,另一部分是理论性的知识,例如历史发展的
基本线索、内在联系和规律,历史概念、理论观点等。我们教学中不能只重
视第一部分,忽视第二部分。当然,第二部分教与学都比较困难,唯其困难,
更需要下功夫。不管是第一部分还是第二部分,都有一个掌握适度的问题。
第一部分如“商鞅变法”、“贞观之治”,肯定是基础知识,但要求学生掌
握到什么程度,是掌握内容的二点、三点、四点?还是深一些、浅一些?这
都需要斟酌。第二部分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肯
定也是基础知识。教学大纲只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掌握和运用。但是,怎样
才算初步?怎样才能达到初步?仍是颇费脑筋的问题。所以,明确什么是历
史的基础知识,并不是轻而易举的。

其次,历史的基础知识也不是凝固不变的,我们要在动态中去把握它。
随着国家形势的发展变化,历史考古与历史研究的不断进展,以及学生情况
的变化,历史基础知识也在不断变化。建国初期,我们讲原始社会新石器时
代文化,只能讲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根本不知道半坡、河姆渡和大泣口,
而现在这些都成了基础知识。改革开放以前,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一国两制”和“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现在,这些都成了基
础知识。以前,我们曾把“井田制”、“农村公社”列为基础知识,经过多
年教学实践证明,这些内容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现在不再列入基础知识的
范围。我们还要考虑到民族的差别、沿海与内地的差别、文化发展程度的差
别,等等。不能把基础知识凝固在一个标准上。所以,现在教学大纲和教科
书的编写,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具有一定的弹性。


第三,怎样进行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下列几个方面。

1。心中有数。一堂课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哪些是重要的、基础的,
哪些是次要的,一般的;哪些是重点掌握的,哪些是一般了解的;哪些是需
要深入理解的,哪些只是略知一二的。教师上课前都要心中有数。这个数来
自于对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钻研理解,也来自于对学生状况的深入了解。以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第二册第2 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为例,这一课五个子目:晋阳起兵、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
和开元盛世。前两个子目只是交待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夺权,虽然故事性强,
但不是重点。只需要让学生知道: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618 年建立唐朝,
定都长安,经“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政权,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就可以了。后面三个子目是讲唐朝前期的政治状况。李世民的“贞观之治”
是开基业,打基础,武则天是承前启后,到开元时达到全盛时期,因此最重
要的基础知识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次要的是“女皇帝武则天”,
而前两个子目一般了解即可。
“。。 贞观之治”作为最重要的基础知识需要让学生掌握哪些内容呢?教学
大纲没有具体规定,各套新编教材写法不一。人教版最简明,只写了三省六
部制与科举制。广东版最复杂,又加写了均田制、租庸调和府兵制。四川版
与北京师范大学版则居中,除了府兵制外都写了。说明教学大纲和教材具有
较大的弹性。教师在处理上就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水平而灵活
掌握了。

2。激发兴趣,从感性到理性。历史知识都是过去的人和事,学生首先碰
到的障碍是“陈年老帐”“与己无关”。怎样帮助学生克服这个障碍,让他
们感到历史与现实有关,学习历史对自己的成长很重要,就成为基础知识教
学的首要问题。最常用的办法就是从现实生活讲起,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
讲起,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比如我们的衣食住行、香港回归、巴以和谈、
中日交流等等问题,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问题,启发引导,激发起学生的学
习兴趣。
历史是具体的、丰富多彩的,只有类似的、而没有完全相同的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学习认识历史就要认识这些具体的事件、人物和现象,

也即事物的特殊性。所以,基础知识的教学,应当通过语言、直观教具、声

像资料等手段再现历史的画面,形成历史的表象。只有形象鲜明,印象深刻,

才便于记忆和巩固。

学习基础知识又不能停留在感觉和表象的阶段,必须在具体的史实中,
经过科学的抽象,升华出理性的认识。这是更重要的基础知识。我们学习历
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接受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鉴今,指导实践,提高我
们观察分析历史问题与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认识论来说,感觉只解决现
象问题,理解才解决本质问题。“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①。。 

3。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基础知识。历史的
基础知识中有许多的年代、人物和事件,怎样帮助学生去掌握它呢?经多年
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方法,比如记忆历史年代,就有理解记忆、形象记忆、
系统记忆、对比记忆、联系记忆等等,不管用什么方法,关键还是勤学苦练,
① 毛泽东《实践论》,见《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263 页,人民出版社1966 年版。

熟能生巧。不背是不行的。必须熟练地记住那些最重要的事件的年代,如公
元前475 年、公元前221 年、1840 年、1919 年、1921 年等等,以它们为历
史坐标轴的基点,然后按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不断扩展应记忆的年代,记
忆得越多越好。特别对低年级学生,更应当强调这一点。要向前辈学者陈寅
恪、陈垣等学习,对史实倒背如流。如果什么都要靠查辞典、工具书,那就
很难有什么成就。

再比如对历史事件,就要告诉学生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其客观必然性,也
有偶然的因素。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就要分析时代背景与客观条件,
也就是根本原因(客观必然性)。同时还要分析具体的偶发因素,也就是导
火索。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经过,一般要抓住开始、发展和结束几个阶段,
主要是找出事件发展过程的关键点或里程碑。掌握事件的结果,就要看得失
成败、经验教训、影响意义等。对历史人物、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等问题,
也可以总结出一些掌握的方法和一般思路。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摸索积累
和总结。

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不是单靠听老师讲课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因老师教给
了一些学习方法就能实现的。学生要掌握基础知识归根结蒂还要靠在老师指
导下的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这是因为从学习理解(认识)历史问题,到掌
握运用(实践)还有很大的距离,还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完成这次飞跃。
这是要靠学习认识的主体来完成的,是一个不断加深与提高的过程。学生在
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不是很多的,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尽量发挥他
们的主体作用。比如让学生简单复述学习的内容,就事论事发表点看法,透
过现象看本质,发表些议论和观点,如果再能联系现实问题发表些议论,那
就更好了。例如,讲完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就可以让学生议论为什么
要采取这种政策,为什么“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这里有没有
普遍的规律性,等等。因为课时紧,不可能每堂课都这样作。但教师只要具
有这样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就可以有意识地选择若干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
生。再和课外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日久必见功效。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

历史课是社会科学的基础课,是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课。通过历史课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之一,也可以说历史课在这
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历史课的思想政治教
育作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历史课思想政治教育的要
求。1991 年,为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
育的指示,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了《总体纲要》,要求历史课“以爱国主义
和社会主义教育为主线,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劳动观点、群众观点、阶级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基础,使他
们成为21 世纪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人类作出更大的
贡献。”正如国家教委的通知中所指出的:“这是关系我国世世代代坚持走
社会主义道路的大问题,是学校教育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紧迫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国家教委的要求和历史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当包括三
方面的内容:一是政治方向教育,让学生热爱具有悠久历史与光辉灿烂文化
的伟大祖国。一百多年来由于中国政权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我国
落后了。中国人民具有反对侵略、支持正义、不畏强暴、维护自由的革命传
统,许多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抵御外侮、寻求真理、捍卫


中华,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站立起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
史的必然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要坚定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二
是思想观点教育。要教育学生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树
立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
端个人主义的思想观点,要能初步站稳脚跟,当各种错误的思想观点思潮袭
来的时候,能够初步分辨、抵御和批判。三是道德品质教育。中国历史上有
许多先进人物、志士仁人、英雄豪杰,是我们民族的楷模。他们的嘉言懿行
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是我
们进行道德品质修养教育的好教材。我们要从历史中学习怎样做人,做一个
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怎样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呢?

1。以知识为基础,寓教于史。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基础知识,不能脱
离史实来进行,脱离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变成空洞的说教,因
而也就苍白无力了。历史课不同于政治课和语文课,它必须通过丰富具体的
史实进行教育,这是它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唯其如此,它才最生动感人,最
有说服力。所以,我们用不着采取“穿鞋”、“戴帽”、贴标签的方法,只
需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就可以了。比如讲埃及奴隶制国家
的形成,王权神圣,人们必须服从法老的统治。有经验的老师讲这个问题时,
用了这样几句话“上埃及与下埃及两个国王都是奴隶主头子,都残酷地剥削
压迫奴隶和农民。上埃及国王头上戴着白帽子,上面蹲着一头鹰;下埃及国
王头上戴着红帽子,上面盘着一条蛇。”通过这样的知识,典型的材料,把
奴隶主头子的凶暴本质,形象鲜明地表现出来,很有感染力。
再比如讲中国原始社会的解体,夏王朝的建立,课本说“禹死后,他的
儿子启,杀死伯益,继承禹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从此,世袭制代替
了禅让制。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北京165 中学已故特级历史
教师时宗本,讲完了这段史实后就提问学生,夏启破坏禅让制,建立起“家
天下”,是历史的进步呢?还是倒退呢?是有功呢?还是有过呢?一下子引
起学生的兴趣,议论纷纷,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从个人的角度看问
题,夏启杀死伯益、打败有扈氏,实行世袭制,好像是个人专制,是历史的
倒退。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夏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
家,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奴隶制对原始社会来说,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尽管
这种进步是建立在残酷的阶级压迫与剥削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对学生进行了
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育。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少教师喜欢用比较、对比的方法,古今对比、
中外比较。例如讲“郑和下西洋”就与“哥伦布的远航”对比,从船队规模、
时间先后等方面进行比较,说明郑和比哥伦布远航时间早、规模大,表明直
到明代前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仍然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以此向学生进行爱国
主义教育。这样做不是不可以,但有简单化的毛病。哥伦布的远航正处在西
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到东方寻金成为远航的直接动机。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大批东来,使东方逐步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改变
了东西方历史的发展道路。而郑和的远航虽然时间早、规模大,但从背景和
影响来看,却远不如西方新航路的开辟。当然,这些问题需待学习世界史后
才能联系。我在这里只想说明,采用简单类比的方法容易出毛病,教师要慎


重从事,留有余地,不可绝对化、简单化。

2。联系实际。实际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现实生活,二是学生的思想认识。
历史与现实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
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讲授历史只有联系现实生活,才能把历史讲话,才能
使人感到有用,才能发挥它的资治育人的功能,否则,脱离社会现实生活,
它就成了陈年老帐、故纸堆,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李大钊说“历史是死的,
但解喻是活的,与时俱化的。”这就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