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秦帝国 >

第751章

大秦帝国-第751章

小说: 大秦帝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则,嬴政又不得不割舍了将王翦拉回庙堂的谋划。 
  身临南国,嬴政更深地体察到了平定南海对整个一统天下的深远意义。灭魏之后,嬴政已经清楚地知道,华夏一统之大局已经底定,堪称无可阻挡;而一统之治能否持久,则威慑来自两重,既在内忧,又在外患。内忧而言,秦国一统大战开始之后,已经有过了贵族复辟的韩国之乱;一统完成之后,此等复辟之乱亦必将不少。甚或将更多。外患而言,则情势较前有所不同。在六国存在的岁月里,无论华夏战国的攻伐多么剧烈,然在对待外患这一点上,哪个战国都没手软过。燕国平定东胡,赵国反击林胡匈奴,秦国反击陇西戎狄北方匈奴,齐国平定东夷,楚国平定东夷南夷等等。而今,六国将不复存在,所有的外患都必须秦国以华夏共主之身一肩挑起。此等局面该如何应对?对嬴政而言,这是一个闻所未闻的大课题。 
  列位看官须知,截至战国末世,华夏已经分治五百余年。期间,所有的为政治国之学,都是霸主之道。以后人话语说,是霸主思维。也就是说,天下探索揣摩之目标,十有八九都是称霸天下的强国之道,而对于“一天下而治”的天子治道的探索揣摩,则已经是久违了。或者说,夏商周三代的“一治”已经被潮流破坏殆尽,而新的“一治”之道还没有出现在人们的构想里。所以,到嬴政之时,如何做天下共主。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颇为生疏的命题。就实而论,其时各大战国朝不保夕,除了秦国君主,大约谁也不会去做这般大梦了。最有资格思谋此道的秦王嬴政,不可能不想,也不可能想得更深。更多的情形是,时势逼一步,则秦王嬴政想一步。若不是燕太子丹主谋的荆轲刺秦事件突然发作,很可能秦一天下就多了一种盟约称臣的形式;若非韩国世族的复辟之乱,很可能六国王族世族便不会大举迁入关中…… 
  尽管是边走边想边筹划,然就全局洞察未雨绸缪而言,嬴政还是比任何一个大臣都走得更远。灭国大战开始时,嬴政坚执将能够独当一面的蒙恬摆在了九原,其后历经大战而蒙恬未动一次,便是嬴政这种天下思谋的基本决断——秦国既欲一统华夏,便当一肩挑起抵御天下外患之责!匈奴若乘灭国大战之机南下,秦国何颜立于天下? 
  议定史禄凿渠之后,嬴政说到衡山与云梦大泽走走看看。因为,对于生长北国的嬴政而言,何为南国之广袤,毕竟尚未有过一次亲身目睹。无论嬴政胸襟如何宽广,然在脚下,在眼中,曾经见到过的最广阔的气象就是阴山草原了。嬴政还记得,议论灭楚之时,尽管王翦反复申述了楚国广袤难下,然当时闪现在嬴政心头的,却是后来无法启齿的一个荒诞念头:“南国能有北国草原广袤?果真广袤,楚国老是北上做甚?”嬴政后来想明白了,自己这个念头,其实是少年踏入苍茫草原时在那些牧民悠长的歌声与豪迈的酒风中埋下的种子。今日亲临郢寿,南海虽无法领略了,然总须看看天下最大的湖海云梦泽。那一日,王车抵达了烟波浩淼的云梦泽畔,嬴政登上了云雾缥缈的高山之巅。嬴政举目遥望,只见水天苍茫无垠,青山隐现层叠,霞光万道波催浪涌正不知天地几重伸展……那一刻,嬴政被深深震撼了。 
  “此去南海,路程几多?”良久无言,嬴政遥指南天一问。 
  “老臣不知定数,大约总在万里之外。”王翦笑了。 
  “南海气象,较云梦泽如何?” 
  王翦默然了,蒙武默然了,李斯也默然了。 
  “南海纵然广袤,大约不过如此也。”蒙武嘟哝了一句。 
  “南海之疆,臣未尝涉足。然,臣以为云梦必不若南海。”李斯说话了。 
  “何以见得?” 
  “庄子作《逍遥游》,尝云:南海者,天成水域也;鲲鹏怒而飞南海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三千里,南海之一隅也。由是观之,南海之大,不可想见也。” 
  “长史说得好!老夫也记得庄子几句。”王翦高声赞叹一句,临风吟诵,苍迈激越如同老秦人的村唱,“天下之水,莫于大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秭米之在大仓乎!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垒空之在大泽乎!” 
  “这老庄子!说来说去究竟谁大了?”蒙武高声嚷嚷。 
  “至大者,人心也!庄子神游八荒,足证此理。”嬴政发自肺腑地感喟了,“既往,嬴政唯知阴山草原之广袤,尝笑南国山水之狭隘。今日登临云梦之山,方知水乡更有汪洋无边也!我等当以庄子神游之胸襟待天下,不以目睹为大,而以心广为大!” 
  “心广为大!”王翦李斯蒙武异口同声。 
  “南海者,我华夏之南海也!南海不定,焉有一统华夏哉!” 
  “王有此言,华夏大幸!”王翦李斯蒙武又是异口同声一句。 
  便是那一刻,嬴政才在内心第一次将南定百越与北定阴山并列了起来。北方阴山是外患,南海百越是内忧,任何一方不稳,全局都要翻盘。也就是那时,嬴政看着白发苍苍的王翦,内心深深叹息了一声。 
  云梦泽归来,君臣临别共聚。蒙武提出了一件事:请秦王派一位大臣坐镇郢寿,使上将军能够回到咸阳养息,平定南海无大战,由他统率即可。王翦坚执反对自己回朝,但赞同派一大臣南来坐镇,理由是自己能从民治纷扰中摆脱出来而专一处置军事。王翦力荐李斯南来坐镇,说李斯既是楚人,又是政务大才。蒙武也是一力赞同,说但有李斯南来,后援大事断无阻碍。李斯无可无不可地笑着,只不说话。 
  其时,嬴政尚未与王翦深谈朝局诸事,沉吟着一直没有点头。然见两位老将军已经说开,默然片刻,嬴政明白说道:“天下将一,大势已变。天下大局,该当从大处着眼铺排了。平定南海无大战,上将军也该当回咸阳养息。然则,南海百越分治于华夏文明之外已历时数百年,楚国始终未能有效划一。此间兵事、民事、部族事、方国事,纠葛太多太深。若无上将军威权资望与洞察谋略,本王诚恐再有李信之失也!”见蒙武肃然省悟不再说话,嬴政遂拍案道,“我意,上将军仍留郢寿坐镇,总揽军政,彻平南海了事!再调姚贾率一班精干官吏南来,主理郡县民治。余事,待灭齐之后再一体会商决断。如何?”王翦却道:“老臣素无政才,不足总揽军政。姚贾政才过人,亦无须老臣凌驾其上。敢请君上,特许老臣统兵南进。只要战事平顺,政事姚贾足矣!”嬴政心知这位老将军只怕权力过大,遂哈哈大笑一阵道:“老将军是将命!不当大权,不成事也!”蒙武立即高声道:“老臣以为,君上决断甚明!上将军坐镇郢寿,堪称上上之策!领军打仗,老臣足矣!”见王翦瞪着蒙武又要发作,嬴政叩着书案恳切道:“上将军自入军旅,数十年鞍马驰驱,未曾得享一日清闲,若再将兵岭南,我心何堪!若论才具,上将军襟怀宽阔谋略深远,正当回归庙堂用事。所以留上将军镇抚南国者,兹事体大也!嬴政素以上将军为我师我友……而今天宽地阔,嬴政深感力绌之时,上将军安忍独领一军而不揽南国全局乎!” 
  “君上此言,老臣汗颜也!”终于,王翦不再为自己辩驳了。 
  王翦留在郢寿,嬴政对这片居天下泰半的广袤疆域放心了。     
二、一统棋局 最后一手务求平稳收煞 
  蒙恬、王贲两支马队几乎是脚跟脚地进了咸阳。 
  两人接到的特急王书一样的简单明白:“底定大局,务必于三日内归国朝会。”于是,蒙恬从九原,王贲从蓟城,都当即安置好军务飞骑上路。其时直道未通,蒙恬马队从九原东南经云中郡再下上郡,而后南进关中,绕行两千余里。王贲马队则从蓟城直下邯郸再下河内,沿河内大道向西进入函谷关再进关中,已在三千里之外。蒙恬路程短,却多经山塬林海河谷,道路险狭。王贲路途长,却是久经车马的战国大道。是故,两支同样剽悍灵动人各两马的轻装飞骑,都在起程第三日的暮色时分飞进了咸阳南门。李斯在南门内城墙下的城门署专程等候,给蒙恬王贲转述的王命一样的八个字:“歇息一夜,卯时朝会。”两人也一样地都问了君上从楚地归来后体魄如何,夜来能否晋见晤谈?李斯也一样地笑答:“君上早知两位有此一问,回话是,各睡各,无相扰。”两人俱各大笑一阵,连忙各自回府,处置自家亏欠的种种伦常人情去了。 
  次日清晨卯时,重臣朝会在东偏殿准时举行。 
  此时秦国的重臣朝会,不是寻常之时处置日常政务的囊括所有重要大臣的会议,而是会商安定天下之长策方略的战时朝会。故此,该当参与此等重臣朝会的几位大臣是:丞相王绾、上将军王翦、上将军蒙恬、国尉尉缭、长史李斯、上卿姚贾、上卿顿弱、长史丞蒙毅。除此之外,再加上每次朝会涉及的相关大臣将军,便是朝会的全部与会大臣。因为王翦、蒙恬、姚贾、顿弱多因战事邦交而经常不在国,所以事实上的经常成员只有王绾、尉缭、李斯,再加上后来的蒙毅。然则,这次朝会却是罕见的齐全,除了上将军王翦未能与会,几乎是全数到齐。相关大臣将军则增加了王贲、冯去疾、冯劫。 
  “诸位,各方情势皆有重大变化,故此,本王召紧急朝会议决。” 
  大臣将军们就座,嬴政开门见山地讲明了事由,又道:“各方变化情形,先由长史陈述,而后诸位斟酌如何铺排。”嬴政话音落点,李斯从座案站了起来,走到王台下的一幅张挂在高大木板的羊皮地图前指点着说了起来。李斯陈述的重大变化是六个方面: 
  其一,陇西将军阮翁仲飞书急报:匈奴一部大举西迁,联结西海西羌诸部族,年来频繁劫掠陇西牧民,目下有联兵攻占陇西而后瓜分陇西之图谋;原本早已归化为半农半牧秦人的老戎狄部族,有几处生发躁动,有图谋叛乱迹象。阮翁仲请增兵三万,一举击退匈奴羌胡并平定陇西。 
  其二,数十年不举兵事的齐国,突然起兵三十余万进驻西界巨野泽。 
  其三,代王赵嘉再度联结已经逃亡辽东的燕王喜残部,与匈奴、东胡及林胡残部合纵联兵,欲图吞灭云中、九原两支秦军,彻底占据与燕北地带相连的阴山草原,图谋建立北赵、北燕两国。 
  其四,秦国主力大军两分,驻扎楚地的三十万铁骑已经在杨端和、辛胜两大将统率下开始班师北上,一月之内将回归河外的南阳大营。 
  其五,已经平定的五大战国,皆有种种骚动,各国世族大量逃入齐国。 
  其六,王翦蒙武统率的三十万大军已经开始了平越之战。瓯越、闽越两路兵马已经南进;南海一路已经开始了全力开凿湘离大渠,大体在半年一年后也将越过五岭南下;淮南后援大营已经开始筹划,河内河外几郡将征发数十万民力南下。 
  “看看,都热得流汗。蒙毅,上冰茶。” 
  时值六月酷暑,大殿虽有一道蒙恬创制的冰墙,依然不见清凉。大臣将军们一边不时用汗巾搌拭着额头汗水,一边专注地听着李斯的陈述,举殿一片肃静。李斯一说完,嬴政也抹了抹额头细汗,立即吩咐蒙毅上冰茶。这冰茶乃秦惠王首创,是将南山粗茶煮成茶水,装入若干大瓮储藏于王室冰窖,专一地在酷暑时节取出饮用。蒙毅对殿口赵高一招手,片刻间一辆青铜柜车推进,取出一个个如同酒坛一般的陶罐摆上了一张张座案。大臣将军们一捧陶罐触手冰凉,当下精神一振,及至拔开陶罐木塞咕咚咚入口下肚,舒畅得人人情不自禁地拍案连呼快哉快哉!列位看官须知,夏时之冰为古代极其珍稀之物,即或重臣权贵府邸,也难得有大型储冰地窖。寻常时期,只有大臣死在酷暑时节,难以在葬礼之期保持尸体不腐臭,王室才依据其爵位高低赏赐定量冰块围护尸身。也就是说,以冰成茶水而饮,是寻常绝难做到的奢侈,即或王室成员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酷暑饮冰的。唯其如此,此时一罐冰茶之昂贵远甚于一坛老酒,如何不教大臣将军们倍感振作大呼快哉。 
  “诸位,五国虽灭,天下仍在板荡之时也!”嬴政汩汩饮下了一罐冰茶,站了起来,走到了王台下,站到了羊皮地图前,“外部有变,我也有变。外部之变,匈奴觊觎,燕赵躁动,齐国备战,四方不宁。我方之变,一则兵力运筹超出预期,三十万铁骑顺当班师;二则南进诸事平顺,不会掣肘北方。当此之时,能否尽速平定陇西、燕赵,并同时攻灭齐国,一举底定天下?这,便是今日朝会之轴心。” 
  “以我方目下兵力计,臣以为可三面开战!”蒙恬第一个说话了。今日朝会以兵事为主,王翦又不在朝,同为上将军的蒙恬自然不能先听后说,“北上铁骑三十万,陇西兵马两万,蓟城兵马三万;九原云中两年来新成军五万,连同原部守军共十万余;内史郡尚有万余都城守军不计,我军可战兵力已在四十六万余。以臣谋划:陇西可派出铁骑三万,反击西羌匈奴;燕赵兵力可增至十五万,一举平定燕赵残部;九原云中,留守五万人马,配以大型连弩千具,足以防御阴山匈奴;所余二十余万,攻灭齐国当足以胜任!” 
  “诸位以为如何?”嬴政笑问一句。 
  “臣赞同!”几位大臣将军异口同声。 
  “王贲之见?” 
  “臣赞同上将军三面开战方略。”王贲站了起来,“然,臣对兵力铺排稍有不同处:平定燕赵残部,十万铁骑足矣!陇西兵力,当有增加。匈奴西羌合流,若不一战灭其威风,则后患无穷,该当重兵痛击!” 
  “如此补正,臣亦赞同!”蒙恬立即点头。 
  “王贲筹划燕赵追杀战已有年余,有成算了?” 
  “禀报君上!臣决以十万之师,一战平定燕赵残部!” 
  “好!将军猛士壮心,必能斩夙敌残根!”嬴政高声赞叹。 
  “老臣一言;君上姑妄听之。” 
  “老国尉有话,尽管说。”嬴政顿时肃然,回到了王案正襟危坐。 
  “老臣之意。三面开战,方略该有所不同。”尉缭子苍老的声音回荡着,“西部北部,非外患,即顽敌,故须霹雳痛击。齐国一面,则当大兵压境,徐徐缓图,若操持得当,齐国或可不战而下。此等方略,老臣定为八字:西北峻急,东齐缓压。” 
  “国尉方略,臣亦赞同!”李斯高声道,“齐国君弱臣荒,数十年不修兵备,如今五国已灭,齐国方有边地驻军之举,未必上下同心。若能以顿弱上卿入齐周旋,再加二十余万大兵压境,齐国很可能不战而降。” 
  “老国尉方略,尚有另外一利。”蒙恬欣然道,“我军二十余万压于齐国边境而暂不开战,既威慑齐国以待其生变,又可策应西北以防不测。若果真西北兵力不济,可随时发兵增援;若西北顺利早日完胜,则可合兵压齐,其时无论齐国战与不战,我都可一举底定大局!” 
  “将军悟性之高,老夫佩服也!”尉缭子不禁赞叹了一句。 
  “老臣无异议。”老丞相王绾表态了。 
  “臣等无异议!”举殿异口同声。 
  “好!诸位既无异议,本王归总铺排。”嬴政再次离座起身,走到了王台下的羊皮地图前,“大兵压齐,由上将军蒙恬总率二十三万大军,月后开兵东进;追杀燕赵残部,由将军王贲率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