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抗战之血色战旗 >

第539章

抗战之血色战旗-第539章

小说: 抗战之血色战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候机室里等候大驾呢。
    从机场出来,伞兵二队乘车前往预先安排好的驻地。刚到中山北路的招待所,蔡远飞就被队长喊去开会,原来,他已经被选中担任受降签字仪式现场的“场内警卫”工作。
    能够成为受降会场内部的仪仗护卫是十分难得的际遇。分配给伞兵的名额总共只有12个,其中4名军官、8名士兵。
    担任“内卫”的人员必须在“陆军总司令部”集中住宿,金锁柱开着他的吉普车,一定要亲自把大家送过去。蔡远飞疑惑地问:“你刚到南京,能找到地方么?”
    金锁柱哈哈大笑:“放心吧!闭着眼睛也能开到那里。”
    汽车开到中山东路和黄浦路的交叉处,看见路口上立起了一座大牌坊。
    牌坊分为三层,顶端悬挂着中英美苏“四大强国”的国旗,中间镶嵌着国民党党徽,底下是一个横匾,写着“和平永奠”四个大字。
    整座牌坊被彩条花束和苍松翠柏装饰得十分漂亮,牌坊底下还站着威风凛凛的卫兵。
    从这个路口进去,经过中央军校大门、军校广场,直到军校大礼堂,沿途的牌坊一座连着一座,而且每隔不远就立着一根旗杆,上面依次悬挂着联合国51个国家的国旗。第二天,也就是1945年9月9日,这些旗杆和牌坊下面都守卫着头戴钢盔的哨兵,一侧是新6军14师的战士,肩负背包、手持步枪:另一侧则站着伞兵,戴白手套、端着冲锋枪一一只不过有很多人包括记者都不知道那是伞兵,把他们误当成宪兵了。
    吉普车开到军校门口就不让进了,金锁柱只好掉转头回去。蔡远飞他们则被领到礼堂东侧的一座二层小楼里接受面试审核。担任考官的是“典礼总指挥”、新6军的副军长舒适存,他捧着报名材料反复查看,问来问去的十分仔细,好像生怕混进了什么不良分子。蔡远飞当然经得起审查,十分顺利地过了关。
    面试之后,发给大家一张特别通行证,并进行了任务分工。分派给蔡远飞的差事是担任“记者区”的警戒服务,在这个岗位上可以走来走去,比死站在一个地方的仪仗兵要舒服多了。
    晚上安排大家看电影,影片内容是欧洲战场上的受降仪式。先放映英美部队受降,场面比较轻松,美国人很随和,与德国兵有说有笑就像朋友一样。指导官解释说:“这代表了军人的绅士风度。”接着又演苏联部队,那场面就严肃多了,俄国大鼻子板着面子L发表演讲,“叽里咕噜”地把德国兵整得像灰孙子一样。
    指导官评价说:“这反映了欧洲人民对法西斯蒂的深刻仇恨。”一一总之都有道理。
    都有道理,那么我们照谁的样子学呢?蔡远飞提议:“我们对法西斯蒂也有深刻的仇恨,我们明天也羞辱日本人一番。”大家都拍手叫好。
    可指导官却不同意,他讲解了实行“以德报怨”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致是说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战争过后还要长期共存,保持彼此之间的和睦亲近是实现长久和平的前提…,,…最后,长官还提醒大家务必遵守纪律、爱护名誉、洁身自好、尊重对方,如出现玩忽职守的现象,定当严惩不贷。
    会后,指导官又把蔡远飞叫到一边,叮嘱说:“蔡四娃,别人都不吭声,你站起来乱冒什么皮皮?以后注意一点……,.”
    1945年9月9日早晨6点钟,全体内卫人员进入签字大厅进行各项准备工作。举行受降签字典礼的场地,当时的正式名称是“陆军总司令部礼堂”,原本是国民党“中央军校大礼堂”.礼堂大厅的一面墙上布置着国民党党旗、国旗和孙中山像,画像下端还镶嵌着一个英文字母“V”和两个中国字“和平”;另一侧的墙上挂着中英美苏四国领导人的画像以及这四个国家的国旗:天花板上挂着彩条,悬挂着联合国51个国家的国旗,代表全世界人民大团结。
    大厅北面是受降席,摆着一排宽大的长桌和五张带扶手的椅子,桌面上摆着一个文具盒和中央广播电台的麦克风:南面是投降席,摆着一排比较窄的长桌和七张没有扶手的椅子,桌面上也有一个文具盒;西面是贵宾观礼席,东面是记者观礼席,只设了几排座位,没有桌子。
    另外,东西两侧的楼上还有观礼台,那上面由新6军的警卫负责管理,蔡远飞没有上去过。
    蔡远飞的岗位在记者席的一侧。当时,东、西两面观礼席的前面都用蓝布围起了屏障,他的任务就是提防着有什么人冲过帐幔,跑到签字场地中间去。
    担任内卫的伞兵部佩带着手枪,但蔡远飞腰间挂着的其实是空枪,至于那些军官的枪里是否有子弹,他就不知道了。
    上午8点正,中外记者检录进场。
    因为以前曾经发生过刺客假扮记者到会场行凶的事件,所以这次的受降典礼仪式对记者的盘查特别严格。会场的入口处设置了两个检查台,左边的台子查身份、右边的台子查设备,进到大厅里面再由蔡远飞他们核对采访证,指定观礼座位。
    只有少数官方新闻单位能够获得现场采访的资格,中国记者主要来自《中央日报》、《扫荡报》、《大公报》和“中央社”,外国记者来自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总计88人。
    与记者打交道之后,蔡远飞才明白要让这些人老老实实地坐着是件多么困难的事,他们根本就不理会什么座次表,全都蹦来蹦去地东张西望,像群猴子一样的没有一刻安生,恼得伞兵们恨不能找个笼子把他们固定起来。
    嘉宾们也在陆续进场,进会场观礼的门槛很高一一武职军衔需少将以上、文职级别需“简任宫”以上一一具备这样资格的人物都是老谋深算的家伙,不会有谁愿意在这时候抢风头接受记者的采访。于是记者们只好自己采访自己,中国记者问外国记者有什么感想,外国记者问中国记者是什么心情。有个美国人向蔡远飞打听:“这里有没有日本记者?”看见伞兵摇脑袋,他就觉得十分失落:“遗憾遗憾,太遗憾了。”
    过了一会,这小子又突发奇想,拉着中央社的记者提建议:“日本战败了,经济肯定破产。你们可以把读卖报知社买过来,这样立刻就能获得一个亚洲最大的新闻社团……..”周围的人听了直笑,心想:“真是个傻老外。中国人自己的一摊子事情都没有搞清楚,哪里还有闲工夫去管日本的报纸。”
    记者们闲扯的时候,观礼嘉宾都已经入席了。在大厅西侧就座的除了汤恩伯、郑洞国、廖耀湘、牟廷芳、谷正纲、贺衷寒等中方高级官员,还有美军的麦克鲁中将、英军的海斯中将,以及法国和澳大利亚的什么官员。楼上的观礼台也挤满了来宾,两层楼加起来大约有三百人。
    8点40分,岗村宁次等七名投降代表乘坐三辆黑色轿车来到大礼堂外。记者顿时激动起来,纷纷挤向大门口,举起照相机“噼里啪啦”地拍照。那几个鬼子军官倒也挺配合的,规规矩矩地站了几分钟,让记者们爽了个够,然后才沿着走廊进到休息室里面去了。
    在门口拍够了,记者们又跑回到会场里。
    他们本来是有固定座位的,可这时候也没人管了,你挤我、我挤你地抢占有利地形,满大厅就看见他们在乱折腾。蔡远飞急得满头大汗,其他的卫士也来帮忙维持秩序,可根本就没人听他们的。这些记者都是关系通天的人物,别说区区一个蔡上士,就是换成蔡上校也没人放在眼里。
    8点50分,楼上楼下的灯光全部打开,整个大厅一片通亮。
    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一级上将从北面人口走进会场,在他身后跟着的是海军司令、海军上将陈绍宽,江苏省主席、陆军二级上将顾祝同,空军作战指挥部参谋长、空军上校张廷孟,陆总司令部参谋长、陆军中将萧毅肃,以及担任现场翻译的军令部二厅科长王武上校。
    全场起立,鼓掌欢迎,记者们又是“噼里啪啦”的一阵忙乱。蔡远飞这时候已经顾不上什么“固定座位”,只要没有人冲进布幔屏障里去就算阿弥陀佛了。
    8点55分,岗村宁次带着七个部下从正门走进大厅。七名投降代表身穿夏季军服,没戴军帽、没带武器,另外还有一个穿浅灰色西服的翻译官。
    在八个日本人的身后跟着八个新6军的士兵,荷枪实弹,就像是押送俘虏一样。
    岗村宁次等人进入会场后,首先列队,向受降席鞠躬。经何应钦点头示意之后,他们才走到投降席落坐,那个翻译官木村辰男独自站着。八位新6军的士兵在他们背后排成一列、担任看守。
    1945年9月9日上午9点,受降签字仪式开始。程序很简单,也很简短。
    何应钦问:“贵方的证明材料带来了没有?”王武翻译接着说一通日语。
    岗村宁次回答:“是,带来了。”木村辰男翻译再说一遍中文。
    其实,何应钦的日语很流利,岗村宁次是个中国通,翻译的话都是讲给别人听的。
    然后,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中将捧着日本政府和大本营的授权投降文书,走到受降席前面,准备呈交给何应钦审阅。
    可是,就在这个动作上出了点问题。当时,何应钦的面前摆着一个中央广播电台的麦克风,小林浅三郎正好杵在跟前,如果他的腰弯得太深,就会碰倒那个玩意,所以只能半欠着身体。日本人的手太短,受降席的桌子又太宽,搞来搞去够不到何应钦,何总司令一着急就伸手去接文件,结果就出现了那个“俩人互相鞠躬”的场面。
    接过证明文件,何应钦坐下,装模做样地看了看,然后就从公文包里拿出两份《投降书》,推到桌子面前。小林浅三郎双手接过《投降书》,鞠躬、转身,回到岗村宁次那里让他签字盖章。
    办完手续,还是由小林浅三郎把文件呈交回来,这一次是由萧毅肃参谋长接过《投降书》。他的面前没有碍事的麦克风,完全可以让小林使劲弯腰。老萧的模样长得帅、动作也很潇洒,只可惜记者们好像只对总司令感兴趣,不大乐意给参谋长拍照。
    签完《投降书》,再签《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中正第一号命令》,递来递去的程序基本相同。那些记者的镁光灯闪烁不停,拍下来的画面其实都是一个梓。
    忙完这些事,时间是9点15分。何应钦起立宣布:”自本月9日起,取消贵官‘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的名义,由10日起改称‘中国战区日军善后总联络部长官’,任务是接受或传达本司令部的命令,不得擅自发布任何命令….岗村宁次站起来鞠躬,答道:“我完全接受这个命令。”
    于是,何应钦就命令日军投降代表退场。
    八个日本人站起身来就走了。蔡远飞看着他们消失在大门外,心里有点莫名其妙:“怎么回事?先前打了八年仗,现在又搞了这么大的排场,随随便便鞠个躬就放他们走掉了?”
    记者们也有点弄糊涂了,全都眼巴巴地望着受降台,等待着还有什么精彩节目。
    只见何应钦总司令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讲稿,开始大声朗诵:“敬告全国同胞及全世界人士,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已于中华民国34年9月9日9时在南京顺利完成……..”
    于是,大家终于确信这个仪式真的结束了。
    何总司令没有关注周围的听众,埋着头念着自己的讲稿,他这时的演讲对象其实只是面前的那个麦克风。稿子不长,很快就念完了,何应钦随即离开了会场,他没有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的确是个十分谨慎的人、是个十分低调的人。
    蔡远飞看看自己手腕上的劳力士自动表,时针正指向9点20分。
    整个仪式满打满算不超过半个小时,真够高效率的。
    受降仪式结束了,可蔡远飞他们的工作却没有结束。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陆军总司令部大礼堂”对社会各界民众开放,每天部有无数的群众到会场来参观,卫士们依然需要留在现场维持秩序。
    不过,这时候的“受降现场”比先前漂亮多了,司令部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许多日本刀、日本枪和日本膏药旗,摆在走廊里好大一排,老百姓看了以后特别提精神。
    参加受降仪式的官兵部获得了一枚纪念章,内卫人员还得到一张纪念卡,上面写着一一民国34年9月9日9时南京受降纪念,末尾有何应钦的签名。
    9月中旬,伞兵二队的全体官兵也来参观受降仪式会场,蔡远飞就想趁这个机会归队。
    他到“典礼指挥部”去找夏禄敏办理调动手续。可是,夏老乡却笑着对他说:“别急别急,今天晚上跟我去个地方,让你先瞧瞧几样好东西,也不枉到这里来忙碌一趟。”
    1945年的“双十节阅兵”也许是何应钦宦海生涯的最顶峰,从这以后,如日中天的何总司令就开始走了下坡路。
    何应钦之所以倒霉,根本原因是由于他此时的声望过高,已隐隐地对蒋委员长构成了威胁。但其中还有一个导火索一一在年底的“整编会议”上,何应钦提议把陆军总司令部迁移到北平。这个建议得到了许多黄埔系将领的支持,使得蒋介石觉得“何婆婆”有另立山头的企图,所以当机立断,撤销陆总司令部、改派陈诚接替参谋总长,并且把何司令准备带到北平的精锐部队统统打发到东北去了。
    1945年8月14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当天,蒋介石给身在延安的**发来一封电报,邀请他来重庆“共商大计”: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
    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秦立海告诉记者,蒋介石选择这个时候邀请**赴渝谈判,大有深意。
    德国投降后,美苏为争夺欧洲已成剑拔弩张之势。为了集中力量确保在欧洲的利益,美苏双方都希望能在亚洲保持某种平衡。看似对立的两大集团都不希望中国发生内战。
    美国方面当然一如既往地支持国民党,苏联的态度却相当微妙。按理说它应该支持同样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可这一次,它却把天平倾向了当时实力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一方。
    但要获得苏方的支持也不是件容易事,一份《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摆在了蒋介石自勺面前。这份条约虽名为“友好”,内容却丝毫看不出“友好”的味道。“条约”不但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立,还要求中苏共管长春铁路30年,旅顺作为海军基地共享30年,大连为自由港。作为交换,苏联政府承诺一切援助都将给予中国国民政府,而不给中国**。
    为了获取苏联的支持,蒋介石最终还是签下了这份条约。就在《中苏友好联盟条约》签订的同一天,蒋介石迫不及待地向**发出了第一封电报。
    **收到电报后,对赴渝谈判一事未置可否,而是要求蒋介石先答复朱德总司令的电报。
    1945年8月10日,当日本表明投降之意时,蒋介石毫无心理准备一一虽然德国早在5月份就投降了,美军在太平洋上与日军的逐岛争夺也节节胜利,但中国的大半壁江山还在日军手中,蒋介石估计中日之战怎么也得拖到1946年春夏之交才能结束。
    突如其来的胜利,使蒋介石措手不及。彼时,最让他心焦的就是日军受降问题。当时在华日军还有100多万。谁接收了军队,就等于接收了100万人的武器给养。
    当时,蒋介石的军队都在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