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留美幼童 >

第20章

留美幼童-第20章

小说: 留美幼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登新舞台!”  “立宪在君主”,道出了这次改革的性质。“五大臣”周游列国,认为比起美国、法国、英国的“纯任民权”或“三权分立”,日本、德国的君主“有独尊之权”,人民“无不以服从为主义”,才是尽善尽美的体制。正如考察团到达檀香山时,华侨们高喊的口号:“皇上万岁!”“宪法万岁!”清廷希望在不触动皇权的前提下进行政治改革,“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然而,“预备立宪”毕竟是政治近代化是起步。清廷公布的《宪法大纲》,对君权有一定程度的限制,规定了人民享有的言论、结社、集会等自由权利。也正因为如此,顽固势力强烈抗拒立宪。  清廷犹豫不决。在“五大臣”回国后只是宣布“预备”。不仅没有认可“五年改制”的时间表,反而在两年后的1908年,就在慈禧和光绪临死前不久,宣布预备立宪的9年定期。就是说,他们打算在1916年实行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度。新成立的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比慈禧在世时的内阁更加保守愚昧,保护自身的权力是他们施政的唯一目标。  历史不再给他们机会了。  当清廷对政治改革一拖再拖的时候,民间的抗议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以“地方自治”为内容的地方政治改革蓬勃兴起。1907年,广东成立“地方自治研究社”,公推唐绍仪、梁敦彦为名誉社长。1908年,该社社员进京请愿,要求及早立宪,请愿的领衔人是从美国归来的梁诚。皇上不可能“万岁”,宪法却必定到来。仅仅3年之后,武昌起义爆发,从身后疾步冲上来的“革命”,扑倒了摇摆徐行的“改革”。


第五章 命运激变第55节 新世纪留学潮

  大清王朝的最后十年,叫人眼花缭乱。有首山西民谣唱道:  破戏台,烂秀才  小脚板子洋烟袋  火车站,德律风  大脚板子毕业生  前两句,说的是4个过时的旧事物。后两句,说的是4件时髦事。“德律风”是电话机(Telephon);“毕业生”即出自新式学堂,特别是留洋归来的学生。学生出洋和姑娘不缠脚一样,其时兴的程度,相当于火车和电话。  仿佛一夜间风气大开,三十多年前,曾国藩、李鸿章送学生去美国,没有一个满族子弟和高官子弟报名应考,此时,慈禧太后多次降旨,“命选择各旗子弟遣赴各国”,“命近支王公有愿出洋游学者,着报名侯派”,“命遴派翰林出洋游历游学”……。一时间,惟恐不“洋”的八旗子弟和高官子弟,纷纷带着仆人漂洋出海,其中甚至有总督和巡抚的公子。  已获功名的士子,有的当了多年翰林,还决心留学,如曾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哲学、美学、文学与心理学的蔡元培;有的在考中进士后弃官不做选择出洋,如曾到日本中央大学学习法律的中国近代名记者黄远生。  1902年3月20日,袁世凯派55名学生自天津出发赴日本陆军学堂 。此后,各省陆续派生赴日,越来越多的青年自费赴日。因为日本距离中国较近,留学费用较低;而1906年废除科举,又把更多的士子逼上留学这一条路。——世纪初年的“留日潮”,因此兴起。  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达600余人,清政府为此派出总监督赴日。1904年初,留日学生达1300人。1905年底,8000人。1906年秋,已达13000人。1907年2月6日,日本宣布中国在日留学生达17860人。此前不久,有300名中国官绅,在东京法政速成学校经一年半学习法律、政治、理财、外交后毕业。在“留日潮”中,许多学生的名字是人们所熟知的:黄兴,宋教仁,鲁迅,蒋介石……  各地政府对派学生去欧美同样热情有加。早在1903年,梁启超就在美国遇到十余名“北洋官费生”、“杭州官费生”。他们在耶鲁、斯坦福、哥伦比亚、加州伯克利等大学学习。1904年,25名湖北学生被送到比利时留学。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在江南挑选出国留学生,胡敦复等青年被选中。端方命他的秘书温秉忠(第二批“留美幼童”,曾就读麻省伍斯特技术学院)护送赴美。利用这一机会,温秉忠把他的两个外甥女带到美国,她们是十四岁的宋庆龄和九岁的宋美龄。  事实上,远在清廷还没有建立“庚子赔款留学计划”、正式组织“官派留美”之前,在美国已经有了通过各种渠道到来的中国学生,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自费生。1903年,唐绍仪的两个侄子被送到美国,送到他所生活过的SPRINGFIELD,送到他和梁如浩、黄耀昌、盛文扬住过E。 C。GARDENER家。GARDENER的孙女HELEN G。WILLIAMS回忆道:    我们全家都聚在一起,等着父亲去车站接他们回来。  最后我们听到了马的嘶鸣声。我们都站了起来,相互看了一下,走到了前厅。又有出租马车关门声,接着台阶上来许多脚步声,前门开了,我父亲的声音,“请进,”我们古老熟悉的前厅里进来了五位中国男孩。尽管他们身穿英国学校的校服,深蓝色细条纹的外套,短裤,宽白色翻领,他们看起来还是更象外国人。最高的一个用非常清晰的英语说道,“我叫PAUL。我是代表,”然后,在我父亲的帮助下,我们做了相互介绍,包括我们家的猫“咪特姆丝“也大声地发出咕噜声,给我们年轻客人们一个微笑。从此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几年开始了。    1904年12月,中国驻美公使、“留美幼童”梁诚为了中国的赔款是用黄金还是用白银一事,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据理力争,谈话间海约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赔案实属过多”,引起他的注意。这说明美政府已发现,有关部门在上报庚子之乱的损失时,有“浮报冒报”。敏感的梁诚不再去纠缠赔款用金用银之事,而是向美国政府郑重提出“减收赔款”的要求。经梁诚不断奔走,老罗斯福总统在1907年12月3日国会咨文中,要求授权“退还”庚款。这一议案被正式通过,但规定应退还的美金10,785,286.12元必须用于派遣中国学生留学美国。这就是“庚款留学计划”的由来。  为选派学生赴美,1909年,在京师设立了游美学务处。第二批留学美国的幼童、外务部主事唐国安担任帮办。这年,在630名参试者中仅录取了47人。据说因为有这样的插曲:唐国安代表外务部的意见,主张招收十六岁以下的幼童,像他自己那样,从小送美培养,否则对外国语言“绝无专精之望”;学部则坚持招收三十岁以上的学生,不然的话,“国学既乏根底,出洋实为耗费”。双方针锋相对,评阅考卷时,外务部所取的英文第一名,在学部一分未得;而学部所的取第一名,在外务部受同样的待遇。  于是有了折中的方案,将游美肆业馆办成正式留美预备学校,先在国内有计划地从长训练,以便培养合格的毕业生送美留学。内务府将皇室赐园——清华园拨给学务处,所以预备学校名为“清华学堂”,1911年,唐国安担任学堂监督,后学堂改名“清华学校”,唐国安任校长——他由此被称为清华大学草创期的校长。  第一批“庚款生”中后来清华大学校长有梅贻奇,有第四批留美的幼童邝国光的儿子邝煦堃。第二批“庚款生”中有胡适、赵元任(著名语言学家)、竺可桢(著名气象学家)。从1909到1918  共499名学生使用庚子赔款的返还部分留学美国。此事大大推动了留学美国的潮流,其它各类官费留美和私费留美生迅速增加。到1917年,在读的留美学生达1170人,已回国的留美生400人。  第一批“庚款生”赴美,由唐国安护送。有趣的是,他们在美国旧金山登陆后,走的路线和近40年前“留美幼童”完全一样。他们坐火车横穿美国,下车的第一站,还是春田(Springfield)。在那里迎候他们的,是当年政府“召回”幼童时逃跑的容揆。


第五章 命运激变第56节 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1)

  武昌起义爆发前,晚清社会有三大政治力量:坚持“大清皇帝万世一系”的专制势力;主张君主立宪的改良派;以颠覆皇权建立民国为目标的革命党。  这三种力量中,都有留学生。在“洋务运动”和后来的“新政”时期留学欧美的学生,大多支持改良。“留日生”中出了不少革命军的骨干。还有少数留学日本的“贵胄子弟”是捍卫帝制的死硬派。  “戊戌政变”时曾背叛光绪的袁世凯,1908年慈禧死后被罢斥,这时重被起用。他曾厉行“新政”,力倡君主立宪,现在一被请出,就提出“开国会”、“解除党禁”、“组织责任内阁”等条件。他班底中的许多 “留美幼童”,因此身处急流旋涡。  他们中有袁世凯的外务大臣梁敦彦,邮传大臣唐绍仪、副大臣梁如浩,驻英国公使刘玉麟,驻德国公使梁诚,袁世凯的重要幕僚蔡廷干、蔡绍基。他们多为温和的改良派。但“欧风美雨”的熏陶,使他们中的几乎所有人很自然地倾向共和。  这就是唐绍仪受命参加和谈时犬牙交错的背景:他是大清王朝的全权代表,但在他的身后是主张君主立宪的袁世凯;而他自己的内心,又怀有着和袁世凯大不相同的“共和思想”。    

唐绍仪内阁全部12人中,9人是留学生,1人是广方言馆培养、在国外工作多年,2人无留学经历。前排自右至左:  唐绍仪,留美  署理外交总长胡惟德,广方言馆培养,长期在驻英公使馆工作  海军总长刘冠雄,留英  署理工商总长王正廷,留日、美  教育总长蔡元培。留德  后排自右至左:  国务院秘书长魏宸组,留比、法  司法总长王宠惠,留日、美  陆军总长段琪瑞,留德  交通总长施肇基,留美  农林总长宋教仁。留日


第五章 命运激变第57节 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2)

  1911年12月8日,袁世凯的幕僚蔡廷干写信给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莫里循:    唐绍仪昨天晚上在铁路卧车四号房中剪了辫子……    这是大清王朝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幕:作为朝廷命官的一品大员唐绍仪,不着官服,而是西装,领带,法式皮帽,呢大衣,一身西人装束,抵达上海。和他形成对照,前来迎接他的南方革命党谈判代表伍廷芳,却还穿着中式长袍。  大清王朝的最后一个冬天,寒风凛冽。战争正在进行,清军和革命军在汉口和武昌隔江对峙。无论是革命派还是改良派,都希望以和平方式结束满清统治。唐绍仪到达上海的前一天,革命派的报纸《民立报》刊登题为《告唐绍仪》的社论,期待通过唐绍仪说服袁世凯,迫使皇帝退位,排除建立民国的障碍。上海“商界共和团”致书唐绍仪说,您奉朝廷之命来上海议和,成,则共享升平,不成,则兵连祸结,“公之责任,可谓重矣!”香港《华字日报》透露消息:袁世凯授意唐绍仪,除了“民主”二字,无论何项条件,都可以让步……  1911年12月18日下午,唐绍仪和伍廷芳来到谈判地点上海公共租界市政厅。唐绍仪对伍廷芳说:“我们今天到这里,只是来看一看这宏伟的建筑啊!”  从这一天到12月31日,双方在这里进行了5次谈判。正如唐绍仪那句玩笑所透露的,他们这里面对媒体的谈判,是可以“公开”的部分。有关政权更叠的实质性会谈,在南阳路上一位著名的立宪派人士家中秘密举行。  在“公开”的场合,伍廷芳和唐绍仪都向中国和世界公开阐明了自己的政治理念。那是两位欧美留学生之间的精彩碰撞,与其说是谈判,不如说是在倾诉对中国政治的肺腑之言。  曾是李鸿章的高级幕僚、担任过中国驻美公使的伍廷芳说,我原先也认为,中国应该实行君主立宪,共和立宪的时机还不成熟。但今天中国的情形和过去已经大不相同,今天中国人的程度,可以实行共和民主了!人心如此,不仅留学生们这样看,连素称顽固的老先生也这样说。他们说,可以立宪,即可以共和,差别仅仅在选举大总统这一点上。今天各省的咨议局、北京的资政院,都已经民选,选举大总统何难之有?清廷专制二百多年,使中国败坏到今天的样子。即使一间银行的总经理败坏了信用,都必须辞职,何况一个国家?今天中国必须实行民主,由百姓公选大总统。……  唐绍仪:共和民主,我们从北京来的人没有反对的意向。  伍廷芳:很好!  唐绍仪:今天如果没有清廷,马上可以实行共和。但既然存在着清廷,我们想要共和立宪,就必须有完全无缺的共和立宪。……共和立宪,万众一心,我们汉人是没有不赞成的。不过我们需要筹措妥善的办法,使局势和平解决,以免清廷横生阻力。我有共和的思想,可比你要早啊!我在美国留学,一向接受的就是共和思想。今天我们所讨论的,不是要不要共和,而是谋求用和平手段去实现它的办法。……  1911年12月27日,唐绍仪致电袁世凯,提出“召开临时国会解决国体问题”,请袁世凯带奏朝廷:    ……查民军宗旨,以改建共和为目的,若我不承认,即不允再举行会议。默察东南各省民情,主张共和,已成一往莫遏之势。近因新制飞艇二艘,又值孙文来沪,携带巨资,并偕同泰西水陆军官数十员,声势愈大,正议组织临时政府为巩固根本之计。且闻中国商借外款,皆为孙文说止各国,以致阻抑不成。此次和议一败,战端再启,度支竭蹶可虞,生民这涂炭愈甚,列强之分割必成,宗社之存亡莫卜……    这些话中,不无对清廷的虚声恫吓。但这是革命军,也是袁世凯所需要的。在接到电报的次日,清廷就决定,同意召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问题。令唐绍仪就会议代表的选举等问题继续进行谈判。  和谈向着成功步步逼近。但唐绍仪的态度遭到顽固派的攻击,他们咒骂,唐绍仪不是议和,是在馈献江山。唐绍仪本是袁世凯信任的重臣,但精明的袁世凯一开始就清楚他们之间理念的分别。他刚离开北京时,袁世凯就说过:“我不明白,少川(唐绍仪字)当此时势,怎么还兴高采烈呢?”  无论君主立宪还是民主立宪,袁世凯真正关心的是他自己的权力。谈判开始后,袁世凯对唐绍仪拟订的许多有利于南方的条款感到不满。正当伍廷芳和唐绍仪就召开国民会议的细节达成初步协议时,南方革命党人成立了临时政府,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愤怒的袁世凯宣布拒绝接受协议,撤消了唐绍仪议和总代表的职务。袁世凯的决定,半是对唐绍仪不满,半是对孙中山施压。——他要确保用取消帝制换取他的大总统一职。  唐绍仪没有离开上海,仍在幕后发挥沟通南北双方的作用。而袁世凯也不敢全盘推翻伍廷芳和唐绍仪商定的协议——中国步入共和已经不可逆转。  1912年2月5日,另外两位“留美幼童”——驻德公使梁诚和驻英公使刘玉麟发电报,敦促清廷承认共和。在此之前,两位“留美幼童”吴应科、宋文翙已经随海军投向革命。在南京临时政府,“留美幼童”唐元湛成为电报局长,而温秉忠是外事官员。  下面的故事是人们所熟知的:在反复的磋商之后,清廷终于同意清帝退位。孙中山履行诺言,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理是“留美幼童”唐绍仪。  唐绍仪是袁世凯任命的,同时也是革命党所认同的。在宣誓就任总理时,唐绍仪已经宣布加入同盟会,成为同盟会员。


第五章 命运激变尾声:Bo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