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王朝投影 >

第10章

王朝投影-第10章

小说: 王朝投影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一个最特别的皇帝。”

有记者采访陈宝国时问道:“其实你从前演的每一个皇帝都各有特色,可为什么你会认为嘉靖是最特别的一个?你如何去诠释这种‘特别’?”

陈宝国回答:“我在扮演一个角色的时候,往往会去思考这个角色心里在想什么。嘉靖是一个很会玩弄政治的人,很多人说他是昏君,不理朝政。可是你仔细想想,他为什么会把海瑞留给他的儿子处置?因为他不想成全海瑞做忠臣的心思,不想留下自己做昏君的名声。嘉靖心里很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回事,他一直都站在暗处,通过宦官和亲信控制着一切。可以这样说,嘉靖心中有盘棋,大臣、宦官、子民都是他的棋子,他的智慧都用在了政治上。”

记者又问:“扮演嘉靖最困难的地方在哪里?因为嘉靖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没有霸气的皇帝。”

陈宝国说:“其实没什么困难,因为我已经扮演过很多皇帝,也能揣摩到帝王的心思。他们都猜疑、孤独,身边没有值得信任的亲人。在这种基础上,再去表现其霸气的不同。其实,只要是君王,都是有霸气的,只是演嘉靖的时候需要收敛一点这种霸气,因为他不会把这种霸气写在脸上,而是放在心里。他心里明白自己是一个皇帝,手中是权力。而且我也不认为霸气就是那种外在的东西,应该是一种气质。很多演员演皇帝就瞪大眼睛提高声调大嗓门吼,像吃了猛药一样。有句话说得好,声音越大,说明心里越没底。”

应该说,刘和平心中的嘉靖与陈宝国心中的嘉靖是有区别的,再加上张黎导演的理解以及电视剧的后期制作,现在展现在观众面前的这个嘉靖,已经是一个集体创作的结晶了。最后,不同的观众还会有不同的理解,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嘉靖。

史学界有一个普遍被接受的说法:在明代17位皇帝中,嘉靖的权术也许不及太祖朱元璋,荒唐不及武宗朱厚照,残忍不及成祖朱棣,可是他集荒唐、自大、残忍以及喜欢玩弄权术于一身,是一个集大成者。

在广电总局重大题材办审电视剧本时,明史学家刘志琴对编剧刘和平说:“你的剧本写得很好,尤其是对嘉靖皇帝的描写,把他塑造得特别精明。但他的精明又不像康熙一样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而是藏起来了。”

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却认为:嘉靖是明中兴之帝。“对于嘉靖皇帝,大家所知道的多数是从野史中得来,其他则一概不知。而我认为,他相信道教和其他皇帝相信佛教并没有什么不同,不能因此就把他打入异类。他完善科举制度,强化内阁职能,实际上是中国文官制度的进步。他所推动的改革,一直延续到隆庆、万历年间。从嘉靖到万历,是明朝的中兴时期,嘉靖皇帝功不可没。”

自圆其说的统治(2)


其实,嘉靖是不是明朝的中兴之帝,可以从张居正对当时社会的把握中得到答案。作为一代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张居正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应该说他对明王朝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是有深刻认识的。在《张文忠公全集》卷二六《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中,张居正明确提出:国力匮乏和盗贼横行都是由于吏治不清造成的。官吏贪污,地主兼并,引起“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加之皇帝的穷奢极欲,百姓因饥寒交迫才落草为寇。正是由于张居正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正确地把握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这才使隆万大改革能够顺应历史的潮流,并受到广泛的欢迎。因此,《大明王朝1566》结尾的画外音,把嘉靖驾崩和裕王登基作为“长达十八年隆万大改革的序幕”,是有历史依据的,也是基本上可信的。因为,嘉靖不死,其一生攒下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就无法了结,他不会轻易修改自己制定的既定方针,别的人更是投鼠忌器,真要改革,最终就会改到嘉靖自己的头上。所以,即使再好的改革方案也都无法实施,最大的可能是胎死腹中,明朝的中兴还得向后推迟。

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往往都会因为一两个重要事件的发生而彻底改变命运。人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假设:如果没有那件事,那么后来……这就是历史,更是人们在面对命运时的一种无奈。即使我们不能假设没有发生的事(刘和平最不愿意听到有人假设历史,诸如“曾国藩如果造反,将会如何、如何”之类的假设),但有的时候,人们对历史提出某种假设,并不是想要假设历史,而是想对某件事做出自己的评价。再把话说透一些,凡是关于历史的假设,其实都是在做评价。“假设没有某某,那场动乱的损失可能更大,但是如果没有某某,那场动乱早就结束了。”这样的假设其实就是在对某某人做出自己的评价。

嘉靖的一生之所以是这样的一生,有两件事是很关键的,一件是“大礼议”事件,一件是“壬寅宫变”事件。这两件事,任何皇帝只要摊上了一件,就够刻骨铭心的了,何况是经历了两件。

“大礼议”事件得从1521年说起。这一年,是紫禁城建成100周年。明朝的第十个皇帝、嘉靖皇帝的堂兄正德皇帝朱厚照于3月14日死了!

朱厚照是弘治皇帝的独生子,备受宠爱,两岁就当上了太子。所以,从小就被娇纵惯了。到15岁当了皇帝仍陋习不改,除了骑马、射猎之外,还喜欢到民间玩妓女、寡妇,甚至是孕妇。

皇帝也是人,人总是要死的。荒淫无度的朱厚照死在了31岁上,没有留下儿子,也没有留下遗诏,这就给朝廷带来了麻烦。

好在朱厚照的爷爷宪宗皇帝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朱厚照的父亲接任了皇帝,另一个是朱厚照的叔叔被封为兴献王。虽然叔叔也已经死了两年,却留下一个独生子,这人就是朱厚?校?侵旌裾盏奶玫堋0凑罩煸?傲粝碌摹痘拭髯嫜怠罚??献匪莸街旌裾盏囊???旒一故呛蠹逃腥说摹?/p》
于是,朱厚照的母亲孝宗皇太后张氏,让太监到内阁找大学士讨论皇帝的继承人问题。首辅大臣杨廷和提出:“兄终弟及,谁能渎焉。兴献王长子,宪宗孙,孝宗侄,大行皇帝堂弟,当立。”这个提议得到了各有关方面的一致同意。随后,就由他起草《武宗遗诏》,将这个决定公诸天下:

“夫死生常理,古今人所不免。惟在继统得人,宗社生民有赖。吾虽弃世,亦复奚憾焉!皇考孝宗亲弟兴献王长子厚?写厦魅市ⅲ?慈涨补儆?±淳?!?/p》
这份诏书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

一、只强调继统,没有提及继嗣,这为日后的“大礼议”之争埋下了伏笔。

二、明确指出朱厚?惺切讼淄醭ぷ樱?獾扔诠??腥纤?切⒆诘闹蹲樱??也辉傥?⒆诹⑺谩<热皇侵蹲樱?蘸笠簿筒淮嬖诟?某莆降睦碛伞;痪浠八担?旌?屑掏臣痰氖窍茏冢ㄋ??????切⒆冢ㄋ????J切⒆谥斓v樘“兄终弟及”,而不是武宗朱厚照“兄终(堂)弟及”。

4月22日,朱厚?欣吹奖本??钔⒑鸵?笾旌?幸曰侍?由矸荽佣?裁沤?幕?睿?缓笤傺《ㄈ兆蛹坛谢饰弧6?旌?兴淙荒杲?5岁,但绝非是不谙世事、任人摆布的懵懂少年。对此他明确反对,并对手下人说:“遗诏以吾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我是来继皇位的,不是来继皇太子位的。

自圆其说的统治(3)


朱厚?衅涫狄仓?溃?闯@碛Ω檬窍裙?谈????缓笤偌袒饰唬??段渥谝炮?防锩徽饷葱矗?乙簿筒豢推?耍??砭痛恚?几霰阋恕V旌?兄?来丝趟?怯惺盗?邪宓模?蛭????簧?肆礁龆?樱?衷诙妓懒耍?礁鏊镒右仓皇O铝怂?桓觯?挥芯赫?允郑?饣饰环撬??簟9?豢梢蝗瘴蘧??旌裾找丫?懒?7天了,你们不迎我进去当皇帝,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这一叫板,杨廷和就没辙了。史学界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杨廷和考虑不周造成的尴尬,因为杨廷和代拟的《武宗遗诏》给朱厚?辛粝铝丝兆樱?鞠胝饣实勰昙突剐。?敫霭旆ň湍懿股下┒矗??运?偈备愕恼飧霾咕却胧┮裁挥欣吹眉昂腿撼忌桃椤O衷谥旌?芯芫?氤牵?绻?纸??姑沟闹换崾撬?约海?蛭??丫?绷?7 天的“代理皇帝”,并且开始做了很多革除弊政的事情,甚至包括杀人。如果皇帝到了北京却即不了位,他就有篡权的嫌疑,吃不了兜着走。于是杨廷和只好屈服,放弃了先过继的主张。

是不是杨廷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小心栽在了一个少年手里呢?或是还有更深层的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下不表,待整个事情有了结果之后再来分析杨廷和的想法和做法。

就这样,朱厚?忻挥泄?谈????鹊被侍?樱?缓笤俚被实郏??侵苯拥鄙狭嘶实邸K?男履旰盼?尉福??允烦萍尉富实邸?/p》
到了4月27日,朱厚?屑次坏牡谖逄欤??腿美癫康墓僭碧致塾泄厮?盖仔讼淄醯某坪粑侍狻@癫可惺橹缓们胧狙钔⒑停?谘钔⒑偷氖谝庀拢?癫炕嵬?0余名大臣上疏认为:嘉靖应该效法汉朝和宋朝已经有的先例,先过继给伯伯,然后对他的父母改称叔叔和婶婶。就像清朝时的光绪,要叫他父亲为七叔。

但是,新上任的嘉靖皇帝坚决不同意!为什么呢?

嘉靖皇帝自有他的道理。因为他也是独子,如果同意了过继的要求,就意味着自己的父亲断了香火。因此坚决反对,甚至向文官集团求情:“卿等所言俱有见,第朕罔极之恩,无由报耳。今尊父为兴献皇帝,母兴献皇后。”也就是说,你们说的都对,只是你们也应该为我想想,亲生父母的养育之恩,我拿什么来报答呢?所以,我希望封我的父亲为兴献皇帝,母亲为兴献皇后。

杨廷和以及百官坚决不同意他的主张。因为,这样做太违反传统的宗法制度了,你来继承伯父的资产,结果却把你爸爸弄成皇帝,这怎么行?于是就僵持下来了。

到了7月份,就有地位比较低的官员开始政治投机,讨好嘉靖,有一位名叫张?械慕?康萆狭艘环葑嗍枞衔??绻?枪?蹋?Ω迷诩尉傅牟??谑赖氖焙颍?趴梢怨?蹋?衷诓??丫?懒耍?眯忠菜懒耍?愕氖裁垂?萄剑慷?遥?钔⒑妥翊印痘拭髯嫜怠罚?谰莸氖恰段渥谝炮?罚??』实廴爰檀笸常?挥刑岬焦?痰氖隆!段渥谝炮?分兄挥小靶讼淄醭ぷ勇仔虻绷ⅰ保?魅妨思尉甘恰靶讼淄醯某ぷ印保?前绰仔虻绷⒒实鄣模?⒚挥兴凳且?彼???亩?印K?裕?尉赶衷谟Ω米鹱约旱母盖孜?实郏?缓蟀涯盖捉永矗?敢宰庸蟆?/p》
嘉靖正愁没办法的时候,来了这么一道奏疏,真是喜出望外,于是就让大臣们再议。杨廷和等大臣们,觉得这是无理取闹,还是不服从。

9月,嘉靖的亲生母亲,从湖北安陆来到了通州。《明史》上记载,当她得知朝廷大臣打算把她儿子过继给孝宗皇帝,非常愤怒,说道:“安得以我子为人之子!”坚决不肯以皇帝婶婶的名分进京。

嘉靖听说之后,哭着找孝宗皇太后张氏:如果这样,我还不如辞去皇帝,带母亲回湖北。因为君王要以孝治国,我如此不孝,如何可以当国君?

在这种情况下,孝宗皇太后张氏与杨廷和别无他法,只能妥协,让嘉靖下诏书:“圣母慈寿太后懿旨,以朕缵承大统,本生父兴献王宜称兴献帝,母宜称兴献后。” 也就是说,奉皇太后的懿旨,我来继承皇位,我的父亲可以叫兴献帝,母亲可以叫兴献后。由此,嘉靖又进了一步,只差在帝前面加一个“皇”字了。

但这道诏书还是留下了伏笔:这只是孝宗皇太后的懿旨,并不代表朝廷大臣的意见。


自圆其说的统治(4)


1521年12月,嘉靖又拿孝宗皇太后的“懿旨”说事,进一步提出要在“兴献帝、后”的名称上加“皇”字。

1522年正月,清宁宫后殿着火。杨廷和借机说事,认为是“兴献帝、后加称,祖宗神灵容有未悦”所致。于是,嘉靖只好称他伯父为皇考,伯母为圣母,而称献帝、后为本生父母,不再加“皇”字了。

杨廷和的坚持,终于维持了正统,守住了自己在文官集团面前的尊严和名誉,所谓“从道不从君”,他的确表现出了士大夫的骨气,因此备受大臣们尊重。后来的海瑞,之所以敢对嘉靖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也是坚守了中国文人的这一传统。

1524年,杨廷和辅佐嘉靖已经三年了,该做的事已经都做完了,而“大礼议”的事,实在让他两头为难,所以一再请求告老还乡。嘉靖没有办法,在谴责杨廷和 “因辞归咎,非大臣道”的同时,只好让他辞去了内阁首辅职务,退休回老家。应该说嘉靖的一再挽留是出于真心的,因为杨廷和在治理国家方面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从杨廷和这一方面来说,因为自己在正德年间过于迁就武宗皇帝,已经招致不少??病。本想通过实现“嘉靖中兴”,来挽回一些面子,却又无奈得很,不肯在维护正统这样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向嘉靖妥协,只好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杨廷和辞职后不久,嘉靖不顾群臣的激烈反对,正式下令将自己父母追封为“皇帝”和“皇太后”,把“本生”二字去掉了,并给自己的父亲追封为“睿宗”。

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了7月15日的“左顺门事件”。而这个事件的发起人,正是杨廷和的儿子杨慎(24岁中状元,是明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喊出了:“ 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的响亮口号。230位大臣集体跪在金水桥的左顺门前痛哭请愿。嘉靖两次传旨不退之后,便命人抓了为首的8人,其中包括两名大学士。一时间激起百官不满,哭声响彻宫廷内外。嘉靖恼羞成怒,又逮捕了所有闹事的人。除两名大学士免予处分之外,四品以上扣工资,五品以下廷杖,180余人在朝廷之上,当场脱下裤子,用大木棍打屁股。在血肉横飞之中,有17人被打死。杨慎7月15日被捕,17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复苏;隔10 日,再廷杖一次,几乎死去,然后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

“大礼议”之争就这样历时三年,嘉靖终于用棍棒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这一年嘉靖才18岁。从此嘉靖以官员们在这场斗争中的态度为标准,整合了一批忠于自己的干部队伍。更重要的是,他使自己在继位问题上不再欠任何人的人情债。

但是,在人们的心中,嘉靖当皇帝的合法性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名不正言不顺。他之所以搬出了乾清宫,到外面自己盖房子住,其实肯定也是与文官集团赌气:你们不是认为我继承我伯伯的财产不正道吗?那我自己盖好了。

这场“大礼议”之争的本质是皇帝与文官集团的权力之争。

明朝中期,由于皇帝一人专制而造成帝国不断衰弱的情况已趋显著,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上,陆王心学已经在士大夫阶层盛行,文官集团要求君臣共治的呼声高涨。这个时候,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希望嘉靖能完成这样一个转变。但是,他们遇到的是一个非常另类又绝顶聪明的皇帝,对权力的欲望并不亚于他的祖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大礼议”就成为新上任的皇帝与文官集团的一次争夺权力的较量,嘉靖要以此来确立自己的绝对权威,而文官集团则想通过这件事,实现君臣共制的国家政治体制变革。这场斗争,从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结果来看,没有赢家,最后是“嘉靖嘉靖,家家干净”。

当然,有一个人是赢家,这就是杨廷和。

在“大礼议”事件中,杨廷和最终是两边讨好,并且功成身退,成为一代名臣。杨廷和代写的遗诏,也绝不像后人所说的“老马失蹄”,而更像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自保。因为,一个可以代皇帝写“遗诏”的三朝元老,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