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三国-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欧傻沧 A骄喑至宋迨嗵欤欧苫袷ぁU培A率领残部,回去了汉中郡的郡治南郑县。
张飞在宕渠山的崖石上,留下了一块碑,字写得十分雄壮,文句也极其有力:“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宕渠,立马勒铭。”有人以为这是他的秘书写的。我认为,当秘书的先生们另有所长,写不出这样的碑,这样的碑,只有像张飞那样的大英雄,才写得出。
曹操接到张郃吃败仗的报告,不仅不处罚他,反而升他为“荡寇将军”,使张郃感激得五体投地。
此后,直至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大举向汉中进攻,曹、刘两军的接触不多。
建安二十二年十一月,刘备先对曹军作试探性的攻击,派张飞屯驻在(甘肃成县之北的)固山,另派吴兰率兵屯驻在(成县之西的)下办等处。曹操也派了曹洪与曹休来对敌。曹洪这时候是“都护将军”,曹休是“骑都尉”、“参洪军事”。
曹操吩咐曹休,“你虽然在名义上不过是曹洪的参军,实际上却是统帅。”曹洪知道了曹操有过如此吩咐,就索性让曹休主持一切。
刘军扬言,张飞屯在固山的兵,是作为切断曹军后路之用的。曹休告诉曹洪,倘若刘军真想叫张飞切断曹操的后路,便不会大肆宣传。“我们只要先打败了吴兰,张飞就会放弃固山而走。”次年(建安二十三年)三月,曹洪、曹休击败了吴兰,张飞果然撤了固山之兵而去。吴兰达到氐人的部落里,破杀。
二十一 刘备攻取汉中
刘备并不因为吴兰被杀、张飞退军,而放弃他的攻取汉中的计划。他自己也已经率领了十万左右的兵,到达前方,向着阳平关进军(当时的阳平关,在今日陕西沔县的西北,不在宁羌县的西北)。
在他左右当智囊的是法正。诸葛亮必须留在成都,坐镇后方。
刘备一举而占领了阳平关,在阳平关停顿了一些时候,于建安二十四年的春天,带军队向南,渡过汉水的一个支流沔水,依着当地的山势,逐步向南移动,选定了定军山的山坡之下扎营。
夏侯渊不知是计,用了全力来冲刘备在这山坡之下新扎的营,没想到刘备已经在事先命令黄忠率兵埋伏在定军山山头之后。黄忠于曹军冲击刘军正冲得激烈之时,突然“乘高鼓噪”而下,给曹军以侧击与俯击,不仅把曹军杀得溃不成军,而且当场杀掉了作为曹军主帅的夏侯渊,连带也杀了曹操所任命的“益州刺史”赵颙。
曹操接到报告,亲自带了大军由长安经斜谷前来,准备与刘备拚个你死我活;很快,就到达了“遮要”。
刘备却不肯、也不敢与曹操拚,守住了阵地,说什么也不把自己的将士放出来与曹军交锋。
就这样,曹军天天喊打,刘军理也不理。两军相持了一个多月,刘备收获到心理作战的成果:曹军的兵士,纷纷逃亡,逃亡得一天比一天多。原因不是设有粮食,曹军的粮食多得很,而且后方也不曾被切断。原因是什么呢?是刘军的这一边懂得揭发曹操的真面目:“名为汉臣,而实为汉贼。”每逢曹、刘对垒,常常在曹的后方有人作刘的内应。以前,有昌豨与雷绪;以后,在请葛亮第一次出兵祁山之时,又有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的官吏与人民,一齐起而响应诸葛亮的号召。
曹操决定下令撤军。走前,他说了一句“阿Q式”的聊以解嘲的话:“我本来就不相信刘备有如此的能力。他身边现在有了人才(所指的,是法正)。”
以前,他在赤壁乌林被孙刘两军烧去他的兵船,杀得他的军队狼狈而逃之时,他也说两句“阿Q式”的话:一句是:“船是我自己烧的。”另一句是:“孤不羞走(我并不认为退走是难为情的事)。”
曹操不仅撤退了他带来的大军,也下令所有滞留在汉中三郡的大小部队,一概离开。
于是,刘备占有了汉中三郡:原来的汉中郡,加上曹操所分设的西城郡与上庸郡。
汉中郡于定军山之战以后,立刻被占领;西城郡也没有什么抵抗。上庸郡远在今日的湖北西北部,曹操的太守申耽不肯望风而降。刘备派了养子刘封与宜都太守孟达,对申耽用武力威胁,申耽才终于投降。
刘备不仅仍叫申耽当上庸太守,而且也任命了申耽的弟弟申仪,当西城太守。刘封由“副军中郎将”被升为“副军将军”。另一个荆州的新设的郡房陵,也已经破孟达于攻击申耽以前,打了下来,房陵郡的太守蒯棋,死在孟达之手。
这一次定军山之役,倘不是黄忠把下山俯冲的作战命令,执行得有声有色,则刘备能不能获胜,大有问题。因此,刘备立刻把黄忠由“讨虏将军”升为“征西将军”。黄忠与刘备的关系,也慢慢地比得上关、张二人与刘备的关系了。
京剧之中的《定军山》,词儿好。它使得黄忠的英名,为将近两千年后的现代中国人所家喻户晓(美中不足的是:把黄忠描写成主将。他当时不是主将,主将是刘备自己)。
刘备—生打过了不少次的仗。真正是由他本人指挥所打胜的,次数不多。这一次定军山之战,是最精彩的一次。赤壁乌林之役,负责指挥指挥主力(孙军)的,是周瑜。后来,攻破刘璋的雒县是围了很久才攻破的。在成都,并未破城,是刘璋自己开城投降。早年,帮陶谦守郯城,守住了。那只是与曹操的一次小接触。
二十二 刘备称王
刘备在拿下了汉中、西城、上庸与房陵四个郡以后,声势浩大。同时,关羽在荆州,也准备得差不多完成,即将对曹仁进攻,争夺襄阳樊城。
当时的形势,似乎曹操已经走下坡路,夏侯渊全军覆没,他本人亲自率兵抵达遮要,竟然达不到与刘备交锋的目的而撤军,虽没有战败,也算是败。
刘备的左右与他自己,认为消灭曹操的时机,已经差不多成熟,而为了号召天下英雄与团结自己的部下,刘备不可以不称王。
刘备倒并不是最先有这个意思的人。他是“被动”的;不过,到了后来,他终于接受了左右的怂恿,于是“自称汉中王”五个字的贬语就被司马光等历史家,加在他的头上。
司马光及其助手,在他们所写的《资治通鉴》里面,对曹操相当客气。曹操之称“魏王”,也何尝不是“自称”?《资治通鉴》上的记载,却是“进魏公操爵为王”。至少就字面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汉献帝主动升魏公曹操为魏王。
刘备称汉中王,在事实上确是等于自称,而形式上是由马超、许靖等等一百二十个人联名上奏给汉献帝,说他们因为曹操“外吞天下,内残群僚,朝廷有萧墙之危,而御侮未建,可为寒心”,所以”臣等辄依旧典,封备汉中王,拜备大司马。”将来,消灭了曹操以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诏擅封之)罪,虽死无恨。”
刘备同时也上了一张表给汉献帝,说:“群僚见逼,迫臣以义,……(臣)若应权通变,以宁靖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辄顺众意,拜受(大司马之)印,(汉中王之)玺,以崇国威,……应天顺时,扑讨凶逆,以宁社稷。”
一百二十人之中的领衔者,不是诸葛亮或关羽、张飞,而是马超,为什么?因为马超曾经是汉献帝朝廷正式封侯拜将的一员。所封的侯是“都亭侯”,所拜的将是“偏将军”(但是,在这一张表上所写的马超官衔,不是偏将军,而是刘备所给他的“平西将军”)。
马超之下,列名的人的次序,是许靖、庞羲、射瑗。然后才是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赖恭、法正、李严(李严以下的人,姓名没有被抄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里面)。
许靖不过是“左将军长史”,挂了“领镇军将军”的虚衔,不曾封过侯,也不曾获得过许县汉献朝廷的官爵,何以名次列得如此之高呢?至于庞羲,简直是说不上有什么地位,只不过是一个“营司马”而已,比不上今日的副官处处长;射瑗,也只是上校参议之流:“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为什么这三个人,也列在诸葛亮与关、张之上呢?
章学诚说:“殆不可解(差不多是无法解释的)。”我以为,可能执笔写这张表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许靖。而庞羲与射瑗和他私交不错,年纪也相当大。但是,这也不过是我的一种猜度而已(赖恭的姓名,很陌生。《三国志·吴书·薛综传》说他是荆州零陵郡的老前辈,为人仁爱谨慎,“不晓时事”。赖恭在当时的官衔,是“镇远将军”,他大慨是从零陵,跟着刘备来益州的,由于是老前辈,所以也被年高而德不劭的许靖所接近)。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了诸葛亮于刘备在“建安十六年”称帝之时,劝刘备不可违拗部下的攀龙附凤的愿望。诸葛亮引用了当年耿纯劝刘秀称帝的一番话:“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
刘备称帝,确是诸葛亮所竭力主张。称帝以前称王,是不是也由于诸葛亮主谋呢?待考。诸葛亮不曾陪刘备去汉中,在刘备身边的最重要的谋臣,是法正。这“自称汉中王”的事,很像是法正出的主意。
刘备举行称王典礼的一天,是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庚子日。地点是(陕西沔县东南的)沔阳。马超、许靖等人设了一个坛场,叫文武官吏排队,然后由领衔的人宣读上给汉献帝的奏章,读罢,就把一顶王冕,加在刘备的头上,也把一颗“汉中王玺”捧给刘备。
刘备在这“加冕典礼”完成以后,也宣读了自己上给汉献帝的表。
然后,刘备就任命“汉中王国”的文武大员,叫许靖做太傅,叫法正做“尚书令、护军将军”。太傅地位崇高,尚书令掌握实权,等于是汉中王王府的秘书长。刘巴当了尚书(于许靖死后继任为尚书令)。另一个很重要的职务是“侍中”,刘备任命了廖立。
廖立是武陵郡沅陵人,颇有才名,曾经被刘备破格提拔,在他年纪未满三十之时,就叫他当了长沙郡太守。孙权派了鲁肃、吕蒙在建安二十年前来荆州南部(湖南),争夺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之时,廖立不战而走,弃职脱逃,一口气逃到了公安。刘备不仅不加以惩罚,而且叫他跟自己回益州,当巴郡太守。现在,刘备当了汉中王,又给他以“侍中”的位置。
诸葛亮是应该升官的。他升做了什么,《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之中,没有记载。也许,刘备以为诸葛亮已经有了很适当的职位: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不必再升。但是,左将军的名义,刘备于做了汉中王之时,就交给了马超。诸葛亮如何能留在所谓左将军府,给马超当部下呢?
重要的武官之小,赵云升做了什么,《三国志》也没有记载。有记载的,只是关、张、马、黄四人。他们分别作了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后将军(汉朝以右为上,摆在左的前面)。
另一位武官,本来不太重要,却突然受了重任,有点像是当年刘邦礼遇韩信。这一位武官,姓魏名延,一生忠心耿耿,而《三国演义》的作者把他糟蹋得不像一个人,说他头上有一块反骨!事情的经过是:刘备做了汉中王以后,必须回成都处理全盘的军政事务,汉中王王府也自然要移设到成都去;不能没有一个可以坐镇一方的大将,留在汉中。大家以为,这个坐镇一方的大将的人选,一定是张飞。关羽坐镇了荆州,这坐镇汉中的任务,不给张飞给谁呢?结果,刘备却给了魏延!魏延在当时不过是一个“牙门将军”而已;出身也只是行伍的小兵。刘备为什么选中了他?因为他自从在家乡南阳郡义阳县在刘备的麾下当阿兵哥以来,不断地立有战功,说得上“勇冠三军”四个字。刘备不仅欣赏他的勇,也看出了他的“智”。他是的确具有大将风度,可以坐镇一方的人。
刘备升他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全军的入都大为惊讶。刘备当众召见他,问他:“我现在把这样的重大责任交给你,你准备怎么样办?”魏延说:“倘若曹操率领全国的军队来打,我就替大王抵挡。倘若曹操只派一个偏将,带十万兵来打,我就替大王把这十万兵吃掉了,吞下。”刘备听了,很高兴。这两句老粗口吻的壮语,也立刻使得军中的大小将士一致佩服。
魏延不仅是“勇猛过人”,而且“善养士卒”,能够获得士卒的心。刘备于众将之中,特别看中了魏延,可说是颇有知人之明(魏延其后也被诸葛亮十分信任;诸葛亮死后,才被小人杨仪谋害)。
我个人认为,刘备称王的事办得太早了一些。等到打胜了曹操,占领中原以后,称王就没有人批评。汉献帝也不会连一个王爵都不肯给他的。
他在拿下了汉中,就“自称”起汉中王来,事前事后,对孙权毫无安排;同时,关羽在荆州北部对曹军作战,也颇为顺利。孙权极想继续拉拢他而拉拢不上,十分感觉到不安全,就决计对他翻脸了。
二十三 孙刘翻脸
孙权一向是对得起刘备的:不仅派了周瑜、程普,帮他抵抗曹操二十几万的大兵于赤壁乌林,不仅让他占了武陵郡孱陵县,造了公安城,不仅坐视他袭取长沙、零陵、桂阳,与武陵郡的其他县;也不仅把亲爱的年轻胞妹,嫁给了他这个“年已半百”的老者。而且孙权又从建安十四年到建安二十四年,对曹操常常作战,为了刘备而与曹操做敌人,前后整整十个年头以上。孙权对不起刘备么?
孙权与曹操在这十年之中所打的仗,比刘备对曹操所打的仗更多。孙权先是在建安十四年一方面叫周瑜在江陵猛攻曹仁,逼得曹仁放弃江陵,撤兵退守襄阳;另一方面又在(安徽无为县东南的)濡须口,亲自抵抗曹操的水陆联军。其后,孙权又在建安十八年正月抵抗曹操濡须口的第二次进攻;又在十九年五月与闰五月,夺取了曹操的皖城(安徽潜山)。在十九年秋天,抵抗曹操第三度的进犯,在二十年八月,孙权以全力攻击曹操的合肥,几乎在“逍遥津”送了自己的性命。到了建安二十一年的冬天,曹操发动水军陆军,以居巢(安徽巢县)为前进基地,来势汹汹,而孙权毫无投降之意,仍旧沉着应战,终于使得曹操本人不得不在建安二十二年三月退走,留下曹仁与张辽,在居巢改取守势。
孙权之所以与曹操结下了如此的不解冤仇,诚然也是为了自己的地盘与生命,却也的确可以把它记在刘备的账上。倘若不是在建安十三年为了救刘备而叫曹操在赤壁乌林丢了脸,曹操也不至于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对他大举讨伐,欲得他而甘心。
孙权也未尝没有取汉朝而代之的帝王思想;他对刘备的合作,也来尝不是暂时的互相利用,以对付一个强大的共同敌人;等到将来;倘若是曹操被消灭了,孙权未尝不会与刘备作一次最后的一拚,以决定鹿死谁手,帝位谁属。然而,至少在那个情形到来以前,孙权一向并没有先干掉刘备,后干掉曹操的计划。
事实是,刘备与他的大将关羽,做了一连串的不仅激怒孙权,而且令孙权失去了安全感的事。第一,是在赤壁乌林胜利以后,追击曹操之时,刘备单独行动,占领了武陵郡的孱陵县,造了公安城,自成一个局面。第二,是不告诉孙权而径行攻取了武陵郡其他各县,与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第三,孙权把妹妹嫁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