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毛氏三兄弟 >

第9章

毛氏三兄弟-第9章

小说: 毛氏三兄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值茉谡庑┌展ぶ辛⑾铝撕孤砉停诤瞎愦鸦啊


第七章 献身“工运”“咱们的毛泽民”

        公元1922年秋冬之交。    
        一天清晨,太阳还没出山岗,山中的薄雾还在大山中缭绕,去安源的山路上,走来了三位赶路的人。他们一个个身穿蓝布长衫,手拿雨伞,肩挎包袱,脚步匆匆,蹚落了路边的露珠,踩破了大山的沉静。    
        且说这三人不是别人,正是毛泽东、毛泽民、毛福轩。    
        安源路矿是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下的官僚买办资本企业,有13,000多工人。路矿工人生活十分悲惨。当时在工人中流传这样一首歌谣:    
        少年进炭棚,老年背竹筒;    
        病了赶你走,老了不如狗。    
        “咱们的工人有力量!”路矿中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中间蕴藏着雄厚的革命力量。毛泽东特别关注安源工人的潜在力量。1921年秋,毛泽东曾到安源调查情况,布置工作。1922年初,毛泽东派李立三去安源开展工人运动,他指示李立三到安源后,应当尽量利用一切合法的可能,争取公开活动,以便和工人群众接近,发现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逐渐把他们组织起来,建立党的支部,作为团结广大群众的核心。在毛泽东的指示下,李立三等人在安源开办了工人补习学校,把文化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结合起来,宣传工人在世界上的地位。    
        在思想发动的基础上,李立三等人于1922年2月中旬秘密建立了中共安源支部,发展党员30多人,这是赣区最早的产业工人党支部。5月1日,又成立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俱乐部成了党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指挥部。俱乐部团结了一大批工人,为罢工作好了准备。在准备过程中,毛泽东针对某些人不注意斗争策略的行动,告诫大家说:不要急着把共产党的旗子打出去,要注意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相结合,防止过早暴露党的组织。    
        毛泽东十分重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打从1921年至1923年,他就四次去安源。这一次不光他亲去,还带来了他的大弟毛泽民,还有他的韶山老乡毛福轩,目的是为了加强这里的一线工作。    
        再说毛泽民来前已经加入了党组织,并参加和领导了长沙笔业工会的罢工斗争,积累了斗争的经验。罢工时他是工会的秘书。为了向资本家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待遇,他们在中共湘区委员会的领导下,有利有节地轰轰烈烈地举行了罢工斗争。罢工进行了40天,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不但增加了工资,而且讨回了40天罢工期间的工资。罢工以全胜而结束。    
        因为毛泽民有了这方面的实践经验,所以毛泽东又派他到安源工作。同时毛泽民还有他的专长,他曾任过一师附小和自修大学的庶务,也叫经济管家。此时毛泽东认为,政治的翻身不叫真正的翻身,只有政治、经济的双翻身才是真正意义上翻身。    
        毛泽东他们一到安源,就与李立三等人接上了头。毛泽东高兴地拍着李立三的肩膀说:“立三同志,你要的人员,我给带来了。”    
        接着便把毛泽民和毛福轩介绍给了李立三:“这是毛泽民同志,自修大学的管家,毛福轩是泽民的同事”。    
        “好啊,泽民同志,今后你就是这里俱乐部的管家啦。”李立三使劲地握着毛泽民的手道:“我正式任命你为我们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经济股长。”    
        “我得好好向你学习哩。”毛泽民腼腆地笑逐颜开。    
        毛泽东挥了挥手说:“今后你们就在一起工作了,希望你们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当夜毛泽东又召开了党支部会议,分析安源工人运动的形势,认为罢工时机已经成熟,目前急需发展工人俱乐部会员,作为罢工准备。要发展俱乐部会员,当务之急的是必须办好工人夜校。鉴于工人夜校的文化教员不足,李立三建议新来的毛泽民兼任一个教员职务。毛泽东点头同意了:“这也可以吗?先熟悉一下这里的情况,对今后工作有好处。”    
        此时,正值汉冶萍公司的汉阳铁厂工人罢工胜利,粤汉路罢工风潮兴起,鼓舞了安源工人。群众为之振奋,纷纷入夜校学习,加入工人俱乐部,会员一下增至700余人。    
        9月12日晚,李立三秘密召开党支部会议,传达毛泽东的指示信:罢工中,必须依靠工人群众的坚固团结和坚强的斗争,必须运用“哀兵必胜”的道理,提出“哀而动人”的口号,作“义无反顾”的斗争,同时争取社会舆论的同情和支持。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决定:一是坚决领导工人举行大罢工,争取工人的权利;二是发表罢工宣言,向各界诉说工人所受的压迫和痛苦,说明罢工是“要命”,“要饭吃”,是“死中求活”,提出“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三是向路矿当局提出承认俱乐部的合法性及代表全体工人向路矿当局的交涉权,包工头不得殴打工人,保障工人的人身安全和自由权利,发还欠积工资,增加工人工资,改良工人食宿条件等17条,若不圆满答复,决不复工;四是成立以李立三为总指挥的罢工委员会,指挥罢工,确定刘少奇为与路矿当局交涉的代表,并常驻俱乐部应付临时事宜。毛泽民作为俱乐部经济股长,负责了罢工的后勤保障工作。    
        9月14日,安源路矿10,000多工人冲出矿井和厂矿,举行大罢工。    
        路矿当局对于工人罢工十分恐惧,先是请商会和地方绅士代表出面调停。路矿当局施展花招,要工人先复工,所提条件均承认。俱乐部谈判全权代表刘少奇坚持先谈判条件后复工。路矿当局见欺骗的阴谋不能得逞,又勾结反动军阀调来大批军警,准备对工人进行武力镇压。由于全体路矿工人的团结斗争,安源路矿党组织在士兵中进行工作。士兵非常同情工人,部队对罢工的态度缓和下来,武力镇压未成。    
        9月18日,路矿当局被迫接受俱乐部提出的条件,达成了增加工人工资,改善工人福利,承认俱乐部有代表工人之权等13项协议。13项协议的内容就是17条的基本内容。历时5天的罢工,以“未伤一人,未败一事”取得完全胜利,成为赣区工运高潮中的首次胜利,对全国工运亦产生重大影响。    
        在胜利的鼓舞下,转年2月7日,由路矿工人入股的集资所筹办的第一个工人消费合作社正式开业,毛泽民成为了合作社的负责人之一。7月,工人消费合作社进行整顿和扩大,总社之下设立了分社,资金发展到一万八千多元,毛泽民担任了总经理。营业员有毛福轩、毛新梅(两人都加入了共产党,后来都成为了烈士)、谭熙春等同志。    
        毛泽民常到工人中进行调查研究,根据群众需要派人或亲自去长沙、汉口等地采购和运输货物,为路矿工人谋福利。同时把消费合作社办成团结工人和教育工人的阵地。他在这里出售《向导》等革命书刊,宣传党的主张,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的组织,并亲自介绍工人杨士杰等同志入党。    
        合作社的力量大了,有力地打击了商人对工人的高利剥削,工人不仅可以从合作社里买到便宜三至五成的日用品,而且持股的可以分到红利,成为“最受群众拥护的事业。”同时,毛泽民也是最受工人爱戴的人。他们称毛泽民:“咱们的毛泽民。”


第七章 献身“工运”“别看毛泽覃年纪轻轻,却有非凡的组织能力”

        公元1922年下半年,湖南工人运动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达到高潮。10月间,全区已有13个工会,有组织的工人达3万多人。绝大多数工人都参加了罢工。毛泽东和中共湘区区委在斗争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工人干部和大量的积极分子,并发展了一批党员。共产党员在一些工会中任主要负责人。在此基础上,中共湘区委员会积极策划把各行各业工会联合起来,成立全省工人统一组织,以进一步开展工人运动。    
        正当工人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11月,水口山铅锌矿工人俱乐部成立,需要党的人去领导。派谁去呢?中共湘区区委毛泽东书记决定特派毛泽覃去水口山从事工人运动。确切说,毛泽东是比较喜欢小弟弟毛泽覃的,因为喜欢,所以他对毛泽覃寄予的希望极大。    
        1923年春,毛泽覃乘坐去衡阳的小火轮离开长沙。毛泽东和杨开慧带着孩子岸英到码头送行,再三嘱咐弟弟:“要按党员条件要求自己,到水口山以后要好好锻炼和改造自己,要下到最底层,到敲砂棚去敲矿,到矿棚里去劳动,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工人交知心朋友,你才能领导工人运动。”    
        “哥哥,你放心吧。”泽覃含着泪花向哥哥挥手告别。    
        到水口山以后,毛泽覃担任工人俱乐部教育委员兼工人学校教员,并以教学为掩护,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他遵照大哥的教导,经常到敲砂棚、机器间和矿井里去劳动,每逢星期天,便下矿井和工人一道采掘矿砂。很快他就成了工人的知心朋友,工人们有话无不对他说。特别是工人的痛苦,使他了解得更加详细。他曾对工人说:“挖煤的工人没有煤烧,织布的工人没有衣穿,做田的农民没有谷吃,不是我们生来就穷,是这个社会太不公平!”工人问他怎么办?他高声地说要造反。    
        当时,毛泽覃把这个情况汇报到毛泽东处,问哥哥说:“水口山工人要造反行不行?”    
        “工人造反,天经地义!”毛泽东爽快地回答。    
        于是毛泽覃连夜把上级的指示传达给水口山工人俱乐部。工人俱乐部经研究第三天就举行了全体工人大罢工,要求增加工资,改善生活待遇。开始,矿务当局以为工人不能坚持下去,不闻不问,殊不知工人俱乐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早已做好了准备。罢工到了第七天头上,工人仍无复工的消息,矿务当局慌了,要求与工人们谈判。工人们早已把毛泽覃选作他们的谈判代表,与矿务当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谈判。开始工人提出“八条”,要当局答复,否则就不复工。当局又耍花招,毛泽覃与工人商量,上街游行,扩大声势。扬言如不答应,我们将到省里游行。当局见势不好,乖乖地答应了所有条件。罢工大获全胜。事后,工人们向毛泽东汇报说:“别看毛泽覃年纪轻轻,却有非凡的组织能力。”毛泽东听了哈哈地笑了:“他有什么能力,全是工人的力量大!”


第八章 献身“农运”“为农民运动咱哥们干杯”

        公元1925年2月6日的傍晚。    
        夕阳西下,远方的韶峰被夕阳的余晖涂抹得金红,收工的人们顺着田头地垅,牵着牛或扛着家具,哼着曲儿或互助问好着,徐徐向冲里走去。韶山冲里的婆娘们已经在家点燃起灶火,袅袅的炊烟从房子的烟囱中向上升腾、蔓延着……时不时地还传来两声狗吠。    
        毛氏三兄弟衣锦还乡的消息就像这村中袅袅升腾的炊烟,在村里面传递着,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村人都知道了这件事。    
        再说毛氏三兄弟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十里八坳都知道,同时也留下了好的口碑。这好的口碑,就是打从1921年他们全家搬迁到长沙,毛泽东为搬家搞了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村民无不感激毛家人。后来村里也有很多传说,传说三兄弟在外长了翅膀,有了本事,当了大官,天王老子的事都能管;同时也传说他们在长沙街头的书店门匾都是谭督军亲自书写的,朝中上上下下有他们不少认识的人等等。    
        他们做了“官”,村民也有了好处,最近几年韶山冲时不时地有人出山进城去打工,或是参加革命。韶山冲村风纯朴,乡民们重情,一听说毛家三兄弟回来了,三五成群地向上屋场拥去,主要是看望他们心中的骄傲和表达牵挂。    
        最早第一个走进上屋场的是毛福轩。    
        后头跟脚来的还有钟志申、李耿侯、庞叔侃、毛新枚等,人越来越多,满满一大屋子。大家说说笑笑,亲情、友情尽在其中。    
        钟志申是毛泽东小学时的同学。见面更是亲热无比。两人先是拥抱,再是拍肩。钟志申开口问:“这次回来能住多久?”    
        毛泽东回答:“不走了!”    
        “此话当真?”    
        “真的。跟你们一起干。”    
        “跟我们干什么?”    
        “1918年你领人发动抗缴‘烟灶捐’的斗争,听说还赶走了大恶霸成胥生的团丁,有这回事吗?”    
        钟志申嘿嘿笑笑:“好汉不提当年勇,那都是陈年老事了。”    
        毛泽东严肃地道:“就是这事,我琢磨了半天,说明我们农民朋友中孕育着无穷的战斗力量。要改朝换代,这支力量忽视不得哟!以前我们只注重了工人运动,而忽视了农民运动,实际上是偏颇的。我这次回来,一是养病,二是搞一搞农运活动,欢迎你来支持啊。”    
        “好的,老同学,你有话请说,我们做就是啦。”钟志申也下了保证。当两双大手相握时,他们似乎达成了某种协议。    
        接着毛泽东又讲了当前的形势说:国共合作后,工农运动迅速发展,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培养农民运动干部,去年7月,中国共产党人以国民党的名义,在广东举办了第一期农民运动讲习所。上个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把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写进了决议,并且把这个问题同发动农民运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大会决议案指出:农民“天然是工人阶级之同盟者”。不努力发动农民从事经济的、政治的斗争,中国革命成功以及在民族运动中取得领导地位,都是不可能的。    
        ……    
        大家越谈话越多,快到吃晚饭的时候,毛泽民从伙房里走出来,向在座的人打招呼说:“今天不见外,我也没给大哥商量,自作主张一次,来者一并吃饭,若要见外,你们就走,我也不拦。”    
        毛泽东当场表示赞成:“这个主张好,要得。”    
        毛泽覃也表态道:“二嫂(指毛泽民夫人王淑兰),上菜,我们也共产一顿。”    
        王淑兰在内屋应了一声:“好的,来了来了———”    
        不一会儿,一大桌菜上了出来。毛福轩一看道:“看来,我们的大经理有所准备啊!不吃白不吃。”说完第一个拿起了筷子。    
        毛泽东问道:“泽民,准备酒没有?”“醪米酒。”    
        “好啊,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小弟,快给大家倒酒啊!”毛泽东又道。    
         毛泽覃应了一声:“好。看来,大哥要封我酒司令啦!”    
         毛泽东应道:“好,你就是我们的酒司令。”    
          “大哥,说好了我是司令,你得听我的。”毛泽覃变戏法似地从下衣中取出了个大海碗,然后倒上酒,放到桌子中央,调皮地说:“谁要不听本司令的使唤,罚酒一碗”。    
         毛泽东笑了,大家都笑了。    
         毛泽覃接着,又道:“本司令今天高兴,有名俗语叫‘先喝为敬’,我这执法官就先喝为敬了。”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