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毛氏三兄弟 >

第13章

毛氏三兄弟-第13章

小说: 毛氏三兄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孩子们喊着叔叔、婶婶向他们扑过去。岸英拉着毛泽民的手,流着泪说:“叔叔,叔叔,我要见爸爸。妈妈被反动派杀害了,我要找爸爸,我要报仇!”岸青、岸龙还不大懂事,婶婶把他们紧紧地搂在了怀里,不觉眼泪顺着眼角往下流。舅妈看到这一幕也禁不住地直擦眼泪。在大人和孩子的哽咽声中,毛泽民以一种克制的声音,无限深情地说:“好孩子,不要哭,坚强些,要知道,革命是要死人的啊!你爸爸不在上海,在很远的地方打反动派,正在为你妈妈报仇呢!为许许多多的穷苦人报仇!你们现在还小,等长大了,叔叔婶婶一定送你们去,为妈妈报仇,为许许多多的穷苦人报仇!”    
        岸英擦擦眼泪不哭了,又说:“我要当红军去打仗”。    
        毛泽民又讲了只有先好好学习,锻炼好身体,长大了才能当红军打仗的道理。还说:“你爸爸已托人带了信来,要你在上海听话,照顾好弟弟。”    
        当晚,毛泽民亲自安排他们住进了附近的太安旅馆。过了几天,他和钱希钧来旅馆接三个孩子,当他们说要把三个孩子送去离此不远的大同幼稚园的时候,三个孩子围着舅妈哭喊:“妈妈,我不去呀!我要跟你回去呀!”这哭声使舅妈的心有如刀绞一般。舅妈在上海大约停留了一个多星期,决定要回湖南去。走之前,舅妈又去那所幼稚园看望了孩子。离开上海的时候,是在一个刮风的下午。毛泽民夫妇紧紧握着李崇德的手,说:“你回去还要准备吃苦,但是要记住,最后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1931年4月负责中央保卫工作的顾顺章叛变了党,因为他掌握着中央各机关和一些领导同志的住址和联络信号等。党通知毛泽民夫妇马上隐蔽并及时转移到香港去工作。临行前,毛泽民夫妇很想见见孩子,但当时地下工作纪律非常严格,大同幼稚园也很秘密,对外是有合法身份的,不许他们去幼稚园看望孩子,也不准告诉孩子的父母是谁。但还是通过交通员联系约定了时间,把三个孩子带到了法国公园见面。    
    三个孩子见到毛泽民夫妇很高兴,老远就喊叔叔、婶婶。毛泽民夫妇把他们搂在怀里,告诉他们,叔叔婶婶要出远门,很长时间才回来,不能来看你们。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和小朋友搞好团结。岸英大些,要照顾好弟弟。分别前,岸英突然从怀里拿出一封信,要叔叔转给爸爸。毛泽民说,以前的信不好转,这次一定要找人把信转给你爸爸。    
        ①钱希钧文《从岳麓山下到西北边陲———忆毛泽民同志》。    
        ②沈玉山著《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毛泽民》。


第十一章 井冈之路毛泽东被捕

        词曰: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这首词出自《西江月·秋收起义》,是毛泽东同志亲手所填,它热情豪迈地描述了当年的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并和秋收起义的文物一起永存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里。    
        且说1927年9月初,34岁的中共中央委员、中央特派员毛泽东奉命到长沙组织秋收起义。他先在安源张家湾主持召开了军事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设三个团约5000人,由部分北伐军部队和工农自卫队组成。卢德铭任起义军总指挥,余洒度任师长,钟文璋、王新亚、苏先俊分任团长。会议决定,起义部队兵分三路,分别从修水、铜鼓、安源出发,进击长沙,在城内工人的响应下,会攻长沙。起义计划为“9日开始破坏铁路,11日各县暴动,15日长沙暴动”。                                                             
        时间敲定,争分夺秒。接着,毛泽东亲自去铜鼓,准备如期指挥第三团起义。    
        会后这天,商人装扮的毛泽东来到湖南浏阳与江西邻界的张家坊一个客栈。    
        毛泽东坐下来正准备吃饭,忽然闯进来一帮前来搜查“共党”的团丁。团丁大队长肥头大耳,见毛泽东虽是商人打扮,但他面目清秀,地颔方圆,猜测他是共党分子,喝令道:    
        “给我带到团部审问,若查出是共党,哪怕是嫌疑分子,立即就地正法!”    
        一帮团丁不由分说,便将毛泽东以“共党嫌疑犯”的罪名逮捕了。    
        应该说这是毛泽东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被捕。    
        毛泽东同其他“共党嫌疑犯”一道,被团丁们押往离此地不远的团防局。    
        负责押送毛泽东的两个团丁看他态度温和,没有捆他。但是毛泽东被脱去鞋(浏阳迷信传说,处死的人无法从阴间回来报复),赤脚走在押送队伍的最后边,其前后各有一个背着大刀的团丁看守着。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他们向团防局走去……    
        事情十万火急。毛泽东边走边想,认为赶到地点等于送死,便决计用贿赂团丁的办法死里逃生。毛泽东想,这样做是可能成功的,因为团丁是雇佣兵,枪毙自己对他们并没有特别的好处,团丁不会错过捞钱的机会。    
        于是,毛泽东开始和团丁唠近乎,问家在哪里?家中还有何人?在与两团丁谈得相当投机时,团丁也放松了警惕。恰在这时,毛泽东趁机塞给两个团丁几块大洋。在离团防局大院约200米的山林旁,毛泽东瞅准了有利地形,拔腿就跑。毛泽东钻进了山林,如泥牛入海无影无踪了。而两个受贿赂的团丁只喊叫,并不去追:    
        “跑了,跑了,快追啊!”    
        其他几个团丁手持梭镖追来。毛泽东翻过山岭,发现一个水塘四周长满高高的荒草,便潜入草丛,把身子全没在水中。    
        毛泽东后来描述了当时的险情:    
        我跑到一个高地,下面是一个水塘, 周围长了很高的草,我在那里躲到日落。士兵们在追踪我,还强迫一些农民帮助他们搜寻。有好多次他们走得很近,有一两次我几乎可以用手接触到他们。尽管有五、七次我已经放弃任何希望,认为自己一定会被再次抓住,可是不知怎么地我没有被他们发现。最后天近黄昏了,他们放弃了搜寻。    
        天黑了,敌人走远了,毛泽东爬出了水塘。    
        第二天,深知农民心态的毛泽东在山上巧遇一位打柴而归的农民老汉,数语之后,互相引为知己。老汉接过毛泽东交给的两块大洋,到山下代买了一双鞋、一把伞,还有吃的。在老汉的帮助下,毛泽东化险为夷,逃脱险境。    
        经过毛泽东历尽艰险的各方奔走,组织、宣传和具体部署,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的准备工作轰轰烈烈,一时成为全国起义的中心。    
        9月9日,湘赣边界的起义从破坏汉粤铁路开始。    
        起义的铁路工人和农民,破坏了岳阳至黄沙街、长沙至株洲两段铁路。切断了敌人的交通大动脉。一直到15日,敌人的火车始终不能顺利通行。    
        同日,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从修水出发,向平江长寿街进军。11日,越过平修边界,占领龙门。当行进至离长寿街15华里的金坪时,起义前夕收编的邱国轩团即第四团,与敌第八军密谋取得了联系,投敌叛变,致使第一团损失惨重。总指挥卢德铭当机立断,率残部退向平、浏边界。后闻第三团失利,准备协助第三团反攻浏阳东门之敌。行至中途,接到毛泽东以前敌委员会书记名义的来信,嘱“将部队改道退萍乡再说”,部队遂转向浏、铜边界,随着第三团跟进。    
        9月10日正是中秋节之夜,在安源的第二团按部署攻打萍乡。但9月11日激战一天,城未攻下,伤亡不小。宜春之敌赶来增援,面对这种情况,二团决定弃攻萍乡,改攻老关。12日,二团在占领老关后乘胜进扑醴陵。在与当地安福县起义农民军王新亚会合后,起义部队分三路攻城,旋即占领之。第二天,成立中国革命委员会湖南醴陵分会,县总工会、县农民协会等革命组织相继恢复。敌人在震惊之余,调集重兵向醴陵取包围之势,企图将起义部队围歼于醴陵县城。    
        情况紧急,二团领导改变原定由醴陵取道株洲进攻长沙的计划,转为经浏阳攻长沙,遂于9月14日主动撤出醴陵,16日占领浏阳。在胜利形势下,以王新亚为首的部分领导干部,产生了骄傲轻敌思想,疏于设防,并拒绝听取潘心源等人提出的及时把部队撤出浏阳城的正确建议。结果在16日陷入优势敌人的重围,损失兵力达2/3之多。    
        第一师第三团于9月7日接到进攻长沙的通知。10日,毛泽东到达三团驻地。他和三团干部见了面,向大家传达了安源军事会议情况,分析了当前有利的革命形势,号召全国按规定日期起义,而后,毛泽东同干部们一起参加了中秋节聚餐。    
        9月11日凌晨,在铜鼓县城桥头沙洲上,毛泽东检阅了起义部队,然后指挥部队向浏阳的白沙镇挺进。白沙三面高山环抱,易守难攻,是铜鼓通往浏阳的要道。部队到达白沙就同敌人遭遇了,三团即兵分三路进击,与敌激战一时许,敌军不支,仓皇逃窜。毛泽东高兴地说,真是旗开得胜,老天助我成功!    
        9月12日,三团乘胜前进,直扑浏阳东门市。在离东门不远的十二墩与敌接火,击毙敌排长一人,东门守敌闻讯向达浒方向逃窜,三团胜利占领东门市。三团进驻东门市后,立即进行革命宣传,召开群众大会,公审反动团总赖南秋和反革命分子赖宴初,并将他们就地处决。14日上午,败退达浒之敌经过休整,向东门市反扑。同时,由于一团在长寿街失利,右路失去配合,平江之敌两营也迅速向东门市扑来,敌军分两路包围,夹击三团,形势非常不利。    
        此时部队正值疟疾流行,官兵患病过半,战斗力大减,但仍英勇抗击。一直打到下午天昏地暗。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和三团干部研究决定,部队分三路撤向浏阳。当晚,驻扎到上坪。    
        此时,第一团派往第三团的联络员,将第一团在长寿街失利的消息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即在陈锡虞家召开第三团干部会议,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决定放弃原定会攻长沙的军事计划,让部队沿湘赣边界“退萍乡再说”。起义部队先向铜鼓方向退却,给湖南敌人造成一个退往江西的假象,然后突然复入湖南浏阳境内,与第一团联络,接应他们一同退往萍乡。通知第二团迅速向第三团跟进,并写信报告湖南省委,要求停止长沙暴动计划。随后,各路起义部队,经过艰苦的战斗,于1927年9月19日在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胜利会师。①    
        失败乃成功之母,中国历史就在这里转弯。因此我们不能不在这里做特别的交待。1927年9月19日。历史应该记住这个日子。这一天,起义军的余部的师、团负责人参加了这次重要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余部何去何从的问题。    
        会上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以余洒渡师长为代表的多数人的意见,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一种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少数人的意见,主张把队伍拉上井冈山,去做“山大王”。    
        对方一听到毛泽东要上山做“山大王”,就跳脚质问道:“做山大王,那还算什么革命者,干脆还不如说回家哄孩子去吧!”引来讥笑声一片。    
        毛泽东耐心地向大家解释说:“我这里是作个比方。我们是特殊的山大王,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义,有政策,有办法,有作为的山大王。这样的山大王有何不好呢?”    
        何去何从的问题争论不休,毛泽东的意见没能占上风。但是毛泽东的意见却得到了一个人的坚决支持。他就是起义部队的总指挥卢德铭同志。卢德铭慷慨激昂地说:    
        “两种方案各有利弊,但我更倾向党代表毛泽东的方案。如果现在攻打长沙,那等于鸡蛋撞石头,有全军覆灭的危险,秋收起义的失败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上山,无疑是一种生存的选择,则利于今后的发展、壮大。”    
        总指挥的表态中止了余、毛的争论。卢德铭的个人表态,才使毛泽东“井冈山道路”主张得以实现。中国革命没有再走弯路。    
        仅在三天后,起义军余部在向井冈山转移途中遭到了国军的追击。卢德铭作为总指挥,亲自断后,为了保存这支“井冈星火”,血染芦溪。牺牲时,年仅22岁。    
        这次部队伤亡惨重。毛泽东不得不把部队从芦溪带到永新县的三湾村进行休整,视情况再上井冈山。这就是党史上称为“著名的三湾改编”。


第十一章 井冈之路山下,来了一支奇异的部队

        高高的井冈山上。    
        青松拥抱着大小五井,五井环抱着青松。    
        贺子珍跟随“山大王”袁文才、王佐同志上井冈山这年才满18岁。这在当时“上山”的永新二十多名共产党员中,贺子珍是惟一的一位女党员。党史又称“井冈第一”和“军中巾帼”。因此,“绿林豪杰”袁文才、王佐二人对子珍百般照顾,无微不至。    
        在山上期间,袁文才把子珍姑娘当宝贝似的安排在自卫军军部工作,与袁文才同住在军部。军部听起来架子很大,实际上只有四间房,中间两间是客厅兼办公室,两边是住房。袁文才和妻子谢梅香住在左侧一间,贺子珍一人住在右侧一间。袁文才不在家住的时候,谢梅香常与子珍同床而眠。谢梅香与贺子珍二人以姐妹相称,说说笑笑,亲亲热热。尤其是贺子珍初来井冈山的时候,得了疟疾,说冷起来,牙齿打战,几床被子压上,止不住冷。当时井冈山缺医少药,多亏谢梅香细心照料,她亲自上山挖草药,熬药汤,终于治好了贺子珍的病。这使贺子珍十分感激。    
        袁文才部队的一个哨兵忽然向袁文才报告:“报告,我们在山下三湾发现一支奇怪的部队,有一千多人。”    
        “说说看,你俩都见到了什么情况?”袁文才道。    
        “说是国民党兵吧,又不像,他们穿的有国民党军的制服,又有老百姓的衣服。村里还有一批伤员,好像是刚打过仗似的。有的人挑着一捆捆的枪。他们进住三湾后,没有进老百姓的屋,宿营街头。店铺门关了,他们买不到粮食,昨晚连饭都没有做。”    
        “街头巷尾还有红红绿绿的标语呢!”另一哨兵接着说。    
        袁文才问:“那标语上写的是什么?”    
        “不晓得。”他回答道,“因为我俩都没有进村,只是在村头远远看到。”    
        “还有什么情况?”    
        “没有了。”    
        最后,袁文才下命令道:“你们再去一趟,把情况搞准确,比如到底是什么部队等。再来向我来报告。”    
        “是!”两个士兵打了个敬礼后离开了。    
        防患于未然。送走两个自卫军士兵后,袁文才立刻召开了紧急会议,布置防患任务。这支来历不明的部队,是不是要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