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035、[历史小说] 官居一品 作者:三戒大师 (起点vip2012-6-30完结) >

第703章

035、[历史小说] 官居一品 作者:三戒大师 (起点vip2012-6-30完结)-第7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初衷虽然和程朱理学一样,都是为了以lun理道德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但他所提倡的‘良知’毕竟是发自主体内心的道德意识,从而否认了用外在规范……也就是三纲五常……来管 ‘心’禁‘欲’,这种强调自我,主张以自家的‘心’ 去认知外间事物的学说,无疑是‘灭人欲、从天理’的程朱学术的死对头,在解放思想,张扬人性的作用方面,甚至要比西方早些时候发生的文艺复兴,更加彻底和坚决的弘扬了人文精神。 

  这对社会进步有何重要作用呢?首先,心学强调自我认识,重视人的价值,就是提倡以人为本,反对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二是,张扬人的理性,反对封建礼教对个人理性的贬低。在阳明心学之前,无论是黄老还是孔孟,都提倡‘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是以圣人之治。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以贯之的主张愚民,而阳明心学却主张‘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在道德人格上人人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三是,在追求精神升华的同时,也肯定了对物质的追求。针对当时许多士人经商的现象,理学家们自然是大加谴责,但王阳明却指出经商如能尽心修身‘致良知’,那么与‘业儒致仕’无本质区别。无疑,这种思想为人们从事被传统轻贱的商业,提供了正当的lun理依据。他的弟子王艮所创的泰州学派,更是提倡‘百姓日用即道’,为商人治生经商的正当性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保障,使经商不再是末业和贱业,而是道之所存,光明正大的,商人的社会地位因此有了儒家lun理的充分肯定。 

  所以无论从解放思想,还是鼓励工商来看,阳明心学,尤其是主张‘百姓日用即是道’的泰州学派,都极具弘扬价值。高举阳明心学这面大旗,是沈默很久之前便定下的方针,所以他才会修阳明公祠,才会孜孜不倦的钻研心学各流派的著述。 

  ~~~~~~~~~~~~~~~~~~~~~~~~~~~~~~~~~~~~ 

  但为何心学有这么多的进步之处,却没有挽救大明走向灭亡呢?因为心学发展下去,后学者们一味否定程朱理学,继而连带孔孟儒学也一并摒弃,放弃了儒家本身提倡的‘经世致用’和‘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不读书,不探讨实际学问,只知谈心性、参话头,形成了终日清谈的空疏学风。心学以外的诸子百家之学也都遭到了厄运,人人都去高谈阔论,再没人人肯埋头研究了,各个领域几乎都形同荒漠。翕翕訾訾,如沸如狂。创书院以聚徒,而官学几废;著语录以惑众,而经史不讲。学士薄举业而弗习,缙绅弃官守而弗务。后来到了万历年间,竟出现了政府岗位严重缺额的罕见现象,严重影响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也怪不得张居正后来要禁毁天下书院了。 

  甚至连社会道德也沦丧了,人人打着‘贵乎自我’的旗号,实际自私自利,只知自身享乐,毫无爱国之心,更无牺牲精神,这才让泱泱大国,亡在了流贼、建奴的手下……说大明亡于心学有些过,因为那毕竟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但王阳明确实也难辞其咎,他的‘心学’核心是良知,作为本体表现为先天之知。他说:‘人心之无不知,犹水之无不就下也。’也就是说,‘人心无不知’,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是王学理论中,无需求证的必然前提,并非由后天的经验综合而形成。 

  这种界定和推论在逻辑上的合法性颇成问题,但在阳明心学中,却被用来说明心与知之间的逻辑关系——既然‘人心无不知’,既然‘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那当然不需要对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只要对本心,只需要整日枯坐高谈,辩而论之,修炼心性,便可穷究世界本源,继而成就圣贤……这与禅宗多么的相近啊。列宁曾经精辟地指出:‘哲学唯心主义是经过人的无限复杂的、辩证的认识,而通向僧侣主义的道路。’而阳明心学,正是人类唯心哲学的顶峰。 

  事实上,即使是王阳明本人,也因为片面地、无限夸大‘心’的作用,而使自己陷入了禅宗的泥坑。如果说,在心学形成的过程中,他还没有完全摒弃‘事功’思想的话,那么到了晚年,已经明显地表露出虚无主义的倾向……连开山宗师都如此,他的信徒们哪有不沦陷的道理? 

  要想摆脱这种宿命,跳出虚无主义的窠臼,唯有否定这种‘人心无不知’的先验论,所以沈默巧妙提出了‘心无本体论’, 意欲用这一命题说明,人心本来不具备任何道德与知识,想要获得知识、提高道德,必须充分发挥心的认识作用,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认识,通过实践与思考相结合把握真理。还进一步提出了‘功夫即本体’,更是把道德和知识界定为后天学习和践履的结果,否定有人可以生而知之。 

  这是对王学虚无主义的修正,消除其唯心空谈的不良影响,使其化为‘经邦弘化,康济艰难’的经世之学,继而提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更需於江山险要,士马食货,典制沿革,皆极意研究’,实际上与永嘉学派的‘实学’有同工之妙,却又有本质不同,因为他并未背弃心学…… 

  沈默的‘心无本体’与王阳明所谓‘心无体’,有同根相生的意蕴,沈默并不否认‘心’作为本体存在的地位与价值,但要求学者不可将‘心’视为脱离万物的绝对存在,而应看到作为天地万物本体之心,是‘变化不测,万千不同’的。这样就把对心学的研究重点从‘致良知’,转移到‘用功夫’上,所以欲领悟‘一心’之本体,必须以‘功夫’去穷‘万殊’之心,惟有‘功夫’实在,方达到对心本体的把握。在功夫与本体合一的前提下,重功夫而不废本体,实现了对内自省和对外实践的统一,比较圆满地解决了功夫与本体的辩证关系。 

  这样一来,沈默的新学说,既继承心学的优点和长处,又摒弃了其缺点和短处,且仍然在心学的范畴。只是在沈默这里,心对道德和知识的认知,不再是先天的前提,而是后天学习和实践的结果,这样除了可以消灭虚无主义,批判脱离现实之外,更为吸收别派的优秀思想,以及未来大力提倡科学,创造了足够的理由。 

  ~~~~~~~~~~~~~~~~~~~~~~~~~~~~~~~~~~~~~~~~ 

  沈默在灵济宫的讲学,意味着王学又有新的一脉诞生,沈默将其称为‘实心学’。这个学说体现着浓重的沈氏风格,那就是八面玲珑,老少咸宜,竟然各方各面谁也不得罪,且都觉着很不错。 

  对于心学北宗来说,他们本身就是以‘泰州学派’为主,而泰山学派就是沈默口中的‘功夫派’,沈默的实心学虽然同时说‘本体派’和‘功夫派’的不是,但听起来更倾向于‘功夫派’,而且他的很多说法,都是来源于泰山学派,自然被视为同类。况且他所指出的,正是泰山学派始终无法成为主流的原因……如果只下功夫,不注重心的修为,难免行事脱离普遍道德,被人视为异端,自然不被主流接受……这是他们一直十分苦恼,却没有意识到原因的。所以芦棚中的几个泰山学派的长老,当场就被沈默征服了,整场讲授都听得如痴如醉,频频击节叫好,等到最后,已经把他当成是承前启后、开一代新风的宗师了。 

  而对于‘本体派’的心学南宗长老,沈默的‘心无本体论’虽然不那么顺耳,但沈默是他们的希望所在,他们宁肯认为,这是沈默在故意骗取北宗的信任,也万万不会拆他的台。况且哪怕将来沈默仍然坚持不变,他们也不必担心,仍可借助沈默搭起的平台,宣讲自己的一套……就像徐阶其实是‘本体派’,但依然和泰州学派相互合作,各取所需,并没有发生过冲突。毕竟大家同为王学门人,只是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同,大方向上是一样的。 

  至于传统的程朱理学家,因为沈默的学说,带着浓重的心学修正色彩,有向理学倡导的‘格物致知’回归的色彩,所以看他要比看其余王学门人顺眼得多。 

  还有另外一家,那就是‘实学’派,这一派讲的是‘经世致用’,立‘事功’之学,溯源于南宋永嘉学派,当时可与理学、心学并称,虽然近些年逐渐式微,但很多朝中大员,都是其坚定的信徒……代表人物是高拱、郭朴、朱衡等人,甚至张居正也在其列。无疑,实学与实心学有很大共同之处,尤其是在‘经世致用’上,双方可谓志同道合,当然会彼此欣赏了。 

  结果一番演讲下来,竟然大受欢迎。沈默本来只想讲一场,但在听众和泰州学派长老的强烈要求下,不断的加场。从初六到十五,接连讲了九场,起先听众只有一千多人,但从第三场开始,就达到五千多人,彻底爆满,之后每场都是如此。 

  但沈默很清醒,他知道自己的讲课大受欢迎,一是因为内容新颖;二是自己讲课生动风趣,又有‘六首状元’光环的加持,三是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吸引了很多人来捧场,所以场场爆满并不足喜,如果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认可,就会像流行一样,兴起得快,消灭的更快。 

  必须趁着正新鲜的时候,让更多人接受自己的学说,让自己的学说更深入人心,为了这个目标,沈默每次的讲学都全力以赴、使劲浑身解数,终于场场轰动,广受听众好评……甚至很多人直接住在观里,就为了能有位子,听他的下一讲。 

  代价就是,正月十五最后一场讲完,沈默一下台就咳血,然后失声了…… 

  ~~~~~~~~~~~~~~~~~~~~~~~~~~~~~~~~~~ 

  棋盘胡同,沈府前书房。 

  “以后要少说话,非要说话也得小声细气。绝对不能吃辣的、酸的、凉的东西,更不能沾酒”金太医匆匆赶来,看过之后,开了药,叮嘱道:“不能去人群集中的地方,不能吸入太多灰,不然一辈子都恢复不了嗓子。” 

  沈默苦笑着点头应下,让沈明臣把金太医送走。这时第一副药也煎好了,他端起来一尝,眉头不由拧成菊花,心说:‘真苦啊……’ 

  “大人真是拼命三郎,”王寅不由感叹道:“要是换了我,估计等不到现在,早就累趴下了。” 

  沈默不理他,继续低头喝药。 

  “不过辛苦没有白费,”余寅赶紧安慰沈默道:“您的讲学反响十分的热烈,尤其是年轻一些的士子,肯定会对实心学更感兴趣,后续南方的报纸和书院,都会长期跟进,相信您的学说,一定能站住脚,然后发扬光大的。” 

  “呼……”沈默终于喝完了见鬼的药汤,一边端起水杯漱口,一边提笔写下一行字:‘赵贞吉回来了’。其实他前几天就知道了,但这几日全身心都扑在讲学上,也就没提这一茬。 

  “哦……”王寅不禁轻呼一声道:“这么快……”顿一下又问道:“还有谁?” 

  ‘就他一个。’沈默写道。 

  “按说起复的老臣,最快也得三四月份到京,”王寅皱眉道:“这赵贞吉干嘛那么急?” 

  “因为他叫赵真急……”沈明臣从外面进来,只听到王寅那一句,就顺口答话道。 

  “一边歇着去……”王寅笑骂一声道:“说正事儿呢?” 

  “啥正事儿?”沈明臣笑问道:“说来听听?” 

  余寅便简单一说,沈明臣顿时变了脸色道:“这肯定是徐老奸的主意” 

  “为什么?”三人的目光都落在他脸上。 

  “赵贞吉这个人,”在揣摩人心上,沈明臣不是一般的强,自信道:“是很有私德的,这种人很要面子,最怕被人说长道短,只为了灵济宫讲学,他不可能这么早进京……”别的起复大臣都在家过年,就他一个等不及先回来了,这让人怎么看他? 

  “所以是徐阶让他赶紧来的。”王寅轻声问:“什么事儿这么急呢?” 

  “赵贞吉原先是干什么的?”沈明臣问道。 

  “礼部尚书啊……”王寅顿时面色一变道:“现在礼部尚书由大人兼任,赵贞吉一回来,于情于理,都该由他来接手了” 

  “该死,看来是打定主意,不让大人染指此次大比了。”沈明臣拍案道:“大人忙忙碌碌一个冬天,倒让他摘了桃子”二月份,大比的相关工作就要正式开始了,一旦开始,一般就不会再更换负责人了,除非犯了什么大错。而等到明年春闱时,不出意外,就是礼部尚书担任会试主考官了。赶在正月里把赵贞吉召回来,很可能就是为了让沈默无法染指明年的大比。 

  “徐老奸好算计,真是谁都在他的棋盘里。”沈明臣恨恨道。 

  “这那是老师啊”王寅也气愤道:“比后娘还可恶” 

  “该杀”余寅闷哼一声。 

  见谋士们都气坏了,沈默提笔写下一行字:‘不要担心,该谁的就是谁的,强求不来的。’众人以为他这是认命了,其实正好想反了…… 

第七九零章 京察大计(上)

    @@@@@@@@@@@@@@@@@@@@@@@@@@@@@@@@@@@@@@@@@@@@@@@@

    过了正月十五,各衙门都开印办事了。隆庆改元后的头等大事,便是京察。当天中午,吏部联合都察院、六科廊,向两京各大衙门移文,分发了内阁起草的《戒谕群臣疏》: 

  ‘朕初承大统,深烛弊源,亟欲大事芟除,用以廓清气浊……书不云乎?‘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朕诫谕诸臣,从今以后,其尚精白乃心,恪恭乃职……若或沉溺故常,坚守旧辙,以朝廷为必可背,以法纪为必可干,则我祖宗宪典甚严,朕不敢赦’ 

  一篇杀气腾腾的诏书,宣布了大明隆庆朝的首次京察大计拉开帷幕。 

  中国自古就有‘明主治吏不治民’的传统,历代王朝都将官吏队伍视为统治之本,对其考功察过十分严格,本朝更是如此。其中‘六年京察、典制最重’。两京三十六衙门的数千名官员,四品以上的上《自陈不职疏》,如实陈述自身关于政绩和操守的得失,送交皇帝审阅并作出裁决。四品以下的,分别由两京吏部和都察院审察……其中又以北察为主。 

  在考评过程中,两部分工合作,相互监督,确定官员贤否陟黜。而六科廊言官则主要负责监察整个京察过程,是否有徇私舞弊、触犯王法的行为。结果出来后报送内阁,由内阁票拟去留,或者发还重审议定是否恰当,造册奏请待皇帝裁决后,最后将考察结果下发。 

  在经察结束后,六科廊还会对留用官员进行拾遗,对遗漏者进行弹劾。被拾遗所攻击的官员虽不多,但无人能够幸免。 

  这是一种有很强监察意义的考评,考察对象是官员任职期间的德行和过失等,着重查处官员的不称职情况,计过而不计功。其目有八:‘曰贪、曰酷、曰浮躁浅陋、曰才力不及、曰老、曰病、曰罢软、曰素行不谨’。相应的处分分四种:贪、酷为民;不谨、罢软冠带闲住;老、疾致仕;不及、浮躁降调。 

  其结果一般只有降黜没有升迁,又因为这是对官员本人能力操守的评价,其对个人仕途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若是被降职外调还好说,将来努努力,还能再回来。但一旦被罢归,往往就意味着政治生命的结束,若没有‘嘉靖遗诏’那种神器相助,一辈子别想再出头了。乃是一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