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送礼的艺术 >

第3章

送礼的艺术-第3章

小说: 送礼的艺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圣诞节前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人们便开始采买节日用品,也都准备了相互赠送的礼品。主要有贺礼,各种材质、造型的圣诞老人、圣诞树等,充满节日气息。
  当然,圣诞节您也可以送鲜花,但要在花束夹带一张卡片或名片,写清赠送人姓名,并附一两句祝福的话。如Ame- ny christmas!或Happychristmas! (祝圣诞快乐)!
  其它时候送礼,可以简单一些,一本书、一个小工艺品均可!

  法国。

  在选择、赠送礼品上,法国人的高雅、文明、别具一格等特性得到了体现。赠送笨重、铺张的礼物被看作是不善交际的。
  在圣诞节和新年之际,长辈们都要给孩子们赠送礼物。亲朋们也总要聚会,客人多持兰花、杜鹃等花束或食品等,而主人也都为来宾每人准备了一份小礼物。
  浪漫的法国人当然不会忘记圣瓦伦丁节——情人节,在这一天,情侣们互赠鲜花,孩子们则给母亲送花。
  现在法国青年钟情于印有名星或大学校名的T 恤衫,穿着它招摇过市,成为今天的时尚。
  作为法国人,他们注重饮食,也注意食品的质量,所以赠送食品的话,切忌质量低劣。

  英国。

  英国人向来以克制、礼貌、尊重传统著称,这点也体现在送礼方面。
  英国人在孩子出生或洗礼时,会收到周围人送来的礼物,大多是银杯、银碟等具有永恒价值的礼品。
  在圣诞节这天,上自皇室下至百姓都要赠送礼品,都是与宗教或节日相关之物。

  日本。

  日本人处处注意礼节,送礼中的方方面面也都融入了自尊与尊重。
  初次见面,交换名片是日本人最基本礼节,疏忽了这点是不可原谅的。
  日本人看重礼品的来源和品牌。从商店里买来的名牌产品,他们总是另眼相待的。
  食品礼物也是他们欢迎的。瑞士巧克力、丹麦火腿,美州山核桃、西雅图的熏马哈鱼都是赠送的上品。
  日本人酷爱音乐与书籍,因此还可以赠送一些音乐磁带和图书。
  礼品的包装对于日本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包装得如何会被视为你对他的尊重程度。

  德国。

  圣诞节前夜,孩子们都静静地盼望着圣诞老人的到来,他们可以得到水果和糖果。
  复活节是法国的法定节日。大人们把装在篮子里的小兔子和巧克力彩蛋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们。


  ●洞房花烛礼先行

  婚姻对于文明社会来讲,不啻是一件大事情。中国古语有“成家立业”一词,成家即指婚姻,是人的社会生活一部分。
  中国渊源流长的历史也造就了各民族五彩斑澜的婚庆礼俗。随着封建文化的确立与深入,以汉族为代表婚俗演变得异常繁褥,人文色彩浓重。
  随着本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方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引进,传统婚俗无论在礼节、程序以及馈赠礼品方面都受到很大冲击和改革。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移风易俗的影响下,婚俗逐渐剔除了封建、迷信、宗族等不良观念,显得日趋简洁与文明。

  A。 传统婚俗。

  古代青年男女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左右下,双方并不了解甚至并不相识,婚姻大事全凭“机缘”。婚事定下以后,随之而来的便是下聘礼和贴请亲友。

  聘礼是男方赠送女方或新娘的礼物。

  聘礼的种类和多少随历史各朝代的盛衰及家庭的贫富而定。《通志》中曾列后汉礼俗,聘礼三十样东西:玄纁、羊、雁、清酒、日酒、粳米。每样聘礼都有各自的寓意,如“雁”代表守时、守节:雁在飞行中列队整齐,秩序井然;是一种候鸟,迁徒很有规律,分别代表着妇家的礼节与对婚约的守信。

  发送请贴,是向亲友通知喜讯,并邀请其参加婚礼。请贴有专门信笺、信封、书写格式。

  女方收到聘礼后,就要为女儿置办嫁妆,古称“催妆”。嫁妆的多寡取决于自身的地位和财力,并没有一定限制。嫁妆是作为娘家的礼物赠予新娘,既是恭贺也是备日后生活之用。一般都是家具、箱柜、衣服、被褥、首饰、金银铜锡器皿等,特备“奁仪录”──开列,合成一册厚轶。奁仪录的封面封底都是用彩色厚纸裱糊,装在盒子里,摆放在彩亭上,用人扛着,走在队列的最前面。在新娘出嫁前几天,自家亲友还要给新娘赠送一些礼物,多是日常用品,如巾帕。首饰、化妆品、衣料等,也可以送钱,装在红色封套里,这种礼物叫“添箱”。

  收到请贴人,应该打点礼物送去,无论自己是否参加婚礼。香茗,即上等茶叶。可以按包送,也可以按斤送。按包送的应是一百包或二百包,论斤送的是十斤、八斤,最多二十斤。喜烛,办喜事的人家要耗用很多蜡烛,而且送喜烛也象征喜庆气氛。古时蜡烛以斤计,二十斤,十斤,八斤或五斤都可以,喜烛要选用红色的。也可以用店铺中印成的喜礼单,填上礼品名称、数量和价值,整在红封套中送去,办事人家用时自己去取。香茗与喜烛也可一块赠送。金酒、银酒。金酒是绍兴酒,又叫黄酒;银酒是烧酒。酒是喜庆典礼不可缺的东西,所以送酒也很通行。果席,果是指干、鲜果品以及蜜饯、糕点等,席是指备好菜肴的成桌筵席。

  出于赠送的方便,多是赠者象送喜烛一样开出票据,由对方收取。喜幢。喜幢的材料多是纱、绸子或缎子的,颜色大红、粉色等鲜艳之色。喜幢呈长方形,打开后,正面有金色喜字和其它一些吉祥、祝福的话,有的是绣上的,有的是用别的材料剪成字后用线缝上去的。

  喜联。

  古代新房中爱挂对联,来装饰喜房,烘托气氛。喜联是用红色上等蜡笺纸、珊瑚纸、洒金纸或金纸、桃花宣之类。词句可自编,也可摘选诗文的成句,均是喜庆之意。
  写成后还要精心裱糊,挂在新房中。

  衣料。

  新娘出嫁前,要置办许多衣物,故很多人的礼品会是衣料,多为丝绸、纱、缎。衣料在店铺中,捲成一轴,外面用丝绒包裹。衣料的数量是送双不送单。

  装饰品、日用品。

  古代新人的洞房或书房都要布置幽静、典雅,充满书香气。故客人可以赠送一轴字画,供装饰用。此外还有瓷器、茶具,桌屏或坑屏等。

  份子。

  是送给办喜事人家的金钱,无论金、银,都要送双数,摆放在喜亭,用人扛去。后来出现了“交子”与银票之后,也可以通过银庄兑换。

  新娘从娘家出嫁是由父、兄抱或背送上花轿,到婆家以后,铺有地毯相迎,有傧相挽助,所以是脚不沾地的。
  在洞房中,新人吃过团圆饭以后,要拜见来宾,礼称“下地”。宾客在接受新婚夫妇礼拜时,还要给新娘赠以适当的礼物。
  新娘到婆家之后称“新人”,“下地”之后称“新媳妇”。在过门的第二天,新郎新娘要早早起来,拜见族中亲戚。对于长辈,新娘要行大礼,同辈或小辈道个万福即可,同辈和长辈还要赠以新娘相应的礼物,或银钱或首饰。

  谢帖。

  办喜事的人家,收到来宾的礼物后,要给一封谢帖,既表示感谢之意,也代作收据。如果对方是派手下人送来的,还要给他们赠以银两。
  谢贴用印好的红单帖填写即可。

  B。现代婚俗。

  现代青年崇尚自由恋爱与婚姻,对已往传统习俗已摒弃很多。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都市青年的婚礼又受西方的部分影响。

  中国传统婚事繁琐、奢侈。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使得许多青向往自然、和谐的婚礼。最典型的是,不到照像馆去拍摄合影,而是选择一处风光明丽的地方为背景,显得不呆板而生趣盎然。

  婚期确定下来以后,要向亲友们发送请束,市场有许多印制精美的请柬可供选择。

  接到消息后,亲友大多得准备婚礼礼品。婚礼礼品的选择要依新人的情趣、爱好、欣赏水准而定;此外,大城市的居住条件一般都较为紧张,送大件礼品时要注意,新房还能否容纳;赠送家电用品,要事先询问新人是否已有,切忌送重。

  通常礼品可以是日用品,如炊具、餐具、茶具等;赠送新娘可以是衣料、衣物、成套化妆品,现在有许多化妆品都是专门为婚礼准备的,品种齐全,价格适宜,还可以为新朗新娘预约婚前的美容美发,打扮新人。

  赠送艺术品、工艺品也是很受欢迎的,不但可以装饰新房,装点气氛,也有长时间的纪念意义,所赠工艺品应与家庭气氛相协调,如新房与家庭气氛是古色古香的,送动感十足的礼品就似乎不太适宜。

  婚礼赠花是十分流行,也是很高雅的。花束、花篮都可以,选用的鲜花应为百合、玫瑰、长春藤、玉龙爪等象征爱情与婚姻美满的,花色要鲜艳亮丽。

  如果赠送的是礼金,应装在红色的封套中,可购买也可自制,数目不必写明,赠送时告知即可。现在也有人赠送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

  一些有特殊手艺的亲友,婚礼届时还要一显身手,举行家宴,则可主厨掌勺;擅长摄影可为现场拍照、录像等,都不失作朋友之宜。

  对于赠送礼品的来宾,新郎新娘都要当面致谢,也可回赠一些小礼物,如纪念物等;但对前来的小客人一般都要给“红包”,里面有数额不等的赠金。

  不少青年已不满足传统的婚俗与婚礼,在较高层次上,向求新、求异方向发展。故婚前也不再下什么聘礼,只是在定婚时,送给新娘一只定婚戒指。当然,女方家中所赠的嫁妆是免不了的,体现了父母爱女的拳拳之心。

  婚礼的形式日趋多样。有的租借宾馆、礼堂举行舞会式婚礼,其问准备酒水、糖果、糕点之类,宾客即兴而来,尽兴而去,气氛始终热烈欢快。

  也有的在家中举行婚礼、家宴。高棚满座,新人履行“程序”之后,便是大批菜肴的“自产自销”,恭贺、祝福夹杂着行酒猜拳声,好不热闹。

  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地方,一些青年也举行野餐婚礼,集婚庆与游乐于一体,新人与亲朋共同驱车前往。食物由主人准备,野餐的同时,还要进行一些小节目,大家席地而坐,边吃边聊,无拘无束。待暮色将至,再一同返回,充满着田园风趣。

  现在一些地方由妇联、工会、共青团出面组织集体婚礼,主要是移风易俗,新事新办。婚礼大多由各方领导参加并主持,各级组织赠送给新人们纪念品,日常用品,或组织旅游。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地方婚礼大肆铺张,招摇过市;赠送婚礼礼品,夸富比阔,这种不良风气都是不足为取的。

  C。 各地婚俗略述。

  京津。

  自明朝定都北京以来,北京就逐渐成为“文化古都”,至清代后期,随着多民族的迁入,北京地区的婚礼习俗趋于多样化,可分为北礼、南礼、旗礼、汉礼四种,到本世纪初,南北逐渐融入北礼,形成北京婚礼特色。

  先是由媒人到女方家提亲,通报男女双方家庭状况,从中撮和,如果双方家长认可这门亲事,下一步就是下“小定”礼。

  “小定”礼的多寡并无标准,全凭男方的财力,大多是四盒礼,如金镯子、戒指、如意,以及钗钏之类的首饰,共计两盒;衣料裙衩另装两盒。首饰以金质为贵,其次可以是包金或银质的。

  女方家里要大摆筵席,款待前来下礼的媒人,讲究的人家还要摆上二十样果子:四荤、四蜜、四干、四鲜等。女方还要回赠给男方四盒礼物,诸如文房四室一盒、鞋帽一盒、衣料一盒、长衫一盒。

  在婚礼的日子选定之后,接着就是放“大定”。在婚姻过程中,这个礼节很重要,也很隆重。除“龙凤帖”之外,还有四包礼物:
  (一)衣料首饰类:有各种质地的衣服和衣料,各色的首饰。
  (二)酒肉食品类:有双鹅双酒、羊腿、猪肘等。
  (三)面食类:龙凤饼、喜饼、水晶糕等。
  (四)果食类:各种时令干、鲜果品。
  所赠礼物都各有蕴意,送酒是因为“无酒不成席”,和各种食物一起供迎娶时设家宴用;双鹅是代聘礼中的雁,表示男方守信,守约;干果有枣、花生、栗子等,是祝愿新人早生贵子,多子多孙。

  在举行婚礼的转天早晨,新婚夫妇要一同拜见族中亲戚,叫“分大小”,长辈都要给些赏赐,俗语叫“贺红”。

  天津位于潮白河、永定河等五河汇流之地,历史上工、商业发达,在婚礼方面较北京更为奢华。
  婚前,婚礼过程中赠送的礼品更为贵重,但由于天津人社会阶层相差悬殊,所以贺礼的薄厚多寡也就不一而足。

  东北三省。

  东北三省资源、物产富足,礼约俗成形成一方民族特色,婚俗方面也都类似。

  此地的“小定”礼,需女方携受聘姑娘一同到男方家,参加送礼和摆设的酒席,席间除交换龙凤帖外,男方还要赠给姑娘一只金戒指,权当定情信物。

  此外男方给女方也准备了四样礼物:鸡一只,鸡蛋八十到一百个;红糖两斤;粉条两斤。
  在双方选定婚礼日期以后,男方就要过“大礼”即放“大宝”,包括四季服饰各一件,首饰如钗钏、手镯等各一对;馒头、酒斟量。
  迎娶的前一天,是女方送嫁妆,多为衣物家具、首饰等物。
  新媳妇过门后,先要拜见公婆,然后是妯娌,受礼者均有见面礼回赠。

  江浙。

  媒人在“相看”过男女双方品貌后,要行“文定”礼,各自交换生辰八字,男方把聘礼交给女方当面点清。聘礼多是各地土特产,桑麻织物,绫■绸缎,茶叶及礼金等。
  女方的嫁妆也是越多越好,以借机炫耀自家财富。
  婚礼及其后的拜见礼等与北方大同小异。

  湖广。

  媒人在“合年庚”、看八字之后,待两方家长同意这门亲事时,由媒人代换龙凤帖,同时男方应下“小聘”礼:一只金戒指、耳环,一对金石榴,以及聘金、槟榔、礼饼等物,女方收到礼品后,回赠以文房四宝、松糕等,这门亲事就算定下。
  过一段时间以后,男方若要迎娶,还要下“大聘”,俗语称“行茶”。
  “行茶”时男方应准备:礼金、礼饼、烟酒、海味、鱼肉等,女方如数接收后,回以衣物、鞋帽、饼、糖之类。并双方商定婚礼日期。
  女方的嫁妆要先于男方的聘礼送去。所送嫁妆除家具桌椅之外,杯碗锅盆,日常用品甚至洗脚盆,马桶等都一应俱全。
  男方的聘礼并一定要很隆重,一般只要礼金、首饰、衣物。果食也就可以了。聘礼分两次送,一次是在吉日选定之前,送三分之二,吉日选定后再送其余的。

  D。 国外婚事礼俗。

  婚事在其他各国也均是一件隆重而具有纪念意义的事,所不同的,各个国家风俗体现着本民族的文化与传统。

  西方现代化国家,受其宗教与文化的影响,近些年来,婚礼的举办与赠送礼物趋于同化,同时,因为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追求实际的倾向,使得婚礼也逐渐简化。

  男女双方在一段时间的交往后,愿意建立婚姻关系,他们便开始着手准备婚礼。
  首先是向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