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盛唐风月 >

第844章

盛唐风月-第844章

小说: 盛唐风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郭子仪的兵马,追来的是朔方军!”
  听到不仅仅是杜士仪大军抵达洛阳,郭子仪也在这个时候到了,崔乾佑只觉得一颗心完全沉了下去。想当初他在长安城下就已经在这两人手下吃到了人生中最大的一场惨败,没想到转眼间又要从洛阳狼狈逃窜。如果换成别人,他还能把希望寄托在二路兵马会因为争抢先入洛阳的功劳而放过他们,可面对这两个家伙,他不敢有一丝一毫的侥幸!
  只能看他的腿快不快了!

  ☆、1183。第1183章 激尔勇向前

  东都洛阳那冠绝天下的天街,也就是南北向的定鼎门大街上,从午后开始,就已经被清理得空空荡荡。杜士仪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入城,享受什么被人当成救世主,万众高呼的荣耀。毕竟,崔乾佑等人固然弃城而逃,但城中尚有叛军不少,此外还有那些从洛阳东部登封、颍阳、偃师等地被强征而来的壮丁,整个洛阳治安一片混乱,需要立刻弹压、安抚,同时加以甄别。
  所以,杜士仪笑眯眯地让仆固怀恩和浑释之二人拈阄,浑释之欣喜万分地抓到了追击崔乾佑的差事,而仆固怀恩则是哭笑不得,他也不知道这该算是第一个踏入洛阳的荣耀,还是该算是叹息自己运气不好没能够追击叛军,只得一门心思入城剿灭残余叛军,顺便代杜士仪重新设立起东都洛阳的管理班子,对李憕卢奕等人表示支持。
  至于杜士仪和郭子仪,两人和麾下的兵马也没有闲着,转战洛阳南北,肃清残余叛军的同时,贴出安民告示,告知已经收复洛阳,勒令溃逃叛军限期到官府投诚归降,否则半月之后,则格杀勿论。
  两股兵马和之前分兵崤山北道和崤山南道一样,一北一南,井水不犯河水。杜士仪率军渡过河阳桥,安抚怀州河内郡一线,顺便打通河东兵马南下的通道。而郭子仪则是在浑释之率先锋军追封崔乾佑三人之际,收复登封颍阳等地,同时剿灭各地叛军。
  河内本是安禄山攻下洛阳后,曾经派骁将和重兵把守的地方。当初驻扎在此的乃是蔡希德以及一万大军,但因为河北大乱,蔡希德领军东行新乡北上,这里的防卫顿时空虚得很,杜士仪大军一到,叛军几乎顷刻之间为之溃散。如此一来,好处就是己方大军几乎没有损伤,但坏处同样很明显,那就是叛军往往肆虐乡里。于是,杜士仪便在麾下抽出二十支百人左右的小队,共计两千人,分散在怀州各乡里讨击叛军,同时贴出了招降令。
  且饶这些家伙一条性命,回头就远远放逐到安北牙帐城去,这些人的民怨实在是太大了!
  当被将士拥为河东节度使的程千里率兵赶到怀州河内郡时,却发现这里已经看不到半个影子的叛军,只有安北杜的旗号随处可见。意识到这一路紧赶慢赶,竟然还是晚了,程千里顿时有些懊恼,可他也知道自己刚到河东,对麾下兵马的控制力还远远不够,再加上被前任节度使王承业给折腾了一番,天兵军之中最初还有过军心不稳,他从天兵军中调出的这两万人能够这么快赶到这里已经很不容易了。
  正好撞到一支剿叛小分队的程千里得知杜士仪身在怀州治所河内县,想想自己带了这么多兵马,特意跑去见一趟有些不方便,可他虽是骁将,但正如高仙芝当初骂他言行举止似妇人一样,他还有妇人常有的毛病,那就是爱瞎琢磨。一想到杜士仪如今尚未解除安北大都护的官职,却又正式拜右相,他思来想去,最终把大军暂时交给了麾下的兵马使,自己则在亲兵扈从下,亲自赶去河内县见杜士仪。
  听说河东兵马已经到了河内郡,程千里还亲自跑来见自己,杜士仪不禁有些意外,但随即便笑看了身侧的李怀玉一眼:“这程千里倒是着实多礼,莫非是想着礼多人不怪?怀玉,你随我去迎一迎程大帅!”
  等候在河内县廨门口的程千里发现杜士仪亲自出来相迎,慌忙避让行礼,连声口称拜见相国不迭。杜士仪却笑携了他的手说:“程公若早些派一个信使来,我也不会如此怠慢,远来辛苦,请。”
  见杜士仪对自己的态度仿佛很热络,程千里心下稍安。毕竟,杜士仪这次兵出潼关,甚至还没有哥舒翰当初那副元帅的头衔,并没有权力节制其他军镇。可是,郭子仪是杜士仪的昔日部下,突入河北的两支兵马是杜士仪的部属,就连扫荡奚族和契丹腹地的都播怀义可汗也是被杜士仪说动的,他这个名不正言不顺,根本没有经过朝廷正式任命的节度使殷勤一点,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他稍稍落后杜士仪半步往里走,正思量该如何开口拐到自己的职务问题上,突然就听到杜士仪开口说道:“据说王承业一行人进入潼关之后,一路上就四处宣扬,说是程公你挑唆河东节度麾下将士哗变,然后驱逐了他回长安,分明是居心叵测。照这样看,说不定他回长安后会来一个一哭二闹三上吊也说不定。”
  程千里最心虚的就是这件事。他那时候在王承业面前那一闹,最初是裴休贞的游说,再加上大清早稍稍喝了两口酒壮胆,而后越说越气,甚至连被高仙芝从西域排挤到长安这口子怨气都给一块出了,谁能想到真能成功把王承业拉下马?他在长安呆过,对李隆基的脾性颇有了解,当下赔笑说道:“相国应该知道的,我真的是被逼无奈,方才暂摄河东节度使之位,如若朝廷有了正式委任,我可以立刻退位让贤……”
  “除非陛下肯把王忠嗣王大帅调来,否则以河东军的脾性,来几个也不顶用,你能够说出他们的心里话,他们自然都拥护你。”
  “这……相国谬赞,我真是有些担当不起。”虽说是称赞,可程千里怎么听怎么觉得,按照杜士仪这分析,只会让朝廷,让天子觉得自己拥兵自重,讪讪地谦逊了一句后,害怕异日遭到清算的担心终究占据了上风。因此,他当即小心翼翼地试探道,“我实在是情非得已,王承业非要如此恶言中伤,我实在是一筹莫展。相国是否能指点我一二?”
  李怀玉当初与其说是被侯希逸给押给了罗盈,还不如说是直接送到了杜士仪身边磨练。他跟着先到朔方,而后又在马嵬驿见证了百年难遇的一幕,随即解围长安,兵出潼关,收复洛阳,他在杜士仪身边并没有经历什么太激烈的战事,可就是这样游刃有余的从容,让他觉得百感交集。此刻又见到深受将士拥护而成为河东节度使的程千里,竟然在杜士仪面前摆出了如此低姿态,他就更加心情微妙了。
  “如今安贼未平,叛军还在,你有什么错?难不成是错在你为河洛军民请命,怒斥王承业这个缩头乌龟,于是得到了河东军民的拥护?”
  程千里本还以为杜士仪会打打官腔,可没想到竟用如此不容质疑的口吻表示了对自己的支持,对王承业的唾弃,他只觉得一颗心完全放回了肚子里。如今杜士仪在关中的名声如日中天,朝中虽也有非议的声音,但更多人觉得是他的动作迅速,避免了叛军攻占长安,肆虐关中的惨剧。有这么一句话,他这个河东节度使也许就不会名不正言不顺了。
  “相国如此信赖,千里定当粉身碎骨以报!”
  “诶,程公何必如此。”杜士仪一把将程千里搀扶了起来,这才笑着说道,“好教程公得知,我已经命人将一道表奏送回长安,叛军未灭,河东将士忠肝义胆不可辜负,请顺应民心军心,即刻以程公为河东节度使!”
  什么叫做雪中送炭,尽解后顾之忧,程千里这才算是完完全全都领教了。当他在亲兵扈从下紧赶慢赶离开河内县,和自己的大军会合之后,他便立刻召来军中兵马使、先锋使、游奕使以及偏将裨将在内的中高层军官,宣布了杜士仪的军令。自从杜士仪挑明已经保举他节度河东的一刻,他就已经在心里决定,只要杜士仪的军令不是让他率军去送死,不是让他跟在后头没功劳,他就一定听命行事。
  “杜相国说,我河东军民驱逐了王承业,这是大家义愤之举,不但不应追究,而且还应该嘉赏大家忧国忧民的忠肝义胆!如今洛阳城内的叛军已经先一步望风而逃,河洛境内州郡一时尽弃,只怕会退回河北道重振旗鼓,先安内再出击。如此一来,河北境内定然会生灵涂炭。我等既然没能赶上洛阳这一仗,那就不用再南下了,改为东行,从官道收复修武、获嘉,然后直取卫州汲郡,我们也进逼河北!”
  此前闻听叛军一路败退,河东军多有没能赶上这一仗的遗憾,但家中在河洛的亲戚得以重见天日,心中也还是如释重负的。可既然叛军跑了,他们不免要担心此前驱逐王承业会不会引来朝中非议甚至于处分,如今程千里这么一承诺,又听得他们很可能会成为第二支打进河北的兵马,一众军官顿时齐声应喏,竟没有一个人提出反对的。等他们把军令传达到了军中,一时欢声雷动,人人振奋!
  当了这么久的缩头乌龟,如今竟很可能先打进河北,若不拼死向前,怎对得起从前王忠嗣王大帅的苦心操练?

  ☆、1184。第1184章 诸军突围,吴王断后

  安禄山叛军渡河进入河洛之后,濮阳太守吴王李祗凭着自己身为李唐宗室以及信安王李祎之弟的名声,拉起了一支义军进行抵抗。由于濮阳在灵昌东面,直扑洛阳的叛军最初没有在他这边投注太大的兵力,因此竟是被他死守住了濮阳
  可紧跟着就是崔乾佑的那支叛军兵进关中后,围困长安失利大败而回,史思明和蔡希德又相继率大军回河北,以应对安北大军。发现河洛叛军开始不似从前声势,李祗的麾下幕佐和其他将校便竭力劝说主帅兵发灵昌,和西路杜郭大军以及北路安北兵马呼应。
  然而,这样做的风险却实在是太大。李祗比信安王李祎小十岁,当初这个爵位还是李祎一再谦辞让给他的,倒是有些胆色,可对于打仗完全不像兄长那样游刃有余,故而竟是始终犹豫不决。直到固安公主派出兵马前来联络,承诺自己进兵雍丘,邀李祗夺回灵昌。面对这么一个请求,在麾下战意激昂的情况下,想到固安公主一介女流尚且能够如此奋勇,李祗终于答应了下来。
  可兵出濮阳之后,一路的行军却颇为缓慢,直到听说固安公主一举夺下雍丘,陈留和杜士仪和郭子仪两路大军已经逼近洛阳,他方才真正下了决心,加快速度,先下卫南,而后直取滑州州治白马。然而,守白马的安守忠又哪里是易与之辈,尽管义军将士奋勇,可李祗麾下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将领,甫一交锋便吃了个小小的败仗,接下来还是一个熟悉地理的乡民献计,用一场伏击对安守忠还以颜色,可终究锐气已经失去,不得不退守卫南县。
  可才只过去区区两天,李祗就面对了一个根本没预料到的最坏局面——叛军主力四万余人气势汹汹往卫南扑来!
  吴王李祗哪曾见过这样的大阵仗,当时便想立刻退兵回濮阳,可这次用不着麾下幕佐将校劝谏,叛军几乎是随着斥候的报信出现在了卫南四野,他不得不硬着头皮下令死守。此时此刻,坐在卫南县廨的书房中,耳听得外间传来的无数喊杀声,他死死攥着手中一个卷轴,简直五味杂陈。
  李隆基让人穿便衣走便道,历尽千辛万苦送来了这样一份十万火急的手谕,任命他为招讨元帅,节制杜士仪郭子仪等各路大军,可现如今他都快没命了,拿什么去节制别人的兵马?更何况,不经中书门下的制敕终究不是什么上得了台面的东西。如果说杜士仪在收复长安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只令麾下兵马出击平叛,自己坐镇长安,死死压制着天子,那也就罢了,可杜士仪分明是并不留恋身为右相,可堪和李林甫杨国忠比拟的地位,亲自率军平叛!
  想他李祗当时振臂一呼,是为了保家卫国,是为了尽一个身为宗室子弟的责任,并不是因为他有那么大的野心!吴王一系自从他的祖父李恪开始,先是因为谋反而被杀,而后又遭遇则天皇后武氏对李家宗室的疯狂清洗和屠杀,如果没有兄长的照拂庇护,他早就不在人世了。所以,信安王李祎曾经节度朔方九年,赫然国之名将,他却兜兜转转不是闲职就是州郡刺史太守,他并认为才具分别,理所应当。
  现在这样一份烫手的东西放在他手里,城外又是铺天盖地的叛军,他该怎么办?
  “大王,卫南只怕守不住了!”
  一个中年人撞开门冲进了书房,见李祗神态晦暗地坐在那里,仿佛根本没有听到自己的话,他不禁暗叹了一口气。他是濮阳司马,时任濮阳太守的李祗幕佐,之所以会跟着举起义旗的李祗,一是为了心里那份忠义,二是因为李祗出身宗室,是信安王李祎的弟弟。可是,这位李唐宗室固然有几分骨气,不肯屈从叛军,可别说胆色军略谈不上出类拔萃,甚至连中上都谈不上,为人处事还有些优柔寡断。
  眼看就能够挺过这场席卷了整个北方的大乱,可怎会料到叛军对于他们这次兵临灵昌的反应竟会这么大!
  “大王,大王?”
  李祗终于一个激灵清醒过来,看着面前的中年人,他强挤出一个笑容,深深吸了一口气道:“守不住就突围吧!我亲自断后。”
  当其他在坚守卫南这大半日中,或满身血迹,或形容狼狈的文武得知李祗竟要亲自率军断后,无论平日里他们暗地里如何评论这位大王,此时此刻都不禁在心里生出了深深的敬意。毕竟,面对铺天盖地的叛军,这样的行径无疑是送死!
  也有人试图说服主帅改变心意,可往日耳根子极软的李祗却仿佛吃了秤砣铁了心,决计不肯改变主意,到最后更是声色俱厉地说道:“我若是跟随尔等一块退回濮阳,叛军为了擒获我这个宗室亲王,一定会奋力追击。我断后,他们便会一心想要生擒或者杀了我,你们便能多一条生路!”
  只因为李祗这一句话,军中原本因为叛军围城带来的恐慌,渐渐被悲愤的情绪所笼罩。上至将校,下至军民,每一个人在检查着自己简陋装备的同时,也不禁为这位吴王叫一声好。和此前长安保卫战不同,濮阳和卫南根本就没有像样的军械库可供军民装备自己,投军的义士大多数都是自备兵器,至于甲胄这种严格管控的违禁品,除非家中祖上从军或是当过武将方才会有。到了突围的时辰,李祎放眼看去,就只见军中颜色驳杂,有甲胄在身的十中无一。
  而甘愿随同他留下断后的五百义军,则是大多数人都穿着甲胄。这是军中其他将校拼凑出来的,每一个穿在身上的人都知道,这不是为了保住性命,而是为了在乱军之中,能够支撑的时间长一些,能够多为袍泽争取到一些时间。而吴王李祗身上的那一身盔甲,恰是当初兄长李祎当年临终前使人赠送给他的,样式朴素,黯淡无光的甲胄上遍布各式各样的细微伤痕,但每一个环扣都保养得很好,穿在身上沉甸甸的。
  李祗手持佩刀,用力朝空中一挥,一时军中呼喊无数,城西门一时敞开,他在左右亲卫家将护持下,用尽浑身力气叫出了一声杀。
  那一面李字大旗高高打起,再加上气势如虹的死士,一时叛军中呼号不断,就连中军的安庆绪也得知了是李祗亲自率军出击。眼见李归仁狞笑一声,亲自带着中军精锐前往围剿,他忍不住低声问身边的严庄道:“我们不是要火速退回河北道,以免郭子仪和杜士仪追杀过来吗,为何还要转攻卫南?光一个安守忠也足够收拾李祗这老家伙了!”
  严庄眼神闪烁没有答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