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盛唐风月 >

第381章

盛唐风月-第381章

小说: 盛唐风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头能够大用!”
  “姜四郎和李林甫既然是表兄弟,自然对其深信不疑,不曾深思其中奥妙。只要杜十九郎上了书,便是坐实了宇文融一党。他在成都如鱼得水,主持两税和茶引事宜何等雷厉风行,何必管京城中这等党争?”话虽如此,崔五娘还是叮嘱道,“你在信中只管对杜十九郎转述姜四郎的话,不要多说别的,他不是那种因为素日仇怨而一时轻举妄动的人。”
  “阿姊你就那么相信他?”崔俭玄瞪大眼睛看着崔五娘,见她沉默地弯腰拿起了案桌上的书,复又捧在手中,他不禁生出了一丝难言的惘然。
  阿姊那样骄傲独立的人,却因为第一次婚姻的错嫁而孑然一身……她对杜士仪分明是有情的,可却从来不曾宣之于口。那杜士仪呢?杜士仪知不知道?

  ☆、459。第459章 山高皇帝远,自得其乐

  又到春日采茶季。
  倘若说,去年这时候,杜士仪关心的只是彭海等人的一处茶园,那么,从去岁提出茶引司构想到今年,他通过制定茶园籍册,组建茶关,募浮户种植茶叶,已经初步把一个架子搭了起来。而那位原本是蜀地一月游,结果却变成了两京三月游的那囊氏尚青,终于也已经成功运了一万斤的紧压茶砖回吐蕃去了。而他们走的正是陇右河西那条通常商人最爱走的西域商路,如此就可避开从雅州出发前往吐蕃的那些崎岖山路。
  茶引司经管益州、蜀州、雅州、邛州、绵州、眉州,看似在剑南道诸州之中,只涵盖了有限的一片地方,但就杜士仪暂时募集到的人力物力来说,这已经是极限了,而且这也是如今剑南道的主要产茶区。如雅州,他通过杨玄琰保证茶引司的正常运作,蜀州有张简,益州有韦礼帮忙,至于眉州和邛州绵州,他就不可能一味安插自己人了。在得到朝廷允准过后,他在正月亲自驰马往见那三郡的刺史,许以让那三位使君在茶引司所得之中截留百分之十以供地方建设所需,终于让他们得以全力相助。
  茶引为一担一百斤,若所购不足百斤者,另发茶由,每由最高六十斤。每引售价为十匹帛,茶由则是每由六匹帛,以六十斤为上限。
  至于王容也完全没有闲着。云山茶行在去岁显露出庞然大物之姿后,今年便开始筹建巴蜀茶会。这个很没创意的名字是杜士仪起的,但却胜在通俗好记,王容带着白掌柜在两个月时间之内不但把成都城内茶市之中的所有茶行东主掌柜都见了一个遍,甚至还亲自走了一趟雅州。
  对于朝廷新设茶引司的事,各家茶行自然是关注得很。别的不说,得知如今从两京到各地,饮茶之风日趋盛行,茶叶只嫌少,没人会嫌多,官府一下子突然横出来,这就意味着他们再也不能够自由收购茶叶,而是要通过茶引司购买茶引,这全都是非同小可的变化。更何况,对于和官府打交道,除却不少背景雄厚的,不少人都心中发怵。因而,对于茶会出面和官府谈价获得茶引,然后按照出资比例分配给各家的模式,即便有人心存疑虑,但也有人觉得如此抱团方才是上策。
  毕竟,如今不但判两税使,更身兼判茶水使的成都令杜士仪,可不是好打交道的人!
  每年第一季的春茶是最鲜嫩,也是品质最好的,不消说更是价钱最高的那一批,往往被各家茶行搜罗,以供两京权贵并天下爱茶的富户,因而,从三月头里开始,到茶引司来买茶引茶由的便络绎不绝。当然,最最大手笔的还是刚刚城里不多久的巴蜀茶盟,一千引的大手笔一出,就连杜士仪新辟署的那些茶引司判官亦是为之惊叹,更不要说受到这个消息刺激的陈司马了。
  “这真是……杜明府真真是好手段,我还以为此事难成!”陈司马可不比范承明,虽说出身名门,但他不耻言利,反而对这一笔莫大的收入赞口不绝,“今年据说蜀中各地雨水充沛,茶叶丰收,此次茶引司定的两斤茶一匹帛的最低指导价,不少茶户都是欢呼雀跃,欣喜于一年辛苦所得可以卖个好价钱!如此不损百姓,又有益于国,真是两全其美!”
  其实还是有人受损失的,但商户的损失,自然不会被官府和百姓放在心里!
  杜士仪心中清楚,倘若不是自己开放了奚族和契丹的两条线,兼且吐蕃的需求量立时就会释放出来,而云山茶行虽然已经化整为零,但代表着茶市真正的巨头,这却和自己站在一条线,恐怕他这茶引司一建,就会招致群起而攻,而不会是此时此刻陈司马的赞叹。因此,在陈司马面前谦逊了几句之后,他就问起了陈司马仅剩下的一年任期,果然,这位名门出身的剑南道现任之主,立时有些愁眉不展。
  “我为官至今二十载,除却丁忧三年之外,也算是每选不空,能在益州这世外桃源之地一任三年,我也心满意足了。只是去岁考评不过中下,今年却也说不好,明年倘若仍是如此,恐怕我想要平调也是妄想。”陈司马摇头叹了一口气,继而便露出了一丝口风,“此前范使君黯然离去,张相国嘴上不说,心里却总不免芥蒂。我一把年纪也就罢了,杜明府却得当心才是。”
  知道王刺史虽是提醒,但隐隐之中却也有所要求,杜士仪便欣然笑道:“多谢陈司马提醒。陈司马多年苦劳,吏部集选时,总会有人心存公道的。”
  陈司马等的就是这句话,登时哈哈大笑。等到强留杜士仪用了午饭,他亲自把杜士仪送出门时,面上便有些志得意满。
  对于回京他是没抱什么奢望,就这么周转做个一州刺史,不要候选等个昏天黑地,他也就心满意足了。杜士仪还年轻,又不是真的眼高于顶,对他始终恭敬有加,他如今多给人行行方便,说不定日后还能惠及子孙,何苦非要拿着上官的架子去做恶人?杜士仪此次建茶引司,辟署的判官中,可就有他一个明经及第却多年守选不成的外甥!
  一路骑马回了成都县廨,杜士仪扔下缰绳跳下马时,便得知陈宝儿已经从茶引司回来了。尽管和宇文融当初主持天下括田括户时的风光不能比,但他上书筹建的茶引司,同样能够辟署判官,只不过茶引司位于成都这等远离天子之地,对于那些热切功名的高门子弟吸引力并不大,可对于寒微子弟就极其吸引人了。他在本地辟署了四名处士,外加王刺史的外甥等几名明经明算等科出身的士子,总共八人作为判官,而把年方十三岁的陈宝儿直接提溜了过去作为茶引司记室,却是私人,不奏报朝廷的,即使如此,张家村从村正到村民,也全都是好一番惊叹。
  “杜师。”
  “到书斋说话。”
  不过一年多,因为吃得好穿得暖,杜士仪又强令陈宝儿把体力活停下来,改习弓马剑术,因而整个人蹿高了小半个头,人也不如从前那般瘦弱。他跟着杜士仪进了书斋后,就侍立在旁边将今日茶引司的种种事务先事无巨细禀报了,末了才问道:“杜师,听说朝中还要另外派一个副使来?我听几位判官言谈之间都有些担心,生怕又是……”
  “生怕又是给我来使绊子的?抑或是干脆来摘桃子的?”杜士仪反问了一句,见陈宝儿不吭声,脸上的表情却分明说就是如此,他不禁笑了起来,“放心,你家老师还没那么大能耐,一直都让人念念不忘地惦记。你既然想知道,我不妨告诉你,所谓副使,不是别人,是你老师的熟人。”
  “啊!”
  听到是熟人,陈宝儿顿时喜出望外,继而想起自己疑神疑鬼,他不禁露出了赧颜的神色。他才讪讪地说了一句是我想左了,杜士仪就温和地问道:“对了,你这几个月的记室做下来,感觉如何?”
  “就是杜师吩咐的,战战兢兢,兢兢业业。”陈宝儿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但面上随即露出了一丝动人的神采,“不过,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
  “机会难得,只要你一直如此努力,将来必成大器。你和崔颌不同,他毕竟还有殷实的家业撑着,所以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冲刺举业,但你不成。我就算愿意支持你一再应考,想必你自己也不愿意这么坐吃山空。所以,读书之余,真正做一份能够补贴自己乃至于家用的活计,那才是最好的。”
  “若不是杜师,哪有我的今天。”听着这些真诚的告诫教导,陈宝儿不禁眼圈微红,“我一定不会让杜师失望的!”
  “好孩子。”
  杜士仪含笑点了点头,这才吩咐道,“去,把昨天布置给你的策论先写出来我看!”
  喜爱归喜爱,但杜士仪对陈宝儿的要求却从来不曾放松过,正如同他当年对自己一样。此刻支使了陈宝儿去努力钻研策论,他自己则是斟酌如何写这一篇定期的汇报文章,毕竟,这些实绩远在东都洛阳的天子看不到,宰相高官也看不到,都要在这一篇实实在在的文字中得以展现。就在他若有所思打着腹稿的时候,外头传来了轻轻的叩门声,紧跟着进来的却是赤毕。
  “郎君,东都崔郎君的信。”
  得知是崔俭玄的信,杜士仪不禁笑了起来。这个妹夫兼从小到大最好的朋友,写起信来往往是啰啰嗦嗦一沓纸,也不怕让人山高路远送来太麻烦。尤其是自打之前杜十三娘再次怀孕之后,崔俭玄的信就越发啰嗦了,就连胎动也拿来对他说,十足一个五好父亲。只不过,猜测这个妹夫会在信上唠叨什么,却也是他公务繁忙之外的乐子之一。此时此刻,当他取出信笺在手的时候,就不禁愣了一愣,暗自嘀咕今次人怎么变了性子。
  然而,等他一扫那上头熟悉的字迹,他那轻松之色便一扫而空。一目十行地看完这封极其少有言简意赅的信,他忍不住微微眯起了眼睛。
  “长安城又要变天了!”
  赤毕闻言登时心中一紧。怪不得他今日接着那崔氏信使时,发现人疲累欲死,原来是真的要出事了!

  ☆、460。第460章 运筹于帷幄之中

  崔俭玄平日捎信,大多是借用清河崔氏在蜀中的关系网络,让信使一路换马过来,日行夜息,并不太急着赶路。然而这一次,那位崔家的信使却是每天只睡两个时辰,一多半时间都在路上。即便作为崔氏部曲自幼打熬的好筋骨,人又年轻,却也实在没力气立刻返回了。而杜士仪明白,要紧的是这挑消息,而并非崔家等着他的回信,索性就让赤毕安排人多歇息两日再回程。
  果然,仅仅是两日之后,宇文融和李林甫的联名信就送到了他的手上。因为有宇文融的推荐提携,职官早就上了五品,但却一直都没有得到什么有分量实职的李林甫,年初终于如愿以偿一举跃升御史中丞,进入了御史台,所以这一次的信是他亲自执笔,通篇言辞恳切入木三分,其中最多的,就是对张说的指责。尽管杜士仪对张说并不感冒,尤其到了蜀中和范承明的拉锯战,也让他更反感张说的不顾大局,但贸贸然掺和这种层次的斗争,他却心存犹疑。
  张说扳倒了张嘉贞,如今宇文融和李林甫等人又图谋扳倒张说,官场上永远都是这样,一拨人倒下去,另一拨人崛起。然而,张说风光了三年多,宇文融又能多久?要说个性,张说确实有刚愎不能容人之处,却也有提携文学才子的好评,宇文融上书举荐的人才亦是不少,可背地里破口大骂不屑一顾的朝官还少么?
  真正聪明的,是不哼不哈的老好人源乾曜,尽管看似永远不能主导政事堂,但张嘉贞倒了,他还在;这次张说倘若倒了,源乾曜还不是一样稳若泰山!
  “可是投桃报李……他此前毕竟也助过我一臂之力,即便并非主力,我却不能一味退缩不前。”
  “师傅,你在说什么呢?”
  听到这个清亮的声音,杜士仪循声望去见是玉奴,这才意识到自己竟走神了,而且是在难得教小丫头琵琶的时候走神。见玉奴果然有些气鼓鼓的,他有些尴尬地笑了笑,这才柔声说道:“楚汉不同于别的曲子,你就算能弹大致的曲调,但不明其中杀伐之音,凄厉之调,也就弹不出那种神韵来。从前你阿爷或是阿姊,有没有给你讲过西楚霸王的故事?”
  尽管已经开始读诗经,读论语,但玉奴却还未开始读史,此刻不禁摇了摇头,流露出了毫不掩饰的兴趣。
  而面对她这般表情,为了分心不去想那些政治上的麻烦事,杜士仪便笑着说道:“那今天我就给你讲一讲。战国末年七国争霸,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各国昔日王侯大族无不只能蛰伏。西楚霸王项羽,乃是楚国大族项氏之后……”
  玉奴仔仔细细地倾听着杜士仪用低沉的声音讲述项羽破釜沉舟击败秦军的故事,带着江东好汉转战天下的故事,比刘邦晚一步抵达关中的故事,不够信赖谋臣范增以至于放走汉王刘邦的故事……一个个和阿姊讲的那些截然不同的故事完完全全吸引住了她,尤其是那位西楚霸王最倾心的虞姬,更是让她的双眸闪闪发亮,竟是连时间都忘记了。当听到虞姬在一曲翩然若惊鸿的舞之后伏剑自刎,她的小脸一下子变得苍白一片。
  等到再听到十面埋伏,项羽不肯过江东,最终在走投无路之下自刎,她竟是本能地觉着胸口一痛。一贯对那些大道理似懂非懂的她第一次明白了,师傅为什么说她即便熟悉了曲调,也依旧弹不好楚汉,她哪里知道这铮铮之音中,竟是还隐藏了那么一段悲壮的故事。紧紧攥着衣襟的她死死咬着嘴唇,最终从口中迸出了一句话。
  “师傅,这些事……是真的么?”
  对过了年才刚八岁的玉奴讲这种悲剧英雄和悲剧女主角的故事,杜士仪不是不知道不合适,可玉奴一定要学楚汉,而他一时又心情郁结,故而把这么些故事滔滔不绝地说了出来,这会儿心里也是不无后悔。可是,看着这个泫然欲涕的孩子,他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那位比虞姬更加名传千古的杨贵妃,最终安慰的话就变成了一声叹息。
  “是真的。”
  “项羽真是好可怜……要是他当年听范增的话,杀了那个刘邦就好了,这样虞姬不用死,他也不用死……”玉奴死命地揉着红红的眼睛,想要擦掉夺眶而出的眼泪。
  见此情景杜士仪苦笑一声,暗叹还是不要把某些大道理拿出来说了——项羽固然打起仗来兴许是一代豪雄,但坐了天下未必就比刘邦更好。他尚未得天下就能不信范增,得了天下还不得信心爆棚,只想着成为第二个秦始皇?好大喜功这四个字,几乎能够评判所有称得上明君的帝王,甚至不少昏君也符合这四个字。因为当人拥有四海,每个人都会口口声声赞颂其英明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人,而是自以为神。
  从古至今,无一例外。
  从这一点来说,无论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这对君臣是否古往今来最好的演员,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有魏征,兴许就没有太宗晚年的征高句丽之败……说起来太宗至少还有些臣子一直相伴到老,而当今天子李隆基,如今不是已经显露出了好大喜功的苗头来?等等,好大喜功,好大喜功……
  杜士仪一下子暂时撇开了玉奴,嘴里喃喃自语着这几个字,面上流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突然,他霍然起身,一时抚掌笑道:“好,与其当人手中的枪,不如我趁此机会主动出击,也算是他们制造一个机会!”
  玉奴被杜士仪这句话给吓了一跳,待见杜士仪负手而立满脸自信,她方才从座位上一骨碌起来,上前使劲拉了拉杜士仪的袖子,好奇地问道:“师傅要去打仗?可打仗不是很危险,动不动就要死人的?师傅可千万不要死……”
  听到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