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八·二三炮击金门 >

第93章

八·二三炮击金门-第93章

小说: 八·二三炮击金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3


10 月23 日,毛泽东将那份于吵闹声中艰难面世的蒋杜会谈“公报”连
读数遍,用红笔在“非凭藉武力”处划上横杠,吩咐道:告各位常委,研究
一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毛泽东主谈。夹在他右手食指与中指问清
缕发急的香烟,由长变短,又由短换长。随着火蒂不间断地明灭闪烁,两个
时辰下来,灰缸中的残烟砌了墙。这是他的习惯,凡遇好题目,他都会一根
接一根地吸烟,为思维和情绪助燃。

有人形容,炮打金门,与其说是毛泽东书就的一篇文章,勿宁说更像


他从事了一次化学实验。写文章从起笔就需有完整缜密的腹稿,而化学实验
是很难预设结果的,唯有通过投入各种试验材料,方能得知实验客体究竟会
发生何种变化及反应。

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毛泽东一次次将打与拉、打与谈、惩罚与规劝、
明训与暗助,有节制的猛轰与有条件的停火,有意识的分化与有诚意的争取
交替使用,结果他看清了美蒋同中有异的利益心态,看到了对手殊难调和的
冲突矛盾。他并末预卜敌营将发生何种变化及反应,但他显然乐见敌营所发
生的这种变化及反应。

毛泽东的发言是从批评开头的,因为“我们有些同志还没有看到敌人
内部正在发生变化”。他批评的对象是10 月21 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
《咎由自取》的社论,该社论用较多篇幅强调了美蒋相互勾结的一面,认为
蒋、杜会谈是在唱“双簧戏”。毛泽东说:社论的观点不符合事实,书生气
足了一点,对中央的方针理解片面,不适当地强调了美蒋的共同性、一致性。
而实际的情况是,这次杜勒斯跑到台湾去,是要蒋介石从金、马撤兵,以换
取我承诺不解放台湾,让美国把台湾掌握在自己手中。蒋介石不答应,反要
美国承担“共同防御金、马”的义务。两人吵了起来,结果各说各的,不欢
而散,这完全不是什么唱“双簧戏”。毛泽东的批评,意见尖锐而语调和缓,
意在告诫同志们:只有客观求实地分析形势、判断敌情,才会有正确适行的
运筹韬略、降敌之术。

毛泽东吸烟。白色烟团一圈又一圈升腾。他的思绪也在向着宽广深邃
的空间扩张而去。解放台湾统——祖国,恐怕是中华民族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方能实现的愿望,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现在炮击金门的目的已算达成,可
以为它画上句号了。当然了,这个“句号”不过是—次历史事件的结束;而
决不是一桩历史使命的终结。因此,这个“句号”应该具备如此的功能:既
要叫沸腾的海峡暂时冷却下来,又要叫分裂的海峡继续潮起潮落。毛泽东长
篇宏论,侃侃而谈:“美蒋关系存在着矛盾。美国人力图把台湾变成附庸国
甚至托管地,蒋介石拼死也要保持自己的半独立性,这就发生矛盾。蒋介石
和他的儿子蒋经国还有反美积极性,美国逼急了,他们还是要反抗的。过去
蒋大骂胡适,罢黜孙立人,就是例证,因为这些人捣乱的靠山是美国人。”“现
在这个时候,台湾是要胡适、陈诚,还是要蒋介石?如果选择,我看还是选
蒋介石。陈诚、胡适跟美国联系得比较多,当然还是蒋介石好。”“国际上,
联合国假如通过要我们去,有他蒋介石我们就不去。国际性的运动会也一样,
有他我们就不去。至于台湾的什么‘总统’,还是他蒋介石好。他可以十年、
二十年不去进行改革,继续稿特务、反共,尽他去反。只要你台湾这个葫芦
是挂在我的腰上,不挂在美国的腰上。”

“蒋对美国有疑心,防一手。美国在台湾的驻军,蒋介石只同意美国派
出团一级单位的兵力,不同意派师一级单位的兵力,我炮打金门开始后,蒋
介石只同意美国增加海军陆战队3000 人,而且限制只能驻在台南。蒋介石
依靠美,也防美反美,我们应该看到他的两面性。历史上不管中国外国,凡
是不应该全盘否定的事情,要做恰当的估价。”

“我前几天说过,我们同蒋介石有一些共同点。这次蒋介石同杜勒斯吵
了一顿,说明我们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联蒋抗美。我们暂不解放台湾,可以使
蒋介石放心同美国人闹独立性。我们不登陆金门,但又不答应美国人的所谓
‘停火’,这更可以使美蒋吵起架来。过去一个多月中我们的方针是打而不


登,断而不死。现在仍然是打而不登,断而不死则可以更宽一些,以利于支
持蒋介石抗美。”周恩来作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和首席军师:理解毛的思想
意图一贯准确,并擅于在框架内补充发挥。他继而发言,对毛泽东意见表示
赞同,并提出:“断”和“打”是相互关连的,目标一致,既然“断”要放
宽些,那么是否考虑“打”也可放松。要助蒋抗美,索性做得大度开明一些,
可能效果更好。

周恩来的意见反过来又启发了毛泽东,几天来在脑海中徘徊的朦胧想
法骤然变得清晰,一个大胆奇特闪现智慧堪称绝唱的主意就这么成熟诞生
了,他接着周恩来的话尾说:你说得对,我们干脆宣布,只有单日打炮,双
日不打炮,而且单日只打码头、机场,不打岛上工事、民房,打也是小打小
闹,甚至连小打也不一定打。从军争上看,这好像是在开玩笑,中外战争史
上从来没有这种打法嘛,但我们这是政治仗,政治仗就得这样打。

常委们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热烈,都说“单打双不打”看似不合常识,
仔细一想,还真就是这个主意好。我们的许多政治意图政策宣示都包括在这
个打法上面了,与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总方针是一致的,无弊有益,利在长
远,完全同意、拥护。会议临近结束,刘少奇和邓小平提出,实行这样一项
重大的政治、军事行动模式,是否应发表一个声明,正式宣布双日不打、单
日打?

毛泽东思索片刻,将手中最后一枝残烟揿灭,说:恐怕有这个必要。

关于声明的名义、主旨、内容,毛泽东没有具体再讲。常委们也不再
深议,他们知道,这通常表明,此篇文章,毛泽东将亲自担任撰稿人。

不错,毛泽东在接连发表了几篇手笔之后,似仍感肺腑未尽,余言多
多,还想同老朋友再聊上一聊,希望老朋友对那古怪而似滑稽的军事部署能
够认真咀嚼,从中读懂他的一番苦心孤诣和衷肠心曲。

※※※※※


毛泽东和蒋介石的人生轨迹历史上曾有过四次交叉:

第一次,1924 年!月2 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开
幕。39 号席上,坐着湖南代表毛泽东,他端庄持重,刚刚过了“而立”之
年。蒋介石也坐在会场里,但他并非正式代表,只是列席会议,满脸沮丧的
表情,显得心灰意冷。毛泽东作为章程审查委员会委员,在大会上发言,初
向世人显示他不俗的才能。蒋介石坐在列席位子上侧耳恭听;此时他决然没
有想到,同一个礼堂顶棚之下的这个湖南腔浓重的青年,竟是他毕生的政治
对手。

第二次,1926 年1 月4 日,还是广州,国民党“二全”大会召开。这
一回,蒋介石今非昔比,作为“东征英雄”,他不仅是代表,而且坐在主席
台上,向大会做军事情况的报告,心气炽盛地宣布:“去年可以统一广东,
今年即不难统一中国!”毛泽东也做了《宣传部两年经过状况》的报告。这
是毛蒋首次站在同一个讲坛上演讲。当然,人们目光和注意力全聚焦在军事
新星蒋介石身上。喜气洋洋虚荣满足的蒋某人似乎也全然没有预感到那个姓
毛的书生会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有什么了不得的前途。

第三次,1926 年5 月15 日,戒备森严的氛围中,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
在广州召开。刚刚于“三·二○”中山舰事件中打击了共产党的蒋介石高高
坐在主席台的正中,并取代汪精卫主持了大会,这意味着他已集党、政、军
权于一身,成为国民党的实际领袖了。而毛泽东则坐在下边一个很不显眼的


角落,不被人们所注意。踌躇满志的蒋忙不迭地同显赫的政要们接耳笑谈着,
大概已淡忘了那位湖南青年的存在。

第四次,1945 年8 月28 日,毛泽东飞抵重庆与蒋介石举行谈判。阔别
了整整二十载的毛、蒋再度握手,两人强作欢颜,互用疑问的目光寻觅着对
方的变化。他们又肩并肩地站好,接受镁光照相机的拍照,绝对珍贵的历史
瞬间被永恒凝固。于是,我们从决定二十世纪中国命运两位关键性人物唯一
的合影相上看到,毛表情严肃,两臂有些拘谨地下垂着,而蒋的两手却松弛
地背在身后,嘴角抿出了自信的微笑。

此刻的蒋,对和谈了无诚心,正沉浸在“及至部署完成,三月可解决
匪党匪军问题”的梦幻之中。他肯定很难相信,三年之后,正是身旁这位与
他个头几乎一般高挑的中年人,把他赶到了海隅孤岛。

青年与中年的毛、蒋四次见面,记录了国共曾经两度合作的历史。国
共会否捐弃前嫌第三次合作?长期以来,既是各界评论的话题,也是人们殷
殷的期望。老年的毛泽东对此从未下过结论。但,我们从五十年代他对老朋
友说的那许多掏心话语,大致可以判断,如果园共能够再度携手以促进国家
统一,他是准备着第五次向老朋友伸出手去的。

遗憾,两位老朋友的直接交往,在重庆便打上了永久的休止符,他们
最终也未能实现划时代的第五次握手。然而,值得欣慰的是:毛泽东于五十
年代所阐发的那些闪烁着睿智之光的思想,在八十年代被另外一位世纪老人
继承发展成一个叫作“一国两制”的构想。虽然这构想在台湾海峡两岸尚未
开花结果,但毕竟在深谷沟壑间铺架起了可以你来我往的桥梁,而香港的回
归更使它由理念的蓝图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象。是否可说,在中国统一
的征途上,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已经过去,地平线正隐隐萌动着希望的曙色?

当年,毛泽东从重庆返回延安,在场家岭的窑洞前,对美国记者安娜·路
易斯·斯特朗女士说道:“蒋介石说民不能有二主,天不能有二日,我就不
信,偏偏要再出个太阳给他看看!”

历经血火的打拼,毛泽东如愿以偿,在古老的国度升起了一轮新日。
但是,原来那个过于炽烈火辣几乎把神州烤灼成焦土的太阳却并未陨落,它
只是黯然失色地让出了穹苍的主要位置,躲在了天涯的一角。

从同样不能允许“天有二日”,到争取那一个不曾溅落的残阳与这一个
冉冉升腾的旭日共处于湛蓝蓝的同一顶天空,毛泽东和他同事们的思维突破
了传统的窠臼,超越了五千年时空,跳跃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峰巅。

毛泽东战胜蒋介石的原因成百上千,而其胸怀比对手宽广、大度、兼
收、包容,应该算一条。

※※※※※


10 月26 日,毛泽东晨起,洗漱,早膳毕来到书房,当日的《人民日报》
已经摆在了案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再告台湾同胞书》标题通栏,赫
然醒目。

毛泽东将文章又读一遍,面露微笑。他吩咐秘书,将梅兰芳的唱片找
来,欣赏一段。

音乐响起,旋律优美,婉转绕梁。毛泽东的手指在沙发扶手上轻轻敲
击着节拍,小声跟着哼唱。他是个京戏迷,听戏,是一种调节松弛脑筋的休
息,也是写了满意的文章之后愉悦舒畅心情的表达方式。

毛泽东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诗词成就堪称当代第一大家,连反


对他的人都不能不为之叹服。其实,他政论文章的辉煌毫不逊色于诗词,1958
年的几篇“文告”便是其中的佳作代表。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曾发表《评国
防部文告的风格》一文,认为:“一般政府文告的特点是态度严肃,语气庄
重。国防部几个文告不仅做到了这一点,同时进一步吸取了散文中生动、活
泼的笔调。一方面庄重严肃,气势磅礴,另一方面,娓娓而谈,又让听话的
人感到亲切。”还有人把1958 年这几篇“文告”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诸葛亮的《前出师表》、韩愈的《论佛骨表》、丘迟的《与陈伯之书》等并提,
说“文告”无论思想文采,结构谋篇,在中国政论散文史上都具有“承继传
统,昭启来者”的地位。如此比较是否妥恰容再议,但“文告”所阐发的新
鲜观念,以及用辛辣、无拘、恢谐来表达重大、严肃主题的笔法,确是可以
传世。

曲罢,毛泽东同秘书们谈话。秘书说:昨天的“文告”若叫中宣部、
外交部或报社编辑来写,恐怕不是这么个写法。毛泽东听了仰天大笑,道:
写文章要善于抓动向。美国人想从金、马脱身,杜勒斯几次讲话就显露了这
个动向,还有美、蒋矛盾有时很尖锐的动向,《人民日报》都没有抓住,编
辑部也不大会写文章。一说到应该如何写文章,毛泽东精神大振,兴致勃勃,
抒发心得,交流体会:

文章要有中心思想,最好是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来,也可以说是破题。

“文告”一开头就提出台澎金马绝大多数人爱国,中国人的事只能由中
国人自己解决。这个思想贯穿全篇。整个“文告”,从表面上看,似乎写得
很拉杂,不连贯,但重在有内在联系,全篇抓住这个问题不放,中间虽有穿
插,但始终贯彻这个中心思想。《红楼梦》中描写刘姥姥进大观园就是这样
写的。

文章要形象化。“文告”中不说“沿海岛屿”,而说“大金门、小金门、
大担、二担大小岛屿”,不仅说“供应”,而且具体说“包括粮食、蔬菜、食
油、燃料和军事装备在内”,这就形象地给人深刻印象。现在许多文章偏于
抽象,一般化,缺乏生动性,看了留不下具体印象。

文章要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两篇告台湾同胞书的文体就是这样。

中国文字有自己独特的文法,不一定像西洋文字那样严格要求有主词、
谓语、宾词。其实西洋人说话,也经常省去主词或宾词的。我们有些文章洋
腔洋调,中国人写文章没有中国味道,硬搬西洋文字的文法。这可能是看惯
了翻译过来的西方文章。其实翻译也有各种译法,严复的译文就是中国古文
式的,林琴南的译文完全是意译,都和现在的白话文译文大不相同嘛…… 

毛泽东一生笔不离手,撰文无数,但他很少对自己的文章发表议论,
这次是个例外,证明他对自己近日的作品颇感满意。当然,一场按照自己的
意志和意图发生、发展、结束的战事,更是人生的得意之作。

屋内雄论滔滔,窗外秋日融融,蓝天高远,白云淡淡,轻风乱拂,万
木绿得深沉、凝重。几只花喜鹊在枝头跳跃,唧唧喳喳欢叫个不停。

工作人员欲出门,将那鸟儿驱散,免得打搅主席思考工作。

毛泽东摆摆手:随它们去。喜鹊当头叫,那是大吉大利的好兆头哩!

第十五章 台海过去、现在、未来时


问题一:炮战于何时结束/问题二:谁是赢家/问题三:历史如何评
价台湾已非“蒋介石”/美国依然“杜勒斯”/大陆必须“毛泽东”作者:
如果“台独”当道,引发战争,您将为捍卫中国统一呢还是为保卫“台独”
而流尽最后一滴血?抑或沏茶摇扇作壁上观/教授:哎呀呀,你这个问题把
我考住了,陷我于三难之地呀

1


哲人如是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