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

第878章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第878章

小说: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逃跑和追杀

以“西京丸”的吃水而言,鱼雷即使在“乍起乍伏”的行进状态下,命中的概率仍然很大,蔡廷罕之所以在近距离上下令发射,可能就是考虑到了这个原因,而且此举也会避免射程过远而带来的航向偏差。然而“建骥”发射鱼雷时,舰体刚好经过了大旋转,出现严重的左倾,这样可能导致了鱼雷发射角度过低,入水过深,借助升降舵上浮所需时间较长,以致从“西京丸”船底经过后,仍然还未能上浮起来。

“西京丸”的一位军官不无惊喜的记述下了这样的文字:“鱼雷从我船下通过,在七、八分钟以后,出现在我船右方的海面上,接着又沉没下去。终于保住了‘西京丸’。原因是鱼雷发射以后要一度较深地下沉,至若干距离以后才浮出,触及敌舰而爆炸。”

接连4枚鱼雷全部失的,“建骥”号上的乾国海军官兵显得非常不甘心,这时紧紧跟随的同型姊妹舰“建勋”号也冲了上来,正要发射鱼雷,由于距离过近,一颗“西京丸”号射出的120毫米炮弹击中了“建勋”号的舰首,鱼雷发射室被击中,击毁了鱼雷发射管,幸而鱼雷未被引爆。由于双方距离过近,“建勋”的飞桥很快被击中,一名机关炮手坠落牺牲,紧接着一根桅杆又被打断。

接连中弹的“建勋”号上的乾国官兵似乎被激怒了,这艘鱼雷巡洋舰并没有向“建骥”号那样的转向再次发射鱼雷,而是开始使用起舰上配备的两门140毫米口径加纳炮和“西京丸”号对射起来。见到“建勋”号的动作,“建骥”号也转向驶回,和“建勋”号一道用140毫米主炮轰击“西京丸”。

“建骥”号和“建勋”号是林逸青在英国订购的4艘“侦察”级鱼雷巡洋舰中的两艘,排水量1680吨,舰长69米,宽11米,吃水4。5米,最高航速20节,主要武器为舰首鱼雷发射室内的2具356鱼雷发射管和中部甲板上的2具旋转式鱼雷发射器,除了鱼雷之外,2门140毫米加纳炮,4门75毫米速射炮,8门40毫米砰砰炮,2挺马克沁机枪构成了该级舰强大的舰面火力。

由于双方距离很近,炮术高超的乾国炮手很快便接连击中了“西京丸”,但令双方官兵感到吃惊的,是一颗又一颗的140毫米炮弹从“西京丸”的船体贯穿而过,没有在船体内爆炸,而是落入对面的海中爆炸。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西京丸”是一艘由商船改装而成的代用巡洋舰,船体脆弱,本身又没有任何的装甲防护,是以乾国军舰射出的140毫米大口径炮弹击中“西京丸”后,全都是一贯而过,落入海中爆炸,没有丝毫的停留。否则的话,只需一颗140毫米炮弹的爆炸,“西京丸”便会粉身碎骨。

真正给“西京丸”造成伤害的,是“建骥”、“建勋”两舰上的75毫米速射炮和40毫米砰砰炮。

“建骥”号上,4门口径40毫米的砰砰炮在对准“西京丸”快速射击,紧邻这4门火炮的是2门近距离威慑力更大的75毫米速射炮,随着炮手不断扣动扳机,弹壳不断地落在炮手脚下,一颗颗炮弹向“西京丸”飞射而去。由于是临时布置的炮位,“西京丸”的4门120毫米大口径速射炮和2门47毫米口径机关炮都露天安装在主甲板上,透过开设在舷墙上的炮门向外射击,尽管船舷有高高的舷墙可以防御小口径炮弹,但是舷墙上雨点般的中弹声对本就训练不足的日本水兵而言,仍然不啻于是死神的敲门声,心里的恐惧可想而知。一时间“西京丸”舰的主甲板上已经是弹如雨下,陷入一片硝烟中,各炮位的水兵抱头鼠窜,纷纷寻找遮蔽所躲避,露天甲板上被打得碎片四溅纷飞。

如同无头苍蝇般的“西京丸”仿佛一头撞进了一个炮弹横飞的恐怖巷道,在硝烟弹雨中艰难地向前航行,舰体上早已遍体鳞伤,大小火炮都沉默不语。伴随着射向“西京丸”的小口径机关炮弹的不断爆炸,炮位附近的十余名日本水兵被弹片击中毙命,甲板上一片血肉横飞。

此时飞桥上的井上良馨,一手抱着头,一手抓着栏杆,伏在了飞桥之上,在周围横飞的弹雨中瑟瑟发抖,全然没有了刚刚下令挂信号旗询问伊东佑亨为什么撤退的叱咤样子。

现在的他,大概后悔没有早早的撤离战场了。

井上良馨不会知道,就在此时,“建勋”号上,一位乾国军官正拿着相机,对着他不住的拍摄着,他的形象,将在战后很快出现在世界各国的报纸上。

当“建骥”、“建勋”2舰合力围攻落单的“西京丸”时,乾国舰队阵列的前方,硝烟中又出现了一艘日本军舰,弱小的“赤城”舰。

“赤城”是排水量仅有612吨的炮舰,此刻是战场上交战双方序列中最小的军舰,名为炮舰,实际称之为炮艇更为合适。这艘军舰属于“摩耶”级炮舰,是4艘同级舰中最后建成的1艘,9090年7月在日本的小野滨造船厂完工,军舰的长度只有区区47米,和乾国海军的蚊子船长度类似,宽度8米,吃水非常浅,仅为2。95米。和“摩耶”级最早完工的“摩耶”、“鸟海”2艘军舰不一样,“赤城”舰的舰体没有再采用传统的铁制船壳,而是和另一艘姊妹舰“爱宕”一起都用了更为时兴的钢。军舰采用的动力设备是2台水平往复蒸汽机,功率960马力,双轴推进,新造时测得航速为12节,经过改造动力系统后航速增加到了14节。

作为1艘炮舰而言,“赤城”舰的舰体设计显得略为怪异,军舰外观上的主要识别特征为双桅单烟囱,前后桅上都设有了望桅盘。军舰的主甲板非常低矮,为了增强适航性,提高破浪能力,军舰的舰首设计了一段不长的首楼,首楼甲板上设置锚床和吊锚杆,并安装有1门120毫米大口径速射炮,首楼内则是起锚绞盘、锚链舱等设施、舱室。自首楼向后,“赤城”舰的主甲板两舷以及舰尾也各配备有1门120毫米口径速射炮,另外舰上还装备有6门47毫米口径的哈乞开斯单管机关炮,在这样小的舰体上承载如此之多的武备,使得甲板上显得拥挤不堪。由于低矮的主甲板在航行时容易上浪,“赤城”舰的主甲板外缘又增加了一圈可折倒的挡板,这种挡板在高速航行时支起,防止海浪扑上主甲板,作战时则折倒放下,以露出安装在主甲板上的火炮,方便射击。由于密布舷边都是折倒的挡板,甲板上的火炮武备也似乎淹没在杂物和上层建筑的阴影中,使得“赤城”在陌生人眼中,很难与一艘军舰联想到一起。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之所以将炮舰“赤城”编入这次出行的序列,原本是没有预料到会和乾国海军的主力遭遇,只是想带着这艘吃水浅的军舰,便于进出港湾河汊,侦察乾国军队登陆活动的迹象,根本未曾考虑到要让“赤城”舰参加到大规模的海战中来。但是此时,弱小的“赤城”舰已经被友舰抛弃在乾国舰队的炮口前,居身在司令塔内的舰长阪元八郎太海军少佐惊恐地发现,“建中”等数艘乾国鱼雷巡洋舰正在向自己杀来。

但是这位日本舰长怎样也不可能想到的是,他指挥的军舰在乾国舰队眼中,竟然被判断成是一艘装载陆军的运输船,炮舰“赤城”成了“装兵倭船”。从3月17日中午发现日本联合舰队开始,乾国舰队就形成了一个先入为主的误判,认为眼前出现的日本联合舰队主力,目的是为了掩护陆军到海岸登陆,攻击大东沟内正在登陆的铭军。对于外形矮小的“赤城”号,乾国军人无法想像这会是一艘军舰日本人似乎不至于派出这样的小船来参加海战,既然出现在这个位置而又不是用来作战的军舰,那么理所当然就是运兵船无疑。由于乾国舰队此行的任务是负责掩护铭军登陆,此刻出现在大东沟附近的日本“运兵船”,显然要比联合舰队的军舰对登陆行动更具有威胁,也更有攻击的价值,为了阻止日本陆军登陆,将日本运兵船歼灭,乾国舰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近在咫尺的“赤城”舰身上。

很快,飞驰而来的乾国鱼雷巡洋舰“建业”号用140毫米口径加纳炮击中了“赤城”舰的飞桥甲板,安装在飞桥右翼的1门4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机关炮的炮盾被击穿,1号机关炮炮手一等水兵宫本丈太郎、2号机关炮炮手三等水兵椋木繁治当场死亡,正在飞桥上设法指挥自己的军舰摆脱追击的“赤城”舰舰长阪元八郎太头部被弹片击碎,身躯随着炮弹爆炸形成的冲击波丢到了海中,潜水盔式罗经和旁边海图台上留下了滩滩血迹。与此同时,“赤城”舰的首楼甲板也连续中弹,乾国鱼雷巡洋舰“建中”号射出的一颗炮弹轻松的穿透了首楼顶部甲板,击毁了首楼内用来从主弹药库提升弹药的运弹装置,在附近待命准备随时救火损管的日本士兵被击毙4名,击伤1名,“赤城”舰上的120毫米口径速射炮失去了弹药供应。很快又有一枚炮弹再次穿透了首楼顶部甲板,首楼内的2名救火队员和1名修理员被击毙。

看到舰长阵亡,原本在飞桥甲板下操舵室中指挥的“赤城”舰航海长海军大尉佐藤铁太郎立刻来到飞桥甲板上,接替舰长指挥。这位新任的舰长一面下令关闭通风筒通往锅炉舱的阀门,停止其通风的功能,而将通风筒改作运弹通道,保证炮位上的弹药供应(当时军舰上的大型通风筒除了通风外,风筒内还有一套绞车提升装置,用来从机舱把煤渣提升到甲板上,必要时大型通风筒还可以作为轮机人员从机舱逃生的应急出口。“赤城”舰显然是将原本提升煤渣的绞车、铁桶当成弹药提升装置来使用了)。一方面急急指挥军舰向左急转。很快,一场更大的打击降临到“赤城”舰上,已经多次中弹的后桅杆又被击中,轰然巨响声中,飘扬着日本海军旗的后桅再也无法支撑,终于折断倒塌。但是很快,血红的日本海军旗改升起在前桅杆上,几名日本水兵忙着将一根细长的木杆竖在后桅残留的部分上,不久在这根看起来颇为寒碜的“桅杆”上,又升起了日本海军旗。面对具有压倒优势的对手,小小的“赤城”舰显出了极为顽强的战斗精神,使乾国海军官兵大为佩服。

很快,“建中”舰舰首75毫米口径速射炮发射的一颗炮弹,又击中了“赤城”舰的飞桥甲板,代理舰长佐藤铁太郎面部和手腕负伤,被送入甲板下疗伤,舰长一职改由正在指挥舰首炮位的第二分队长松冈修藏海军大尉接替,舰首炮位则由炮长进藤多荣治海军上等兵曹指挥。“赤城”的形势可以说危急万分。

然而就如日本海军多次遇到的“好运”一样,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