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

第813章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第813章

小说: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这一幕,林旭禁不住皱紧了眉头。

任何纸上谈兵都不如一次实际的战斗。张芝栋的军事知识固然来自于看过的书(天知道他都看了些什么书才能想出这样的阵法来),不过在战场上的表现,着实令人担忧。

象林旭这样的军事白丁,从未经历过战阵的书生,现在都能看出来,这种密集队型的白刃冲锋,一旦遭到敌军的炮火和排枪打击,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一开始往前冲的时候,其实还是不错的,林旭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前沿阵地的叛军仓促间进行的抵抗在三轮步枪的射击下顷刻就被压制住了。长矛队冲锋开始后,呐喊的人流顷刻就把敌人给淹没了。新征入伍未久的官军士兵们一个个有着一种茫然的兴奋,大家都没有亲自杀过人,但是伴随着有些儿戏化的战斗展开,大家完全随着平日里面的训练,随着冲在最前面的军官往前冲。

那军官大刀一挥,就砍飞一个拿着火铳的叛军脑袋。后面的士兵们也有样学样的向着敌人的尸体挥动了长矛。枪杆如同鞭子一样抽在没有了脑袋的尸体上,把本来已经向后倒去的无头尸体顷刻抽倒在地。然后这几名士兵才明白过来,长矛是该用刺而不是抽的。那军官甩掉了大刀上的鲜血,然后从一个满脸羞愧的士兵手中拿过了长矛,把大刀塞给他,然后喊道:“跟着我上!”

长矛在手,军官的杀伤速度提高了很多。大刀直接致死的方式就是砍脑袋,或者把肚子豁开,或者斩断大动脉才行。而且想达成这个效果,就需要很接近敌人。长矛的选择就多了,首先攻击距离就比大刀远,其次供给选择范围更多,脑袋,脖子,胸口,小腹,大腿,一矛戳下去,只要力量大,就能致命。那军官接连戳翻了几个试图负隅顽抗的叛军,一路向前冲去。

他们这支队伍只要夺下阵地,就能把叛军堵在湘潭的城门外,然后由主力部队对他们进行歼灭。但是这支官军的好多士兵毕竟是第一次参加战斗,没有旗帜的指引,部队也没有跟随的标志。那军官冲得又快,等他突然看到一群叛军从一道堑壕里面突然冒出来的时候,他猛地发现紧跟在自己身边的只有不多的几人。其近百号人竟然在一条不足两百米的地段跑散了。大家并不是没有在这条地段上,而是分成了好几段。洋枪队落在最后,他们前面都是自己的同袍,自然不能按照训练向前面自由射击。洋枪队本来是在最前面的,所以部队的旗帜也是在洋枪队这里。那军官一时大意,没有让战旗跟着自己走,所以洋枪队现在成了掌旗者。虽然也有军官指挥着洋枪队向前走,不过毕竟洋枪队还要再次装填弹药,就这么一耽误,他们远远的落在了后面。

中间的长矛兵们本来跟着那军官往前冲,不过路上被刺倒的很多叛军的尸体貌似更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还有不少人被刺倒之后没有死透,特别是被刺中小腹的一个叛军,正捂着肚子嚎叫,在他身边竟然站了五六个手足无措的官军士兵,他们用长矛指着那个叛军,也不知道是该补枪干掉他,还是该抓起这个已经失去战斗力的敌人。

林旭立刻转身去叫人过来参加战斗。他知道大队叛军若是随后掩杀过来,只怕这支部队顷刻就会崩溃。

那军官倒很是蛮勇,看到叛军便毫不迟疑的冲了上去。这些个叛军应该都是无赖泼皮出身,这些拎着火枪的叛军,一看到那军官和他的部下们就抬枪准备射击。那军官向前一个滚翻就接近了敌人。几乎与此同时,叛军的火枪射击了。那军官身后传来了一阵惨叫,好多长矛队士兵中了枪,那军官根本不管这些士兵的死活。因为若是回身去看他自己就死定了。

这支部队的长矛刺杀术是一位当地有名的武师传授的,在遇到这种以少对多的情况,武师的建议是首先逼开对手。如那军官这样的身高力大的人,采用横扫的方式是最佳的。那军官好歹是个武举人,在长矛术上还是很下过功夫的。对武师的建议算是纳谏如流。前滚翻结束后一站起身,他轮圆了长矛就向着面前的人横扫过去。虽然扫开了几个人,只听“咔嚓”一声,长矛的矛杆受力过大,竟然断成了两截。

叛军士兵们的反应可不慢,虽然被那军官猛烈攻击,但是这些人很明显没有慌乱,他们发一声喊举起刀枪向着手中拎了半截断枪杆的军官冲了过来。虽然这些人的喊叫声中有着一种绝望,脸上的神色也不是充满斗志的昂扬。他们不过这种“哀兵”或许更可怕。这些人纯粹是被死亡的威胁所逼迫,这时候的人会更没有理智。

面对这种被逼到绝路上的家伙,或许劝降更加合适,但是那军官一来自己手持半截枪杆,很明显没有威慑力。二来,在他左右,护卫他的两杆长矛已经分别刺出了。两名官军都是出了全力,长矛深深地刺入了两个叛军的肋下,长矛枪头几乎全部插了进去。那两名叛军脸部扭曲起来,他们痛的连喊都喊不出来,只是用手死死抓住枪杆。就这么一瞬,其他叛军手中的武器向着这两名官军杀来。那军官倒是能够冷静的连退了几步,总算是避开了敌人的攻击,可那两名官军可没有这么冷静,他们努力试图把长矛抽回来,可矛头一来深入敌人的身体,被卡住了。二来他们这么一抽,挨枪的叛军剧痛之下死死拽住矛杆不松手。没等这两名官军来得及松手跳开,就被叛军们给开枪打倒了。

双方这么一来一回的战斗,附近的官军士兵已经注意到了这些。看到自己的同袍被打倒,他们怒吼着扑了过来。转眼间就有七八杆长矛加入了进攻叛军的战团。长矛一轮猛戳之下,叛军们纷纷中矛,但又一队叛军涌了上来,双方立时混战在了一起。

就在这时,叛军的大炮忽然响了起来。

本来叛军的大炮没有官军的多,在一开始的大炮对射中很快便给官军的炮火压制住了,是以官军才敢以这样的方式发动冲锋,但没想到的是,叛军竟然会在这个时候突然开炮。

林旭猜想很可能是叛军大炮和炮弹不多,事先将一两门大炮隐藏了起来,在关键时刻开炮以应急。

不管他的猜想是否正确,密集冲锋的官军突然遭到了迎头炮击,队伍立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未完待续。)

第一千零五十四章小城躲灾

这地方城中只驻扎了一营由昔年青旅屯丁改编而成的戍兵,及五百家左右的住户。这些住户中,除了一部分拥有了些山田同油坊,或放账屯油、屯米、屯棉纱的小资本家外,其余多数皆为当年屯戍来此有军籍的人家。地方还有个厘金局,办事机关在城外河街下面小庙里,经常挂着一面长长的幡信。总办则住在城中。一营兵士驻扎参将衙门,除了号兵每天上城吹号玩,使人知道这里还驻有军队以外,其余兵士皆仿佛并不存在。

尽管湘中战火骤起,但这座小城因地处偏僻,战略地位也不重要,并未受多少波及。

张芝栋便将自己的行辕设在了这座小城之中。

只有这座充满了宁静祥和有如世外桃源一样的小城,才能让张芝栋感到安全。

他现在还记得,炮弹落下爆炸的那一刻的恐怖,和宋直平给炸死的样子。

从小在锦衣玉食的官衙里长大的张芝栋,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惊心动愧、生死系于瞬间的战争场面。是以他立刻方寸大乱,六神无主,只有求生的本能在强烈地驱使他挪动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后山密林里逃去。这一逃,铸成了张芝栋终生不能洗刷的耻辱。他那令人目眩的光彩形象,也因此而黯然失色,轰然坍塌。

长沙全城被焚,并陷于叛军之手,震惊全国,朝野均为之悲沮,更为举国同愤不能宽恕的是驻在长沙的湘省巡抚张芝栋的行为。

张芝栋竟然贪生怕死,临阵脱逃,致使叛军攻城,守军无人主持而引发纵火,军民损失可谓惨重。

仁曦太后得讯甚是恼怒,一度打算将张芝栋罢官削职,但在纯亲王的劝说下改为“降三级留用,戴罪图功”,同时诏命兵部侍郎、海部大臣林逸青督办军务,欲借他百战百胜的声威镇抚湘中,恐慑叛军。同时下诏宣讨叛党罪状,明令征伐。

圣旨下到湘省的时候,张芝栋尚躲在乡间。

张芝栋在乡间躲避已经有些日子了,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在极度的痛苦中度过。

记得出事的那天下午,他身上还穿着小妾的衣服,想在一家农舍里安顿下来,谁知那农夫听说他们是从省城逃奔出来的,便不让他们进屋。他特别说:“我是湘省巡抚张大人。”那农夫冷冷地看了看张芝栋,不屑地说:“张大人我们也不接待!长沙打了败仗,带兵的大人应坚守阵地,士兵们死在沙场,你做大人的却逃跑,有良心吗?”

说罢“砰”的一声把大门关了。

张芝栋受了这番指摘,满脸羞惭,只得继续向前走。又走了十多里,来到一个小村子。吸取了上一回的教训,他们不再找普通农舍而是去找乡绅,结果遇到了一位老绅士,听了介绍后,老绅士对着衣衫不整的张芝栋十分鄙夷地说:“你就是那个号称清流健将的张孝答吗?哼,你也有今天!想当年我的堂弟只因一个小小的过错,你就上章纠弹他,工部为他求情,你硬是不罢休,一连三疏,终于害得他连降两级。老夫还以为你是一个正派的人,原来你才是一个真正不负责任、没有品格的大奸佞。你滚吧,老夫家里不能容忍你这个口是心非的清流鼠辈!”

这一顿奚落,真的把张芝栋的脸面扫尽,恨不得去掘地以藏。

本来想离开乡下,远远地走去,只是经这两番辱骂,张芝栋心更虚,体更弱,实在不能再走了,幸而附近有一富户别墅,守着别墅的只有一老一少二个仆役,老仆聋哑,少仆年幼,见张芝栋前来避难,似是大官,未敢阻拦,张芝栋便胡乱住了下来。

好在过不多久,学生杨深秀和侍卫葛思齐护送巡抚旗牌印信和藩库存银20万两一路找寻过来,同张芝栋会合,张芝栋这才结束了惊弓之鸟的生活。

张芝栋派人前去打探长沙城的情况,得知长沙全城被焚,诸军皆溃,长沙已成叛军巢穴,心里有说不出的恐惧和悔恨。他知道自己的罪过太大了。叛军的举动这么大,肯定准备不是一天两天了,而自己竟然茫然无知,怎么糊涂至此!

而且炮声一响,自己就惊惶失措,拿不出一点办法,平日里那么多的主意都到哪里去了?难道说对军事的筹画只能由安静的书斋里产生,一到真刀实枪的战场,就一点谋略都出不来了?尤其千不该万不该的是,不该离开省城,那天怎么就这样懵懂,这样混账!

张芝栋想到锥心的时候,捶胸打背,嚎啕痛哭!他想起在出任外官前,自己还是一位令人敬仰畏惧的堂堂清流健将,十多年里,劾大员,纠显宦,谈洋务,议兵事,直赢得海内盛誉,天下闻名。说起张芝栋,谁人不称赞是一个气贯长虹、节如劲竹的清流名士?他的那些掷地有声的奏疏,多年前便有琉璃厂的书商找上门,请求让他们选择其中一部分雕版付梓,刷印几千份,好使那些敬仰他的人天天诵读,张芝栋答应过两年再说。倘若不是做这个背时的湖南巡抚,也许要不了多久,他就可以官拜大学士,他的那些煌煌奏议,便会被千百万士人奉为经典,惠及今时,泽被后世。

可是现在,一切都改变了,一切都破灭了。张芝栋想,他一定会遭到严惩,因为结怨太广,仇家太多,那些人必定会罗织罪名,周纳深文,甚至有可能被判处杀头抄家。

至于那些金声玉振般的奏疏,更会成为一堆废纸,再也没有人去理睬了。“张芝栋”三个字,从此以后将会成为“只会为文,不会办事”,“口头上的英豪,骨子里的懦夫”等等的代名词,千秋万代成为士大夫的反面教材。

张芝栋这样想来想去后,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