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

第704章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第704章

小说: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几个国家都是世界范围内丛林游戏里的超级BOSS,要全部打败他们已经显得不现实了。

可见,世界帝国尽管诱人,但对德国无望,老老实实做人才是正确选择。俾斯麦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把奥地利排除出德意志,才会在战后希望用“联盟体系”维系帝国的长治久安。他深刻的洞察力告诉他:不仅是欧洲,就是世界都已经容不下一个更强大的德国了。

然而狂猛的民族主义和急切的经济需要组成的浪潮却连番撞击帝国政策,让帝国一路摇摆地走向单挑世界的不归路。面对这种野蛮冲撞,俾斯麦并没有表现出人们所想象的外交天才。

为了对抗法国,俾斯麦不顾德皇威廉一世的强烈反对,同奥匈帝国缔结了“双边联盟”,这个协定是如此的“钢铁”以至于被同时写进了两个帝国的宪法之中。德国终于向处于解体危险的奥匈帝国伸出了援助之手。

俾斯麦这样做的原因,一是出于担心日益软弱的奥地利要么崩溃,要么在“泛斯拉夫主义”的狂潮压力下倒向法国;二是工业化迅速的德国需要一个农产品基地和工业产品市场。尽管俄罗斯从规模上更适合,但基于任何国家都不会长久地受德国影响的判断,同是德意志民族的奥地利治下的奥匈帝国成为当然的选择。

但这样做的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因为它显示了德国谋求中欧霸权的野心,让世界不再信任德国会老实本分。对于德国所有邻居来说,一个联合了奥地利的德国绝对一个要尽快醒来的噩梦。

同时它也决定了德国和俄罗斯在东欧和东南欧的碰撞的必然性。之后,法国和俄罗斯的联合成为必然的趋势,两线作战的不利格局初步形成。

英国传统均势政策对大陆霸权的反对,加上德国同英国工业产品的竞争,也使得英国的立场越来越危险。

于是,一个俾斯麦极力避免的反德同盟的形成,在这个决定作出后,开始变得可以预期了。

其实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也依赖于俄罗斯帝国“善意的中立”。德俄关系在本世纪80年代的恶化,政治上是因为德奥之间“双边联盟”的签定,经济上则是由于德国的农业保护关税和对俄的投资封锁。

9080年1月生效的德意志《农业保护法》几乎就是针对俄国制定的。最大的原因在于,俄罗斯相对廉价的农产品冲击了普鲁士的容克阶层。这使得本来就对斯拉夫人心怀不满的容克们怒不可遏,强烈要求国家用法律手段保护他们的利益。

自从克里米亚战争后,战败的俄国痛定思痛,决心实行政治改革,同时开展工业化。而工业化资金的最重要来源就是农产品的出口,此时德国的做法无疑会引起俄国对德国的敌视。

以现在的局势来看,林逸青已经可以判定,德国在两线面对法俄两个敌人的态势(两线作战)已经初步形成。

“的确,这是德意志帝国自建立那天起就面临的困境,但是要摆脱这个困境,并非没有办法。”林逸青说道。

“您的办法是什么?”俾斯麦震惊于林逸青对欧洲大势的洞悉,立刻追问道。

“在您看来,工业化的俄罗斯才是最大的噩梦,也许您打算使德国资本市场对俄罗斯进行封锁。而对于现在的俄罗斯来说,对资金的需要是海量的。您要知道,您如果这么做的话,这就为屁股上吊了个大钱袋的法国寻找盟友大开了方便之门。”林逸青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从侧面提醒了俾斯麦一下,“如果法国和俄国因此而结盟的话,德意志帝国的处境就更加的危险了。”

俾斯麦的身子一下向前倾直,目光也变得锐利起来。

“您的意思,是和俄国结盟?”

“是的。”林逸青点了点头,“对德国来说,只有这样,才能够阻止法国和俄国结盟,两面夹击德国。和俄国结盟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使俄国成为德国工业原料的提供基地和资本输出的巨大基地,两国的经济联系越紧密,俄国倒向德国的敌人的可能性就越小。”

“可是,巴尔干……”俾斯麦情不自禁的说出了他的担忧。

由于巴尔干问题必然导致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冲突,俾斯麦缔结的德奥同盟将导致德国和俄国的矛盾不可避免,这也是当年威廉一世极力反对德奥结盟的原因。

对于俄国而言,巴尔干是不可能被漠视的,原因很简单,既有宗教上的、民族上的,也有历史上和政治、经济、军事上的。

从宗教上看,俄国奉东正教为国教,而巴尔干大多数斯拉夫国家的人民也信仰东正教。这种宗教上的联系,使得国家间的对抗,难免会具有“宗教圣战”的背景。在宗教联系的巨大影响下,沙皇政府不可能背弃社会上主流********,而对巴尔干地区的冲突抱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

从民族上看,大多数巴尔干地区有斯拉夫人居住,而俄国自认为是斯拉夫诸民族的保护者。该地区渴望民族自决和民族独立的民族心理在在德国实现统一建立民族国家后,空前高涨。斯拉夫人渴望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而巴尔干斯拉夫人的统治者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却都是多民族混居国家。复杂的民族成分使奥匈帝国境内的一部分斯拉夫民族主义者天然产生“无主情绪”向往来自沙皇的拯救;同样的民族情绪在被认为是受到异教徒严苛统治的奥斯曼帝国境内存之更甚。这类解放同胞、充当巴尔干斯拉夫人利益代言人和维护者甚至“并吞”该地区的民族情结,在俄国国内必然会产生迫使沙皇政府插手巴尔干事务的强力冲动。

从历史上看,自拜占庭帝国灭亡后,历代沙皇就一直强调其作为罗马帝国皇帝的正宗嫡传接班人的合法性。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自诩为“第三罗马”的虚荣一直是俄国统治者追求的目标。这种历史上的联系,使这个由于联姻关系而可追溯正朔的帝国,天然相信其对东罗马帝国故地巴尔干诸地区享有所有权。这种所有权甚至足以延伸到地中海和北非沿岸。基于这种历史联系所产生的民族主义情绪,必然会驱使俄国将注意力聚焦于巴尔干。

从政治上看,相对脆弱的社会稳定结构,使得沙皇政府必须要靠对外实行强有力的帝国主义战略所带来的荣耀和狂热,才有可能疏解国内矛盾对政权生存的巨大压力。而在俄土战争后,特别是在《圣斯特凡诺条约》下获得的利益得而复失,所造成的俄国社会对巴尔干半岛的高度关注,必然会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俄国政治生活中的敏感问题。

从经济上看,巴尔干地区毗邻俄国温暖的南方地带和工农业中心,而更重要的是,由于俄国远在北海、波罗的海、日本海的北方门户港湾冬季的封冻,使得黑海沿岸的永久不冻港对俄国经济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黑海和地中海通道,俄国不但可以加强与法、意和北非的经贸往来,还可以使得通过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太平洋的通道,其经济战略意义显而易见。

从战略上看,控制黑海沿岸,尤其是控制博斯普鲁斯马尔马拉达达尼尔通道,获得进入“温暖海洋”的战略隘口,是自彼得大帝以来的历届沙皇的既定国策。为实现此目的,俄国不但多次与奥斯曼帝国交战,而且不惜与英、法等欧洲列强交战。几个世纪以来的不懈努力,足以证明这个地区在俄罗斯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实际上,一旦获得这一通道,不但意味着彻底解除俄国西南侧翼所受到的来自土耳其人威胁,更意味着终于突破了列强环绕的波罗的海“浴缸”对俄国政治、经济的限制,使得俄国获得更多的行动自由和战略空间。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得巴尔干地区必然会成为俄国的核心利益区这一点到今天依然没有从本质上发生改变。这就决定了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这种矛盾造成德国陷入战略被动的必然性。(未完待续。)

第九百三十八章促德联俄为哪般

“的确,巴尔干是欧洲的火药桶,一旦发生什么事,整个欧洲很可能被卷入。”林逸青坦言巴尔干问题不好解决,事实上,直到他原来历史时空的后世,巴尔干问题也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不管怎么说,联合俄国都是必要的。”林逸青说道,“巴尔干问题的复杂程度,您是深有体会的,保加利亚发生的事现在就在困扰着您,我给您的建议,是您不应该只注重用外交手段来摆脱麻烦,而应该多考虑使用经济手段,而您对这方面似乎是经常忽视的。”

“您说的非常对,我对经济方面,并不是很在行。”俾斯麦点了点头,他很坦然的承认了自己的不足,“您的建议,能不能再具体一些?”

“巴尔干问题暂时不容易一步到位的解决,您不如换一种思考方式,就是我刚才说的,采用经济的手段。”林逸青说道,“我刚才出说过,俄国和德国的经济联系越紧密,倒向德国的敌人的可能性就越小。法国既然可以用金钱来诱惑俄国,德国为什么就不可以呢?至于具体的手段,比如您可以修改德国的‘农业保护法’,允许俄国农产品进入德国市场,换取工业化的资金;比如您可以允许俄国政府在柏林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比如您可以允许德意志银行团贷款给俄国政府。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的将俄国的利益和德国捆绑在一起,这样哪怕是巴尔干火药桶出了问题,俄国就会考虑,因为巴尔干问题同德国交恶,这个代价是否值得。而德国也多了周旋的余地。”

听了林逸青给出的具体建议,俾斯麦再次陷入到了深思之中。

林逸青说的这些,并非是没有依据的信口开河。

在他原来的历史时空中,因为普法战争使法国付出的代价过高(割让阿尔萨斯洛林,赔款50亿金法郎),自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起,最令铁血宰相担忧的就是战败的法国的复仇。

在俾斯麦看来,高卢雄鸡简直就像一只“不死鸟”。虽然“严重失血”,但是很快就复苏了,这个骄傲的法兰西的元气竟然几乎没有受到大的损伤。法国不仅4年就交清了赔款本息,而且居然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重新挤进了欧洲一等强国的行列。法国产品低廉的价格带来的猛烈出口,使得巴黎再次成为了欧洲的中心之一,而法国陆军的重建和几乎没受战争影响的法国海军舰队,更充实了法国人复仇的本钱。面对法国综合国力势不可挡的复兴趋势,俾斯麦不得不在懊恼没有干得更“绝”一点的同时,开始将其整个晚年投入到致力于编织一个“反法同盟”以最大限度地“孤立法国”的浩大工程中。

为此,俾斯麦一面对法国人显露出了极为“宽容”的一面,全力支持法国在非洲和亚洲建立殖民帝国。而另一方面,俾斯麦却不顾威廉一世皇帝的激烈反对,一意孤行地建立了德奥防御协定。这个协定最终将德国和奥匈帝国一起拉进了毁灭的深渊,为帝国捆上了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巴尔干火药桶,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此后,这位热衷于密室政治并自诩为“诚实的中间人”的铁血宰相,又挖空心思再次炮制了一个由信奉新教的德国皇帝、信奉天主教的奥匈帝国皇帝与信奉东正教的俄国沙皇组成的第二次“三帝同盟”,以及其后的德、俄“再保险条约”。然后又把意大利拉进了德、奥、意“三国同盟”,并且在地中海充当了英、奥、意、西“地中海四国同盟”的幕后导演,竭力使得英国深信法国和俄国是欧洲秩序的捣乱者……

深受“被害综合症”折磨的俾斯麦,在编织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阴谋的同时,也为帝国的毁灭埋下了根本性的种子。因为与奥匈帝国和巴尔干绑在了一起,从而与俄国产生了根本性的冲突!而与俄国的冲突,特别是在柏林会议上牺牲俄国利益和后来颁布“农业保护法”提高对俄国农产品进口关税、颁布驱逐俄国在德国金融市场上融资的“伦巴第法令”,不仅使得将融资中心转到巴黎的俄国找到了与法国结盟的经济基础(“伦巴第法令”取消了俄国在柏林发行债券的权利。俄国紧接着将存款直接转移到了巴黎,并且立即就获得了1亿法郎的法国政府贷款,至此法俄结盟的经济基础日益显现。在德俄金融关系破裂后的3年时间里,巴黎取代柏林成为了俄国主要的海外金主。之后俄国在法国一共发行了24亿法郎的有价证券,法国银行和企业大规模在俄国投资,无论是西伯利亚大铁路、日俄战争还是尼古拉二世的大海军计划,背后都有着巴黎银行寡头们的身影。这种经济的密切联系将自然而然地推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的同盟关系出现。作者注),并且坚定了必须使下一场战争成为“联盟战争”的决心,也进一步埋下了引燃巴尔干火药桶和腹背受敌两线作战的导火线。

而林逸青的建议,基本就是照着“农业保护法”和“伦巴第法令”反着来的。

“您的建议非常好,我会认真考虑的。”俾斯麦收回了自己的思绪,点头道。

“我相信,在您的英明领导下,德意志帝国一定会走向辉煌。”林逸青微笑道。

“林,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你要给我这样的建议,促成德国和俄国的联合吗?”俾斯麦话锋一转,突然问道。

林逸青注意到俾斯麦的目光再次变得锐利起来,他笑了笑,答道:“以您的睿智,应该能够明白,我提出这些建议,不仅仅是为了德国的利益,同样也是为了乾国的利益。”

“欧洲的局势,难道还会影响到乾国吗?”俾斯麦好奇的问道。

“当然。”林逸青笑着点头道,“当俄国和德国走到一起时,它对西方的关注程度会远远的高于东方,那样的话,俄国对乾国的威胁将大大的降低。”

“俄国选择了支持日本,当然不会轻易的放弃。”俾斯麦的回答表明他对东方的局势也是十分关注的,“可您为乾国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已经超出了对付日本的需要,不仅会刺激俄国的神经,还会吸引其它欧洲海军强国的目光,您不觉得这样做对乾国是不利的吗?”

“乾国海军只为防备日本而设,不针对欧洲友邦。”林逸青嘴上笑着答道,心里却补充了两个字“才怪”。

“您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林。”俾斯麦看了林逸青好一会儿,才缓缓说道,“我希望我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您推动下的乾国,走上富强之路。虽然我知道,您面临的麻烦,并不比我少。”

“愿与首相阁下一道努力,共同开辟一新世界。”林逸青笑道。

此时的俾斯麦还不会想到,仅仅在十几年之后,他便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乾国。而林逸青开辟的新世界中,德国是什么样子,他却没有能够看到。

这次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谈话是在柏林夏洛滕宫花园里进行的,因而被称为“花园会谈”而载入史册。

青木周藏低头坐在角落里,现在火车行驶速度越来越快,但他还不敢朝窗外看一眼。外面的一切飞速地向后退去,景色被列车行驶的高速度撕成千百块碎片。他所有的一切山丘上的小房子连同他的桌子、椅子、床,还有妻子、狗和多少幸福的日子现在还会回来吗?

他以前经常兴致勃勃地欣赏的开阔的景色,他的自由和他的整个生活曾经烟消云散了,仿佛他的生命已从所有的血管里流尽淌光,他已经一无所有,现在正任凭厄运的驱使,四处飘流。

他对自己所发生的一切,只是感到模糊而迷惘。列车员要他出示车票,他没有票,他像梦游者似的,说了他的目的地,他毫无意识地又换了另一次列车。这一切都是他心里的那台机器做的,他已不再感到痛苦。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