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

第66章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第66章

小说: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搭建完毕,船壳板也已经封钉了三分之一,此时距离该舰开工不过刚刚四个月,“第二号轮船自开工以来,匠作等驾轻就熟,工程较速”。同时,沈佑郸上奏,给第二号轮船命名为“湄云”。

在“万年青”北上天津接受朝廷检阅时,“湄云”的船体建造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锅炉、轮机均已就位,经船政总监督法国人日意格提议,为了缩短下水以后的舾装时间,很多舾装工程也一并开始。12月6日,船政举行仪式,祭告妈祖、江神、土神,和当初“万年青”下水的方法一样,“湄云”舰乘当天中午大潮下水成功。在船去台空的第二号船台旁,如式搭建的第三号船台当天又举行了新船开工仪式,新造的军舰是与“湄云”同级的第三号轮船。

“湄云”舰从开工至下水总共花费十个月左右时间,较第一号轮船“万年清”的工期快捷了许多,创下一项乾国自造轮船的记录。同时让人惊叹的是,无论“万年清”亦或是“湄云”,其舰员与军舰的磨合速度之快非常罕见,全无大型舰船驾驶基础的乾国官兵,现在已能顺利地驾驶舰船航向大海,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而就在“湄云”舰下水当天安放龙骨开工的第三号轮船,由于上百幅肋骨早在两个月前就已经制造完毕,所以施工速度相当之快。第三号轮舰仍由船政总工程师达士博监造。沈佑郸已为新舰定名为“福星”。“福星”舰得以快速施工,说明船政工人建造这艘轮船时手艺已经是驾轻就熟了。

“福星”舰与“湄云”同型,尺度、动力系统等各项参数都一致,采用了普鲁士制造的75毫米后膛炮,显示着设计的改良进步,“湄云”与“福星”在外观上有几处细微的差别。这两艘军舰在后桅之后的舷侧都各开有炮门,用来布置副炮。然而最后这组炮门的位置却不尽相同,首舰“湄云”最后一组炮门较为靠近船尾,建造“福星”时似乎是觉得这一设计并不合适,将炮门前移,“福星”最后一组炮门的位置要比“湄云”的靠前,位于后桅附近的吊艇架下方。

另外,“湄云”舰桅杆两侧的绳梯在船舷上的连接方式与“万年清”相同,都是在舷外增加托板,绳梯末端通过三眼滑轮固定在托板上,颇有风帆战舰时代的古风。而“福星”舰则取消了舷外的托板,而是直接将绳梯通过松紧螺丝固定到舷墙上。也足以看出“福星”建造时相对于首舰“湄云”的改进。

在“湄云”、“福星”两艘军舰接连完工时,船政江边的“拉伯特”式拖船坞已然大功告成,船政从此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船坞。

“拉伯特”式船坞既不同于普通的干船坞,也不是一般的浮船坞,其设计首创于法国,当时世界上仅法国建成过一座,船政的拖船坞在规模和先进程度上完全超过了前者。原本在规划船政建设方案时,日意格等人推荐船政开挖建造一座石制干船坞,但由于一开始船政厂区地质不适宜,容易发生渗水或者坍塌事故,在改选于青洲修建石船坞后,因为考虑到干船坞建造时间长,花费巨大,此时船政经费并不十分宽裕,于是选定建造需时较短、较为省费的拖船坞。

第一百七十四章拖船坞、运输舰

拖船坞位于船政船厂的江岸边,宽35。9米,长97。4米。其构件主要购自法国,分水中和岸上两个部分。在靠近江岸的水中开挖江泥,打实基础,安放了由42扇铁制框架组成的船坞基座,9070年3月26日早晨,全部安装入水。由于担心潮水将铁架冲动,工人们又在各扇机架的连接空隙间用石块填塞,基座靠近江岸的一头较高,为11。2米,靠近江中的一段高度只有0。3米,整个基座犹如从江岸伸向江中的斜坡。

安装之后,工人们又在每扇铁架表面安装两道铁轨,以承载拖船胎架。这座拖船坞在设计时为了实用考虑,将42件胎架分为17件长37。7米和25件长59。7米两组,小型船和中型船可以各用一段,而不必启动整个拖船机器,如果大型船只上坞时,则只要把两组拖船机同时启动即可。对应42件拖船胎架,在拖船坞的岸上安装了一座功率44马力的蒸汽机,带动42部拖船机,拖船机里有钢索分别连接往42个拖船胎架,船只乘涨潮时驶到拖船胎架上方,落潮时自动搁坐在胎架上,启动拖船机就能把军舰横向从水中拉到岸上。

船政的拖船坞采用的是横向牵引的方式拖拉军舰入坞。采用横向牵引的好处是可以保证整条军舰都能拉出水,而纵向牵引一旦军舰过大,就有可能出现因为拖船轨道长度不够,军舰一半出水,而另一半还在水中的情况。

船政的拖船坞设计最大可以拖排水量2500吨的军舰上岸,工程经法国工程师指导施工,在9070年春季即安装完毕。4月3日首先启动小拖船胎架进行试验,将“长胜”轮船拖曳上岸,花费两个小时。4月7日,“福星”号缓缓靠近江岸,停泊在长59。7米的中等拖船胎架上方,成了试验这组机器的第一艘军舰,25台拖船机一起启动,四个小时之后“福星”便被拉到了岸上。此后“万年青”又靠近拖船坞,小、中两组拖船胎架同时启动,也是四个小时就稳稳地上岸。从此,船政军舰的基础维护设备得以解决,不用再借助外商船坞油修。

早在9070年6月12日,船政大臣沈佑郸上奏朝廷,报告第三号轮船“福星”舰成功下水,同时提及继“万年青”号之后船政的又一艘150马力轮船已经开工建造,并已为其预先命名为“伏波”。

在“万年青”号改造工程完毕之后,林义哲上报朝廷时,再次详细阐明“兵商两用”船型的弊病,朝廷于是正式谕令船政不必再造兵商两用船。这意味着船政真正摆脱了左季皋留下的错误指导方针的束缚。由于船政所造战舰已有相当规模,据此沈佑郸决定,再造的150马力轮船为专用的运输舰。

根据沈佑郸的要求,船政总工程师达士博和乾国技术人员在第一号轮船“万年青”的基础上进行了再设计,创制了新的150马力运输舰的方案。在“万年青”的基础上缩减了运输舰的长度,适当加大了船宽。经过这样设计出来的“伏波”舰,似乎可以认为是“万年青”号的改进型。然而实际上,新的150马力轮船“伏波”不仅仅是做了尺度的调整,其设计的其它很多方面都已经和“万年青”有了本质的区别,属于船政的洋员和中方技术人员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创造出的全新舰种。

建成后的“伏波”级依旧是全木质炮舰舰型,排水量1258吨,主甲板以下的舰体部分外观上和“万年青”非常相似,但货舱容量却大大增加,达到了720吨,是一艘专门用于运输载货的运输舰。

“伏波”舰的龙骨在铺上船台时,新生的船政已经拥有了制造大型军舰的经验,船政的技术人员、工匠等对这艘式样类似“万年青”的运输舰应当如何兴工,都是轻车熟路。加之船政大量的车间厂房已经陆续落成,设备条件较初创时改良很多,“伏波”舰的建造速度因而相当快捷,在船政总工程师达士博的主持下,只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就基本竣工。相比最初的“万年青”号,施工效率有了飞速的提高。

在乾国轮船招商局成立后因船只规模较小,实力单薄,难以同外国公司竞争。为了从速扩充轮船招商局的船队,创办者李绍泉试图购买更大型的轮船,但却一直未能成功,因为外国掮商送来供选购的,无一例外的都是些二手货,“价昂质劣”,正当李绍泉感到无从措置的时候,船政“伏波”级运输舰下水的消息传来,李绍泉大喜过望,立刻决定从船政购入这些新式运输舰。

在轮船招商局成立之前,李绍泉在打报告向朝廷申请的时候,便提出招商局的船只应当从江南制造局、福建船政的船只内领用。只是当时船政和江南制造局都在大造军舰,没有船只可用。与因为剿灭教匪军时,淮军擅自越境进入过自己势力范围的浙江为由而终生视李绍泉为大敌的左季皋不同,沈佑郸并没有因此而对李绍泉掣肘,而是事事以大局为重,加之林义哲成立船政枪炮所制造林氏机枪时,曾得到李绍泉的大力支持,因而双方的合作并无障碍。沈佑郸明白招商局的成立对乾国航运事业意味着什么,在了解了招商局的困难之后,沈佑郸决心大力支持招商局同外国航运公司竞争。

经过协商之后,代理船政大臣的夏献纶决定将已经造好的“伏波”级运输舰的头两艘“伏波”、“永保”先行交付轮船招商局使用,后续新造的“海镜”、“琛航”、“大雅”、“永清”四艘同级舰建成后也归招商局。所有六艘“伏波”级运输舰招商局只付半价即可。消息传出后,上海的西方媒体无不嫉妒,尤其是英国轮船公司,“我们听说福州当局把两只福建船政建造的最大的轮船半价卖给招商局,这样的馈赠当然大大有助于招商局,使他们可以用比已经减倒最低限度运价的外国对手还要低的运价运营,而且这样还有利润。”

第一百七十五章从“威远”到“福靖”

早在“湄云”舰下水后不久,9069年的冬天,船政的工人、技术人员和洋员便开始对后来装上“伏波”号的150马力蒸汽机及配套锅炉画图研究。制图工作由位于轮机车间楼上的“绘事院”进行。在洋员的指导下,绘图学生们一笔一笔详细地勾勒各种总分图纸,完成的图纸交由木模车间,“刻木以肖其形”,制成全套模具。再依照模具由打铁、铸造厂制成成品,最后在轮机车间里打磨、合拢组装。在轮机车间组装蒸汽机时,隔壁的水缸车间也在仿造配套的两套锅炉。9071年的春天,水缸车间首先报喜,两座方形低压锅炉成功制成,沿着从水缸车间通向船台的铁轨推出,吊装进了船台上的“永保”船体内。

“永保”号下水后进行航试,测得逆风逆潮时航速为10节,顺风顺朝时可达13节,与采用同功率进口蒸汽机的“万年青”、“伏波”没有多少区别,“船极灵捷平稳,机器搭配亦均合宜,与购自外洋者无异。”

从“万年青”至“伏波”再至“永保”的短短几年时间里,船政的150马力轮船经历了完全按照外国图纸,用买来的现成舰材合拢建造,到自行更改设计,独立制造,最后完全实现了核心部件的国产化。蒸汽时代科技的结晶蒸汽机,现在已经诞生在乾国人自己的手中。

林逸青在得知这个时代的船政竟然能够自己生产蒸汽机,也禁不住在心里感慨万端。

十年之前,乾国尚在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郊,焚毁清绮园和城下之盟带来的创痛中苦苦挣扎,而现在竟然摘取了蒸汽时代的桂冠,在全无近代工业基础的乾国,这种成就无异于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带有一颗乾国“心”的“永保”号大获成功,使得船政上下倍受鼓舞。自禁烟战争以来,感受到西方科技力量的乾国人一直都梦想拥有和西方列强同样的实力,“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以此作为自强之道,但是大都通过购买“器”来实施,很少有人敢于尝试看来无异于与虎谋皮的从洋人那里直接学习奥秘绝技的制器之法。而船政通过对外国技术人员推行的一套有效的合同规范、金钱激励的机制,加之乾国官员、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努力,终于成功的实现了这一梦想。

那时的船政,在建造“伏波”级的后续舰的同时,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开始了新式铁胁木壳巡洋舰“威远”级舰的建造。

“威远”舰是船政建造的第一艘铁肋木壳巡洋舰,标准排水量1700吨,是完全屏弃了“兵商两用”思想的纯粹军舰,舰长71米,舰宽10米,吃水5米,动力采用康邦250马力蒸汽机,配备190毫米换门架式主炮2门,140毫米炮7门,其中艏楼是1门140毫米炮和1门换门架式190毫米炮,两侧共6门140毫米炮,舰尾又是1门换门架式190毫米主炮,另外“威远”配备有极具威力的近战武器“林氏机枪”6挺,是当时船政建造的火力最为强大的战舰。

从外形上看,“威远”舰有别于以往的船政军舰采用的飞剪首,是典型的撞角首,而且是当时法国海军招牌式的“大鼻子”撞角首,6米长的大鼻子撞角显得霸气十足。“威远”舰的航速为14节,在船政也是首屈一指的。采用全新工艺,配备全新蒸汽机的“威远”舰一经问世,引起了多地督抚的羡慕心动。但是没有立刻外调。个中缘由,便是中枢有意要让法国人见识一下乾国在造船工业方面的进步,因而特准林义哲出使欧洲时,乘坐“威远”舰(“此次使臣走去外洋,不必租赁外轮,可乘船政新造之舰‘威远’前往”),以向西方国家展示实力。“威远”舰成为第一艘到达欧洲的东方国家的蒸汽军舰,并参加了法国新皇帝拿破仑四世为加冕大典而在普雷斯特举行的盛大阅舰式。

在“威远”建成不久,同属“威远”级的“超武”舰和“澄庆”舰也先后下水。“超武”、“澄庆”二舰无论从外形、设计以及各种尺寸,均与“威远”舰相同。而且“超武”和“澄庆”二舰所用的所有龙骨、铁肋都是乾国技术人员自已仿造的,选配的动力型号也与“威远”舰相同,舰上的康邦式蒸汽机也是由乾国工人自造的。两舰是彻头彻尾的国造产物。沈葆桢在给朝廷的奏折里不无自豪的说:“至‘超武’、‘澄庆’二舰,肋骨、轮机及船上所需各件,均系国工仿照外洋新式,放手自造,与购自外洋者一辙。”

“威远”级舰因价廉质优而倍受沿海各省督抚青睐,是以同属“威远”级的“横海”、“康济”两舰建成后,应直隶总督李绍泉的请求,同“威远”一道调入北洋,成为了北洋水师的第一批主力战舰。

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林义哲领导下的船政并未止步不前,而是继续开发新的舰型,于是在“威远”级的基础上,一级划时代的战舰“福靖”级轻型装甲巡洋舰诞生了。

为了对付日本海军的“东”号和“龙骧”号两艘铁甲舰,林义哲要求船政总工程师达士博紧急修改“威远”级的设计,为“威远”级的后续二舰“福靖”、“建靖”加装装甲,将其改装成为轻型装甲巡洋舰。于是达士博重新修改了设计,在舰体四周敷设了一层75毫米厚的装甲钢板,一些关键的要害部位则加装两层钢板,使装甲厚度达到150毫米,可以抵御大口径火炮的轰击。尤为难得的是,乾国工人按照达士博的设计,对船壳板也进行了特别加厚,特意让船壳板和装甲板外缘齐平,使船体更为坚固。

由于很早就对日本人的无孔不入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为了保证在未来的反对日本侵略苔湾的战争中能够占得先机,对于“福靖”号和“建靖”号的建造和加装装甲工程,林义哲采取了最为严格的保密措施。

第一百七十六章我的船厂我的船

在林义哲的命令下,工人们不辞辛苦的搭建起了巨大的木棚,将两座船台完全遮蔽起来,林义哲同时下令增派人手,以勘合验明身份,严格出入,没有勘合的人一概不许进入。象身为船政大臣的沈佑郸,就因为视察时因忘带勘合亦未能进入船台区。正是因为这些严格的措施,日本方面对于船政把“威远”级巡洋舰的后续两舰改造成新式轻型装甲巡洋舰一事,茫然无知,毫无察觉。是以在随后爆发的海战中一败涂地,而“福靖”级装甲巡洋舰也因此为世人所瞩目。

想到林义哲站在“福靖”号的飞桥上指挥作战的情景,身为军人的林逸青禁不住周身热血沸腾。

在“福靖”、“建靖”两舰完工之后,船政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