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

第15章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第15章

小说: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式的停战协议很快达成了,根据协议,双方先行撤回进入对方国土的军队并释放俘虏。普鲁士军队率先开始撤离夏龙前线,法军随后跟进,一个月后,普军全部撤回了国内,法军收复了全部被占的领土。

在普鲁士,得到了撤军回国命令后的孤拔也开始整顿军马,上船回国。和普鲁士人从法国撤退时顺手牵羊的掠走了大量物资一样,法军也将占领区内能带得走的有价值的东西一扫而光。

普军撤出法国后,双方继续开始谈判,这一次的谈判地点设在了梅斯。法普两国经过历史时数月的反复讨价还价,最终在英国的调停下达成和议。9071年5月28日,普法双方签订了和平条约,史称“梅斯条约”。

“梅斯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法国和普鲁士保持9070年开战前的疆界不变,双方不向对方做任何的经济赔偿,普鲁士保证不再参与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法国保证不向比利时做任何领土及王位要求,不干涉南德四邦加入北德意志联盟。新成立的德意志联合国家,法国将保证予以承认,“两国实现全面和平,不再相互敌对。”

伴随着“梅斯条约”的签订,普法战争正式宣告结束,欧洲大陆迎来了全新的历史时代。

普法战争打破了相对平稳的欧洲均势关系,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从而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促使列强重新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

和林逸青原来知道的历史不一样的是,这场不一样的普法战争的主要结果是原来的欧洲大陆霸主法国和新兴的军事强国普鲁士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可以说是两败俱伤之局,普鲁士没有达到通过这场战争立刻统一德国的目的,这场战争加剧了法国和普鲁士之间的相互敌意,欧洲中心由此出现了一个危险的战争策源地。

看完了报纸上的连载,林逸青明白了林义哲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只有欧洲列强忙于内斗,才不会有过多的精力投向东方,乾国不但有了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还可能利用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为自己争取发展的有利条件。

想到林义哲布局之宏远,用心之良苦,林逸青感慨不已。

作为一个穿越者,林义哲已经可以说相当成功了,但仍然在保守顽固势力的攻击下英年早逝!

想到中国近代史上保守顽固势力的种种非是蠢行,林逸青心中愤恨不已。

此时的林逸青,已然下定了决心,要沿着林义哲开辟的道路,继续走下去!

在大体上了解了西方世界的情形之后,林义哲的目光又重新回到东方世界上来。

从报纸上看,除了现在的中国变成了乾国之外,日本、朝鲜和越南等亚洲国家的情况,基本和他原来的历史时空并无太大的出入。

林逸青想要了解乾国的情况,便又开始在报纸当中仔细搜寻起来,很快,他在一张日本报纸上找到了一篇关于乾国皇帝储位的探讨性文章,里面简略的介绍了一下乾国皇室的情况。

按照这篇文章所说,居住在北方白山黑水之间有多个少数民族,统称为“北狄”,他们和居住在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中原人”和“南人”的文化截然不同,中原人和南人是农耕民族,而北狄放牧,因此北狄的骑兵远强于中原各族。这是中原各族的致命伤,一代代名将都知道,“速度”对于战争成败何等重要。中原各族企盼强大的骑兵而不得,因为骑兵传统必然源于毕生生活在马群中的经验,而中原地区无此环境。

眀朝年间,北狄各族经常南侵,把中原人的少年掳回自己的部落,作为奴隶。这些被掳走的孩子们被迫断发刺字,冒着风雪在白山黑水之间牧马放羊,被称为“孛日诺”,意思是“放牧的狗”。他们过着远比牧民还要艰难的野外生活,弱小者纷纷冻毙,唯有强壮者存活下来,他们当中的女孩只能嫁给孛日诺,却要在出嫁前把自己的第一次交予主子,男孩则在战争中被用作血肉的冲车,他们冲锋完了,死伤殆尽,北狄骑兵才放马冲锋。

就这样过了三百年,孛日诺的人口已有上万人。他们的主子们不知这些放牧的狗心中,一直都把复仇和回家的愿望深深埋藏。

狗也有牙齿,他们在磨砺这些牙齿,直到把自己磨砺成真正的猛虎!

第三十九章崛起白山黑水

眀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流民四起,当政者以严刑峻法对待,导致监狱人满为患,官府为了缓解压力,将大量的中原人和南人刑徒流放到奴儿干(意为奴隶干活的地方)都司所辖东北苦寒之地,刑徒因为入狱时都受“髡刑”剃掉了头发,是以到了流放地后,被称为“髡发人”。

这些流放的髡发人将农耕技术带到了北边,孛日诺和髡发人同为奴隶,经常交往,不但学会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还将游牧民族的牧马技术传授给了髡发人。

由于居住地域的接近和身份上的同病相怜,孛日诺和髡发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双方开始通婚,渐渐融合成了一个独特的民族,称为“渤罕”人或“渤海”人,简称“渤人”。

由于渤人吃苦耐劳,人口不断增长,东北苦寒之地渐渐变得富裕起来,起先北狄各部对于渤人不断的增加并未在意,因为渤人也分为好多部落,受北狄诸部统辖,北狄诸部能从渤人那里得到大量的财富作为赋税,并且驱使渤人为他们作战,他们觉得危险时,可以通过战争的手段有效的削减渤人的人口。

但随着渤人人口的不断膨胀,实力也不断壮大,北狄诸部和眀朝奴儿干都司都开始对渤人的人口进行控制,他们挑动渤人诸部的争斗,不时的找借口出兵进攻渤人的部落,剥夺他们的财富,没收他们的武器,将渤人部落中的年轻女子掠走,贩卖到远方为奴,等等。非人的压迫激起了渤人的刻骨仇恨,他们将仇恨深埋在心底,默默地等待着报仇的一天。

眀朝末年,日本东侵朝鲜,眀朝出兵援助,眀朝奴儿干都司的主要兵力被抽调前往朝鲜作战,奴儿干都司征调大量渤人青壮年作为前锋,意图用渤人和日军对战,既可打败日军,又可削弱渤人实力。消息传来,渤人中有领袖,名为穆麟德·莫日罕,手持火把,狂呼着:“处处死路,宁可战死!绝不跪亡!”他一夜跑遍整个北边平原,连人带马累毙在海边,死时还拄着一人高、缀着豹尾的长火把屹立,向家乡的方向眺望,火把不熄。于是渤人们无分男女老幼,全都跨上战马,拿起棍棒、劣弓,甩石巾和断刀残剑(好的武器都被搜走了),向他们的主子杀去。

渤人们兵分两路,一部攻向奴儿干都司在北边的军械库和粮草屯积地抚顺,一部攻向北狄最大的马市所在地乌图浩特,只用了一夜便将二地攻克,夺取了大量的武器、粮食和马匹。

渤人们迅速用夺取的武器和战马武装了自己,组成了一支全民皆兵的庞大骑兵军团,震怒的北狄人全起精锐骑兵,前来攻击,但当年的“放牧的狗”们已经掌握了骑兵战术的精髓,他们比北狄人更懂马,凭着旺盛的战意、几百年来对压迫者刻骨的仇恨和神乎其技的战斗能力,他们连续击破北狄七路大军的会攻,将北狄人最引以为傲的“怯薛骑兵”斩杀殆尽,千里草原一时尽赤。

得知渤人击败北狄的消息,眀朝奴儿干都司王国忠大惊失色,他急忙命令大军停止入朝,前往平叛。王国忠深知渤人骑兵的厉害,是以亲自指挥大军,并带上了大批火器,这些火器原本是要用来对付日本人的,王国忠认为渤人骑兵虽然厉害,但不敌火器,他将全部火器带上,是打算速战速决。

但让王国忠没有想到的,是渤人早有准备。在得知眀军前来之后,渤人派出死士发动夜袭,将眀军囤放的火器和粮草焚毁大半,眀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及至双方主力决战时,恰逢大雨,眀军剩下的火器也全都失去了作用,面对如同海潮般涌来的渤人骑兵,不得不以骑兵和重甲步兵结阵迎战。双方血战一整天,在渤人前赴后继的攻击下,眀军大败,死十余万人,奴儿干都司王国忠及以下将佐百余人全部被杀,战场上血流漂杵,人马积尸如山,河水为之断流。

尽管击败了眀军,渤人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青年男女死伤数万人,领袖穆麟德·莫日格(莫日罕的弟弟)亦于此役阵亡。

莫日格阵亡后,其长子丹雅继位,丹雅有谋略,勇敢善战,在美貌智慧的母亲海兰的帮助下,丹雅适时的和眀朝和谈,以承认眀朝的宗主权和奴儿干都司的管辖权及助眀朝驱逐日军为条件,达成了和眀朝的和议,换取了眀朝对渤人地位的承认。

在同眀朝达成和议后,丹雅挥师北上,猛攻北狄诸部,将北狄各部落一一攻灭,残存的北狄部落被迫向西北蒙古草原迁徙,后进入俄罗斯帝国境内。

在击灭北狄,彻底解除了背后的威胁之后,丹雅应眀朝之约,率军进入朝鲜,助眀朝驱逐日军,历时五年,终于将日军驱出朝鲜,朝鲜李氏王朝得以复国,但在取胜之后不久,因为长期积劳成疾,丹雅病逝,因其子年幼,母亲海兰扶其二弟达罕袭位。

林逸青知道,所谓的渤人或渤族,其实是一个中原民族和北狄各族融合形成的民族,他们继承和拥有了草原最纯正的骑兵文化和悍不畏死的精神,是以在凝聚起来之后,才会爆发出如此强大的战斗力,数十年间,纵横于白山黑水,草原大漠,无往而不胜。

因为长期生活在极为恶劣的环境,渤人无论男女老幼,视劳作生产和战斗为本份,渤人祖先为孛日诺和髡发人,是以渤人男子皆剃光头或留短发,渤人女子未出嫁前亦只留齐颈短发,以方便劳作和战斗,出嫁后方可蓄留长发,然亦不许长过腰(不似中原人长发及地),而渤人女子敬重祖先,为示不忘本,嫁后仍不留长发者亦多。

渤人在东北地区不断的壮大,渐渐有了和眀朝叫板的实力,但因为“同族同源”的关系,渤人历任领袖都没有进攻眀朝的打算,而是谨守同眀朝的盟誓,尊眀朝皇帝为“天可汗”,但此时眀朝奴儿干都司已然名存实亡,权力全为渤人掌握。

第四十章大乾帝国

眀朝最后的五十年间,天灾不断,水灾、旱灾、蝗灾在全国各地接连发生,农业生产严重下降,加之眀朝末期吏治腐败,农村破产,手工业和商业凋敝,人民遭受的压迫剥削日益加重,陕西又逢旱灾,连续多年闹灾荒,土地都被皇亲贵族、地主豪绅霸占,农民大批流亡,以致于“流民”大量形成,而军队因将领克扣军饷发生兵变,大队落草为寇,又形成了“流寇”,流民和流寇最终形成了以李鸿基、张先仲为首的“流贼”,而眀朝政府应对不力,终至天下大乱。

流贼之势席卷全国,眀朝政府调集全国兵力镇压,一时间全国各地战火纷起,战争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瘟疫随之横行,在全国范围内蔓延(有日本学者研究后认为可能是鼠疫),军队也遭到了感染,战斗力严重下降,结果当李鸿基兵围京师时,眀朝君臣束手无策,当时的思宗皇帝欲要王公大臣及贵族富户献饷募兵守城,竟无人应,京城遂破,思宗谥亡,李鸿基入城,登基为帝,改国号为“升”,并晓谕天下。

眀朝灭亡,其遗臣多人出奔边关,经山海关守将武山贵联络,前往渤人处“痛哭乞师”,以求复国。时渤人领袖(渤人当时并未建国,只称“渤海部”,首领称盟长)穆麟德?真玉在位,担心出兵会让瘟疫传入东北地区,遂不允所请,并下令封关,禁止内地人进入渤海部辖境(事后形势的发展证明这位领袖的担心是非常非常有道理的)。

升朝建立后,李鸿基未待统一全国,便下旨遍告天下,派遣使者前往渤海部宣谕,要渤海部象臣服眀朝一样的臣服升朝,并献纳贡品以示归顺。真玉接见了升朝使臣,表示愿与升朝和好,但称渤人奉眀朝正朔多年,“不愿改奉”,拒绝了李鸿基的要求。李鸿基闻讯大怒,亲率精兵20万前往征伐,真玉率渤海部“青龙部”、“白虎部”精锐骑兵8万,以武山贵投诚的原眀军“关山铁骑”2万为向导,与李鸿基所部大战三天三夜,最终李军大溃,李鸿基仅带千余骑败回北京。

击败李鸿基后,渤人担心瘟疫感染,便未乘势追击,而仍是严守关隘。因眀朝正朔已亡,真玉宣布渤海部建国,国号“渤海”,真玉称可汗。

李鸿基败回北京之后,因实力大损,原先的战友张先仲趁机发难,举兵攻打李鸿基,并在四川建国,国号“大希”,与李鸿基分庭抗礼。李鸿基当然不能承认这样的结果,多次派兵征讨,希国与升朝互相攻伐,整个中原再次陷入到战乱当中。

张先仲为人残暴嗜血,喜好杀人,每攻克一地,必然屠城,各省为其部所杀者以千百万计,因死者过多,无人掩埋,疫病到处流行,人民死亡枕藉,一时间赤地千里,整个中原有如修罗地狱。

真玉时刻关注着中原的局势,他有心想要举兵南下,结束战乱,又担心瘟疫蔓延,殃及自身,是以虽有渤海国和眀朝遗臣多次劝说,他仍迟迟不能决定。直到一位自称是神医叶天来后人的女神医叶晶到来,称有预防医治之法,真玉试验无误后,这才同意发兵南下。

此次出兵,真玉征召了整个渤海国的军队,以“倾国之师”南下,其时渤海国共分八大部,称“八部”,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青狮”、“白麟”、“金猊”、“玄豹”,每部精锐骑兵4万人,合计32万人,加上原眀军“关山铁骑”8万,总计40万人。

听闻渤人骑兵南下,李鸿基和张先仲停止了内斗,合兵一处,北上迎敌,但因二人猜忌过深,相互不能配合,加之内斗和瘟疫横行,兵士死亡极多,是以根本无力抵挡渤人骑兵的进攻,几场大战之后,李张所部便损失殆尽,李鸿基战死于乱军之中,张先仲被俘,后在北京凌迟弃市。前后不到一年时间,渤人骑兵便横扫中原,一统天下。

取得中原政权之后,渤人骑兵又先后平定了蒙古、维疆、康藏等地,并将哈萨克三帐之地收入版图,加上原有的渤海国故地,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在中原人官员的建议下,新帝国仍然定都北京,国号为“乾”,取“开新天地乾坤”之意。

定都北京之后,真玉登基称帝,年号“乾丰”,为开国皇帝。真玉去世后,大乾帝国先后又历经舜致,宁煦、荣方、全隆、佳庆、韶光、显凤,彤郅八个皇帝,延国祚二百余年,今年年初年轻的彤郅皇帝穆麟德?承纯刚刚去世。

彤郅皇帝的骤然去世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轩然大波,9075年2月1日,美国《纽约时报》和《芝加哥每日论坛报》同时在头版刊发了一则极短的报道,正文只有14个英文单词:“来自大乾的电讯表明,这个国家的内战将无法避免。”

次日,这两家报纸又在显要位置刊发了一篇报道,称虽然纯亲王之子(即光旭皇帝承田)已被选为接班人,但彤郅皇后鄂鲁特?灵音却身怀有孕,如果她能诞育一位皇子,则帝位之争必将趋于激烈。报道说,传言皇后因为大臣上奏称皇后怀的不是皇家血脉已经自尽,但无法得到证实。

此时距离年仅19岁的彤郅皇帝驾崩正好一个月,尽管大乾帝国竭力给她的臣民和世界营造一个印象:大乾帝国的形势一片大好,而且是越来越好。但在这大好形势下,西方人似乎并不领情。2月3日,这两家大报的头版上就同样刊登了一则短消息:“传言说,因皇位继承问题,北京已经爆发骚乱。”

有关紫禁城红墙内阴谋的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