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灵素入凡记 >

第240章

灵素入凡记-第240章

小说: 灵素入凡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良子挠头:“还是算了吧……这东西可难了,我爹我大伯他们都没搞明白,我们哪儿成呐……还有,这也不晓得去哪儿查啊,难道直接去衙门里问?不把你打出来算便宜你了!”
  毛哥不语。晚上上课,中间有歇的一小会儿。他就拿了课本,翻到之前农事律令那一页上,跑去前头直接问讲课的先生去了。
  也是巧,这日正好又是方伯丰顶的一位刑狱司主管的班儿。
  方伯丰见他问这个律令的真假,便笑道:“这回选进课本里头的段落,都是实务上来的,没有瞎编的虚话。里头教的东西,你只要跟着学去,都不会有错,并不是为了教你们识字特地编出来的话本。”
  毛哥又问这个律令的全文哪里可以查看,又说自家兄弟是村里来的,想细学学这个,家里恐怕能用上。
  方伯丰听了这话不由得抬头细看了这孩子两眼,瞧着也是个小后生,与自己说话并不见怯场,便笑道:“你看这个上头,底下都有这个段落的出处。至于这个律令的原文,衙门里倒是有,别的书店书铺里只怕也能寻着。你们要是想看,我明日就叫上晚课的先生拿一份来,到时候你们记得问他要。”
  毛哥赶紧道谢,方伯丰又问了他姓名,记了一笔,叫他明天来拿。
  一会儿歇时过去了,便又重新上课。
  晚边回了家,方伯丰就同灵素说起这个事儿来,叹道:“这官学堂总算见着效果了,明儿若是叫大人知道,准保得高兴。”又道,“这样的人,真的就差个机会,如今有了这么一条路,想必往后凭着自己力气也能走得长远。”
  灵素却听出别的来,问道:“他们学了字,要想寻些书看却是不容易。”
  方伯丰点头:“从前我在镇上官学里读书,都是在官学里借着看,只是这个学堂却没有预备这样的地方。要是把县学里的书楼放给他们,又不合规矩……”
  灵素听了眼睛一亮,高兴了,——可算叫她寻着花钱的合适地方了!
  作者有话要说:
  日万结束,今天开始恢复双更,谢谢支持!


第343章 这一家子
  灵素这阵子除了往药铺一趟趟看那些药材,就是琢磨那个不用药的治病法子。两样事情都有不小的进展,只是都没能寻着给人花钱的好路子。
  她是真想能做点什么于人有利的事情,最好还能持续花钱的。就她的想头来看,这钱只是个标记,这标记得动起来才好。比方说一两银子这个月能在五个人手里打一回转,那这五个人就都能换得东西了。若是这一两银子就在自己的灵境里躺着,那就白瞎这功夫了!
  可这叫钱出去转圈儿,比叫人出去转圈可难多了。得有像样的法子才成,要不然一不小心就跟之前自己一心要叫人吃得实惠好味的买卖一样,——益一群人却害了另一群人。
  如今她细琢磨了,大概只有“无中生有”的买卖才能把这样的损伤略减轻些。比方说从前这种病是没法治的,现在你能有个法子去医治了,这就挺好,能救活不少人又没太伤了谁。当然了,你要说坏了杠子铺和棺材店的买卖营生,这个……也不能说没有道理……瞧瞧,这人世间的事儿就是这么难!
  这事情本来就不容易,她又急着想把钱花出去,自己身上又没什么可以花的地方,——没办法,常人喜欢的东西他们家的人都没什么兴趣,倒是都喜欢吃,可有她在,这上头也花不了什么钱。且如今家里来钱的路子实在太多了。
  两个饮食买卖先论不上,只说菌生板和德源绒两头真是财源滚滚,偏自家儿子还不消停。之前跟着他爹去学堂几回,人家孩子都认真听课,他在认真看人家。中间歇息的时候他就支着耳朵听人说话。
  回家来就开始琢磨纸和笔的事情。怎么能叫这笔容易使一些,便宜耐用一些,还有那纸……
  没过几日,他就琢磨了个怪样子的东西出来,里头一根炭条,外头裹一个竹壳子。然后他就带着他娘又跑去献技处了。
  那里的人一看他,都笑起来:“小兄弟又有什么买卖要照顾我们啊?”
  湖儿一点不怯场:“不,这回我就说个主意。”说着就把自己指挥自家那“什么都会点儿”的娘亲做出来的笔递上去了。
  几个办事的看着都觉着新鲜,传着看传到了一位老先生手里,这位正是跟着知县大人的幕僚。因这献技的地方挺要紧,怕有什么好主意这边当差的一时看不了那么长远给耽误了,便派了这位来坐镇。
  老先生拿了这笔看了会儿,笑道:“这个东西京城里也有,只是用的不是竹壳子,叫做‘枣心笔’,做得比这个精细些。”
  湖儿便问:“那是什么样儿的?用什么做的壳子?”
  老先生便叫过一个小厮来,叫他往里头打了个转,取来一根拇指粗细的雕花木笔,递给湖儿道:“喏,就是这样的。你这娃儿心思巧妙,很好,很好,这根笔便送给你吧。”
  湖儿先接过谢了人家,又问道:“请问先生,这样的笔一根要多少银钱?”
  老先生笑道:“粗细做工不同,里头用的芯不同,价格差挺多。便宜的百十文,这样的三五百文,若材质更讲究些的,一二两的也有。”
  边上的人听了都直咋舌,——这笔是不用人动自己就会写么?一两银子一根!嘿!
  湖儿就皱起了眉头,再次谢过老先生之后,便拉着自家娘亲回去了。
  路上灵素还怕他心里不好受,劝他道:“没事儿,这东西虽人家有做出来了的,可你也没见过,所以你那根笔还是独一份儿……算不得‘上计良策’也没干系,咱们也不指着那个不是?……”
  湖儿却道:“这笔也太贵了。我是想做个便宜好用的给学堂里的哥哥姐姐们用。咱们寻常用的笔,要等能写好字,得练多久?他们哪里有那个功夫……且纸跟笔墨都要钱,他们更练不起了……难道真的要用树枝子在地上画?那也得有个东西能照样子才成呢……所以还得有好用便宜的纸笔才行啊……”
  灵素听他根本没把这事当回事儿,便也放下了。
  哪想到转头他就跟燕先生那里商量上了,燕先生听了他的打算,觉得他小小年纪心存仁厚,十分欣慰,一老一小还真的用心琢磨起这个东西来。
  得燕先生之助,他也不用再寻什么硬木炭了,直接用起了油碳。把油碳磨成细粉用瓷土粘成条,晒干之后就能写字。就是外头的壳子不好弄,照着他们做枣心笔的法子,真的用木条削出笔杆来,再开槽按芯,只听听这功夫就便宜不了。
  可若是价格降不下来,他这不是白费功夫么!
  只好先用竹子试着做了一批出来,拿去学堂里分发给各人,叫他们先用着,他这里再想法子。
  恼了几日,兄妹俩又该去菌生林那边给撒菌种去了。结果到了那里,他忽然就有了一个主意。
  回去就赶紧拉了岭儿试起来。他们先用草屑木渣拌着米面浆给搓成笔的样子,再把做好的笔芯摁进去,然后在外头蘸上菌种。因这菌子不吃石头不吃土,最后只把外头这一圈都变成灰白一整个,里头的笔芯却没甚变化。
  ——得,种出来一根笔。
  既然这枣心笔是别处早有的东西,这里算不得献技了,也就同衙门没甚干系,那就自己做这个买卖吧。这倒不是为了挣钱,他是怕这东西交给别人做去,又算个新奇玩意儿,人家又要卖高价去,那他不是又白忙了?!
  可这要做买卖得有人手啊。他们一家子的传统,规矩是只出主意、出东西、不出人的,有其母必有其子,他也不晓得到底要怎么做这个行当。
  燕先生听说他这难处,一笑,问过他做这东西的工艺,都要些做什么的人手,一一写了,又说给他听,商量无误了,便把管家叫了来。笑道:“喏,叫他帮你吧。”
  就这样,燕府的大管家也不晓得哪儿备着那么些人,没两天这作坊就开起来了。地方就在县里和乐坊的一处宅院里。“种笔”得要大树浓荫,屋里还不成,所以找了这么个地方。
  又过半月,学堂的人又一人白得了两根这种“灰笔”,这下没练过毛笔也能写出小字来了,不费纸,写了还方便带在身上得空细瞧。
  之后有一日灵素又送娃儿们去遇仙湖边,一个去燕先生那里上课,另一个去夫子夫人那里。接回来的时候,燕府管家给了灵素个封儿,说是这阵子作坊的利息。
  灵素晓得湖儿同燕先生弄了那个笔出来,可是也没见市面上有卖啊,怎么就忽然挣了钱了?
  湖儿道:“燕爷爷说若是在咱们这里卖了,学堂里的人只怕就舍不得用那个笔了。虽则成本不贵,但是毕竟是新奇东西,我们便宜卖出去,也照样会有人收了货去别处高价卖的。既如此,索性不劳烦他们了,我们自己运去别处卖就是。这就得了钱了。”
  看灵素还在那里皱眉,便伸手拍拍他娘胳膊道:“您就留着花吧,往后还有呢!多得是!”
  灵素心说我这就是没合适的地方花去才愁呢!
  这下好了,方伯丰回来那番话,叫她想到了一个再合适不过的法子。
  晚上同方伯丰一通商议,方伯丰都被她吓了一跳。不过听她那打算确实挺有道理,加上也真的能益与人,便稀里糊涂地同意了。
  于是转天灵素就奔了官牙,在南城离城门不远地方买了处两进的宅子。又带了自家儿女过来细瞧了一遍,之后就开始张罗着起楼。
  打算做什么?开书楼!
  因为自家就能种板子,也不消跟官行那头下定,为了放书的地方能防火,连书架和隔断都是用的菌生板。湖儿可算得着机会了,他之前“种出”来一根笔,这会儿更想试试别的。结果后来连凳面椅面桌面都成了板子的了,这东西比木头容易得,且冬天触手不冷,做这些不是正合适?要不是因为整体太轻了不稳当,他恨不得整个桌子都用这板子做呢。
  于是这一家子,自己还窝在一处两边起楼的低洼院子里,倒是大手笔买宅子盖楼存书,准备让人来里头读书用,也真叫人没法说了。
  不过他们这主意也没同旁人说起,寻常又有谁能想到有人会这么过日子的?倒也省了许多劝说打听的话。
  一边那头修着楼,这边灵素就开始张罗起买书的事情了。要说起来这可真是个花钱的好路子,这书贵啊,且国朝千百年来传承有序,这拢共搜罗搜罗得有多少书值得看的?多了去了!尽管花钱,管保能花出去。
  可这到底要买哪些书,怎么安排,只有钱袋子的小神仙却没什么头绪。
  还是方伯丰拿的主意,他道:“既起先就是为了给学堂里的孩子们看的,我看就先紧着学堂课本里头有节选的那些书文来。毕竟这些当时都几个司衙依着日常实务选出来的,寻常过日子也用得上的。比方说那天那小后生打听的律令的事情,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
  灵素一听就高兴了,赶紧道:“那就开单子吧,我拿去给书铺老板瞧瞧。要有的就能买起来了。”
  方伯分笑道:“这么着急做什么,书楼都没有盖好,买了那许多可放哪儿呢?”
  湖儿说话了:“可以在竹屋里先放些书架子书柜来存放,正好试试板子做的书架牢不牢靠。”
  就这么着,之后几天灵素就开始挑着箩筐往家里搬书,闹得德源城几个书铺书店的老板一行数银子一行心里惊疑:“这是怎么个意思?莫不是书又要涨价了?可这也没有这么囤的啊!”
  等之后湖儿名气传出去了,他们就又多了一个话头:“你们只看到人家孩子出息,没看到人家当日一担担往家里挑书的劲头!就你这自己两餐每顿半斤黄汤不能停,叫自家娃儿去学堂里学半日都觉着不上算的德行,像能养出那样娃儿的爹娘么?省省吧!”
  得,整个一阴差阳错,颠倒因果了。要不是他们家娃儿,他们家大人可挑不起这一担担的书哇……


第344章 双喜临田
  等书都买到了家,之前说“没地方放”的方伯丰,这会儿又不是之前的他了。每日里但凡得闲,就埋在书堆里出不来了。顺便带着那俩小的,往竹屋里一待,都悄没声息的。闹得灵素有时候心里一迷糊,差点就在屋里玩起“搬运法”,还当就自己一人在家呢。
  那俩都是看起书来不知道吃喝的,只有岭儿还好,哪怕再怎么喜欢看的东西,只要闻到了饭菜香,立马就能醒过神来。总算让这当娘的觉着有些安慰。
  灵素见他们看得起劲,自己得空也去凑热闹。人家是一目十行,她用的神识,那一看就是半本。说实在话,这半屋子书,真要叫她看,也就大半天功夫。只是她看了就觉着好像脑袋里被装了各样形状大小的一堆石头,又沉又乱,还都不挨着的。
  看了几本,得了,算了吧,还是别遭这份罪了。有这精神接着解化解化大前辈的识念多好。
  要说起那团识念来,真是灵素的“照妖镜”了。有时候她觉着自己的神识已经很厉害了,估摸着等一回去还不得连升几个境界啊?!可那团滴溜溜转着的识念总能在这个时候,给她一盆及时的冷水,——厉害?厉害得连一团没有储附物的识念都解不开?那可真是够厉害的啊!
  这日正好都歇息,那仨打吃完早饭就都跑去竹屋里呆着去了。等到了午间,好容易把老小几个叫过来吃饭了,灵素就问方伯丰:“你都看的什么书?都看了这么些年了,还没看够?”
  方伯丰笑道:“学无止境,看一辈子也看不够啊。”又道,“我现在翻从前读书时候看过的书,发觉那时候其实没咂摸出里头的滋味来,现在看起来又有许多新的心得了。觉着有趣,才多看了会儿。”
  灵素点头道:“人看书,书也看人。一样的书,不一样的人读了,效果全然不同。要不然的话,不是大家只要把那些书都通读一遍就都能成厉害人物了?可见不是这么便当的。”
  方伯丰听了这话愣了一下,点头道:“你说得有理,所以才有大书院老先生解经的说法儿。一样的经典,不一样的先生给讲,那滋味就差着了。”
  灵素道:“是啊,别说讲解书了。就一个扫地,这街上扫了多少年的,也说不出七娘的那番话来。”
  方伯丰点头道:“没错。所以这人得磨啊,要不说做学问是慢事呢。不是你今儿猛看了几本书你就厉害了,得等你把这书里的道理真的长到自己身上,用在自己的日子里,这才算成。等自己长起来一点本事,再去看别的书,再用起来,再涨本事……难呐,所以世上人读书的虽多,真的有成的又有多少……”
  岭儿却道:“可细,书上也有错啊,那可怎么办呢……”
  方伯丰还在自己方才的思路里,听了这话便道:“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还有个‘用’在里头。不用起来,那是体会不到其中的真假对错的……”
  灵素就直接多了,直问道:“你看的什么书?哪儿错了?”
  岭儿就把自己刚才带过来的那本大册子推给了灵素,道:“这里头有几样药材都说错了……不长那样的,生的地方也不对,还有两个把叶子和根都画错了……”
  方伯丰听了回头看灵素,灵素撇嘴,也不晓得说什么好。
  这俩娃儿不一样。湖儿的事情都是有道理的,他凡事喜欢往两头问,先连着问三五个“为什么”,再回头问“怎么样”。起先还问大人,后来发现大人们答话也是糊弄人的时候多,还不如自己琢磨了再去验证呢。慢慢变成了如今这模样。他的主意多,可那些主意你真要问起来,他都能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