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大唐得道 >

第225章

大唐得道-第225章

小说: 大唐得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身份很关键。要造反,民心,口号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前太子李瑛死得冤枉,许多臣民都在暗里轻叹可惜。安禄山起兵若是以为李瑛讨公道为由,尽可以占据一定的民心。
    大多数起兵造反者,一旦成功后,他们都不急于坐上皇帝,而是先扶持一个前朝皇帝的后代为皇帝。过度一下,然后自己再称帝。大唐高祖李渊也是如此,当时李渊已经是占据整个关中,天下即将归其一统。但是李渊并没有急于称帝,而是扶持了隋炀帝杨广一个幼子为皇帝,等待时机成熟了,自己才当皇帝。
    安禄山也有了这个想法,双方一拍即合。他开始在暗中招兵买马,等待时机成熟就起兵。而黄河帮就做为内应,在暗中给予支持。不料,黄河帮多次进驻京师受阻,遭到全社或丐帮的打击,这个让安禄山大为恼火。
    好在黄河帮最终是到京城里进驻,不过仍是困难重重。这一切都是阎变天一手造成的。他极度迷恋张舞娘,导致延误或丧失了许多的机会。也是这个原因,阎变天遭到了杀身之祸。
    李勇就接过阎变天的大旗,继续在暗中配合安禄山的起兵。安禄山在暗中许诺给他,只要他打进长安来就拥立李勇为皇帝。
    李勇是个聪明人,得到安禄山的许诺,一时欣喜若狂。他不会怕安禄山会反悔,因为安禄山真能杀进长安了,但是他名不正,言不顺,又是个胡人,他自立为皇帝是得不到大唐子民的拥戴,没有大唐子民的拥立,必遭道重重的阻力。反过来拥立李勇就不一样了,他是前太子之子,李家的血脉,拥立他这个天下还是大唐的天下。
    当然,李勇也知道,安禄山绝不会甘心做嫁衣给别人。反正双方是各取所需,到时候在坐下来慢慢商讨。为了自己的利益,李勇更加卖力的为安禄山卖命了。
    安禄山大军在潼关受阻,便派人通知李勇,想办法让杨国忠去跟李隆基说:最近潼关之战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双方都是演练式的走过场,并没有真打。还有人发现了哥舒翰在暗中与安禄山有联系,一定也有造反之心。
    要想试探哥舒翰到底有没有跟安禄山有联系,其实并不难。只要李隆基下一道圣前往潼关,严令哥舒翰出城迎战,如果哥舒翰真的与安禄山有联系,他肯定抗命不尊,因为两军都是心照不宣,哥舒翰心里有鬼,所以就推拖不出城迎敌。
    要收买杨国忠并不难,不是金钱就是美女。金钱黄河帮有的是,至于美女无非是京师八艳或者桃花坞里的仇崇艳最有分量了。京师八艳都是…………的姑娘,…………的老板是李瑁,李瑁又是杨党的人,找她们帮忙很可能暴露身份了。
    李勇只好想到了仇崇艳,幸好这位仇崇艳还是史思明的情人。只要史思明一封情信而已,仇崇艳就答应帮忙了。
    史思明在信中向仇崇艳许诺,只要他率大军杀进京城,就是仇崇艳进史家大门的时候。此时的仇崇艳完全忘记了自己以前的身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普通的女子,为了爱情,也为了自己今后的幸福,她义无反顾的答应史思明的要求。
    随后,她多次以自己的名义要请了杨国忠到桃花坞,她亲自陪同。杨国忠本身就是色鬼一个,一听京师最有名的名居然主动邀请自己去赴宴,他自然无法拒绝了。
    杨国忠到了桃花坞,仇崇艳施展自己的魅力出来,将杨国忠喂得迷迷呼呼,伺候得服服帖帖。杨国忠很快拜倒在她石榴裙下了。两人一来二去,很快混熟了。
    见时机成熟后,仇崇艳就将安禄山教唆她的话以无意的方式说杨国忠听。说是前几天听到一个客人说漏了嘴,说哥舒翰与安禄山有不可告人的勾当,据说是双方约定,事成之后,平分天下等等字眼。大家都知道,哥舒翰是突厥人,也就是胡人,安禄山也是胡人。凭这一点,他们之间有勾结似乎有些道理。
    杨国忠一听,觉得大事不妙。哥舒翰镇守潼关,他若与安禄山有勾结,那么大唐就危翌,他杨国忠的荣华富贵就荡然无存了。这件事不管是真是假,都得防备一下。
    仇崇艳就教唆他去面圣,叫皇帝下一道圣旨令哥舒翰出城与叛军决战,如果哥舒翰跟安禄山没有勾结的话,他一定会领命出战,如果哥舒翰抗旨不尊,那么真的很难说了。
    杨国忠一听仇崇艳的分析,觉得有道理了。第二日一早就赶往大明宫将此事禀报给李隆基,就连李隆基也觉得有道理。下一道圣旨是吧,这个不难嘛。
    就这样,圣旨到了潼关,哥舒翰接旨了,但是并没有出城迎战。得了,这下落入人家的口实了。你哥舒翰竟敢抗命不出战,这证明你很有可能跟安禄山有勾结了。
    当然,哥舒翰并不知道这道圣旨竟然是一个陷阱,如果知道了也不难解决,派兵出战是吧,反正圣旨上又没明示派多少兵马出城,随便派几百人出城意思一下,完全可以交差了。
    可惜哥舒翰并没有这么做,他对大唐忠心耿耿,日月可见,不必遮遮掩掩的。
    探子回到京城,将哥舒翰抗旨不尊的消息禀报给了李隆基。哥舒翰真的抗旨不出战,与安禄山真的有勾结?李隆基心里开始动摇了。当然,哥舒翰毕竟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到底是不是真的跟敌人有勾结还很难说。
    第二日,李隆基再下了一道圣旨前往潼关,命哥舒翰率军出城与叛军出战。
    哥舒翰并不知道皇帝这是在试探自己的忠心,他以为李隆基发神经了,仍是抗命不出战。因为之前有过类似的情况发生过。李隆基自愈千古一帝,他就是喜欢在后方指手画脚,显示自己的武功才能。
    哥舒翰已经不听朕的命令了,李隆基很震惊。他又下了第三道圣旨,这是他最后的通牒。
    皇帝在后方频频的催促,哥舒翰无语了,他以为李隆基真的昏庸到极限,已经到了分不清形势的地步。他亲自写了一封信,将眼前的形势,和出城与敌军交战的利与弊详细的写到心里,希望李隆基能明白,乞求收回成命。
    但是,哥舒翰越是解释,越不出战,李隆基越是相信哥舒翰真的与安禄山有勾结了。一个固执的老人在后方疑神疑鬼,频频试探,一个觉得委屈不已,心里愤怒异常,就表现出消极的意味。可以说两人已经进了一个死胡同,完全没有想到这竟然是敌人的陷阱。
    这时候,李隆基已经认定了哥舒翰一定跟安禄山有勾结,他一边集结了更多的援兵,准备围剿哥舒翰可能的反叛,同时下了一道圣旨,若是再不出战,就提头来见朕
    历史上虽然改变了,但是哥舒翰还是没有改变被李隆基逼出城迎战的命运。
    这道圣旨已经下得死了,李隆基逼他上绝路,哥舒翰感到畏惧了,现在还能怎么样?
    李隆基很愤怒,哥舒翰感到很凄凉,而他们的敌人安禄山笑了,因为唐军要出城决战了。
    每天薄暮时分,潼关的烽火台就会点燃火炬。火光一直照映到三十里外,那里的烽火台见到潼关的火光,也会点燃火炬。
    这样,每三十里为一站,点点烽火从潼关一直延伸到长安。在夜色中,就像一条细长的火龙。
    ——这就是平安火。只要长安能看见远方烽火,就说明潼关安然无恙。从战争开始,平安火每天都传到长安,从无间断。
    但在六月九日,它忽然消失了。
    没有人知道怎么回事。远方的天空一片漆黑。
    李隆基站在楼台上,久久地望着东方。紫色的太阳已沉入大地,月亮旋风般升在天空,披挂着千万颗星辰。
    但是始终没有火光。
    李隆基感到冰一样的寒意。那是恐惧,石头般沉重的恐惧。哥舒翰出关五天,潼关忽然沉默不语,就像被大地吞噬了一般。
    他第一次模糊猜到了真相:就在此刻,他的大唐帝国正在崩溃之中,哥舒翰主动出战或许是一个错误。
    但过去几天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他还不知道。——但他很快就会知道。
    哥舒翰率领的十万大军出关后,大步挺进叛军伏击圈。他们被困在一个峡谷里,敌人从山上抛掷滚木巨石,唐军陷入混乱。哥舒翰硬撑着年迈的身体,拼命发起冲锋。无奈敌军太强大,他们就是无法突围。午后刮起了大风,安禄山的部队点燃了几十辆草车,阻塞峡谷的东出口。漫山遍野的浓烟,滚滚向唐军扑来,队伍开始互相冲撞,自相残杀。混乱一直持续到黄昏。最后,安禄山的骑兵绕到唐军背后,发起冲锋。于是,一切都结束了。
    ——峡谷里到处是面目模糊的死尸。十万的军队全部崩溃,只有八千人逃出战场。这就是整个战局的真相。
    ——敌军尾随而至,一举拿下潼关。阻挡他们几个月的铁门再也不存在了。这就是事情的真相。
    潼关沦陷了,长安彻底暴露在叛军的獠牙下,安禄山的部队即将向长安冲刺,大唐帝国要完了
    。。。。。。。。。。。。。。。。。。。。。。。。。。。。。。。。。
    大唐得道三百七二章大战背后(正文)
    '  '
三百七三章 崩溃
    天宝十载六月九日,潼关失守了。(疯狂看小说网:)
    一直在埋头苦心研究战车的刘得道是很快得知了这个消息,顿时大惊失色了。潼关失守的原因竟然是跟历史一样的巧合,哥舒翰奉命出城迎战,结果遭到叛军的埋伏,又被敌军骑兵的冲击,损失惨重。唐军主将哥舒翰下落不明。歼灭唐军主力后,安禄山趁机率大军猛攻潼关,很快就攻陷了潼关,据说叛军正快马加鞭,疾奔京城而来
    之前李隆基频频催促哥舒翰出战,刘得道并不知道,因为他本人不在朝堂,而且这战车研制已经到关键时刻,潼关战事又非常的紧急,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这几天他一直关在一间小黑屋里与成匠师几人在彻夜研究讨论,连老婆都顾不上了。要不是潼关失守,事关重大,刘得道可能还一直呆在屋里捣鼓那铁车呢。
    潼关真的失守了,大明宫中,李隆基到底会有什么反映,是不是像历史那样,仓皇逃窜呢?
    此时已经快到中午了,这早朝该散了。不过刘得道还是急忙穿上朝服,他进宫去面圣,劝他死守长安。长安是大唐的都城,防卫是最严密也是最坚固的,存粮又多。只要稳守得当,叛军是很难攻进来的。就看看李隆基有没有这个死守的决心了。
    刘得道急忙来到宣政大殿,发现各部文武百官还像往常一样来上朝呢,心里稍稍松口气。他直径到宫城门前,也都没看出任何不对的地方,仪仗队整整齐齐地列队站岗,甚至宫里面铜壶滴漏的声音都能听见。
    但是等到宫门一打开,里面可就全乱套了,只见宫女们大呼小叫,四下乱跑,刘得道急忙抓住几名宫女逼问:到底发生什么事?
    众宫女太监都说皇帝和贵妃娘娘都找不着了
    这一下子,局势可就乱了。刘得道立即想到李隆基还真是丢下长安百万臣民跑了,这老家伙真是害人不浅了,他心里了慌了,也赶紧往外跑。
    按照京师与潼关的路途,叛军只需三天就可杀到京城来了。皇帝都带头跑了,军心已涣散。再坚固的城墙,再多的存粮都是白搭。刘得道想到了自己家中那几位娇妻和美妾以及几个刚刚出生的儿女,绝对不能让她们受到伤害了。
    他想到了城里的达官贵人争着往外跑,城外的小老百姓可是争着往城里跑。为什么呀?趁乱抢金银财宝呀。把王公贵族的宅第打劫一番还不算,有的人竟骑着驴子登上皇帝的大殿,一点王法都没有了。长安城人心大乱了。
    让刘得道纳闷的是潼关失守,这消息唐玄宗是怎么知道的那么快,不到一个早上就逃得无影无踪了?
    在出宫门中,刘得道在慌乱的人群中居然看见了韩知秋,一问之下才知道李隆基为何逃跑了。
    原来李隆基是根据平安火知道的。平安火又是什么东西呢?平安火其实就是烽火,在古代是传递军事情报用的。自从安史之乱以后,从潼关到长安就设立了烽火台,每天晚上,潼关点一把火,长安这边就知道,今天平安无事了。
    当哥舒翰出城迎战后,李隆基无时不刻的在关注这烽火信号。就在六月九日这天傍晚,潼关已经失守了,没人点平安火了。
    唐玄宗李隆基翘首东望,再也看不到那熟悉的烟雾,这下子,他可真着急了又后悔了。难道潼关真的丢了?怎么办呢?他急忙着急几位亲信大臣商量对策。
    宰相杨国忠一听潼关失守,叛军很可能就在杀来长安的路途中,阵脚立即打乱他对着李隆基痛哭流涕,诉说:“这几年来,不断有人报告安禄山要谋反,可是陛下就是不信,结果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这可不是宰相的过错。”他一上来先把责任推给了玄宗。至于他自己先逼迫安禄山造反,再陷害哥舒翰出兵的事,全都一笔勾消了。
    可是,光推卸责任没有用,接下来朝廷该怎么做啊?韩知秋建议死守长安,等待全国各路兵马来驰援。不过杨国忠却持反对意见,他可不管他什么百万居民的身家性命了。安禄山与他的过节最深,安禄山要是杀进京师来,第一个不会放过的人就是杨某人。
    他倒是早就想好了。杨国忠说:陛下,事情到了这一步,还是暂时放弃长安,避一避风头吧。要往哪儿避呢?往蜀地走
    杨国忠为什么到蜀地呀?首先,蜀地是杨国忠的势力范围。杨国忠一直担任剑南节度使,蜀地算是他的老根据地了,便于控制。第二、蜀地安全。四川盆地四面环山,是一个**的地理单元,易守难攻;另外,剑南节度使也是玄宗时代的十大军区之一,有三万多士兵,保一方平安不成问题。
    第三、蜀地自古号称天府之国,比较富裕,能够养活一个流亡**,而且,自从安禄山起兵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杨国忠就派人在剑南增修城池,储备物资,打算实在不行的话就跑到这儿来避难。没想到现在不仅自己需要逃命,连皇帝也需要逃命了,那自己之前的储备就更有先见之明了
    杨国忠这个逃跑方案提出来,群臣是什么反应啊?除了韩知秋,大部分官员都唯唯诺诺,什么也说不出来。可是,就在这时候,有个低级官员说话了。他说:“请即日招募城中敢死之士及朝官各率家僮子弟出军防遏。”说话的是谁呢?监察御史,同时也是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大敌当前,高适以一介生,慨然提出全体动员,誓死守城,真是给天下读人增色
    逃跑还是守城,两种方案摆在唐玄宗前面了,唐玄宗会选择哪一个呀?要知道,守城可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换到三四十年前,也许唐玄宗还有这个劲头,但是这时已经是天宝十五载了,唐玄宗的精神也早已经颓唐下来,不是当年那个拼命三郎了。
    在家上亲信杨国忠的建议,所以,基本没用做什么思想斗争,李隆基就打定主意了,叛军兵锋太盛,死守很可能是死路一条,暂且先避一避风头也好啊
    怎么跑呢?为了保证安全,李隆基又听取了高力士的建议,先释放了一个烟雾弹,声称要御驾亲征,把宫廷的钥匙也都交给宦官边令诚保管,好像皇帝真的要出征迎敌一样。但是,就在做完这场秀之后,当天早朝一散,唐玄宗就悄悄地从日常生活的兴庆宫转移到了长安城北边的禁苑里。
    到了禁苑,可就是禁军驻扎的地盘了。晚上,李隆基命令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重赏禁军,挑选了九百匹战马待命。第二天,也就是天宝十载六月十一日凌晨,蒙蒙细雨之中,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姐妹,住在宫里的皇子、公主、妃嫔和皇孙,还有宰相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7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