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时代-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回来就回来了,有没有后悔过?他说,没有,在美国的日子,我从来没有家的感觉,总好像那就是一个旅途中的客栈,那里发生的许多事情,与我无关。为了应付回国初期时想象不到的艰难,美国那边没敢买房子。当时回国创业的资本,也许就够开出三个月职工工资的钱,可谓上顿吃了,下顿还不知有否?但最不知所措的日子终究都熬过来了。现在公司还在扩建,因为属于高科技领域,相当一部分主管层的位置,他都雇用海归人,可他给的条件是‘工资是美国的一半,工作量比美国多一倍,但是,给你主人翁的感觉,实际生活水准,绝对不会低于美国。’他说:“因为有前途,具挑战,特别是能够享受一种海外多年已经遗忘的精神生活。海外回来的人进入公司的,几乎没有人离开,即使离开公司,也不愿意再放弃中国。请不要误解回来的人都成功,因为成功是种感觉,不能单从钱上来衡量。在美国,我是研究所里的博士,工作稳定,工资不差,生活中上等,但是,我完全找不到感觉。”
其实生活在国外,虽然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很多时候已经没有挑战和社会的参与感。你似乎可以一眼看到老,付一个25年的房屋的按揭,养一个家,开一辆车,老了再养一只狗,游离在主流社会之外,和自己成长起来的那个环境脱节,不能参与创造中国人的历史和亲眼目睹中国的巨变,对一个出生在中国的人来说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理由之八是把两种文化中的劣势转换成优势
很多人出国以后,一下子处在一种异国他乡的文化和环境之中,在国内一二十年的各方面积累完全断掉了,完全从头来过,当然日子过得非常压抑。随着中国和国外交往的日益增多,最好的方式是把两种文化中劣势转化为优势,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突围,创造出能驾驭两种文化的能力和水平。
我熟悉的一位海归制片人、影视导演子繁,是美国时代传媒公司董事长,也是中国侨联青年委员会副理事长,曾创建美洲东方卫星电视台、并任台长,中国卫星电视节目向北美洲传送、播出实施人,美国大芝加哥地区庆祝香港回归大型活动、万人大游行总指挥;中美首部合拍大型电视连续剧《新大陆》总制片人、导演。他现在回国创业,但家又在美国,属于中间地带的海归人,为什么呢?他说:“业务需要我在中国与美国之间穿梭,无论飞机飞美国,还是飞往中国,我都有回家的感觉,美国太太子女的家和中国父母亲人的家,都无法割舍。”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能穿梭于两种文化之间,促进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这比只呆在任何一边都更有效。谈到两种文化转劣势为优势,他的感触很多,因为在海外也一直没有离开中国文化的传播,做过电视台的记者、主编、导演、美国华人新闻协会创始人,回到国内,由从事中美文化的交流,现在又在筹备全球华人春节联欢晚会,充分发挥了跨地区,跨文化的优势。
全球最大的海归国海归生活状态的七大类型
海归目前的服务和生活状态有很多种,我简单归纳一下,可以大致分为七种:
回归型
这是海归目前回归的主要形式。大批的留学人员,在完成学业、进修、实习,甚至短期工作后,纷纷回到国内,参与到中国百业兴旺的大潮中来。相当大一批海归,特别是近年来出国留学人员,往往在国内都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出国的目的就是为了专业进修和提高,然后回国再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服务祖国。
创业型
这是目前回来最多,最被人瞩目的海归生存方式。他们是90年代以来,特别是一批在新经济和互联网热潮开始回来的人,包括后续源源不断地受到中国崛起吸引而回来的海归。中国人在海外成功创业的精神终于又回到了神州大地上。这批回国创业的海归,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赶上了一个重新崇尚创新创业的时代,他们的努力受到了欢迎,他们中间有不少人获得了成功。
海派型
由海外跨国公司或海外机构派遣回国,担任驻华机构代表或中高层管理人员。这种类型一般是那种在国外留学多年,有的甚至出国留学前在国内也工作过,学工商管理较多,毕业后又在跨国公司总部或其他知名跨国机构工作过,在国外社会关系和人脉网络较好,在业界有一定业绩的留学人员,能独挡一面,其回国的待遇往往也是比较好的。
哑铃型
很多海归,特别是在科教界,很多在国外有工作,甚至有研究室,但经常和国内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联系,定期回国担任客座教授或做交流,有的在国内也建立或参与了实验室基地,与国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便于及时跟踪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并有利于开展国际合作,而且相当部分在国外也有企业,这就是所谓“哑铃型”的,内外结合,可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研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
太空型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与国外接轨的加快,现代交通工具的发达,越来越多批海归成为了太空型。所谓太空型,就是空中飞人,经常跨越大洋之间,生意洽谈有时就在机场候机室或在商务舱中进行。这批海归流动性很强,联系也很广,往往在业务上跨越东西方,或是一家两国,在大洋两岸穿梭,成为中国国际化的先头部队。据报道,2004年,中美航空协定为了适应两国人员和贸易交往的增长,决定将每周往返两国的50多班航班增加到200多班。
扎根型
这是目前定居在国外的很大的一批人。由于学习、工作、事业、家庭和子女等多种原因,留学完了之后留在国外留学人员,有的还入了其他国籍,也可以说他们很多人把根扎在了国外。这批人不在少数,有不少是高科技的高经尖人才,差不多每个人和国内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国在海外的一个很好的人才储备和智力及信息资源。这些人不少往往也在自己的岗位上用不同的方式和国内保持联系或进行业务往来,或参加当地的华人团体,关心祖国,乐于为祖国的发展献计献策。
归根型
这主要是一批较早出国的留学人员,在国外拼搏多年,已经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有的已经衣食无忧,也有的子女也大学毕业,还有的可能已接近退休。但他们在中国生活了半辈子,对国内有很深的感情,很多还有不少的亲属和社会联系。有的人在海外有一定的积蓄后愿意回到国内生活,也有愿意回国发挥余热的。随着改革开放早期出国人员中年龄较大的一批在今后10年内达到退休年龄,这部分人群会逐渐增大。
政策鼓励,空间广阔
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创新的加快和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领域。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政策措施,吸引了大批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促进了中国经济、科技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充分开发海外留学人才资源,鼓励在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为祖国服务,国务院有关部门于2001年5月14日出台了《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若干意见》。该意见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自己的专业和专业团体的优势,通过在国内兼职,接受委托在国内外开展合作研究,回国讲学、进行学术技术交流,在国内创办企业,从事考察咨询活动,开展中介服务等形式,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而开展的各种活动。
全球最大的海归国四大城市海归争夺战:北京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外学人选择归国创业,“海归”成了中国各大城市的争抢的对象,其中,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四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正各展所长,上演“海归”争夺赛。为了打赢这场人才大战,四大城市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这场人才大战中,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很多地方都称自己哪里是海外学人归国创业的首选之地,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均有类似的宣传言论。那么,究竟哪里才是海归创业的分布首选之地呢?对此,《中国留学生创业》杂志曾做过精彩报道。
北京——首都优势魅力无穷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又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着大批的包括留学人员在内的各类人才来此发展创业。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北京市政府还提出了“实施人才战略,建立人才之都”的发展战略目标。除此之外,北京各个层面的发展环境或服务体系也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创业的空间和土壤。
北京市人事局副局长黄强指出,北京市吸引海归派创业有五大优惠政策:一、留学人员可采取技术资金入股、创办企业、开展学术交流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兼职任职等多样形式,并可凭中国护照直接注册登记企业;二、海归人员户籍管理来去自由;三、海归人员的创业收入在纳税后,可全部购买外汇或汇出国外;四、海归人员在子女入学、购房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五、市政府还设立创业奖项和专项资金,提供海归人员申请。
北京市留学人员服务中心主任赵峰说,早些时候市委市政府就提出实施“首都人才战略”的目标,经过对北京各类人才的整体状况调查后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的评价,那就是北京是不是人才(包括归国发展的留学人员)发展的首选之地?结果是肯定的。除了首都的特殊地理优势外,北京固有的人才总量也是高于全国平均数量的,不仅是人员的数量,人员的质量也是全国最高的,比如中国的两院院士一半以上都在北京,这就在某种程度上为搞科研的人员提供了有利的土壤,特别是一些高精尖项目的研究工作。其次,北京申办奥运的成功和去年提出的北京要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这对带动北京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市场需求。再次就是北京为吸引国内外的人才制订的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同时,赵峰也承认,北京发展环境从总体看来是好的,但在一些具体的措施上、环境上和上海、广州是有一定差距的。目前北京已提出要改善首都发展的环境,这种不足或差距也在进一步完善。留学生选择归国创业之地是站在国外看国内,他们所考虑的是这个区域的发展环境从长远看是否有利于企业或个人的发展,而北京作为首都,也是全国的信息核心城市,中央部委云集于此,在与国内市场的结合、争取项目和资金上相对要容易一些,也便于自己的技术、项目向全国扩展,从这一点上看只有北京才有这样的条件,很多留学生选择北京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另据介绍,北京吸引留学人员的原因还有就业机会和就业空间,全国的重点科研院所和重点三资企业大都在北京,这为留学人员施展才华和抱负提供了有利条件。据赵峰透露,在中关村创办企业的留学人员在上缴利税后,所得利润可以全部带出境外,这在全国来说也是唯一的政策。他说,目前北京在引进人才战略中实行的是不限定政策,也就是说只要是人才,就可以来北京发展,没有数量上的限制。目前北京已有留学回国人员近4万人,创办企业近3000家。由于拥有众多的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创业环境,北京已成为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工作的首选地。
全球最大的海归国四大城市海归争夺战:中关村现象
在中关村科技园区1。2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平均每百家中就有15家是由归国留学生办的。北京晚报曾报道据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提供的信息,海外留学人员入驻中关村科技园区创业仍旧保持高潮,目前园区留学生企业多达1800多家,企业注册资金总额累计已达19亿元,吸引项目研发合作资金数百亿元,吸引和凝聚了4万多高科技人才,年收入达到312亿元。
据统计,从2000年1月至2003年7月,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留学人员创业服务总部已累计接待来访留学人员16500多人次,其中10人以上的访问团组就有59个,平均每个工作日有20人来访,有2户留学生企业注册成立。目前园区留学人员企业已有1838家,占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15%,比1999年的251户增长7倍多;园区从业留学人员近5000人。
在这些归国留学生中,38%是博士,45%是硕士,57%的人拥有个人的科技成果,44%的科技成果获得专利。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高素质的人才,这几年在中关村的留学生企业中诞生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和产品。留加博士李德磊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方舟”系列CPU芯片,标志着中国自主知识产权CPU的产品化。陈榕等5位清华留学人员研制的“和欣”计算机操作系统,向世界级的软件巨头发起了挑战。程京博士带领的生物芯片研发团队所做的缩微芯片为世界首创,被选入1998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留欧博士韩征和、刘庆创办的英纳超导公司的铋系生产线,使中国骄傲地跻身于世界少数几个具有高温超导产业化的国家之一。留加博士郦亮创建的赫立讯公司,致力于中国无线网络模块及网络应用软件的研发,成为中国在国际著名的电信工程协会标准委员会的惟一投票成员。也正是因为这种人才资源的不断聚集,美国《时代周刊》才会将中关村评价为21世纪新的8个文化胜地之一,称中关村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摇篮。
2004年中关村园区的整体经济仍然保持了良好的态势。1至8月,园区实现增加值333。4亿元,同比增长12。9%;实现总收入1496。6亿元,同比增长12。6%;上缴税金67。7亿元,同比增长16。5%;出口创汇13。9亿美元,同比增长28。5%。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702家,比去年同期增加566家。从有关留学人员创业园里的海归的状况分析可以看出,从发达国家回国的高学历的留学人员占海归创业的主流。
据2000年初对13个留学人员创业园提交的资料进行统计,在上述留学人员创业园创业的留学人员有如下特点:
留学国家:有效样本551人中,留学美国的占40。1%;留学日本的占22。5%;留学澳大利亚的占5。8%;留学德国的占5。3%;留学加拿大的占4。0%;留学法国的占3。8%;留学英国的占1。8%;其他或未确定占16。7%。所学学科:有效样本467人中,学习工科专业的占52。5%;学习理科专业的占35。1%;学习文科专业的占12。4%。学历结构:有效样本541人中,有博士学位的占33。8%;有硕士学位的占44。7%;有硕士以下学位的占20。7%;其他及未确定0。6%。回国定居比例:有效样本551人中,已经回国定居的占44。3%。
而通过中关村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的调查发现,高学历、高素质、国际化背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为“海归”群体最引人注目的特征。
此次调查专门设计了针对创业者即企业法人代表的问题。调查显示,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创业的留学人员,平均年龄为38岁,其中40岁以上者所占比例最大,达到58。01%;其次是35至40岁,占29。8%。这与国内一些“休学创业者”的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