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时代-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内各方面应作好学成回国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安置,以有利于他们回国发展,尤为重要。在这个意义上说,留学人员之回归,根源主要不在国外,而在国内。
全球最大的海归国海归一词的起源
▲“海归”一词目前似乎比“留学生”更热,从“出国热”到“海归潮”,除了怀家念国的天然情结,其背后其实更有着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增强后所带来的国际地位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个人发展空间。对于正处于快速发展关键期的中国而言,海归潮恰逢其时。
▲从“人”的回归到“才”的回归,既是政策嬗变的结果,也是思想观念的解放。从世界范围而言,人才国际化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在这种大趋势下,中国以其种种综合优势,迎来“人才回流”时代,正成为全球最大的海归国;同时也有望挑战全球范围的人才〃推一拉模式,在国际人才大战中成为赢家。
▲留学生回国的八大理由:家国情结;有政策保障;发展空间大;国内机会多;生活的品质有很大改善;回到一个巨变的社会;找到感觉;把两种文化中的劣势转换成优势。
▲海归精英的国内分布,除了天然的母校情结外,大多数海归集中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这种分布虽然不太尽人意,但符合目前中国的经济文化生态。海归潮会纵深流向珠三角,长三角,东南沿海和东三省,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回国留学人员“孔雀西北飞”参与西部和内地大开发。
▲在国际景气低迷、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落差下,近年中国海外留学生纷纷返国创业。从九○年代中期引进网络至今,这批数十万计被称为“海归派”的留学归国人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各领风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起飞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成为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器。
海归一词的起源
我第一次听到海归这个词,还是1999年在凤凰卫视台的一个访谈节目上。当时主持人采访我时提起了海归这个词,说海归就是海外归来的意思。我当时就觉得这个词很形象,很有意思。
2002年,在人民网总结“五年成就‘100词’”专栏中,我又发现海归一词已有了一种全面的解释。人民网这样为海归释义:海归是相对在国内学习、工作的本土人才而言的,指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留学归国人员。近几年,海归这一词日益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词汇。
海归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在外留学人员又掀起了新的一轮回国浪潮。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于: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连续几年保持7%的增长率。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的背景下,人们对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形势普遍持乐观的态度。而且,目前中国政治稳定,法制逐渐完备,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再加上13亿人口的市场,这对全世界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国际企业纷纷进军中国市场,而拥有西方的先进技术、西方的风险投资、西方先进的商战理念、丰富的中西沟通经验和人际关系资源的中国海外留学人员自然而然地成为开路先锋。
毫无疑问,“海归”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也带来了市场和观念。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他们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人民网甚至断言:“海归人士绝大多数都是中华民族的精英。”国内不久前曾举行过一次“新时期留学使命与发展机遇”研讨会上,在会上,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留学运动波澜壮阔、蔚为壮观。留学生给中国带来了更加理性与开放的心态,成为推动中国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加速了中国融入国际文明的脚步。
海归浪抬头,海归潮拍岸
当中国人开始用形象的语言把“海外归来一族”比喻成“海归”时,更预示了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与20年乃至10年前的留洋潮相比,今天的海归潮作为事物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中国带来了远远超出当年付出的巨大收益。中国重新开放国门25载,在整整一代人靠聪敏和毅力完成了知识和财富的积累之后,中国终于在“海归派”的集体回归中得到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喜人收获。
海外人士回归,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可以说是所有的发展中社会完成脱胎换骨,实现自身飞跃的必经之路。在以现代欧美先进社会为目的地的全球性留洋大潮中,有流出,就会有回归。流出的是人才毛坯,回归的是成型的专业人士。虽然其中难免成本损耗,但社会的得失对比,一目了然。
今天,“海归”已成为中国的时尚话题。作为成功人士的社会集合,“海归”全面登陆,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有力渗透。他们或独立创业,引领时代潮流;或稳居外企名企的高层管理职位,尽享“金领”名利;或进入政府机构,成为新一代领导集体的选拨对象。在市场全面主导社会,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拥有更开阔国际视野和更丰富人生经验的“海归”,毫无疑问获得了面向时代和未来的优势。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他们十余年来拼搏海外的人生回报。
全球最大的海归国海归浪抬头,海归潮拍岸
当中国人开始用形象的语言把“海外归来一族”比喻成“海归”时,更预示了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与20年乃至10年前的留洋潮相比,今天的海归潮作为事物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中国带来了远远超出当年付出的巨大收益。中国重新开放国门25载,在整整一代人靠聪敏和毅力完成了知识和财富的积累之后,中国终于在“海归派”的集体回归中得到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喜人收获。
海外人士回归,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可以说是所有的发展中社会完成脱胎换骨,实现自身飞跃的必经之路。在以现代欧美先进社会为目的地的全球性留洋大潮中,有流出,就会有回归。流出的是人才毛坯,回归的是成型的专业人士。虽然其中难免成本损耗,但社会的得失对比,一目了然。
今天,“海归”已成为中国的时尚话题。作为成功人士的社会集合,“海归”全面登陆,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有力渗透。他们或独立创业,引领时代潮流;或稳居外企名企的高层管理职位,尽享“金领”名利;或进入政府机构,成为新一代领导集体的选拨对象。在市场全面主导社会,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拥有更开阔国际视野和更丰富人生经验的“海归”,毫无疑问获得了面向时代和未来的优势。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他们十余年来拼搏海外的人生回报。
全球最大的海归国“海龟派”
当然,如今的“海归派”之所以被描述为“海龟派”,也表露了他们不同于以往的新群体特征。首先,所谓“海龟”者,永远是机会寻找者。当年出国留学与如今回国发展,追求的都是新的时代机遇。“海龟派”是流动变易的群体闻风而动,顺应潮流方向,是他们共有的能力。其次,所谓“海龟”者,既上得了岸,也下得了海,进退自如,择地而栖是他们共同的特性。在现实中,大部分“海龟派”选择了海外安家、国内赚钱这样的双轨道路,成为跨越东西方的太空人。
与过去相比,新一代海归人士有闯劲、有干劲,豪爽而富朝气,但同时也更为现实和圆滑。从广义上理解,并不是所有的“海归”都代表着成功,但从狭义来观察,在大多数社会成员尚未拥有更多人生机遇的时候,“海龟派”已为自己准备了多重选择的可能。他们的成功就是他们的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黄平是一个专门研究全球人才流动的社会学家,他本人也是曾经留学英国的海归派人士,他认为,虽然总的来说,中国还是处在人才往外流的阶段,但这些年有一个变化,学成的中国留学生要面对欧美人才市场饱和程度和就业机会的问题,已经就业多年的,则要面对职业晋升艰难的问题,而恰好这个时候,中国经济又开始出现了一个至少发展势头还不错的情况,机会也比较多,第一个真正的回流浪潮其实是1997年香港回归,97年以后连续两、三年,大概有几千名大陆留学生从欧美到香港就业,补上了97年前许多香港专业人士移民国外留下的职位空缺;第二个浪潮才是最近这三、四年,这次是回大陆创业或工作,包括举家回国定居的和仍然一家两国的,虽然回流者与滞留不归者相比还是少数,但其规模是198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每一年回国的都有几千人,甚至上万人。
2001年9月19日,我在参加世界华商大会时曾亲耳聆听朱镕基总理在第6届世界华商大会上深情地呼唤海外学子回到国内来发展,他说:“请你们回来吧!你们回国后将有广大的发展空间。”2002年3月5日,朱镕基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一次强调“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目前西方一些国家经济不景气,而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内创业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有大的改善。相信广大海外留学人员会抓住这个机遇,既实现报效祖国的夙愿,又可以在自己的一生的发展中写下色彩缤纷的一页。读报感慨之余,我衷心盼望成千上万的海归们在祖国大地上大显身手,参与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大浪潮,使中华民族更加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全球最大的海归国海外学子回国的八大理由(1)
理由之一是家国情结。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中爱国爱家的情怀一直是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最为推崇的美德之一。不论是“月是故乡明”的诗人雅唱,还是“衣锦还乡”的俗语,都不约而同地反映了中国人浓厚的家国情结。对于绝大多数游学异国他乡的中国海外留学人员来说,因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他们比在国内时更加爱国。这种感受几乎是所有有过留学经历的人的共同感受。
搜狐网曾报道招商局国际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李一说:“我有写日记的习惯,其中两三年下来,回看自己记录的内容,怎么突然变成了流水帐。一个刚刚进入中年的人,如果能预料到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生活形式,已经开始重复每天的作息内容,连生命尽头都可以看到的话,难道不是一种悲哀?我相信,一个充满追求和靠实力做事的人,无论在世界各地,都会是强者,尽管美国的事业给我成就,然而,回到故土,给我的是一份强烈的参与感!”
当初与田溯宁、丁健一起创建亚信的刘亚东说:“当初回国,就是想找回那份亲切的感觉,在美国无论生活多少年,总觉得自己与周围无搭。然而,一回来,所有人与你的对话,即使听著门口大妈的故事,出租司机的闲聊,都觉得与己有关,那种千丝万缕的融入真实感,唯有踏上故土才会具有。”
为在北京重逢一位研究员,他90年代初回国,走进中国边远地区服务。“举家返回的重要因素,就是想回家,从没有想过回来值得与否,对与错,回来就回来了。十年过去了,大家说你回来对了,我也说对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我觉得中国充满朝气,有做不完的事情等著你来应付,与祖国同步,我感到有希望。”为与许多所谓海归成功人士的交谈,没有人谈到自己享受的待遇和条件,而是畅谈发自内心的使命感,认同感以及对今天和未来的憧憬,仿佛他们在用心追赶一个变化中的时代,用手抓住转瞬即逝的命运。
不少留学生包括定居在海外的人士都曾经这样说过:无论你事业多么成功,但你总感觉到你自己是一个外人,与当地的主流社会格格不入;这不仅仅是因为肤色,更是因为从潜意识中的文化基因到日常生活中细枝末节。美国人不知道金庸,很多中国人也不会对橄榄球感兴趣。在中国,如果你问:“栾平是谁?”外国人一定不知所云,而大部分从样板戏时代过来的中国人都会会心一笑,很自然地联想起《智取威虎山》里那个小炉匠和他结结巴巴的丑态。可是美国文化里“小炉匠”一类的人物,我们也肯定不知道,即使在美国呆了近20年、美国口音也模仿得惟妙惟肖,可是对电梯里的笑话还是一脸茫然。正是这种文化层面的深层尴尬,让海外学子在国外总有一种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感觉,虽然很多人工作在跨国公司、住在富人区、孩子就读于名牌学校。
1987年自费到日本、1993年来到硅谷的马劲,十余年的奋斗使他从高级技术人员成为世界五百强ROHM公司的美国副总裁。但是,“成为高管、从事人事管理后,那种文化的差异将会令你非常痛苦,你是在电梯间开不出玩笑的黄种人,你只有指望你的下一代才能融进主流社会”,正是有感于此,他决定回国创业。2001年7月15日,他回到上海创办思略微电子公司。马劲说:“我看到了我在硅谷的职业瓶颈,只有在硅谷工作十多年的人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事业在中国。我想我们到了这样的时刻了。”
俞孔坚,曾任哈佛大学教授,回国后受聘北大教授,北京大学专门为他的城市景观设计创办了研究中心,他自己在中关村创业园创立了“土人景观”设计公司。已进入不惑之年的俞孔坚讲述了一个“一包乡土”的故事:1995年,当他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研究生毕业、拿到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的时候,母亲从家乡村前的风水林里,取来一勺泥土,精心用红纸包好,亲自交到儿子手里,告诉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带上故乡的泥土。
于是,俞孔坚多年来身边一直带着这包“乡土”——在北京,在美国,到欧洲考察时也带着它,他从此称自己为“土人”。1997年,“土人”回国了,依然带着这包乡土,带着母亲的期望,带着一流的科研技术,回国致力于发展中国的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事业。
“故乡情结”不仅是促成他回国的重要原因,也是他城市设计理念的灵感和源泉。俞孔坚的城市规划、区域景观、居住舍区、旅游风景力求充分体现“天地——人——神”的和谐,把握自然、历史、文化和人类的和谐,创建现代化的生态城市、生态景观。
回到中国的俞孔坚感到如鱼得水,他说,没有一个外国人会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他更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他能够将先进的设计手段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审美结合起来,让作品更加人性化、自然化。俞孔坚这样定义“土人”的理念:土人即乡土人、土人即民族。他将艾青的诗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为什么眼中包含热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理由之二是有政策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扩大,国家和普通百姓对海外留学人员,无论是政策上还是感情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支持与理解。六四风波之后,很多留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滞留国外不归,很多人还取得了所在国家的永久居留权,因此,国内很多人对此非常不满,很多留学生也对回国产生忧虑与担心,有的更担心回去了再也出不来。当此之时,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的江泽民及时在一次接见了留学回国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