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 >

第114章

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第114章

小说: 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写的历史著述中;坚持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是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很显然;这一说法;是把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来作为划分民族的理论依据的。
此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期产生的伊斯兰文化复兴运动。领导这一运动的是穆斯林民族主义启蒙思想家、社会活动家赛义德。阿赫迈德汗(1817-1898)。为了使广大穆斯林摆脱落后状态;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阿赫迈德汗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成立了三个文化教育团体:即1864年成立的翻译学会;1870年创建穆斯林教育促进会;1877年开办英国—东方伊斯兰学院(1920年改称阿利加尔穆斯林大学)。通过这些文化团体和教育组织;向印度穆斯林介绍和引进了西方科技知识和文化教育;旨在于振兴伊斯兰文化。与此同时;他以阿利加尔为中心;广泛开展了穆斯林社会活动。
1888年;他在一次演说中说:〃倘若有朝一日;英国人离开了印度;谁将是印度的统治者呢?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有可能让穆斯林和印度教徒这两个民族坐在一起;平等地掌权呢?这当然不可能;其中一个必定会欺压另一个;那种期望两者都能平起平坐的想法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信的。〃其理由是;穆斯林在印度是占少数;而就经济地位和文化发展水平而言不及印度教徒;印度教徒占多数。因此;一旦英国退出印度后;印度教徒势必占统治地位;而少数派穆斯林会处于被统治地位。
阿赫迈德汗提出的〃两个民族〃的理论;后来被另一位穆斯林哲学家、思想家和诗人穆罕默德。伊克巴尔(1877—1938)所发展。伊克巴尔的主要贡献是;提出在将来要成立一个以穆斯林为主的国家。1930年12月;在阿拉哈巴德举行的穆斯林联盟(1906年成立)年会上;他以会议主席身份;发表了一次重要演说。在这次演说中;他阐述了这样一些基本观点:一、将来大英帝国留下的这笔政治遗产的处置权;应属于印度自身的各组成部分。二、穆斯林联盟最终的目标是:在印度的西北部(旁遮普、西北边省、信德和俾路支斯坦)和东北部穆斯林居民占多数的组合成一个单独的国家。不过;伊克巴尔并没有提出未来这个新国家的国名叫巴基斯坦。他只是给广大穆斯林指明了新的前景;并为他们的信仰提出了理论基础。
至于巴基斯坦这一名称;是在1933年由一个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的印度穆斯林青年拉赫马特。阿里创造出来的。但是;把这一理论付诸实践;为巴基斯坦而战;则是穆罕默德。阿里。真纳(1876—1948)的贡献。
1940年3月22日;穆斯林联盟在拉合尔召开年会时;真纳在一次即兴发言中说:〃印度存在的问题不是教派之间的问题;而显然是具有国际性质的问题;也只能按此来解决。〃〃唯一的出路就是将印度划分为自治的民族国家;让两大民族各有其自己的祖国。〃第二天;3月23日;大会根据真纳的发言;通过了后来所称的《拉合尔决议》;也称《巴基斯坦决议》。
1943年;真纳针对国大党和甘地在1942年8月提出的要求英国〃退出印度〃运动的口号;提出了〃分治和退出〃的要求。1944年9月;真纳和甘地两人就印度前途问题;在孟买举行秘密通信会谈时;真纳重申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是两个民族的理论。他坚持认为;〃拥有1亿穆斯林人口的这个民族;具有自己的特点:文化与文明、语言与文字、艺术和建筑、历史和传统;无论根据什么国际法;我们都是一个民族。〃
1946年8月16日;穆斯林联盟提出〃直接行动日〃的政治口号。1947年6月3日;英国公布了《蒙巴顿方案》。根据这一方案;按照居民宗教信仰把英属印度分为印巴两个自治领。这样;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终于获得了独立。真纳就任首任总督。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公布了第一部新宪法;并宣布成立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取消总督;改称总统。
那么;巴基斯坦这一名称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至今并无定说。
众所周知;巴基斯坦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其国名巴基斯坦一词;从字义上看;起源于波斯文〃巴克〃(Pak);即〃清真〃或〃圣洁〃的意思;〃斯坦〃(Stam)则是指国家或地域;两词连结起来;就是〃清真之国〃或〃圣洁的国土〃。
然而;按照这一国名最早设计者拉赫马特。阿里在其《机不可失》一书中的阐述是;巴基斯坦(Pakistan)这个英文字母;是指其所包含的地域;其每个字母都代表着印巴分治前;英属印度境内穆斯林居民占多数的地区。
即〃P〃字头代表Punjab(旁遮普):〃A〃代表西北地区的Afahania(阿富汗尼亚):〃K〃代表(Kashmir(克什米尔):〃I〃代表Sind(信德);一说Ira…nia(伊朗尼亚):〃斯坦〃代表Baluchistan(俾路支斯坦)。
还有一说;巴基斯坦国名不是指具体地域;而是指其国境内住的几个不同民族:即旁遮普民族、阿富汗民族、克什米尔民族、信德民族和俾路支民族。真可谓;孰是孰非;各说不一。
(袁传伟)
斯里兰卡为何称〃师(狮)子国〃?
斯里兰卡是亚洲南部印度洋中一个美丽的岛国;旧名锡兰;我国古籍则称其为〃师子国〃。〃师〃;古〃狮〃字;故师子国亦即狮子国。
师子国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东晋僧人法显所撰《佛国记》(又名《法显传》)一书。法显曾于公元399年从长安出发西行;前往印度寻求佛教戒律;后从海路返归;首尾计15年之久。回国途中经师子国;在那里住了2年;《佛国记》是法显归国后所写的一部游记;其中第四部分即题为〃师子国记游〃。
法显说;从印度多摩梨帝国海口(今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西南的坦姆拉克)出发;沿西南方向航行;在海上经过14个昼夜;便到了师子国。该国首都城北有座高40丈的大塔;塔边则是著名的无畏山大寺庙;内可容纳僧人5000。经后人考证;法显所说的师子国即今日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为何古称师子国呢?法显当时没有作出解释;后来、唐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记》一书中记载了印度的一个广为人知的传说;就师子国的来由做了说明。据该传说;古代南印度有一位国王;将女聘于邻国;吉日送归。
途中遇一狮子;侍卫们惊慌逃窜;丢下公主留在轿中。公主自思必死无疑。
这只狮子是狮王。狮王没有吃掉公主;却把公主衔负而去;进入深山;居处幽谷;捕野鹿采野果供奉公主。历经一些岁月;公主生了一男一女;其形貌同人;性种如畜。男孩子渐渐长大;力大无比;可与猛兽相匹敌。快到成年时;智慧逐渐开化。便问母亲:〃为何我父是狮子;母是人?人狮不同类;何能成配偶?〃公主告之缘由。儿子认为人畜殊途;尽快分离为好。于是乘狮王出游外地之机;他肩挑母、妹;走出深山。但是;公主的父亲已死;因宗祀灭绝;国主易人;母子三人只好隐匿出身;投寄人家。邻人问及来自何国;公主解释说;自己原是本国人;流离到异城;今携子女返故里。人们同情她;资助她。然而;狮王返山后发现母子三个不见;便追寻而来。它往来村邑;咆哮震吼;残害生灵;众莫能伏。国王悬以重赏;招募勇士擒执狮子;以除国患。狮王之子抱着为民除害之决心;前往应募。当他来到狮王面前时;狮王识其子而驯伏。此子用刀刺入狮王腹中;狮王含苦而死。国王得知此事之后;说道:〃除民之害;其功大矣;断父之命;其心逆矣。〃吩咐〃重赏以酬其功;远放以诛其逆〃。人们准备了两条大船;公主的子女各乘其一;随波飘荡。狮王之子渡海到了一个盛产珍玉的宝岛。后来;又有商人们来此岛上。他杀死商人;留其子女。随着人口的繁衍;众人立君王;造都邑;在岛上建立了国家。玄奘记述到这里时说道;该国〃以其先祖擒执狮子;因举元功而为国号〃;故称师子国;或执师子国。
《新唐书》的解释则与上述传说完全不同。该书西域传记载;师子国在西南海中;多奇宝;由于能驯养师子;因而便以师子之名作为国名。《通典》中也说;师子国是天竺(印度)旁边的国家;在西海之中;多出奇宝;因为该国〃能驯养神师子;遂以为名〃。
今人提出一种解释;认为师子国的国名源于僧伽罗这一人名。关于僧伽罗其人;见于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叙述的另一传说:僧伽罗原是印度赡部洲一个大商人的儿子;因其父年迈;他便代理家务;与500个商人一道出海贸易;来到一个宝岛。该岛建有一座大铁城;城内居住着五百罗刹女(魔女)。
她们每当有商人来至该岛时;便变作美女;将其诱入铁城中;随后置之铁牢;慢慢取而食之。像往常一样;起初僧伽罗等也被这些〃美女〃迎入城中;配
作夫君。历时一年。罗刹女故技重演;正欲将这些商人们幽之铁牢时;僧伽罗晚上被恶梦惊醒;从而发现铁牢的秘密。他祈求天马的帮助;抓住天马的毛鬣越过大海;返回赡部洲。但罗刹女王也随之而至;诈称自己是某国公主;为僧伽罗所娶又被他遗弃。事情闹到国王那里。国王为罗刹女王的美色所动;纳其为妃;竟至被害。于是。国人拥立僧伽罗为王。僧伽罗即位后;改革前朝弊政;表彰忠良之士;并下令整兵备甲;渡海出征。僧伽罗身先士卒;诸将士大显武威;杀得罗刹女或逃隐孤岛;或葬身洪流。于是;毁铁城;破铁牢;救出众商人;并获得许多珠宝。又招募庶民迁居宝岛;修筑城邑;立国建都。该国〃因以王名而为国号〃;称僧伽罗国。但玄奘所称之僧伽罗一语;是印度梵文的音译;意译则是狮子。所以;〃师子国〃国名是不源于其先人执擒狮子;而是源于立国之王的王名。
有人又作另一种解释;认为师子国的国名中源于僧伽罗一词;但僧伽罗不是开国君主的名字;实际上指的是今斯里兰卡岛上的某个地方。《佛国记》说;佛祖释迦牟尼曾经来过这里;并在一座山顶上留下了他的神足的足迹。
有的人据此认为僧伽罗即指今斯里兰卡南部的亚当峰;因为《诸蕃志》曾谈道;在亚当峰顶〃有巨人迹;长七尺余〃。但有的人认为;佛迹当在海边磐石上;因而僧伽罗非指亚当峰;应是栋德拉岬。该岬位于岛屿的最高端;今仅存一渔村。
总之;关于斯里兰卡之古称〃师子国〃国名之由来;有文献记载;有神话传说;还有考古印证;但至今仍未获圆满解决。
(余康)
〃扶桑〃究竟是日本还是墨西哥?
公元499年;一位法名慧深的僧人云游扶桑国后回到中国;叙述了扶桑国的物产、刑法、习俗、建筑、文字等方面的闻见和情形。这段叙述见之于《梁书。诸夷传》中;是我国正史材料中有关扶桑的唯一记载。从1752年法国汉学家德经撰文论证扶桑国就是墨西哥一带;国外汉学界对这一问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几百年来;法、德、俄、英、意、荷、美、日、印度等各国学者纷纷著文探讨;各抒己见;其中较有影响的当推美国历史学家维宁长达800页的《无名的哥伦布》一书。从19世纪末开始;我国不少学者;如章太炎、陈汉章、陈志良、朱谦之、汤用彤、邓拓、罗荣渠等人也加入了有关扶桑国问题的讨论。概括而言;这一系列讨论主要分为扶桑国是日本或是墨西哥两种见解。也有个别人认为扶桑在加拿大一带。
讨论的主要分歧之处首先表现在对扶桑国地理位置的不同看法上。《梁书》所录东方各国由近而远的顺序是〃高句丽、百济、新罗、倭国、文身国、大汉国、扶桑国等。我们知道前三国在朝鲜;倭国在日本;这是没有问题的。
而《梁书》记载:〃文身国在倭国东北七千余里〃;〃大汉国在文身国东五千余里〃;(慧深云)〃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一些学者据此认为;从对《梁书》所述里程的计算来看;扶桑国与中国相距2万多里之遥;毫无疑问就在美洲一带;具体地点就是今天的墨西哥。从地理上看;由中国到日本;经俄罗斯堪察加半岛沿岸;再穿过阿留申群岛抵达墨西哥;乘古代中国木船是可以做到的。对此有学者辩解道;中国古代书籍中所列的海外国家里程;方位是不准确的;《梁书》中对扶桑国地理位置的记述并不可靠。东方朔的《十洲记》中将出产扶桑的地方称作〃日出之所〃;而日本国名的原意恰巧是〃日出之所〃。唐代诗人王维、徐凝等把扶桑木一词用于诗文;指代
日本。鲁迅在1931年送日本友人东渡归国的诗中也有〃扶桑正得秋光好〃的句子。所以〃扶桑即日本〃已成为一种流传甚广的传统说法。
分歧表现在对慧深所述扶桑物产、文字、习俗等方面的不同理解上。譬如认为扶桑即墨西哥的学者指出;扶桑木就是盛产于中南美洲的龙舌兰。龙舌兰原产于墨西哥;树木高大;可用以覆盖住房的屋顶;其纤维可制成各种精巧织物;古代墨西哥人的饮食、衣料及其它用品的材料都仰给于此。慧深所述扶桑的几个特征;几乎都与龙舌兰相似。也有的学者认为扶桑就是玉米;墨西哥出产的红色玉米与慧深所说〃实如梨而赤〃相合。还有人认为扶桑木是当时墨西哥的特产植物之一——棉花;或者是墨西哥到处可见的仙人掌。
与上述见解相反;主张扶桑即日本的学者认为;扶桑木既不是龙舌兰;也不是玉米;因为这两种植物的叶子都不象梧桐叶。扶桑木很可能是中国的一种楮树。楮树古称谷桑;也称楮桑;它的皮可以织布;嫩叶可当菜吃;而且中国古代也有人曾用楮树皮造纸;与慧深所述相似。
在慧深的记述中;曾提及扶桑国有马、牛、鹿等动物。一些学者认为;古代美洲的土地上早就栖息着马、牛和鹿;与慧深所述相合。在古代墨西哥北部等地区;生长着比现在的牛体型大的野牛;其角约6尺长;它就是《梁书》上讲长角之牛。有的动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还坚信;马原产于南美一带。
这些可以作为扶桑即墨西哥的证据之一。但是主张扶桑是日本学者论证说;在西班牙人殖民美洲之前;墨西哥还没有马、牛等动物;也没有用于运输的牲畜;所以根本谈不上什么马车、牛车或鹿车。美洲古代曾有过一种已绝迹的大角野牛;它不可能发展到能用犄角载物的程度。而日本虽然没有黄牛;却有水牛;它恰恰具有一对新月形的大犄角。
慧深在介绍扶桑国政体时曾提到过〃对卢〃和〃纳咄沙〃。一些学者考证;古代墨西哥对有功绩的贵族赐予〃Tecuhtli〃的称号;它可简略成Teu…tili或Teule;而〃对卢〃就是Teule的音译。一般的贵族和官吏则被授予Tlatoca的称号;〃纳咄沙〃很可能是它的误译。但有学者对此反驳道;〃对卢〃原来是古代高句丽的官名;将它说成是译音之讹;未免牵强附会。
在日本虾夷族中;据说至今仍可寻找到〃大对卢〃、〃小对卢〃及〃纳咄沙〃
的痕迹。
除上述分歧外;主张扶桑即墨西哥的学者还指出;古代墨西哥人大多住在木料或干土砖造的小屋里;而且城市没有城和廓;即没有内城和外城;这与《梁书》记载的〃作板屋;无城廓〃相符。古代墨西哥曾有过两种监狱;分别收容轻犯和重犯;并且有对死囚犯处以灰责的刑罚;即把死囚缚于柱上;覆之以灰;使其窒息而死。这与慧深所述扶桑国〃有南北狱;若犯轻者入南狱;重罪者入北狱〃;对死囚;〃以灰绕之〃的叙述完全相符。此外;扶桑国〃其地无铁有铜;不贵金银〃的情形;也与古代墨西哥人会熔铜器及不知金银价值的事实相印证。
坚信扶桑即日本的学者也论证道;慧深所述扶桑国婚丧习俗;在古代墨西哥人中是没有的;而曾在日本、朝鲜等地产生过。如高句丽人订婚后;〃女家作小屋子大屋后;名婿屋。〃夫妻生子后才同归男家。日本虾夷族有死者之家一星期不食鱼肉的习俗。这些与《梁书》所载〃其婚姻;婿往女家门外作屋〃;〃亲丧;七日不食〃的情形无甚区别;他们还认为;迄今为止;在美洲发现的文物遗迹还不能证明中国人在哥伦布之前就已往返于两大陆之间;因为还无法确定这些文物到达美洲的时间。
时至今日;扶桑究系何国;依然没有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国内最近还有人撰文就上述两说表示异议;提出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