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

第7章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第7章

小说: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农业0。1680。5920。459
服务0。2070。2100。259
国内生产总值1。0001。0001。000
*制造业=工业(现代和现代前的制造业、矿业和公用事业)+运输业
+现代=工厂产品、矿业、公用事业和现代运输
≠除1933年外,未编入这一部门;为了在表的下半部计算比值,根据各
部门的净产值,按比例在它们中间分配。
资料来源:德怀特〓H。珀金斯:《中国20世纪经济的增长与结构变化》,
见珀金
斯编:《历史剖析中的中国现代经济》,第117页,表1。
因此,1912—1949年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也来自传统部门产量的增
长,而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农业生产增长慢,但由于气候和政治军事情况,
在20世纪的头几十年中各年各地各不相同。最大的增长出现在新开发的地
区,如满洲和西南的一些地方。在别的地方,农产品的价值由于经济作物的
增加而增大。由于下面提到的原因,手工业的总产量极不可能——与它的相
应份额相反——在1912—1949年间下降。反过来似乎更有道理。
如果我们拿人口估计数——1912年4。3亿,1933年5亿,1952年5。72
亿——与表3中的国内生产总值比较,我们发现在这几年中,每一年的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按1957年物价)分别为113、123和115元。考虑到整个数
据的潜在错误的可能性,在本章涉及的几十年中,如果我们略去从1937年开
始的12年战争和内战,现在能得到的最好的估计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没有
显出任何明显的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在战争时期,中国某些部分的人均产量
和收入可能急剧下降。一些文化人受到不利的影响。特别是薪金固定的教师
和政府职员,他们的薪金跟不上通货膨胀;但在战后和1948—1949年最后崩
溃之前这段时期,城市工人相对来说生活得好一些。
日本入侵后,华北的农业生产受到打击,城乡间的商业联系被破坏。1946
—1949年的内战期间,这个地区的农业和商业状况很可能比别的地方更坏,
因为这里是战斗中心。1940年后,中国未被占领地区的作物生产开始下降,
在剩下的战争时期比1939年平均低约9%。1942年实行田赋改征实物和粮食
征购,加上引起劳动力严重短缺的征兵的加速,看来减少了农民的实际收入。
但在国民党控制的内地,工业生产从一个低的起点开始增长,直到1942或
1943年。战后时期,1946年通货膨胀重新开始,并在1948—1949年失去控
制,这对沿海、城市部分比对华南和华西内地农村的影响更严重,后者的总
产量或许很少变化,虽然流入城市的食物和农业原料由于货币的急剧贬值而
减少。①
人口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部分的收入在下降,而人均国内总产值保持不变
或略有上升,这是可能的。但在农村地区和在大多数农业人口中间,“没有
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在20世纪前半期,地主正在积累生产的增长份额。事实
上,有限的可用资料表明,租佃率甚至略有下降,在政治混乱时期,地主收
租常常有困难”。②
1937—1949年间,民心确实变了,但甚至在那时主要也不是因为在没有
严重的天灾人祸的情况下,经济不能支持中国人口维持一般的(和低的)生
活水平。1952年的产量已经恢复到1949年以前的最高水平,迅速的恢复几
乎完全靠的是一个新的和有效的政府在恢复现有企业的生产方面取得的成
功,而不是靠新的投资。就1949年之前的40年的其余部分来说,20年代和
30年代初的内战、干旱(例如1920—1921年在华北)、洪水(例如1931年
长江的洪水),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确实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公共福利,但不一
定是他们的物质福利,这是一个真正重要的区别。在政治混乱和战争造成的
人身极度不安全的情况下,收入即使略有增加也是一种可怜的补偿,相反,
如果有更多的个人和国家安全,即使很低但却稳定的人均收入也可能受到欢
迎。
① 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1933、1936及1946》,《社会科学杂志》,9。2(1947年12月),第12—
30页,估计1946年的国民收入比1933年低6%(按照1933年物价)。关于上海工人,见A。多克〓巴尼特:
《共产党接管前夕的中国》,第78—80页;关于1937—1949年华北的农村经济,见拉蒙〓H。迈尔斯:《中
国的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年》,第278—287页;关于战时中国未被占领地区
和战后的通货膨胀,见张家璈:《恶性通货膨胀:中国的经验,1939—1950年》,第59—103页。
② 珀金斯:《中国20世纪经济的增长与结构变化》,第124页,引迈尔斯:《中国的农民经济》,第234—240
页,和珀金斯:《中国的农业发展》,第5章。
工业
在讲述清末的中国经济时,我们注意到在1895至1913年间,至少有549
家利用机械动力的制造业和矿业企业是由中国民间和半官方创办的。这些企
业的创业资本共计120288000元。①此外,同一时期开办的96家外国所有和
40家中外合资的企业,拥有创业资本103153000元。这当然只是一个粗略的
估计,根据的是当时各种官方的和非官方的资料。
不包括现代矿业但包括兵工厂和公用事业的两张相似的表,表明了第一
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时期华资现代工业的可以看出的增长。第一张表指出
在1913年有698家工厂,拥有创业资本33O824000元,工人270717名,第
二张表则指出在1920年有1759家工厂,拥有创业资本500620000元,工人
557622名。②欧洲列强由于集中注意力于战时生产以及运输船只短缺,减少
了对中国的出口,从而为华资工业的扩大提供了一个机会。尽管及早发出了
设备的订单——生产资料仍主要来自国外——但大多数新工厂的开业不得不
等到战争结束和订购的机器实际到达。
在民国的头十年中,外资和中外合资的企业也有增加,但在1914至1918
年间,直接投资很少。最大的增长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后,当时,
举例来说,1918和1922年中国修订关税,提高日本向中国出口的细纱的进
口税,诱导日本在中国开办新纱厂。
同清末中国人开办的和外国人开办的工厂一样,20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开
办的工厂(和矿场)大都集中在上海、天津,以及江苏、辽宁、河北、广东、
山东和湖北的一些地方,就是说,主要在沿海和长江流域各省。①
中华民国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工业普查,是1933年经济统计研究所的
调查者们在刘大钧的领导下进行的。它根据的是直接从工厂经理收集来的统
计资料,除了不包括外资公司以及满洲、甘肃、新疆、云南、贵州、宁夏、
青海、西藏和蒙古(除了满州,现代工厂的数目都不值一提)外,被认为相
当可靠。刘大钧1937年发表的调查,记录了2435家华资工厂,资本406926634
元,总产值1113974413元,雇用工人493257名。②这些工厂集中在沿海省份,
特别是上海,在被调查的工厂中占1186家。在1933年,华资工厂80%以上
设置在东部和东南沿海各省,以及满洲的辽宁;如果把外资企业也算进来(它
们当然限于条约口岸),这个比例还要高。
巫宝三在其对中国1933年的国民收入的研究中,对刘大钧的调查作了补
充,即增加了对在中国本土的外资工厂、满洲和其他被略去的省份的工厂的
估计。他的修订过的估计,工厂总数为3841家(华资3167家;外资674家),
总产值2186159000元(中国:1415459000元;外国:770700000元),雇用
工人738029名。③
① 费惟恺:《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1870—1911年》,《剑桥中国史》,第11卷第1章。
② 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第55—56页。
① 南开经济研究所:《南开统计周刊》,4。33(1931年8月17日),第157—158页。
② 刘大钧:《中国工业调查报告》。“工厂”,按照1929年的“工厂法”规定为采用机械动力、雇用工人
30名以上的企业。
③ 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年》,卷1,表1—2,在第64页后;表5,第70—71页;增加的
资料在《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修正》,《社会科学杂志》,9。2(1947年12月),第130—136、144—147
表4  现代工业的产量与就业,1933年
总产值(1933年,百万元)          工人数(1000)
中国本土中国本土
华资外资满洲总计华资外资满洲总计
生产资料
木材4。45。611。621。61。21。52。35。0
机器,包括运输设备55。49。927。292。545。75。214。465。3
黑色金属和金属制品29。41。418。148。915。50。411。827。7
小电气设备1。30。8—2。10。70。3—1。0
石头、粘土和玻璃制品44。51。69。755。834。71。18。944。7
化学药品和化学制品58。510。019。187。65。62。44。212。2
纺织品15。3—1。616。94。3—0。44。7
革制品37。08。11。046。14。50。90。76。1
纸、纸制品、印刷品72。010。73。486。142。03。60。846。4
硬币41。0——41。00。2——0。2
总计358。048。191。7498。5154。415。443。5213。3
生活资料
木制品1。20。50。92。60。50。20。81。5
金属制品12。61。41。615。64。40。50。75。6
小电气设备11。97。20。119。25。92。7*8。6
瓷器和陶器1。50。20。72。21。3—1。93。2
续表
总产值(1933年,百万元)            工人数(1000)
中国本土中国本土
华资外资满洲总计华资外资满洲总计
化学药品和化学制品65。317。24。486。938。47。34。950。6
纺织品605。4257。870。6933。8380。1104。738。8523。6
被服101。14。63。4109。1101。72。03。5107。2
皮革和橡胶制品36。22。2—38。415。10。7—15。8
食品436。339。1158。7634。151。28。621。681。4
烟草制品、果酒、酒124。9117。336。0278。220。319。08。447。7
纸制品2。90。57。911。31。80。24。76。7
杂品13。51。30。715。58。11。80。710。6
总计1412。6449。3285。02146。9628。8147。786。0862。5
合计1771。4497。4376。72645。4783。2163。1129。51075。8
页,它结合了汪馥荪的估计:《战前中国工业生产中外厂生产的比重问题》,《中央银行月报》,2。3(1947
年3月),第1—19页。
*100名工人以下
资料来源:刘大中和叶孔嘉:《中国大陆的经济》,第142—143、426
—428页。
刘大中和叶孔嘉在表4中对刘大钧的调查作了进一步修订,它列出1933
年中国现代工业部门几个分支的总产值和工人数目。在中国本土和满洲的运
用机械动力从事制造业的企业,不计每家企业的工人数目,在1933年创总产
值2645400000元,雇用工人共1075800名。与刘大钧和巫宝三对照,刘大中、
叶孔嘉的估计尽管不包括公用事业,但总数实际上较高。产生这个结果的部
分原因是他们对工厂下的定义较为宽泛,对满洲有更多的报道,以及他们利
用资料,而不像刘大钧那样为棉纱、棉布、水泥、生铁和钢铁的数据作调查。
对于1949年之前剩下的年份,得不到可以精确地比较的数据,特别是没
有关于总产值的数据。国民政府经济部在1937年报告,当年有3935家工厂
(不包括矿场,但包括公用事业和兵工厂)根据工厂法在该部注册。它们雇
用工人457063名,有创业资本共计377938000元。①在3935家工厂中,有
1235家(30%)设在上海,2063家(52%)设在沿海省份,637家(17%)
设在内地。纺织和食品业占注册工厂总资本的55%。不清楚在1933—1936
年间,世界性的萧条在什么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相当大的战争破坏、生产下
降,以及1937年后在日本占领下的上海、天津、武汉这样一些制造业中心新
投资不景气,这些情况从地方的和部分定性的证据中可以推知。同样,对国
民政府努力在后方发展一个制造基地——主要是与战争有关的工业——有广
泛但不完全的报道。
1938—1940年期间,448家“工厂”和12182名“技术人员”和撤退的
国民政府与军队一起搬迁到内地的四川、湖南、广西和陕西。1943年初,重
庆的经济部发表了一份工业报告,虽然缺少产量数字,但对中国未被占领地
区战时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情况。
国民党统治区若干种工业产品、电力
和煤的相对产量,1933、1938—1946(1933=100)
表5
①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4,第92页。
1933193819391940194119421943194419451946
煤1004755576063665552182
铁10015318213018427820211614090
铜10034571023456152
电力1001417212425272937683
水泥100511116989965
碱1001123359593
硫酸100328101312155138
盐酸10086121032293226233
酒精100902411362160523402289218048143673
汽油100—11235316537675718842
棉纱1002227777495
面粉10023577743117
*一方面,在地理范围上1933年与1946年差别很大,另一方面,中间几
年也有差别;从1938年至1945年每年都略有差别。
资料来源: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100—101。
报告提到的3758家工厂和241662名工人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
有3168家是1938—1942年期间创办的。它们的总资本,考虑到物价指数涨
了10倍,大约等于上海1933年华资工厂的资本,工人数目也大致相同。这
些工厂中的大多数设置在四川(1654)、湖南(501)、陕西(385)和广西
(292),其余的分散在整个国民党统治区。与战前工业的着重消费品生产对
照,新的战时工业约有50%(根据资本衡量)制造军用品和生产资料。另一
个与战前工业的对照是,在战时工业化中,国有企业起着主导作用。尽管在
登记的工厂中只有656家(17%)是“公营”的,却相当于69%的总资本,
与私营工厂比较,它们更大,利用的机械动力更多,并控制了生产资料部门
(特别是化学制品、金属制品和机器)。①
国民党统治区战时工业化的模式,特别是把重点放在与军事有关的生产
资料如化学制品上,这从表5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1942年以后,内地的工
业活动开始放慢,新公司的数目急剧下降,产量不仅停止上升,在一些生产
资料行业还有下降。所以这样,除原料短缺和运输设施不足外,主要原因是
这些内地企业(每一家都做好了回上海的准备)对战后的命运心中无数,尤
其是通货膨胀。商品的囤积和投机变得比生产它们更有利可图。
在1937—1945年期间,沦陷区的工业产量很可能停滞或下降。但没有确
凿证据。在1937—1939年间,生产明显地普遍下降。在华北,从1939或1940
到1943或1944年,煤、铁和钢、水泥、电力和化学制品的产量有增长,但
有些消费品工业如棉、毛织品和面粉,实际上仍低于战前水平。华北的工厂
产品总值的指数(按1939年物价)在一个急剧的下降之后,到1942年已经
①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第89—97页;4,第93—96页,摘自经济部统处编:《后方工业概况统
计》,1943年5月。
恢复到1933年的水平。①不过,中国最重要的工业企业上海的纱厂在战争时
期很不好过。华资纱厂的棉纱和棉布产量从1937年起都急剧下降,在1939
—1941年间略有回升,那以后就奄奄一息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