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华上下五千年 全集 >

第56章

中华上下五千年 全集-第56章

小说: 中华上下五千年 全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下五千年

193 王安石变法

宋仁宗做了四十年皇帝,虽然也用过像范仲淹、包拯等一些正直的大臣,但是并没有改 革的决心,国家越来越衰弱下去。他没有儿子,死后由一个皇族子弟做他的继承人,这就是 宋英宗。英宗即位四年,就害病死了。太子赵顼(音xū)

即位,这就是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的时候才二十岁,是个比较有作为的青年。他看到国家的不景气情况,有心 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围的人,都是仁宗时期的老臣,就是像富弼这样支持过新政的人,也变 得暮气沉沉了。宋神宗想,要改革现状,一定得找个得力的助手。

宋神宗即位前,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常常在神宗面前谈一些很好的见解。神宗称赞 他,他说:“这些意见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宋神宗虽然没见过王安石,但是对王安石 已经有了一个好印象。现在他想找助手,自然想到了王安石,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正在江宁 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来。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川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他年轻时候,文 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就做了几任地方官。他在鄞县 (今浙江鄞县,鄞音yìn)当县官的时候,正逢到那里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难。王 安石兴修水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条。每逢青黄不接的季节,穷人的口粮接不上,他 就打开官仓,把粮食借给农民,到秋收以后,要他们加上官定的利息偿还。这样做,农民可 以不再受大地主豪强的重利盘剥,日子比较好过一些。

王安石做了二十年地方官,名声越来越大。后来,宋仁宗调他到京城当管理财政的官, 他一到京城,就向仁宗上了一份万言书(约一万字的奏章)提出他对改革财政的主张。宋仁 宗刚刚废除范仲淹的新政,一听到要改革就头疼,把王安石的奏章搁在一边。王安石知道朝 廷没有改革的决心,跟一些大臣又合不来,他就趁母亲去世的时机,辞职回家。

这一回,他接到宋神宗召见的命令,又听说神宗正在物色人才,就高高兴兴应召上京。

王安石一到京城,宋神宗就叫他单独进宫谈话。神宗一见面就问他说:“你看要治理国 家,该从哪儿着手?”

王安石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先从改革旧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制开始。”

宋神宗要他回去写个详细的改革意见。王安石回家以后,当天晚上就写了一份意见书, 第二天送给神宗。宋神宗认为王安石提出的意见都合他的心意,越加信任王安石。公元10 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为副宰相。那时候,朝廷里名义上有四名宰相,病的病了,老 的老了。有的虽然不病不老,但是一听见改革就叫苦连天。王安石知道,跟这批人一起办不 了大事,经过宋神宗批准,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并且设立了一个专门制定新法的机构, 把变法的权抓了来。这样一来,他就放开手脚进行改革了。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

一、青苗法。这个办法是他在鄞县试用过的,现在拿来推广到全国实行。

二、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地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三、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民户按贫富 等级,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这样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 农民的劳役负担。

四、方田均税法。为了防止大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人口,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实土 地数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

五、保甲法。政府把农民按住户组织起来,每十家是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 一都保。家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抽一个当保丁,农闲练兵,战时编入军队打仗。

王安石的变法对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触犯了 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许多朝臣的反对。

有一次,宋神宗把王安石找去,问他说:“外面人都在议论,说我们不怕天变,不听人 们的舆论,不守祖宗的规矩,你看怎么办?”

王安石坦然回答说:“陛下认真处理政事,这就可说是防止天变了。陛下征询下面的意 见,这就是照顾到舆论了;再说,人们的话也有错误的,只要我们做的合乎道理,又何必怕 人议论。至于祖宗老规矩,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

王安石坚持三不怕,但是宋神宗并不像他那么坚决,听到反对的人不少,就动摇起来。

公元1074年,河北闹了一次大旱灾,一连十个月没下雨,农民断了粮食,到处逃 荒。宋神宗正为这个发愁,有一个官员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 石变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职。

宋神宗看了这幅流民图,只是长吁短叹,晚上睡不着觉。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 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神宗停止新法。

王安石眼看新法没法实行下去,气愤得上书辞职。宋神宗也只好让王安石暂时离开东 京,到江宁府去休养。

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当宰相。刚过了几个月,天空上出现了彗星。这本 来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是在当时却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预兆。宋神宗又慌了,要大臣对朝政 提意见。一些保守派又趁机攻击新法。王安石竭力为新法辩护,要宋神宗不要相信这种迷信 说法,但宋神宗还是犹豫不定。

王安石没办法继续贯彻自己的主张。到第三年(公元1076年)春天,再一次辞去宰 相职位,回江宁府去了。

上下五千年

194 沈括出使

自从宋真宗以后,宋朝一直依靠每年送大量银绢,维持了几十年跟辽朝暂时妥协的局 面,但是辽朝欺宋朝软弱,想进一步侵占宋朝土地。公元1075年,辽朝派大臣萧禧到东 京,要求划定边界。

宋神宗派大臣跟萧禧谈判,双方争论了几天,没有结果。萧禧一定说黄嵬山(在今山西 原平西南,嵬音wéi)一带三十里地方应该属于辽朝。宋神宗派去谈判的大臣不了解那里 的地形,明知萧禧提出的是无理要求,又没法反驳他。宋神宗就另派沈括去谈判。

沈括,杭州钱塘人,原是支持王安石新法的官员。沈括不但办事认真细致,而且精通地 理。他先到枢密院,从档案资料中把过去议定边界的文件都查清楚了,证明那块土地应该是 属于宋朝的。他向宋神宗报告,宋神宗听了很高兴,就要沈括画成地图送给萧禧看,萧禧才 没话说。

宋神宗又派沈括出使上京(辽朝的京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沈括首先收 集了许多地理资料,并且叫随从的官员都背熟。到了上京,辽朝派宰相杨益戒跟沈括谈判边 界,辽方提出的问题,沈括和官员们对答如流,有凭有据。杨益戒一看没有空子好钻,就板 起脸来蛮横地说:“你们连这点土地都斤斤计较,难道想跟我们断绝友好关系吗?”

沈括理直气壮地说:“你们背弃过去的盟约,想用武力来胁迫我们。真要闹翻了,我看 你们也得不到便宜。”

辽朝官员说不服沈括,又怕闹僵了,对他们没好处,只好放弃了他们的无理要求。

沈括带着随员从辽朝回来,一路上,每经过一个地方,把那里的大山河流,险要关口, 画成地图,还把当地的风俗人情,调查得清清楚楚。回到东京以后,他把这些资料整理起 来,献给宋神宗。宋神宗认为沈括立了功,拜他为翰林学士。

沈括为了维护宋朝边境的安全,十分重视地形勘察。有一次,宋神宗派他到定州(今河 北定县)去巡视。他假装在那里打猎,花了二十多天时间,详细考察了定州边境的地形,还 用木屑和融化的蜡捏制成一个立体模型。回到定州后,沈括要木工用木板根据他的模型,雕 刻出木制的模型,献给宋神宗。这种立体地图模型当然比绘制在纸上的地图更清楚了。

宋神宗对沈括画的地图和制作的地图模型很感兴趣。第二年,就叫沈括编制一份全国地 图。但是不久,沈括受人诬告,被朝廷贬谪到随州(今湖北随县)去。在那里,环境虽然很 困难,但是他坚持绘制没有画完的地图;后来,他换了几个地方的官职,也是一面考察地 理,一面修订地图,坚持了十二年,终于完成了当时最准确的一本全国地图——《天下郡国 图》。

沈括不但在地理研究上作出了出色的成就,而且是个研究兴趣很广泛的科学家。他在天 文、历法、音乐、医药、数学等方面,都十分精通。他很早就研究天文历法。后来,他担任 司天监的工作,发现在那里工作的人,不少是不学无术的人,不懂得用仪器观测。他到了司 天监以后,添置了天文仪器。为了观察北极星的位置,他一连三个月,每天夜里用浑天仪观 察,终于计算出北极星的正确位置。

沈括晚年的时候,闲居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的梦溪园。他把一生研究的成果记载下 来,写了一本著作《梦溪笔谈》。在那本书里,除了记载他自己研究的成果以外,还记录了 当时劳动人民的许多创造发明,其中特别有名的是毕升的活字印刷技术。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北宋之前,已经有了雕板印刷术。但是雕板花工夫 大,而且刻好一块木板,要改动一个字,就要全部重刻。沈括在他钱塘老家看到一位老工匠 毕升,用一种很细的粘土,做成许多小块,刻上字后放在窑里烧硬,成为一个个活字。用这 种活字排版印刷,比雕板印刷方便多了。沈括看到这件新鲜事,十分感兴趣,就进行详细的 观察和了解,还把毕升的发明,记载在他的《梦溪笔谈》里,后代的人读了他的书,才知道 活字印刷术的来历。

上下五千年

195 司马光写《通鉴》

王安石罢相以后,宋神宗还把王安石定下的新法维持了将近十年。公元1085年,宋 神宗病死,年才十岁的太子赵煦(音xù)即位,就是宋哲宗。哲宗年幼,由他祖母高太后 临朝。高太后是一向反对新法的。她一临朝,就把反对新法最激烈的司马光召到东京担任宰 相。

司马光是当时最有名望的大臣,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的名声,从他幼小的时 候已经开始传开了。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寒冬,他总 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跟小伙 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 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 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这件偶然的事情,使幼小的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 传。

宋神宗在位的时候,司马光担任翰林学士。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来是要好的朋友,后来王 安石主张改革,司马光思想保守,两个人就谈不到一块儿去了。

王安石做了宰相以后,提出的一件件改革措施,司马光没有一件不反对。有一次,司马 光向宋神宗提出要求取消青苗法,同时,以老朋友的资格,写了一封信,责备王安石侵犯其 他官员的职权,惹是生非,搜刮财富,还拒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王安石写了一封回信,对司马光的四条责难针锋相对地作了反驳。信里说:我受皇上的 命令,改革法制,怎能说我侵犯别人职权;为国家办事,怎能说我惹是生非;为天下理财, 怎能说是搜刮财富;驳斥错误的言论,怎能说拒绝意见。

司马光接到回信,气得要命。但是眼看王安石有皇帝撑腰,也无可奈何。最后,他辞去 朝廷职务,离开京城,到了洛阳,表示不愿过问政事,关起门来写书了。

原来,司马光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从古以来的历史,从 历史中吸取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他又觉得,从上古到五代,历史书实在太多,做皇帝的 人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于是,他很早就动手编写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宋英宗在位的时 候,他把一部分稿子献给朝廷。宋英宗觉得这本书对巩固王朝统治有好处,十分赞赏这项工 作,专门为他设立一个编写机构,叫他继续编下去。

宋神宗即位以后,司马光又把编好的一部分献给宋神宗。

宋神宗并不信司马光的政治主张,但是对司马光编书却十分支持。他把自己年轻时候收 藏的二千四百卷书都送给司马光,要他好好完成这部著作。还亲自为这本书起了个书名,叫 《资治通鉴》(“资治”就是能帮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意思)。

司马光罢官回到洛阳之后,就专心写《资治通鉴》,一共花了十九年时间,才把这部著 作完成。这部书按历史年代编写,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时期公元959年,记 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

为了写这一部巨大篇幅的著作,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除了采用 历代的正史之外,还参看各种历史著作三百多种。据说,这部书写成的时候,原稿足足堆放 了两间屋子。由于它的材料丰富、剪裁恰当和考证严格,加上文字精练生动,所以成为我国 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它对于后来的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

在整整十九年时间里,司马光把全部精力放在这部著作上面,每天工作到深夜。到《资 治通鉴》完成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十分衰弱,眼睛昏花,牙齿大多脱落了。由于他在史学 方面作出了贡献,他被认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

司马光在洛阳写了十多年书,但是因为他反对新法出了名,一些保守的官员都很记挂 他。他虽然口口声声说不谈政治,但是许多人还把他当作“真宰相”看待,连普通百姓也知 道洛阳住着一个司马相公。

高太后临朝执政,把司马光召回朝廷,司马光已经是又老又病了。但是,他反对王安石 新法却丝毫不肯放松。他一当上宰相,第一件大事就是废除新法。有人劝阻他说,神宗刚刚 去世,马上把他的政治措施改掉,总不大好吧!司马光气呼呼地说:“先皇帝立的法度,好 的自然不要去改动,像王安石搞的那一套,却是害民的事,为什么不能改?再说,现在高太 后执政,高太后是神宗的母亲,做母亲的改动儿子的主张,有什么不可以?”

就这样,他不顾许多官员的反对,到了第二年(公元1086年),就把王安石建立的 新法一古脑儿废除了。王安石听到这个消息,当然十分生气,不久就郁郁不乐地死去。而司 马光的病也越来越重,在同年九月咽了气。

上下五千年

196 苏东坡游赤壁

司马光执政后,把宋神宗贬谪的许多大臣都召回朝廷,其中有两个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 ——苏轼(音shì)和苏辙(音zhé)。

苏轼兄弟俩,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二十岁刚出头的那年,他的父亲苏洵 带着他和苏辙到京城去考进士。主考官欧阳修,正在注意从考生中物色有才华的人。第一场 考试下来,他在阅卷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高兴得拍案叫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