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或谓登以魏晋去就易生嫌疑,
故或嘿然者也。”(晋书卷九四)
孙登教训嵇康太过于用才持异,指示他逃避现实,要以“无材”表白,
不能与在朝之良材相对立,始能保全性命。然而,箕山之志如果被发觉,如
向秀想逃而不敢竟逃时,那么究竟该以“材”见许呢?或以“无材”见称呢?
这就没有拒中律了,诡辩便要复古于庄子了:
“在材与不材之间耳,似之而非也。”
“若成,若不成。”
“儒道合”论者就是从这里出发,实行“有意无意之间”的两面道德律。
第二节
向秀与郭象的庄注疑案与庄义隐解
(一)庄注疑案的究明
在进论“儒道合”的理论之前,有一个疑案,应须稍加董理,这就是郭
象盗窃向秀庄子注的问题。
晋书向秀传说:
“向秀,字子期。。。清悟有远识,少为山涛所知,雅好老庄之学。
庄周著内外数十篇,历世方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旨统也;秀乃为之
隐解,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惠帝
之世,郭象又述而广之,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遂盛焉。始秀欲注,
嵇康曰:‘此书讵复须注?正是妨人作乐耳!’及成,示康,曰:‘殊
复胜不?’”(卷四九,按世说新语文学篇注所记略同,末有“与汉世
诸儒互有彼此,未若隐庄之绝伦也”句。)
晋书郭象传说:
“郭象字子玄,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太尉王衍每云:‘听
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东海王越引为太傅主簿,甚见亲委,
遂任职当权,熏灼内外,由是素论去之。。。先是注庄子者数十家,莫
能究其旨统,向秀于旧注外,而为解义,妙演奇致,大畅玄风,惟秋水
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其义零落,然颇有别本迁流。象为人行
薄,以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
一篇,其余众篇,或点定文句而已。其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
其义一也。”(卷五十,世说新语文学篇所载略同。)
据此,我们知道:
(一)向秀首开注庄的新风气,为之“隐解”,发明奇趣,和王弼之注
老子同为时代的前趋。
(二)向秀注庄,别于旧注,妙演奇致,遂畅玄风,颇为同辈友人所叹
服,但死后其义不传于世。
(三)郭象就向秀解义,述而广之。
(四)郭象为人行薄,窃秀义以为己注,稍点定文句;秀本复出,始有
向郭二庄之名。
从以上四点看来,没有理由为郭象辩护,说他不是盗书贼,冯友兰解放
前因崇拜河南郭象,就以是非不值深辨为说,轻轻开脱了郭象行薄的勾当。
唐人离晋不远,故晋书(卷五十)说:
“史臣曰:‘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子玄假誉攘善,将非盗乎?’”
“赞曰:‘象既攘善,秀惟瘅恶。’”
在晋末南北朝之陈,向郭之名有被并称者,如刘义庆世说新语说:“庄
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刘孝标
注也有“向子期、郭子玄逍遥义曰”之称,因此,有人以为郭象不无心得,
至少有保存向注(今佚)或述而广之的功绩,应以向郭合注并称,不必破此
公案。此说不是公允之论。
按郭本早流传于世,以先入之见,虽向本别出,而郭已成名,不可一世,
因此晋人连称郭向乃权变之辞,不得以合法目之。张湛为东晋成帝至安帝时
代人物,他注列子,所引庄子注,向秀郭象分别题名,似在晋人中也有不主
张向郭二庄并称的。至于向注又在什么时候佚失,则不能确考,隋书经籍志
已注“今阙”,则郭注南华经便成了独占庄注的绝学,至今一千四五百年了,
除了专家少数人之外,庄子注,只知郭象其人,而无识向秀为始创者,这是
千古的一大冤案。为了更加明白郭象是怎佯地攘善,我们试据列子注张湛所
引向秀文,和今存郭象庄子注文作一比对,就知道郭象盗窃向注文义是一目
了然的了。
郭象窃向秀注比照表
列子张湛注引庄子向秀注文庄子郭象注文比 较
黄帝篇达生篇
庄子 原文蹈火不热,行乎万
物之上而不慄。
注文天下乐推而不厌,
非吾之自高,故不
慄者也。
至适,故无不可
耳,非物往可之。
文异而旨不背。
原文物何以相远也。
注文唯无心者独远耳。唯无心者独远耳。文同义同。
原文夫奚足以至乎先,
是色而已。
注文同是形色之物耳,
未足以相先也,以
相先者唯自然也。
同是形色之物耳,
未足以相先也。
文义同而稍略。
原文是故逆(忤)物而
不慑。
注文遇而不恐也。略未注向注而郭删。
原文彼得全于酒,而犹
若是。
注文醉故失其所知耳,
非自然无心也。
醉故失其所知耳,
非自然无心者也。
文义皆同。
原文而况得全于天乎。
注文得全于天者,自然
无心,委顺至理
也。
(略未注) 向注而郭删。
原文五六月累丸二而
不坠,则失者锱
铢。
注文累二丸而不坠,是
用手之停审也,故
承蜩所失者不过
锱铢之间耳。
累二丸于竿头,是
用手之停审也。故
其承蜩所失者不
过锱铢之间也。
文义同而略点
定文句。
原文善游者数能。
注文其数自能也,言其
道,数必能不惧舟
也。
言物虽有性,亦须
数习而后能耳。
文异而义同。
原文若乃夫没人,则未
尝见舟而便操之
也。
注文能鹜汉之人也。没人谓能鹜没于
水底。
文异而义同。
黄帝篇应帝王篇
原文郑人见之,皆弃而
走。
注文不喜自闻死日也。不憙自闻死日也。文义皆同。
原文列子见之而心醉。
注文迷惑其道也。(略未注) 向注而郭删。
原文壶子曰,吾与汝既
其文,未既其实,
而固得道与?众
雌而无雄,而又奚
卵焉!
注文夫实由文显,道以
事彰,有道而无
事,犹有雌无雄
耳。今吾与汝虽深
浅不同,然俱在实
位,则无文相发
矣,故未尽我道之
实也。此言至人之
唱必有感而后和
者也。
言列子之未怀道
也。
删其说明而存
其总旨。
原文而以道与世抗必
信,夫故使人得而
相汝。
注文旡其一方,以必信
于世,故可得而相
也。
未怀道则有心,有
心而亢其一方,以
必信于世,故可得
而相之。
文义同而点定
文句。
原文向(庄子向作乡)
吾示之以地文,萌
乎不誫(震)不止。
注文萌然不动,亦不萌然不动亦不自文义皆同而点
自止,与枯木正,与枯木同定文句。
同其不华,死其不华,湿灰
灰均其寂魄, 均于寂魄,此
此至人无感之乃至人无感之
时也。夫至人, 时也。夫至人,
其动也天,其其动也天,其
静也地,其行静也地,其行
也水流,其湛也水流,其止
也渊嘿。渊嘿也渊默。渊默
之与水流,天之与水流,天
行之与地止, 行之与地止,
其于不为而自其于不为而自
然,一也。今季尔,一也。今季
咸见其尸居而咸见其尸居而
坐忘,即谓之坐忘,即谓之
将死,见其神将死,睹其神
动而天随,便动而天随,因
谓之有生,苟谓之有生,诚
无心而应感, 应不以心,而
则与变升降, 理自玄符,与
以世为量,然变化升降,而
后足为物主, 以世为量,然
而顺时无极耳, 后足为物主,
岂相者之所觉而顺时无极,
哉? 故非相者所测耳。
此应帝王之大意
也。
原文是殆见吾杜德几
也。
注文德几不发故曰杜
也。
德机不发故曰杜。
吾杜德机,崔云,
塞吾德之机。
文义皆同而略
补。
原文向吾示之以天壤。
注文天壤之中,复载天壤之中,复载文义皆同而略
之功见矣,比之功见矣,比补。
地之文不犹外之地文不犹卵
乎! 乎!此应感之
容也。
原文名实不入。
注文任自然而复载, 任自然而复载, 文义同而略补。
则名利之饰, 则天机玄应,
皆为弃物。而名利之饰,
皆为弃物。
原文是殆见吾善者机
也。
注文有善于彼,彼乃机发而善于彼, 文义同而略删。
见之,明季咸彼乃见之。
之所见浅矣。
原文子之先生不齐。
注文无往不平,混然(略未注) 向注而郭删。
一之,以管窥
天者,莫见其
崖,故以不齐
也。
原文以太冲莫联。
注文居太冲之极,皓居太冲之极,皓文义同而略点
然泊心,玄同然泊心,而玄定文句。
万方,莫见其同万方,故胜
迹。负莫得厝其间
也。
原文以未始出吾宗。
注文虽进退同群,而虽变化无常,而文义同而点定
常深根宁极也。常深根冥极也。文句。
原文吾与之虚而猗移
(庄子倚移作
委蛇)不知其谁
何。
注文无心以随变也, 无心而随物化, 文义同而点定
汎然无所系。汎然无所系也。文句。
原文因以为茅(庄子茅
作弟)靡,因以为
波流,故逃也。
注文变化颓靡,世事变化颓靡,世事文义同而点定
波流,无往不波流,无往而文句。
因,则为之非不因也。夫至
我,我虽不为, 人一耳,然应
而与群俯仰。世变而时动,
夫至人一也, 故相者无所措
然应世变而时其目,自失而
动,故相者无走。此明应帝
所用其心,自王者无方也。
失而走者也。
原文食狶(豕)如食人。
注文忘贵贱也。忘贵贱也。文义皆同。
原文于事无亲。
注文无适无莫也。唯所遇耳。文异而义同。
原文雕琢复朴,块然独
以其形立。
注文雕琢之文复其真去华取实,外饰义同而点定文
朴,则外事去去也。句。
矣。
原文份然而封戎(庄子
作纷而封哉。)壹
以是终。
注文真不散也,遂得虽动而真不散也, 义同而点定文
道也。使物各自终。句。
由上表看来,向注与郭注有文义都是相同的,有文略异而义相同的,有
义同而点定文句的,有义同而略加补缀的,然绝无道理上不一致的。这不是
郭象攘善的确证么?按张湛列子注所引郭象文句与今本庄子注字句皆同,或
为向注所略的地方;而所引向秀文除在今本庄子注中有阙而不录的几例以
外,大致相同,且有一字无异者,则知张湛引文的取材方法,凡向郭注本同
者皆认为向注,而向略而郭补易者,始认为郭注,所以郭注的少数文字,或
即晋书所谓“述而广之”者,这当然也不是他的创义。
依此而言,世说新语注引证的向子期郭子玄逍遥义,当属于向郭注本相
同的部分,也可认为是向注。我们试作比较,便知注文之义没有不相似之处。
刘孝标在世说新语注引向郭逍遥义说:
“夫大鹏之上九万尺,鹩荑剩〈笏洳睿魅纹湫裕兜逼
分,逍遥一也。然物之芸芸,同资有待,得其所待,然后逍遥耳。唯圣
人与物冥,而循大变,为能无待而常通,岂独自通而已。又从有待者,
不失其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卷上之下政事)
今本郭象庄子逍荡游注说:
“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
分,逍遥一也。(以上为篇名注文——引者按)。。自然者不为而自然
者也。故大鹏之能高,斥芟拢!4私宰匀恢埽俏
也。。。故必得其所待,然后逍遥耳。。。夫唯与物冥而循大变者,为
能无待而常通,岂自通而已哉?又顺有待者,使不失其所待,所待不失,
则同于大通矣。”(按以上为“乘天地之正”句下注文)
因此,我们以今本郭象的庄子注大体上都是向秀的解义,若欲提出郭象
的名字,只应说“郭象所窃向秀庄子注解义”,在思想派别上而言,郭象当
是论“儒道合”派的宣传者(所谓“记志老庄”,“述而广之”,“语如悬
河泻水,注而不竭”。),他诡辩为这是受之于天,而非私取(山木篇注:
“盗窃者私取之也;今贤人君子之致爵禄,非私取也,受之而已”),然这
又不是庄子“迹”的伪行么?
(二)向秀的庄义及其主要论点
上面我们已经把向秀郭象的注庄疑案,弄得明白,判决词为郭象确犯了
盗窃罪行,应将其庄子注的版权撤消,并赔偿向秀千古的名誉损失,以为世
之钞书者警戒。现在我们再从向秀注解的庄义和今存郭象庄子注中所重视的
论点,加以研究,就更了然于在思想上是若合符节的。
按史载向秀注庄子的宗旨,有下面几点值得注意:
(一)他和汉世诸儒说庄,大有异趣,更不满历世方士的所谓方士道教。
(二)老庄的极端思想,可以发为隐逸“绝伦”的弃世言论,向秀首对
于“绝伦”的庄学与以否定。
(三)他和嵇康意见不一致,方法论在嵇主矛盾律,而向主“对生”说。
(天地阴阳对生也,是非治乱互有也。)嵇曾评向注有“妨人作乐”之语,
则嵇对向的注庄旨统,必有所知,这无异暗示出向秀反对“山林拱默”的理
论,在嵇康是不同意的。他们二人,向能“容迹”而嵇则有九患与政俗不能
相容,这里正是理论与实践合致的道理。
(四)向注庄子,“发明奇趣”,“妙演奇致”,暗示他的庄学做出翻
案文章,义解在“旧注之外”而非人云亦云,但这种“奇”,究竟是在什么
地方呢?作者以为就是所谓“隐解”二字。隐对显而言,如今本郭象庄子注
(以下简称庄注)“待隐谓之死,待显谓之生”之隐217 显对言,依“对生”
说,隐显是对生的。旧注庄子者,多从言表求其显义,向秀一反旧说,主张
在言意之外求其隐义,好像今人之作红楼梦索隐之类,说贾宝玉非实在的贾
宝玉,而是寄“贾宝玉”之“迹”,而尽一种深“意”的,所谓“得意忘言”。
这理论好像以为,寄之于显“迹”,为常人所乐道,而忘显“迹”以得隐“意”,
则为常人所不知。向秀在这样隐显至为矛盾的社会,“去就易生嫌疑”的晋
朝,用极其唯心所愿的方法,不顾文字的正负性质,直求庄生“本意”,使
儒道“调耦和合”,“合异以为同”,“合同而论之”(庄注语),无怪乎
当时人“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懂得了这点向秀注庄的来历,
我们就可在庄子与庄注二者相违的主要地方,看出庄注的“隐解”所在。郭
象序如系其自作,颇当“述而广之”之义。他说:“夫庄子者,可谓知本者
也。故未始藏其狂言,言虽无会,而独应者也。夫应而非会,则虽当无用,
言非物事,则虽高不行;与夫寂然不动,不得已而后起者,固有间矣。。。
与化为体,流万代而冥物,岂曾设对独遘,而游谈乎方外哉,此其所以不经
而为百家之冠也。”庄子既然“不经”,“有间”,又使之合于先王圣道,
正是向秀的旨统,故他说“实由文显,道以事彰,有道而无事,犹有雌无雄
耳”(列子注引,庄注删略)。在逍遥游注中更明白说出了达观之士(如达
庄论,养生论所代表者)仅看取庄子的言意所寄,而未要其会归,他说:
“夫庄子之大意,在乎逍遥游,放无为而自得,故极小大之致,以
明性分之适,达观之士,宜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不足事事曲与生说,
自不害其弘旨,皆可略之耳。”
(五)按向秀有周易向氏义,惜已失佚。若从仅存的佚文(玉函山房辑
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