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08)真理的足迹 >

第8章

(08)真理的足迹-第8章

小说: (08)真理的足迹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纪,事实证明是实际可行的。西奥菲拉底对植物和环境的关系也进行了某
些研究,并按习性进行了分类,但在这方面大为逊色,只能起到寻找特殊草
药的指南作用。就我们所知,在古代并没有进行植物生理学和解剖学方面的
研究。
     17世纪中期,显微镜的发展才为现代基础研究工作提供了可能性。罗伯
特·虎克,就是为波义耳当过助手的那个虎克,对植物进行了仔细的显微镜
观察,他首先认识到细胞是生物的最基本单位。内赫米亚·格鲁又把这种研
究工作大大推进了一步,对植物进行了详细解剖,画出了精制的解剖图。
     用显微镜观察的最重要发现是发现植物具有网状管路系统,从根部到茎
干、枝叶都有管路相通,其中有些充满液体,有些充满空气。鉴于这种事实,
格鲁开始想到在植物体内可能有类似动物体内的循环系统。随着这一想法产
生了许多问题,经常在他脑海里跳跃闪烁。例如,在植物体内是不是也有一
个像动物体内那样的封闭循环系统呢?是什么力量促使植物液流动的呢?植
物各部分的生命机能和这个循环系统有什么关系呢?而赫尔斯就是为了回答
这些问题而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实验。
     大约在1670年,马尔皮格赫已经说明了植物生命过程的基本理论。他抓
住了两个要点,其一就是说从树根到树叶一定有一个向上的液体运动,把水
分输送到全身。马尔皮格赫认为构成植物体的最基本元素是在树叶中制成
的,因此,他的第二个要点就是在植物体内一定有一个向下的运动,把营养
物质输送到各个需要的地方。他也领会到这一过程会导致营养物质的储备。
由于许多植物是把营养物质储备在根部相连的块茎里,所以营养循环一定是
回到根部,即水分循环的出发处。所有这些都只是一种推想,还需要实验证
明。做出这样的证明也就是赫尔斯的贡献。
     这里介绍的主要实验是一系列有关的辅助实验发展的顶点。首先需要弄
清楚,水分从根部输送到叶子,是根部产生的压力输送呢?还是叶子产生的
抽吸作用呢?
     赫尔斯说道:“7月27日(1716年),我把一段苹果树枝绑在一根管于
的一端,从另一端装满水,然后把整个树枝浸入容器的水中。”
      “开始两小时,管子里的水下降了6英寸 (水充入树枝的输液管路)。
当天晚上又下降了6英寸,……到第三天晨,我把树枝从水中取出,连同管
                                                  1
子一起挂在空气中,在12小时之内,它吸收了27          英寸的水分。”于是赫
                                                  2
尔斯结论说:实验表明树枝有很大的呼吸能力,植物液体循环的原动力是叶
面水分蒸发,而不是根部水分的压力。但是,实验并没有说明这一过程具体
是怎样发生的。
     从叶面蒸发的是水吗?把树枝装入密封容器中,收集树枝散发的液体,
可以证明,其绝大部分是水。
     好,现在该谈主要实验了,即树液是怎样运动的?是类似动物的血液循
环呢?还是像潮汐一样起落呢?赫尔斯通过两个完美的实验,一下子就解决
了这个问题。循环论者曾假设说,树液是通过树干内部上升,而通过树于外
层下降。
     赫尔斯在8月20日(1716年)说道:“在下午1点,我将一段苹果树
枝,用弯铅管固定在管子上,但在这之先,我已把某一处的树皮和上一年轮
的木质按环状切去了3英寸长,然后将管子装满水,管子长22英尺,直径为
1/2英寸。另外,在树枝下部把树皮和上一年轮的木质切去,切成一个12
英寸长的缺口。从这个缺口可以看到水抽吸得很畅通,其速度为1/2英寸/
分。半小时后,我就清楚看到缺口的下部比先前湿了,而上部仍然是干的。”
     所以,赫尔斯继续说道:“水分上升一定是通里层木质,因为上一年轮
木质已被环切掉了三寸长,水分已不可能通过它上升;另外,如果树液是通
过上一年轮木质层及其与树皮之间的通道自然下降的话 (有许多人这样认
为),那末切口的上部就应该湿润。但正好相反,湿润的是下部而不是上部。”
这样看来,树液必定是通过树干内层上升,同时也通过上一年轮木质层和树
皮上升,切口下部湿润就是证明。所以,并不存在树液循环,至少并不存在
严格意义上的完全的循环。如果存在着循环,那除非是某一部分某一方向的
运动已被系统中另一部分另一方向的相对运动所补偿掉了。
     这个结论还有更强有力的进一步证明,就是看植物一天吸收和蒸发多少
水分。赫尔斯表明,按体积作相对比较,向日葵散发水分比人快17倍。如果
存在循环的话,那就一定非常快。但并没有这种快速运动的任何迹象。
     但是,正如许多天才实验家证明,“确实有树液从顶部回到根部”。赫
尔斯也发现了这一现象。但这并不证明是循环运动,而倒更证明是潮汐起落。
     在赫尔斯进行了一系列 (上面只介绍了其中个别精彩片段)独具匠心的
实验之后,后继者在长达100年之久,对植物生理学几乎没有增添什么新内
容。这样说完全不过分。当然这一时期,也有某些贡献。虽然赫尔斯实验几
乎完全澄清了植物水分系统的问题,但还遗留下植物和大气交换问题。梅奥
 (第一个明确区分大气气体的科学家)和赫尔斯都怀疑,植物是不是也从大
气中吸取一定的营养。赫尔斯早就把植物的气体交换区别为营养交换和呼吸
交换。但是他没有正确理解梅奥所发现的空气中的一个成分,即氧气,被生
命过程吸收了。赫尔斯以为呼吸和燃烧过的空气,之所以减少了五分之一的
体积,是因为被呼吸和燃烧过的空气失去了相应的弹性,而不是相应的物质
被吸收了。由于赫尔斯犯了这种错误,所以他的理论未能正确区别气体的营
养交换和呼吸交换。到1779年,德意志医生英根豪斯明确指出,植物的生命
过程中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呼吸循环:一个和动物的呼吸循环一样,吸人氧气,
排出二氧化碳;另一个则把二氧化碳当作气体食物吸入,而排出氧气。到了
大约1840年,空气气体化学已十分明确地区分出氧、氮和二氧化碳,对它们
的化学性质也全部进行了研究。1840年走完了最后一步,鲍森考尔特表明了
植物不是从空气中,而是从它赖以生长的土壤中获取氮养分。
                                印遗的条件
     康拉德生于1903年11月7日,他是国际上有名的整形外科医生阿道
夫·洛伦茨的二儿子。阿道夫·洛伦茨发明了有效治疗先天性股骨脱臼的治
疗方法,通过国际行医,他变得很富有。康拉德·洛伦茨的童年大部分时间
是在阿登堡的农村渡过的。那个地方在多瑙河畔,离维也纳不远,有他父亲
建造的宽敞房屋。像他那样一个小孩,拥有各种动物:鸭子呀,鱼呀,狗呀
等等。特别是在阁楼上养的一群穴鸟,其飞翔生活为他的第一篇科学论文提
供了原始材料。他11岁时进入了维也纳的斯科登中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
间,城乡交通越来越困难,洛伦茨一家只好搬到城里宿舍居住。
     阿道夫·洛伦茨很想让康拉德继承他的医道,所以在1922年就把康拉德
送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预科班学习。但小洛伦茨不喜欢呆在那儿,不
久就返回家了。后来他进入了维也纳大学医学系学解剖学,但他不是为了行
医作准备,而是作为理论科学学习。这段时间他受到亲密朋友本纳德·赫尔
曼的很大影响,使他对自然史发生了兴趣。1927年,洛伦茨发表了自己的第
一篇学术论文《对穴鸟的观察》。一年后,他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洛伦茨不去行医当医生,而到解剖系当了助教。这时,他认识了第一个
系统研究天然动物行为的学者奥斯加尔·海因罗茨,有许多资料说明,洛伦
茨向他学到了许多东西。1933年,洛伦茨获得了动物学博土学位,随即便转
入动物学系工作。他的主要科学工作是在1926~1938年间完成的。虽然后来
他还在积极从事研究工作,但他的重大发现却是在那12年里做出的。
     洛伦茨对多瑙河一向情深,极感兴趣。1930年他专门买了一只船,以便
练习航行,不怕困难地坚持数年努力,终于通过了在多瑞河上的船泊导航考
试。他是在1930年和他从小就认识的玛加莱西·格布哈德结婚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完全打断了他的科学研究工作。他的传记作者阿列克·尼
斯贝特说,他在政治上比较幼稚,深深卷入了战争,还不认识纳粹制度的本
性。由于他在医学上的专长,被抽调作了军医。1941年开始在波兰服役,然
后从那里调往东线,最后在1944年被苏军俘获。他过了三年的俘虏生活,大
部时间住在前苏联的亚美尼亚。
     战后,由于占领国的强力管制,德国和奥地利的科学研究都受到严重阻
碍。一直到1948年,在哥廷根才成立了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负责管理该
研究所的科学协会大力支持了洛伦茨的工作。洛伦茨利用他在阿登堡的家作
为附属研究所和野外工作站。1951年,在巴伦·冯·罗伯格的赞助下,作为
专门研究动物生态学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在巴德尔建立了,以后迁到西
维森。1962年,洛伦茨担任了该所所长。
     1974年,洛伦茨和尼科。廷伯根以及奥托·冯·弗里希共同获得了诺贝
尔奖金。
     很久以来,在天然环境中过着原始生活的野生动物就是博物学家们的研
究对象,不过一般是进行业余研究。直到达尔文才为天然动物的习性研究理
出了科学的头绪。他抓住了动物生态学的中心内容,应把动物的习性看成是
动物适应环境的一个方面,它和动物的身体构造或生理过程同样重要。他并
得出了结论:动物的习性必然被遗传和被自然选择。达尔文以后有些停滞不
前。后来在美国又重新引起科学家们的兴趣。通过长期熟悉动物生活的自然
环境,就能够理解动物。第一个提出这种思想的人就是美国生物学家魏特曼。
他主张用达尔文学说解释动物的习性。他和他的学生们,其中包括有影响的
威勒,对各类动物进行了很好研究。洛伦茨自己说,他的最大成就来自魏特
曼和他自己的导师奥斯加尔·海因罗茨。
     但是达尔文的最初察觉却被大多数心理学家忽视了。某些动物,具体如
灵长类动物和老鼠,曾被用来作为实验对象,把它们关在笼子里,试图发现
其行为基本特点和刺檄引起的条件反射过程,但毫无结果,因为整个实验计
划的设计是错误的。可是错误还得到维护,说什么只有脱离开自然环境的研
究才可能取得进展。
     把动物的习性研究由人为条件下转到天然环境中进行自然观察,即开创
动物学的新学科动物生态学,是从德国开始的。然而很快就传到了英国,与
英国传统的博物学和野生动物习性观察结合起来。但这一领域的中心人物却
仍然是德国的洛伦茨。
     如果达尔文是正确的话,那么就应该有被自然选择的习性,即严密准确
并适于物种繁衍的行为链。最初的动物生态学就是研究区分这些习性,证明
习性不是学会的,找出具体方法使某一习性结合另一习性以利于繁衍。这可
以用小鸟出世后从窝里清除蛋壳的习性的例子来说明。新打开的蛋壳洁白明
亮,很容易吸引侵害者到来。把窝筑在易于暴露的地方的多数鸟类,都有清
除蛋壳的习性;而把窝筑在隐蔽不易受到侵害的地方的鸟类,则没有这种习
性的神经机能的遗传。
     为了使一种习性起作用,单是通过行动后果而操纵反射链运动的遗传神
经机能还不够,还必须要有相应的刺激来触发。问题在于:认识相应刺激的
能力和受到刺激后习性就起作用的能力是否是一道遗传呢?结果证明,二者
是无关的,“只是有时候才有关”。许多鸟类的幼雏,在它们成长过程中如
果不让接触其同类,它们也就不认识其同类。
     长嘴涉水鸟的幼雏孵出来时,发育阶段较高,具有“先天系统”,能认
识鸟妈妈,只要鸟妈妈一出现在面前,它们就表现出相应的行为,例如伸嘴
去呷接食物;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只要一见到人就会自己逃跑。实验证
明,每一个成鸟的特点很重要,通过分别模拟每个成鸟的特点幼鸟就会作出
相应反应,证明它们能辨认出来。这种鸟以及与这种相类似的鸟,其认识习
性相关的事物的能力和表现出相应习性的能力,一定是先天的或遗传的。
     然而大多数鸟类的发展情况与此不同。在动物生态学界,灰雁的事例是
很有名的,它生动说明另一种发展类型。如果幼灰雁完全由人工喂养,那么
它们的行为习性就倾向于人。它们似乎是把在它们发展过程中某一适当时机
发生在它们面前的无论是什么东西就作为原始对象印遗下来。首先对这种印
遗现象做出观察记录的是奥斯加尔·海因罗茨。他注意到,虽然小鸭刚孵出
时见人就逃跑躲藏,但小鹅却呆呆地盯着人不动,即使人去碰它也不反抗。
这样由人工喂养的幼鹅并不表现出认识成鹅是其同类的倾向,而把人当做其
父母。有如海因罗茨指出,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第一次睁开眼睛“带着高
度准确的印遗事物的注意力”,印遗下第一眼见到的东西,作为其父母的形
象。
     洛伦茨的贡献是对印遗现象发生的条件进行了系统的实验考察。他最初
的发现就使印遗的基本概念变得鲜明突出了。通过几种鸟进行比较,结果证
明:“某一种事物只能在鸟的生命进程中某一相当固定时期才能被印遗”。
 “印遗一经发生,并且印遗时期(其长短随种类不同而异)已过去,相应的
反应就不会遗忘”。从而得出两个非常重要的理论结论:与一般动物学设想
相反,动物必定有一种先天趋势以填补其本能结构上的空缺 (指引导某一行
为的相应事物);但更为重要的是不应把印遗看成是一种学习,否则就大错
特错了。学习事物的特点是可能被遗忘或者记错,与其他事物相混淆,而作
为动物本能行为目标,一旦印遗以后,就再也不会改变其相应的行为,这种
相应的行为方式也就成为其生命要求的一部分,如食来就张口。
     这里要介绍的主要实验是想确定动物的所有本能习性是仅仅通过一种事
物一次就印遗的呢?还是每一个习性各有相应的印遗时机呢?如果是后者,
那么每个习性就分别有相应的客观对象,种类不同,客观对象也不同,只有
在适当的时机,相应的对象出现在周围,才能发生印遗现象。实验研究的对
象是洛伦茨在阿登堡家中养的一大群穴鸟的一只幼雏。这只幼雏从小就与其
他穴鸟分开,单独由人工喂养。这样它的本能习性要么是先天的,要么就是
人使其印遗下来的。但有两种习性例外,一种就是成群飞翔的习性,由冠头
乌鸦使其印遗的。当这只幼穴鸟处于能印遗成群飞行时,第一次让它认识相
应类型的飞鸟,使其能印遗了成群飞行。即使它进一步成长并生活在穴鸟之
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