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合集)作者:刘心武 >

第38章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合集)作者:刘心武-第38章

小说: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合集)作者:刘心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悟,获得醍醐灌顶的快感,解出书中醇味,那种“累”,其实才是审美的大愉悦,精神的大升华,值得。
  那么我们就发现,在《红楼梦》十二支曲里面,有一曲叫《枉凝眉》,记得吧?而且如果你仔细来对比的话,你就会发现,在第五回里面,金陵十二钗正册的这个排序,和《红楼梦》十二支曲的排序,不完全匹配,这个现象你注意到了吗?咱们现在来捋一下,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一幅画,第一首诗,那是钗、黛合一,对吧?就是把林黛玉和薛宝钗合在一起的,所以整个金陵十二钗正册,实际上只有十一幅画、十一首诗。所谓《红楼梦》十二支曲,是警幻仙姑说的,实际上她给了书里面的贾宝玉一个文字稿,让贾宝玉一边看这个一边来听,文字稿实际上是十四支曲。这套曲前面有一个是引子,最后有一个是收尾,当中是十二支曲,所以实际上曲子是十四支。咱们先不去把引子跟收尾算上,当中的十二支曲,你应该注意到,它和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面的画和诗不完全匹配。因为金陵十二钗正册那个册页,实际上只有十一页,林黛玉和薛宝钗合为了一页,对不对?可是十二支曲真有十二支,一个是十一,一个是十二,这个数就不一样,对不对?而且一般人都认为,十二支曲的第一曲叫《终身误》,是以贾宝玉的口吻,把薛、林两个人都说了,既说了林黛玉又说了薛宝钗,我就不俱引了,你自己去翻看就明白,这不就相当于《红楼梦》里面所写到的金陵十二钗正册的第一幅画和第一首诗吗?对不对?也就是说,最后我们发现十二支曲多出一支曲来,就是第二支曲,而从第四支曲开始,也就是说去了引子以后的第三支曲,就和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面的排序吻合了。因为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面的第二幅画、第二首诗说的谁呢?说的贾元春,那么你现在看《红楼梦》十二支曲,不算引子和收尾,《恨无常》正是第三,底下就都可以对应了;所以册页里面第三是贾元春,第四是探春,第五是史湘云,然后你往下,一直到秦可卿,在十二支曲里面,如果你把第二支《枉凝眉》挑出来,先不管它,那么,册页和曲子就都是配套的,一一对榫,明白了吧?就是说《终身误》是黛钗合一的,然后就是元春、探春、史湘云、妙玉、迎春、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但是曲子里却比册页多出来了一个,所以就必须要研究这个多出来的《枉凝眉》曲,这一曲究竟说的是谁?为什么要设计出这么一支曲?
  你现在看那些一般的《红楼梦》版本里面的解释,就都告诉你这一支《枉凝眉》说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从字面上看这么说似乎也通,《枉凝眉》这个曲子怎么说的?在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里面,是把这支曲当做歌颂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的主题曲,幽咽婉转地唱出里面的词句: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见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这个内容要理解成在说贾宝玉和林黛玉,好像说得通,因为你想“美玉无瑕”不就是贾宝玉吗,他戴着通灵宝玉,对不对?说林黛玉是“阆苑仙葩”,因为她是绛珠仙草下凡,模模糊糊好像也对得上茬儿。更何况林黛玉最是爱哭,林黛玉下凡的使命是还泪,要把她的眼泪还给曾在天上用雨露灌溉过她的神瑛侍者,也就是下凡到人间的贾宝玉,所以曲子里最后唱到“多少泪珠儿”如何如何,多少年来没有人怀疑过,就觉得这首曲铁定说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初版的,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现在非常流行的一个《红楼梦》版本,它对《枉凝眉》也是这么注解的。
  但是现在我要说出不同的看法,要跟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要讨论?因为在《终身误》的曲子里面,已经用贾宝玉的口吻说到林黛玉和薛宝钗了,是不是?怎么会又来一个《枉凝眉》,又单说一遍?但是这一遍里面好像没有薛宝钗了,单说贾宝玉和林黛玉,有这个必要吗?再说,林黛玉她是仙草,大家知道,而什么叫做“葩”呢,“葩”说的是花是不是?林黛玉她不是花,她始终是天界一株草,是不是?那么,这个“葩”究竟说的是谁呢?再一推敲,觉得很有趣。“阆苑”,这个词汇泛指大观园,一处很美丽的园林,元春省亲的时候,让众姊妹和宝玉赋诗,那些诗里就一再地把大观园比喻为仙境——“谁信世间有此境”“风流文采胜蓬莱”“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那这仙境里有什么样的仙葩呢?往后看,我们在《红楼梦》正文里面就发现曹雪芹写到怡红院,怡红院有什么花?有海棠花,而这个海棠花是谁的象征呢?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的时候我们都很清楚,就是史湘云,海棠花是象征史湘云的。在《红楼梦》写到怡红院的海棠花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文字呢?说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所以“一个是阆苑仙葩”,就很可能说的是史湘云,史湘云的象征就是“葩吐丹砂”的海棠花。而且大家知道史湘云的丫头叫什么,叫翠缕,那么,曹雪芹他在写到这个怡红院的海棠花的时候,他为什么用这样的字眼呢?他说海棠花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红楼梦》的文字有一个特点,它总是前后互相呼应的,曹雪芹在无意随手之间,他总是要传递很多信息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因为在描写怡红院的海棠的时候,作者很明确地使用了“葩”这个字眼,而且作者给史湘云的丫头设定的名字就是翠缕,所以“一个是阆苑仙葩”,越想越应该是指史湘云。
  那么“一个是美玉无瑕”又是在说谁呢?不一定指的是贾宝玉。谁美玉无瑕?妙玉啊。第五回,在那个关于妙玉的判词和关于她的《世难容》曲里面很明确地说,妙玉是美玉。大家记得关于妙玉的那幅画,一块美玉落到污泥里面,是不是?“无瑕美玉”,这个字眼在关于妙玉的《世难容》里明明白白地写出来了嘛。贾宝玉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下凡,“赤瑕”就是有红色瑕疵的玉,“瑛”虽然是玉但并非最纯净的玉,脂砚斋在批语里就明确指出赤瑕的意思:“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下凡后的神瑛侍者,也就是贾宝玉,他“行为偏僻性乖张”,是块病玉,并非无瑕美玉啊,因此,基本上可以排除拿“美玉无瑕”形容他的可能性。这样看来,曲子里所说的“一个是美玉无瑕”,只能认定为妙玉。
  这样一想的话,思路就豁然贯通了。你想一想,我们刚才分析了太虚幻境四仙姑,四位女性是谁呢?就是林黛玉、史湘云、薛宝钗、妙玉这四位女性。那么现在曹雪芹再给她们写成曲,第一曲是两个女性合一,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第二曲呢,很可能就是把另外的两个再合在一起来说,一个是史湘云,一个就是妙玉。我不是说我的思路就绝对正确,但是这样探究还是很有意思的,对不对?
  那么你再推敲,你把这支曲子里的话拆开细琢磨,相应“一个是阆苑仙葩”的这个句子下面所说的,就是“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这是说贾宝玉和史湘云在前八十回,看得出他们没有爱情关系,他们就是亲如兄妹,或者说是大家都没有性别感,天真烂漫的生命,进行着完全没有遮拦的情感交流,是一种人生最美好的境界,他们两个没有奇缘;但是在八十回后,他们两个却很奇怪地遇合了,我说的这个“遇”是遇到的遇,就是又遇上了,又合在一起了,所以“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是水中月”——这都是我把这个曲劈开了,相应史湘云下面的一些话,这些话的意思就是,经过一番坎坷的经历,两人遇合以后,“枉自嗟呀”,当然就很感叹,但是事已如此,命运就是这样,生活就是这样,人生就是这样;而为什么说是“水中月”,当然可以探讨,因为所有这些女性最美好的岁月都过去了,呈现在面前的史湘云是一个脱了形的月,是一个水中月,贾宝玉自己的形象肯定也很不堪了,但是两人还可以相依为命,相濡以沫,共度残生。这是对“阆苑仙葩”史湘云的吟唱。
  “一个是美玉无瑕”下面的话是些什么意思呢?把这个曲劈开了,再看这些句子:“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因为曹雪芹在八十回后,很可能写到妙玉又出现了,和贾宝玉又见面了,如果真是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什么叫做心事,这也值得探讨,就是贾宝玉和妙玉之间,究竟有没有爱情,这是一个很大的探讨课题。我觉得,这儿说的心事,不一定指的爱情,他们两个是互相肯定、互相欣赏的,但是生活的巨变使得他们终于还是无法沟通。“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镜中花”,相对于贾宝玉来说,他对妙玉的牵挂,并不能解决妙玉什么问题,而恰恰是妙玉,后来在他生活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他来说,妙玉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美丽女性,只留下一些镜中花般的回忆而已。想起这两个女性最后的命运,贾宝玉自己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就是我对《枉凝眉》曲的一种破解,这种解释的好处,就是可以和太虚幻境四仙姑所影射到的四位女性的重要性相匹配,而且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册页里面是十一页,十一幅画、十一首诗就把十二个人说全了,而这里的曲子却有十二首;去掉开头的引子和后面的收尾,十二支曲里面,为什么从第三支以后,就都是符合那个自贾元春往下的排序了。也就是说,曹雪芹他把最重要的女性,每两个人一组,各写了一支曲,一个是《终身误》,一个就是《枉凝眉》。“枉凝眉”就是白白地皱眉头,是吧,面对一个无可奈何的命运结局,深深地皱起眉头悲叹,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我只是向大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有人说,“凝眉”就是皱眉,林黛玉眉尖若蹙,贾宝玉送她一个妙字“颦颦”,那以后人们常称她“颦儿”,因此,从这个曲名上看,这支曲就该是说黛玉。我的思路是,不能光看曲的名字,还要仔细分析曲的内容,才能做出最终判断。比如《世难容》,林黛玉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不也是“世难容”吗?但《世难容》曲的内容跟她的情况不对榫,因此当然就不能说是一支关于她的曲。有人说,把《终身误》理解成说薛宝钗,把《枉凝眉》理解成说林黛玉,那么,十二支曲不就成了每钗一曲,很匀称了吗?但是,《终身误》分明是既说了钗又说了黛,是合一的格局,曹雪芹对于黛、钗总是不去分一二的,如果《终身误》是说钗,《枉凝眉》是说黛,那么,不仅打破了全书黛、钗合一的总体设计,还排出了次序,成为钗一、黛二,再看《终身误》的内容,全是怨钗怀黛的内容,如果真要将黛、钗分列两曲,也应该是《枉凝眉》排前头呀,因此,认为《终》、《枉》二曲先说钗后说黛的观点,我很尊重,但不认同。又有人说,如果这支曲说的是史湘云和妙玉,那么,后面又专门为湘、妙二人各写了一曲,曹雪芹至于对湘、妙那么偏爱吗?当然,把黛、钗定位于其他各钗绝对不能超越的思路,已经成为许多读者和研究者的思维定势,我很理解,但是,应该允许在文本细读的情况下,提出新解新说,以活跃思路,打破红学多年的沉闷局面。我认为,不能光从“凝眉”两个字,就断定这支曲非黛玉莫属,容不得讨论,因为贾宝玉“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这也是第三回里的明文。那么,他想起湘、妙,伤怀地“凝眉”而又觉无可奈何,也是说得通的;而且,尽管曹雪芹在前八十回里,特别是前四十回重点描写了宝、黛的爱情,但从全书来说,有很多证据可以说明,在八十回后,他对湘、妙厚爱有加——我下面会讲到我这方面的探佚收获——那么,他为湘、妙再各写一支曲,也是有可能的。
  我将在下一讲里面继续来探讨妙玉,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世,也包括其他方面,比如说她和贾宝玉之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他们互相爱恋吗等等内容。咱们下一讲见。


  第二十一讲 妙玉身世之谜


  金陵十二钗正册里,妙玉身份最特殊,虽然与四大家族没有血缘与婚姻关系,却也能跻身其中,排名又在脂粉英雄王熙凤之上,这令很多人不解。而更让人吃惊的是,通过我上几讲的探究,妙玉还是贾宝玉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女性之一。那么妙玉的身世究竟如何?她在贾宝玉的人生途程里究竟有什么重要作用?曹雪芹设置这样一个人物,意图何在?这是我要跟大家接着来深入讨论的。
  首先探究一下妙玉的身世。
  关于妙玉她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世,书里面主要是通过两个人从旁介绍的。通过旁人介绍、评价人物,给读者留下印象,是曹雪芹常用的一个写作手法,对妙玉这个人物也是这样。
  第一次是在第十七回和第十八回里面,大家知道,古本的《红楼梦》十七、十八这两回没有完全分开,一直保留着一个待分开的状态,所以我说第十七、十八回,说的是古本的状态。在第十七、十八回里头,妙玉第一次暗出。这个时候大观园已经造好了,元春要来省亲,府里面为了迎接她来,就要做各种准备,包括一些宗教仪式的准备。当时府里面已经去买了来一些年轻的女孩作为尼姑、道姑,进行培训,准备在省亲时使用。在准备工作即将完全结束的时候,就有一个仆人来向王夫人汇报,说除了这些小尼姑、小道姑之外,还有一个人您是不是考虑,说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女子,本是苏州人士——苏州当然也属于金陵的范围,金陵是一个大概念——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云云。其中有一大段话说她为什么出家,大意就是说她小时候多病多灾,往往有钱人家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花钱请一些人做替身,替她去出家,结果这也不中用,她简直病得不行了,最后干脆让她自己出了家,她的病才好了,从此就带发修行了。而且,故事发展到元妃要省亲的时候,她就已经十八岁了。她真实的姓氏究竟是什么呢?她有没有一个真实的名字呢?没有交代,起码在前八十回里面,我们始终没有看到任何这方面的蛛丝马迹。书里只说她有一个法名——出家以后就要取一个佛教范畴之内大家互相称呼的名字,这叫法名——她的法名是妙玉。此外交代得很清楚,妙玉的父母已经双双亡故了,现在妙玉怎么生活呢?身边只有两个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就是说孤苦伶仃的。但是妙玉她也有很大的优势,这个仆人汇报说她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又极好,不是一般地好。那么现在为什么跑到都城来了?书里面反复说长安、都城,其实都是影射北京,影射清朝当时的首都北京。妙玉为什么到长安都城来?因为都城里面有观音遗迹和贝叶遗文,这是佛教界最珍视的一些文物。过去印度有一种树叫做贝多树,它的树叶很长,很厚,就叫贝叶,在上面可以直接书写经文,不用去造纸,有了这树的树叶,就可以直接拿它当纸用。在故事发展到这儿的时候,那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