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可以说;希腊哲学源自印欧文化并非偶然。印度、希腊与古代北欧的神话明显都有一种以哲学或〃思索〃的观点来看这个世界的倾向。
印欧人希望能够〃洞察〃世界的历史。我们甚至可以发现在各舟欧文化中都有一个特别的字来表示〃洞见〃或〃知识〃。在梵语中;这个字是vidya;这个字的意思与希腊文中的idea这个字相当。而idea船此字在柏拉图的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在拉丁文中这个字是video;不过对罗马人来说;这个字只是〃看见〃的意思。在英文中;Isee可能表示〃我懂了〃。在卡通影片中;啄木鸟想到一个聪明的办法时;脑袋上方会有灯泡发亮。(到了现代;seeing这个字才变成〃盯着电视看〃的同义字。)英文中有wise和wisdom这两个字。
在德文中有wissen(知道)这个字;在挪威文中则有viten。这些字的来源与印度文中的vidya、希腊文中的idea与拉丁文中的video这些字相同。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断定对印欧人而言;视觉乃是最重要的感官。印度、希腊、波斯与条顿民族(Teut。ns)的文学都以宏大的宇宙观(cosmicvision)为特色(在这里vision这个字源自拉丁文中的Video这个动词)。此外;印欧文化的另一个特色是经常制作描绘诸神以及神话事件的图画和雕刻。
最后一点;印欧民族认为历史是循环的。他们相信历史就像四季一样会不断循环。因此历史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只不过在无尽的生生死死中有不同的文明兴亡消长罢了。
印度教与佛教这两大东方宗教都源自印欧文化;希腊哲学亦然。我们可以看到这两者间有明显相似的痕迹。到了今天;印度教与佛教仍然充满了哲学式的省思。
我们可以发现;印度教与佛教都强调万物皆有神性(此即〃泛神论〃);并主张人悟道后就可以成佛。(还记得普罗汀的说法吗?)为了要悟道;人必须深深自省或打坐冥想。因此;在东方;清净无为、退隐山林可以成为一种宗教理想。同样的;在古代的希腊;许多人也相信禁欲苦修或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可以使灵魂得救。中世纪僧侣的生活在许多方面就是受到希腊罗马观念的影响。
此外;许多印欧文化也有〃灵魂转生〃或〃生命轮回〃的观念。
两千五百多年来;每一个印度人的生命终极目的就是要挣脱轮回。柏拉图也相信灵魂可以转生。
闪族文化
现在让我们来谈一谈闪族文化。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他们的语言也和印欧语系完全不同。闪族人源自阿拉伯半岛;不过他们后来同样也迁徙到世界各地。两千多年来;这些犹大人一直过着离乡背井的生活。透过基督教与回教;闪族文化(历史与宗教)的影响遍及各地。
西方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编按:Christianity;系包括所有信奉基督的教派;最重要的有四种:
主要是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英国圣公会;其中基督教又称新教;是十六世纪宗教革命后才分出来的)与伊斯兰教——都源出闪族。伊斯兰教的圣经古兰经与基督教的旧约圣经都是以闪族语系的语言写成的。旧约中代表神〃的一个字和伊斯兰文中的Allah(〃阿拉〃;就是〃神〃的意思)同样都源自闪语。
谈到基督教时;情况就变得比较复杂了。基督教虽然也是源自闪族文化;但新约则是以希腊文撰写;同时;基督教的教义神学成形时;曾受到希腊与拉丁文化的影响;因此当然也就受到希腊哲学的影响。
我们说过;印欧民族乃是多神论者;但闪族一开始就相信宇宙间只有一个上帝;这就是所谓的〃一神论〃。犹大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是一神论的宗教。
闪族文化另外一个共同的特色是相信历史乃是呈直线式发展;捷句话说;他们认为历史是一条不断延伸的线。神在鸿濛大初时创造了世界;历史从此展开;但终于有一天它会结束;而这一天就是所谓的〃最后审判日〃;届时神将会对所有生者与死者进行审判。
历史扮演的角色乃是这西方三大宗教中一个很重要的特色。
他们相信;上帝会干预历史发展的方向;他们甚至认为历史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让上帝可以完成他在这世界的旨意。就像他曾经带领亚伯拉罕到〃应许之地〃一般;他将带领人类通过历史;迈向〃最后审判日〃。当这一天来临时;世界上所有的邪恶都将被摧毁。
由于强调上帝在历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闪族人数千年来一直非常注重历史的纪录。这些历史文献后来成为圣经的核心。
到了今天;耶路撒冷城仍是犹太人、基督徒与伊斯兰教徒共同的重要宗教中心。这显示三大宗教显然具有某种相同的背景。
我们曾经说过;对印欧人而言;最重要的感官乃是视觉。而有趣的是;闪族文化中最重要的感官则是听觉;因此犹大人的圣经一开始就是〃听哪!以色列〃。在旧约圣经中我们也读到人们如何〃听到〃上帝的话语;而犹太先知通常也以〃耶和华(上帝)说〃这几个字开始他们的布道。同样的;基督教也强调信徒应〃听从〃上帝的话语。无论基督教、犹太教或伊斯兰教;同样都有大声朗诵经文的习惯。
此外;我曾提到印欧人经常以图画或雕刻来描绘诸神的形象。
在这一点上闪族人正好相反;他们从来不这样做;对闪族人而言;描绘或雕凿神像是不可以的。旧约曾训诫人们不要制作任何神像。
你也许会想:
〃可是;基督教会的教堂却到处都是耶稣与上帝的画像呀广没错;确是如此。不过;这是基督教受到希腊罗马文化影响的结果(希腊与俄罗斯等地的希腊正教至今仍不许信徒制作有关圣经故事的雕像)。
与东方各大宗教相反的是;西方三大宗教强调上帝与造物之间有一段距离。对他们而言;生命的目的不在脱离轮回;而在于从罪恶与谴责中得救。此外;西方的宗教生活较偏重祈祷、布道和研究圣经;而不在于自省与打坐。
以色列
苏菲;我无意与你的宗教课老师互别苗头;但现在我想简短地谈一下基督教与犹大文化的渊源。
一切都是从上帝创造世界时开始。你可以在圣经第一页看到这件事的始末。后来人类开始反抗上帝;为了惩罚他们;上帝不但将亚当与夏娃逐出伊甸园;并且从此让人类面对死亡。
人类对上帝的反抗乃是贯穿整部圣经的主题;旧约创世记中记载洪水与诺亚方舟的故事。然后我们读到上帝与亚伯拉罕以及他的子孙立约;要求亚伯拉罕与他的世代子孙都必须遵守上帝的戒律。为了奖赏他们;上帝答应保护亚伯拉罕的后裔。公元前一二00年左右;上帝在西乃山上向摩西颁布十诫时;又再次与他立约。那时以色列人在埃及已经当了很久的奴隶;但借着上帝的帮助;他们在摩西的领导下终于回到了以色列的土地。
约公元前一千年时(在希腊哲学诞生很久很久之前)有三位伟大的以色列王。第一位是扫罗王;第二位是大卫王;第三位是所罗门王。当时;所有的以色列子孙已经在这个王国之下团结起来。尤其是大卫王统治时期;以色列在政治、军事与文化上都卓然有成。
依当时的习俗;国王被遴选出来时;要由人民行涂油礼;因此他们被赋予〃弥赛亚〃(意为〃受膏者〃)的称号。在宗教的意义上;国王被视为上帝与他的子民间的媒介;因此国王也称为〃上帝之子〃;而他的王国则可称为〃天国〃。
然而;不久之后;以色列的国力开始式微;国家也分裂成南北•;两国;南国为〃犹太〃;北国则仍称〃以色列〃。公元前七二二年时北国被亚述人征服;失去了政治与宗教的影响力。南国的命运也好不了多少。它在公元前五八六午时被巴比伦人征服;圣殿被毁;大多数人民也被运往巴比伦充当奴隶。这段〃巴比伦奴隶时期〃一直持续了四十余年;直到公元前五三九年时以色列人民才获准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然而;一直到基督降生;犹太人都生活在异族统治之下。
犹太人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是:
上帝既已答应保护以色列;为何大卫的王国会被摧毁?犹太人又为何一次次遭逢劫难?不过;话说回来;人们也曾答应要遵守上帝的诫律。因此;愈来愈多人相信;上帝是因为以色列不遵守诫律才加以惩罚。
公元前七五O年左右;有多位先知开始宣称上帝已因以色列不遵守诫律而发怒。他们说;总有一天上帝会对以色列进行最后的审判。我们称这类预言为〃末日预言〃。
后来;又另有一些先知预言上帝将拯救少数的子民;并且派遣一位〃和平之子〃或大卫家族的国王协助他们重建大卫的王国;使这些人民享受繁荣的生活。
先知以赛亚说:
〃那坐在黑暗里的百姓;看见了大光;坐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发现照着他们。〃我们称这类预言为〃救赎预言〃。
总而言之;以色列的予民原来在大卫王的统治之下安居乐业;但后来当情形每下愈况时;他们的先知开始宣称有一天将会出现一位大卫家族的新国王。这位〃弥赛亚〃或〃上帝之予〃将〃拯救〃人民;使以色列重新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并建立〃天国〃。
耶稣
苏菲;你还在看吗?我刚才说的关键字是〃弥赛亚〃、〃上帝之子〃与〃天国〃。最初人们只是从政治角度来解释这些字眼。在耶稣的时代;有很多人想象将来会出现一位〃救世主〃(像大卫王一样有才干的政治、军事与宗教领袖)。这位〃救世主〃被视为国家救星;可以使犹大人脱离受罗马人统治之苦。
这固然是一件美事;但也有许多人把眼光放得较远。在那两百年间;不断有先知预言上帝应许派来的〃救世主〃将会拯救全世界。
他不仅将使以色列人挣脱异族的桎梏;并将拯救所有世人;使其免于罪草与上帝的责罚;得到永生。这种渴望救赎的想法在希腊文化影响所及的各地区也很普遍。
于是拿撒勒的耶稣出现了。他不是唯一以〃救世主〃姿态出现的人;但他同时也使用〃上帝之予〃、〃天国〃与〃救赎〃等字眼;因此保持了他与旧先知之间的联系。他骑马进入耶路撒冷;接受群众赞颂为人民救星;仿佛从前的国王在登基时例行的〃加冕典礼〃一般。
他并接受民众涂油。他说:
〃时候到了;天国近了。〃
这些都很重要;但请你注意:耶稣不同于其他〃救世主〃;因为他声明他并非军事或政治叛徒。他的任务要比这伟大得多。他宣称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拯救与赦免;因此他可以置身沿途所见的人群中;对他们说:
〃你们的罪已经得到赦免了。〃
这种〃赦免罪恶〃的方式是当时人闻所未闻的。更糟的是他称上帝为〃天父〃。对于当时的犹太人而言;这是从未有过的事。于是;不久后;律法学者便一致起而反对他。他们一步一步地准备将他处决。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
耶稣那个时代有许多人等待一位〃救世主〃在嘹亮的军号声中(换句话说;就是大举挥军)重建〃天国〃。耶稣传道时的确也时常提到〃天国〃这个字眼;但意义要宽广得多。耶稣说;〃天国〃就是爱你的邻居、同情病弱穷困者;并宽恕犯错之人。
〃'于是;〃天国〃这样一个原本具有战争意味的古老字眼;到了耶稣口中便在意义上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人们原本期待的是一位很快能够建立〃天国〃的军事领袖;但他们看到的却是穿着短袍、凉鞋;告诉他们〃天国〃——或〃新约〃——就是要〃爱邻如己〃的耶稣。除此之外;耶稣还说我们必须爱我们的敌人;当他们打我们时;我们不得报复;不但如此;我们还要〃把另外一边脸转过来〃让他们打;同时我们必须宽恕;不止宽恕七次;更要宽恕七十个七次。
耶稣用他一生的行动显示;他并不以和妓女;贪污、放高利贷的人与政治颠覆分子交谈为耻。但他所行之事还不止于此;他说一个把父亲的家财挥霍净尽的浪子或一个侵吞公款的卑微税吏只要肯悔改并祈求上帝宽恕;在上帝眼中就是一个义人;因为上帝的恩典浩瀚广大。
然而;耶稣还认为;像浪子与税吏这般的罪人在上帝眼中比那些到处炫耀自己德行的法利赛人要更正直;更值得宽恕。
耶稣指出;没有人能够获得上帝的怜悯;我们也不能(像许多希腊人相信的)拯救自己。耶稣在《登山宝训》中要求人们遵守的严格道德规范不仅显示上帝的旨意;也显示在上帝眼中;没有人是正直的。上帝的恩典无垠无涯;但我们必须向他祈祷;才能获得宽恕。
有关耶稣与他的教诲的细节;我还是留给你的宗教老师来讲授吧。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希望他能够让你们了解耶稣是一个多么伟大不凡的人。他很巧妙地用那个时代的语言;赋予一个古老的战争口号崭新而宽广的意义。无怪乎他会被钉上十字架;因为他那些有关救赎的崭新信息已经威胁到当时许多人的利益与在位者的权势;因此他们非铲除他不可。
在谈到苏格拉底时;我们发现;如果有人诉诸人们的理性;对某些人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威胁。同样的;在耶稣的身上;我们也发现要求人们无条件地爱别人、无条件地宽恕别人;也可能对于某些人造成极大的威胁。即使在今天;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人民开始要求和平与爱、要求让穷人免于饥饿、要求当权者赦免政敌时;强权也可能因此在一夕之间倾覆。
你也许还记得柏拉图对于苏格拉底这位雅典最正直的人居然被处死一事如何忿忿不平。根据基督教的教义;耶稣也是世上唯一正直的人。然而他最后还是被判了死刑。基督徒说他是为了人类而死;这就是一般所称的〃基督受难记〃。耶稣是〃受苦的仆人〃
(sulfenngservant);背负起人类所有的罪孽;以使我们能够得到〃救赎〃;并免受上帝的责罚。
保罗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后就下葬了。几天后有人传言他已经从坟墓中复活。因此证明他并非凡人;而真正是〃上帝之子〃。
我们可以说复活节当天早上;人们传言耶稣复活之时就是基督教会创始之日。保罗已经断言:
〃若基督没有复活;则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
如今全人类都可以盼望〃肉体的复活〃;因为耶稣正是为了拯救我们才被钉上十字架。不过;苏菲;你不要忘了:
从犹太人的观点来看;世间并没有〃不朽的灵魂〃;也没有任何形式的〃转生〃。这些都是希腊人和整个印欧民族的想法。基督教认为人并没有什么东西(如灵魂)是生来就不朽的。虽然基督教会相信〃人的肉体将复活并得到永生〃;但我们之所以能免于死亡与〃天谴〃;乃是由于上帝所行的神迹之故;并非由于我们自身的努力或先天的能力。
秉持着这种信念;早期的基督徒开始传扬相信耶稣基督即可得救的〃福音〃。他们宣称;在耶稣居间努力之下;〃天国〃即将实现。
他们想使全世界归于基督的名下。(Christ〃基督〃这个字是希腊文救世主〃的意思。在希伯来文中;此字为messlah;即〃弥赛亚〃。)耶稣去世数年后;法利赛人保罗改信基督教。他在希腊罗马各地游历布道;使基督教义传遍世界各地。我们在圣经使徒行传中可以读到有关的记载。从他写给早期教会会众的多封使徒书信中;我们可以了解保罗传扬的教义。
后来;保罗来到了雅典。他直接前往这个哲学首府的市中心广场;据说当时他〃看见满城都是偶像;就心里着急〃。他拜访了雅典城内的犹太教会堂;并与伊比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谈话。他们带他到最高法院所在的一座小丘上;问他:
〃你所讲的这新道;我们也可以知道吗?因为你有些奇怪的事传到我们耳中;我们愿意知道这些事是什么意思。〃
苏菲;你可以想象吗?一个犹太人突然出现在雅典的市集;并开始谈到一个被钉在十字架上而后从坟墓里复活的救星。从保罗这次造访雅典;我们便可察觉到希腊哲学与基督教救赎的教义间即将发生的冲突。不过保罗显然办到了一件事:
他使得雅典人倾听他的言论。在最高法院小丘——卫城的宏伟神殿下——他发表了以下演讲:
众位雅典人哪;我看你们凡事很敬畏鬼神。我游行的时候;观看你们所敬拜的;遇见一座坛;上面写着未识之神。你们所不认识而敬拜的;我现在告诉你们。
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