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饮食文化-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导作用外,还应综合其他的多个因素,包括工商管理、社会心理、推销网
络、饮食习惯等。
能提神的咖啡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非洲埃塞俄比亚的西南部高原便生长着一种常绿
灌木。它一年开花二三次,花落后结出红红的浆果,每颗果实里有两粒种子。
这种常绿灌木就是咖啡树,红色浆果中的种子就是咖啡豆。当地人意外地发
现,吃了这种小果实就会精神抖擞,异常兴奋。咖啡,就是这样被人发现了
它的存在价值。
过了许多许多年之后,阿拉伯半岛上的一位也门人,觉得咖啡吃起来有
点苦,便别出心裁地将咖啡豆炒熟、粉碎,用水煮沸,并加食糖,使它成为
一种醇香扑鼻的饮料。遗憾的是,作出如此美妙发明的人,却未能在历史上
留下他的名字。
大约在13世纪时,咖啡作为一种兴奋型饮料,风行阿拉伯半岛。这固然
是由于它的清香,更主要的却是它的提神作用。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喝上一杯
咖啡,便精神大振,可以通宵达旦地举行宗教仪式而不致打瞌睡。
咖啡在18世纪初传到欧洲后,却被人看作是一种毒品而不敢饮用。大家
都说那是伊斯兰异教徒的饮料,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吃了是要死的。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决定就此做个试验。
国王找来一个死囚,宣布用喝咖啡来代替死刑:马上喝3杯咖啡,如没
死的话,第二天再喝3杯,如此一直喝到死为止。试验的结果,那死因不仅
没吸毒死,而且身体很好,一直活到80多岁。后来,欧洲人便纷纷饮用咖啡
了。喝咖啡终于像潮水般地流行起来,尤其在上流社会,都以喝咖啡为时髦,
沙龙聚会的饮料几乎都改成了咖啡。
上流社会的介入,使人们饮用咖啡的方式发生了改变。1763年,法国人
顿马丹发明了把粉碎后的咖啡豆装入法兰绒的口袋里,再放入水里煮的方
法,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咖啡的香味。1800年,另一个法国人贝路易发明了一
种分成两段的壶式咖啡加热器。这种壶是专为使咖啡香味不外溢而设计的,
可说是最早发明的专用咖啡壶。
1840年,英国海军军官纳皮亚发明了和今天使用的咖啡壶很接近的咖啡
加热器。这种加热器是根据当水沸腾时,装咖啡粉的容器里的气压降低,于
是就自动地把沸水吸进咖啡中的道理而设计出来的。
用咖啡壶来煮咖啡,昧道的确很好,也富有情调,对沙龙来说,非常的
合适,可在有些地方,如战场上就完全不合适了。
早在1838年,鉴于咖啡“已成为美国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美国国
会决定为军队提供咖啡。没料到在南北战争中,北军的后勤供给部门却为国
会的这一决定而大伤脑筋——煮咖啡要花不少时间,咖啡壶也颇笨重。再说,
军队分散在各阵地上,等咖啡送上去时已冷了,加热后再喝的话,香味就不
足了。
咖啡的这一饮用缺点,引起了住在华盛顿的日本化学家加藤宽的深思:
能不能发明一种既能保持咖啡的香味,又能快速冲饮的新品种咖啡呢?经过
一翻研究后,在19世纪末,加藤宽发明了可以快速冲饮的咖啡——速溶咖
啡。他先是把烘干的咖啡豆粉碎,提取咖啡汁后,在真空里浓缩,再经过干
燥制得固体的颗粒。
1901年,加藤宽的速溶咖啡在纽约州的巴伐罗博览会上出售,造成了一
阵小小的轰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速溶咖啡为美国陆军所采用,被带到
了欧洲大陆。欧洲人好奇地看着美国大兵饮用速溶咖啡:他们从行囊中取出
一个小罐来,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棕色颗粒,倒入热水后,就冒出了咖啡香
味……
美国的速溶咖啡征服了欧洲,征服了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速溶咖
啡就从战场走向了客厅,在全世界推广开来。
冒泡的汽水
打开汽水的瓶盖,气泡就会冲出来。喝到肚子里,顿时有一种清凉的感
觉,难怪它会成为消暑佳品。
提起汽水的发明,应感谢著名化学家普里斯特利。1733年,他生于英国
利兹城附近一个贫民家庭,19岁进神学院就读,毕业后从事牧师工作,1766
年在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的启迪下,决心献身科学事业。从此,他以自
己微薄的薪金购买仪器和药品,从事化学实验,曾先后发现氧气、二氧化氮、
氨、二氧化硫等多种气体。
普里斯特利为人豪爽,急人所难。有一天,他的一个在酒厂任经理的朋
友,想制造一种能消暑的饮料,来请教普里斯特利。于是,他想起了一份资
料有这样的记载:16世纪开始,在欧洲有人饮用从天然温泉里涌流出来的含
碳酸的水来治病。1741年,英国的普拉文林发现,通过人工把水和二氧化碳
混合,使二氧化碳溶于水,密封起来就成了与那种温泉成分相同的碳酸水了。
而且,这种碳酸水喝下后人还能感到清凉。那么,能不能据此发明一种消暑
饮料呢?
然而,普里斯特利的工作并不顺利,因为当时并无今天这些加压、冷冻
和封瓶等设备。足足试验了一年,到1772年才发明把柠檬酸和小苏打溶在水
中后封盖,以及将二氧化碳溶于冷却水中等办法,制成有史以来的第一批汽
水。
但是,普里斯特利的发明刚完成,他的朋友的工厂就被一场大火烧得精
光,所以,普里斯特利的这一发明并没有成为商品,为人们所接受。
直到34年后,德国一个名叫史特鲁夫的药剂师,重新研究普里斯特利的
发明。不久,便在德国的瑟尔塔镇,出售第一批会冒泡的饮料——汽水,这
就是迄今许多地方把汽水叫做瑟尔塔水的原因。
进入19世纪后,冷冻、加压等设备日新月异,汽水可直接用二氧化碳加
压溶于水中,大规模生产汽水就成为现实。1808年,美国费城药店的斯比格
曼出售的汽水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连斯比格曼本人也大感意外,于是很多人
纷纷仿制。汽水从此步入了人们的生活。
在中国,汽水直到清朝同治年间,才出现在一些豪华西餐馆里。由于最
早是在荷兰商人开的餐馆里出售,因此,人们常称汽水为“荷兰水”,其实
它并非荷兰人发明的。
那么,饮用汽水为什么可消暑呢?
这里的道理并不复杂,由于人们喝汽水时,把大量二氧化碳也喝到了胃
里,而肠胃并不吸收二氧化碳,而且胃内温度较高,二氧化碳气体很快从胃
液中分离出来,经口腔排出体外,带走了体内的热量,使人产生清凉舒适之
感。此外,二氧化碳溶于水呈酸性,有刺激胃粘膜分泌胃酸的作用,这些就
是饮汽水易打嗝和能开胃的原因。
目前,我国市场上有形形色色的汽水,有果汁型、可乐型……真是品种
繁多,丰富多彩,已成为人们常见的饮料了。
调味品
醋
北方过年,家家户户吃饺子,蘸点醋,别有一番风味。可是,你知道醋
是谁发明的吗?
两三千年前,我国山西(省)运城这个地方,有位贤人吃叫杜康(又称
杜少康),很会造酒,被誉为“酒仙”。造酒剩下的渣子——叫做酒糟,有
一股怪味,杜康常叫他的儿子杼拿去送给别人喂牲口了。
有一年,快过年了,亲友四邻都找杜康帮助造酒。临出门前,杜康对杜
杼说:“我要外出一些日子,酒蒸完了,酒糟由你处理吧。”杜杼想,现在
家家都在准备年货,谁要酒糟呢?于是,把自家的酒糟装进一口大缸,加些
水,盖上盖子,准备用来喂马。
可是,快过年了,事情多,他一忙就把这事忘了。整整过了20天,杜杼
晚上睡觉时做了一个梦:有位须白的老神仙向他要调味汁,他说:“我哪有
调味汁呀?”老神仙指了指泡酒糟的大缸说:“这里不就是吗?到明天酉时
就可以吃,已经包了21日啦!”古时候说的酉时,就是下午五点钟至七点钟
的那段时刻。
第二天,杜杼醒来觉得这个梦很怪。快近傍晚的时候,父亲杜康兴冲冲
地赶回家过年。杜杼向父亲诉说了一下,杜康也觉得挺有趣。两人走向大缸,
打开缸盖。呀,一股酸气冲上来,好难闻!家里人都说:“快丢掉,要不得!”
不过,杜杼说:“反正酒能喝,这酒糟水是吃不死人的,让我试一试。”他
用舌头尖尝了尝那黄水,酸溜溜的,觉得还不坏。
正月初一,全家和亲友一道吃饺子。杜杼在父亲的支持下,让每人都来
一点黄水蘸饺子吃。结果大家边吃边说:嘿,这味道真不赖!酸中带甜、非
常爽口、妙不可言。
黄水变成了调味品,该起个什么名字呢?杜杼受梦的启发,把“二(廿)
十一日酉”这几个字组合起来,就成了一个“醋”字。我国山西地方流传的
“杜康造酒儿造醋”的说法,就是讲的这件事。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杜杼做梦并不是真的有什么老神仙指点,
而是他潜心钻研酒糟水应用的下意识的反映。在古代虽然还不懂发酵方面的
知识,但是实践出真知,酒糟水存放一段时间是要起变化的,变成了醋。这
是千真万确的。
现在,除了山西醋之外,其他各地还有名目繁多的醋,如米醋、曲醋、
糠醋、麦醋、桃醋、李醋、大枣醋等。而醋的功用,也不止是调味品,还可
作为其他日常用品的补充。如衣服被果汁污染,滴上醋搓几下就容易洗掉;
洗头发时,水中加点醋,洗后头发会更加乌黑光洁;洗澡时在浴盆内加点醋.洗
后身体能较快消除疲劳。总之,生活中用醋的例子多得很,你能再添几例吗。
糖精的发明
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糖是从甘蔗、甜菜等植物中提炼出来的。植
物界中还有一些比蔗糖更甜的物质。原产南美洲的甜叶菊,比蔗糖甜200~
300倍;非洲热带森林里的西非竹竽,果实的甜度比蔗糖甜3000倍;非洲还
有一种薯蓣叶防己藤本植物,果实的甜度达蔗糖的90000倍。
只是,这些比蔗糖甜成千上万倍的物质,我们平时很少见到。我们平常
用的比蔗糖还甜的物质是糖精,它比蔗糖要甜500倍。
从化学角度来看,糖和糖精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只有一点是相同的,
那就是它们都带有甜味。糖精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1879年的一天下午,在美国巴尔的摩大学的实验室里,俄国化学家法利
德别尔格,正愉快地在瓶瓶罐罐中迂回穿梭。今天他的心情格外好,一是他
正在做的芳香族磺酸化合物的合成实验进行得很顺利,很快就会有结果出
来;二是今天是他的生日,妻子娜塔莎已备好了晚餐,等他回去欢聚呢。
暮色降临大地,实验室逐渐暗了下来。法利德别尔格在煤气灯下聚精会
神地注视着烧瓶叫。翻滚的溶液,早已把晚上生日晚餐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
终于,实验有了眉目,他高兴地拿起桌上的铅笔,在实验记录簿上记下了实
验结果。此时,墙上的挂钟“当当”地敲了起来,“哎哟,已经6点了。”
他这才想起过了晚餐的时间,匆匆将铅笔往口袋里一插,套上外衣就往家跑。
妻子与丈夫一起忙了起来。丈夫摆上了酒杯、餐具,妻子则端来一盘盘
菜肴。晚餐在欢愉的气氛中开始了。
法利德别尔格叉起一块牛排,往嘴里塞去。突然,他停止了嚼动,略带
诧异地问:“娜塔莎,今天你在炸牛排里放了糖?”“没有啊,从来没有听
说过有往牛排中加糖的。不过,”妻子也奇怪地说,“今天的菜肴是有点不
大对头,你尝尝看,这色拉也带有甜味。”
晚餐后,法利德别尔格仍在想这个奇怪的甜牛排和甜色拉。出于科学家
的习惯,他要把原因找出来。在检查完厨房用品后,他把疑虑的目光盯向了
餐具,他舔了舔盘子的边缘,略有所思,再舔了舔自己的手,然后,马上抽
出口袋里的那枝铅笔,也用舌头舔了一下。
“问题出在铅笔上,出在铅笔上!”法利德别尔格发疯的大声嚷了起来,
“娜塔莎,你瞧,凡是我用手接触过的餐具都带有甜味,而这甜味都来源于
我用它写过字的铅笔。可以肯定,铅笔上的甜味是在实验室里沾上的。看来,
实验室里一定有一种奇怪的特别甜的物质,我要去查个究竟。”
法利德别尔格风风火火赶到实验室,点上煤气灯后,逐件逐件地仔细检
查实验用过的器皿。终于,他发现甜味来自一种叫邻磺酰苯酰亚胺钠的化学
物质。
这个偶然的发现给法利德别尔格开辟了一条通向新的发明的道路。从
此,他集中全部精力,一心去研究这个煤焦油中提取出来的物质。他从又黑、
又粘、又臭的煤焦油中提炼出甲苯,经过硫酸磺化、五氯化磷和氨处理后,
再用高锰酸钾氧化,最后经过结晶、脱水而得到了一种特别甜的白色结晶体。
他把它叫做“糖精”,并测出它比蔗糖要甜500倍。
法利德别尔格立即宣布了他的发明,并在美国获得了专利。1886年,这
位化学家迁居德国,并在那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从煤焦油中提炼糖精的工
厂。糖精就此开始闯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
味精的发明
味精是人所共知的调味品。它的诞生至今还不到100年。
说起味精的发明,纯属一种偶然。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国大学的
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由于在上午完成了一个难度较高的实验,此
刻他的心情特别舒展,因此当妻子端上来一盘海带黄瓜片汤时,池田一反往
常的快节奏饮食习惯,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尝起来了。
池田这一品,竟品出点味道来了。他发现今天的汤味道恃别的鲜美,一
开始他还以为是今天心情特别好的缘故,再喝上几口觉得确实是鲜。“这海
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这样的鲜味呢?”池田自言自语起
来,“嗯,也许每带里有奥妙。”职业敏感使教授一离开饭桌,就又钻进了
实验室里。他取来一些海带,细细研究起来。
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后,池田菊苗教授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
海带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钠的化学物质,如把极少量的谷氨酸钠加到
汤里去,就能使味道鲜美至极。
池田在发表了上述研究成果后,他便转向了其他的工作。
当时一位名叫铃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从海带中提取
碘的生产方法。当他一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后,灵机一动立刻改变了主
意,“好哇,咱们不搞提取碘的事了,还是用海带来提取谷氨酸钠吧!”
铃木按响了池田家的门铃,一位学者和一位商人就此携起手来,池田告
诉铃木,从海带中提取谷氨酸钠作为商品出售不够现实,因为每10公斤的海
带中只能提出0.2克的这种物质。可是,在大豆和小麦的蛋白质里也含有这
种物质,利用这些廉价的原料也许可以大量生产谷氨酸钠。
池田和铃木的合作很快就结出了硕果。不久后,一种叫“味之素”的商
品出现在东京浅草的一家店铺里,广告做得大大的——“家有味之素,白水
变鸡汁”。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