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深宫实录 >

第34章

中国深宫实录-第34章

小说: 中国深宫实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皇家日常用具

杖皇帝手中经常持杖,以帮助行走。并非年老的皇帝需要这样做。皇帝
使用的杖,杖首为龙头状。皇帝也常将御用的手杖赐给亲信大臣。汉武帝有
玉箱杖,魏武帝曹操有银角杖。宋徽宗初即位时,接受了江公望的谏言,将
内苑畜养的珍禽奇兽驱遣走,其中有一只白鹇眷恋此地,徽宗以拄杖挥之,
仍未能赶走。后来徽宗将江公望的谏言刻于杖首。

扇最早的帝王用扇应是舜的五明扇,舜为了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
乃作五明扇。宫廷所用的扇为竹、羽、毛、绢制成。西汉皇帝夏用羽扇,冬
用缯扇,不过冬天的扇实在是摆设。竹扇在晋代曾是太子纳妃的聘礼,隋唐
以后竹扇则不多见。羽毛制成的扇为皇帝经常使用之扇。梁简文帝赋白羽扇
诗曰“可怜白羽扇,却暑复来氛。终无顾庶子,谁为一挥军?”。唐以后用
绢、绫、纨制扇较流行,唐太宗曾多次在扇上题字、作诗赐给臣下。

后妃宫女经常使用的扇子叫团扇,又称合欢扇,扇圆如满月,用纱或帛
制成。团扇的形状、颜色以及上绣的花鸟蝴蝶十分惹人喜爱,夏季宫女们手
中离不开团扇。汉成帝的班婕妤最先将团扇入诗,用团扇比喻自己由受宠到
遭冷落的过程:“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
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
绝。”此后,团扇成为多愁善感的文人们抒发伤情的重要题材。

明永乐年间,朝鲜进赠明宫折扇,明成祖见此扇折、展十分方便,甚喜,
称之为撒扇,命工匠仿制。折扇时兴以后,团扇不再独领风骚。清代宫中喜
用的是丰润、杭州生产的折扇,做工精细,图画也很优雅,扇骨六十根至一
百二十根不等,清末宫中摆上了欧洲的电气扇,然而并没有捐弃传统扇子。
宫眷们更喜欢随手的传统扇子,一般初夏用折扇,仲夏用芭蕉扇,盛夏用雕
翎扇,雕翎以叶越少价值越高。宫词有“丰润杭州便面娇,内官舒卷嫩凉招。
殿头电气虽清暑,适手终输五叶雕”。

如意如意作为搔痒用品不知起于何时,如意的梵语为阿那律。南北朝时
期如意在中原成为士大夫们不离手的东西。如意的形状是长柄,柄端呈手指
形或心字形。王恺和石崇斗富时,石崇以铁如意击碎了王恺的珊瑚树。梁武
帝持有金如意和犀如意,有次附马殷钧被永兴公主欺侮,梁武帝把公主召来,
用犀如意打在她的背部,如意立即打碎,武帝犹未解气。梁武帝的犀如意如
此不结实,应是犀镂竹节如意,柄是用竹节做成的。唐代有能够辟暑的犀如
意,不知如何制成,唐文宗曾赐给李训此物。唐玄宗有次背部奇痒,罗公远
折了根竹枝权当玉如意供玄宗急用,而金刚三藏却从袖中取出七金如意献
上。

用珍奇物品制作的如意也是一种玩物,早在三国时,东吴的孙和就持水
晶如意在月下挥舞,如同舞剑。到了清代,如意更成了珍贵的礼物和吉祥物,
制作也更加精巧,其端多呈芝形或云形。手巾、香囊古人常将手巾带在身上,
以备试手用,帝、后、宫女也是如此。《英雄记》中说“尊者前宜各具一手
巾,不宜借人巾用。”西汉时外戚王莽斥出王闳,王闳到王太后前面哭泣,
太后掏出手巾为其拭泪。孙权也曾用手巾为人拭泪。

香囊内中置香料,后妃们常将香囊别在腰上,携带一身香气。香炉梁孝
元帝曾作《香炉铭》:“苏合氤氲,非烟若云。时浓更薄,乍聚还分。火微
难尽,风长易闻。孰云道力,慈悲所熏。”古代宫廷中的香炉主要用来熏衣


服,也是一种欣赏物。早期的香炉象征海中博山,以蒸气飘香,水雾象征海
之四环。后来香炉用以焚香。皇宫中的香炉都用贵金属制成,曹魏宫中供皇
帝用的是纯金香炉,贵人、公主用纯银香炉。明宫中的香炉以黄金为圆炉,
大口细颈巨腹,三足饰以钑花,有盖为蹲龙形,两耳为飞凤。

香团,为被中香炉,冬日放在被中取暖,是由西汉长安巧匠丁缓发明的。
香团外层是金属镂空圆罩,内设机关三层,中部是烧灼的火球,火球可在内
面转动。

暖手、辟寒古代宫中用有暖手的东西常见的是雄黄,雄黄是一种矿物,
桔红色,半透明。宫中将雄黄磨成圆饼状,冬天暖手。明崇祯帝待下人很温
和,某日无气极冷,宦官钱守俊在旁侍立,崇祯问他:“汝寒否?”对答:
“寒。”崇祯将一块暖手赐给他,告诉钱:“合此于掌中以笼袖,则通体俱
暖矣。”

唐宫中有一样奇异的暖杯,青色,有纹如乱丝,杯薄如纸,将酒注入杯
中,便自然沸腾,冒出蒸气。皇帝命将暖杯视为珍品藏于内库。

汉武帝时,异域进贡一种辟寒香丹,冬天在殿内焚之,则暖气发散,室
中升温,从外进来的人都要减衣。唐代交趾国进贡辟寒犀,放入金盘中,就
暖气袭人。不过这些辟寒奇物并不常有也不常用,用火取暖则属常规。秦咸
阳宫冬天用火盆、火炉取暖。到北魏时已有火地,在地面下烧火,通过烟火
道传烟于室外。北京故宫有许多设置火地的宫殿,而坤宁宫则有火炕,连接
锅台。壁衣,紧贴于墙上的厚布,也有一些防寒作用。故宫藏品中的明清手
炉,呈长方体,长二十厘米,宽十二厘米,上有提手,炉中盛炭火散热。

唾壶皇帝使用的唾壶也是用贵金属制成的,金、银唾壶较常见。如曹魏
宫中皇帝规定用纯金唾壶,贵人用纯银唾壶,其他朝代大多如此。如果皇帝
讲求节俭,则用金粉涂饰的唾壶。汉魏时,由侍中掌管皇帝的唾壶,晋孝武
帝时儒臣孔安国为侍中,在孝武帝身边持唾壶奉御,而朝廷之士和他的朋友
们都认为他很荣耀。其实历史上这项工作大多是由宦官担当的。

澡盆中国古代皇室及民间的浴具都是盆,而没有淋浴。盆的材料和制作
当然不同,民间中上人家用铜盆,宫廷中常用金、银盆。澡盆又称澡盘,盛
洗澡水的用具称为澡灌。晋代太子纳妃的聘礼中有两件澡灌。澡灌有提手,
小口巨腹。古人用豆末与药物配制成洗粉,称为藻豆,可以令皮肤光润。

溺器溺器又称为虎子或伏虎。皇帝的虎子汉魏时由侍中执侍,后来改由
宦官负责。皇帝的溺器随时为皇帝服务,外出时也随行。皇帝溺器也身价不
凡,西汉的虎子用玉制成,五代后蜀皇帝孟昶的七宝溺器更是价值连城。而
宋仁宗用漆器作虎子,难能俭朴。镜古人将铜磨制成镜,镜又称为鉴。皇帝
日常用的镜子边长一尺余,镜框杂饰以金。后妃们则有稍大些的穿衣镜。唐
玄宗曾对镜自怜,发现自己一天天消瘦,当时韩休在相位,对皇帝很不客气,
有人趁机请玄宗贬斥韩休,玄宗说:“吾虽瘠天下肥矣。”这种褒奖真正难
得。

魏宫中始出现带支架的镜台,供梳妆用。晋时已能够制造一人高的大镜,
晋宫仁寿殿前摆着一张高五尺余,宽三尺二寸的大镜,清莹耀目。武则天建
议高宗造镜殿,镜殿四壁皆树大镜,室内光线闪亮。大臣刘仁轨进殿奏事,
见殿内坐着好几个同样的皇帝,吃惊不小,于是进谏:“天无二日,民无二
王,适四座有数天子不祥。”高宗命将四大镜撤去。


十、皇室御厨

古代君主的膳食及其烹饪从来就是一件不可苟且的事。在世界范围内也
只有中国宫廷把吃饭搞得那样大张旗鼓,有众多苛繁的讲求。在“民以食为
天”的中国古代,如果全国的百姓都有饭吃就是太平盛世了。最基础的事务
也就是最重要的事物,所以帝王们不能不讲究饮食。“王者食所以有乐何?
食天下之太平富积之饶也。”如果天下饥荒,饿殍满路,帝王就应当有撤馔
之举,以显示与天下同心、体谅民情。

先秦时,君主的厨师已经列为职官。宰,原本是君主的厨师,后来才成
为最重要的辅臣,例如伊尹就是商汤的宰,司马迁说,伊尹扛着鼎,端着俎,
用美味令商汤心悦,然后向汤传述王道。从伊尹与商汤的对话中,可以看出
伊尹确实是一位高明的厨师,他对汤说:“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
臭恶犹美,皆有所以。风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之材,九沸九变。火之为
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
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
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热而不烂,甘

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灭,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

自从宰不再在御厨中操作以后,御厨中的首领就是膳夫了,还有庖人、
食医、内饔、外饔、笾人、酒正、醢人等分工合作。秦汉时御厨的首领叫做
大官令,下有大官丞、胞人长、丞、大官献食丞、汤官令、丞。

从北齐开始,负责宫廷饮食的机构为光禄寺,沿至清代。隋唐又开辟了
第二个御膳机构——殿中省尚食局。从此各代的膳食机构为两个,其一的光
禄寺主要负责祭祀食品、宫廷朝会宴享和京官的膳食。唐代光禄寺下设太官
署、珍馐署、良醖署、掌醢署(这种设置延至清代)。太官署除令、丞、府、
史等负责人员外,供膳二千四百人,主膳十五人。负责皇帝日常膳食的殿中
省尚食局,长官为奉御,督办御膳,保障遵守春肝、夏心、秋肺、冬肾的食
禁,呈给皇帝的食物,由奉御先尝。此制延及宋辽。

明清的御膳由宦官机构主办。明代宦官十二监中的尚膳监是负责御膳造
办的,而实际上御膳由司礼监掌印、秉笔、掌东厂者轮流按月率属造办,只
是在崇祯年间一度由尚膳监负责,意在省事,然而崇祯十三年后仍回到以前
的做法。尚膳监则办理宫眷和典礼上的食品。清代御膳由内务府下属的御茶
膳房办理。御茶膳房设总管大臣,下设各局:荤局、素局、饭局、点心局、
挂炉局。慈禧在位时,设西膳房,专为她做各类食品。

清代在制度上规定了帝、后及其以下各等级的饮食供御。每日供给皇帝
的膳食原料有:盘肉二十二斤,汤肉五斤,猪油一斤,羊二只,鸡五只,鸭
三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共十九斤,大萝卜、水萝卜、胡萝卜
共六十斤,包瓜、冬瓜各一斤,苤蓝、干闭蕹菜各五斤,葱六斤,玉泉酒四
两,酱、清酱各三斤,醋二斤,牛乳一百斤,玉泉水十二罐,乳油一斤,茶
叶七十五包(十五斤)。

皇后的膳食日用是:猪肉十六斤,羊肉一盘,鸡、鸭各一斤,新粳米一
升八合,黄老米一升三合五勺,高丽江米一升五合,粳米粉一斤八两,白面
七斤八两,麦子粉八两,宛豆三合,白糖一斤,盆糖四两,蜂蜜四两,核桃
仁二两,松仁一钱,枸杞二两,晒干枣五两,猪油一斤,香油一斤六两,鸡
蛋十个,面筋十二两,豆腐一斤八两,粉锅渣一斤,甜酱一斤六两,清酱一


两,醋二两,鲜菜十五斤,茄子二十个,王瓜二十条。


十一、进膳制度

帝王们每日进膳颇有讲究。《周礼》中规定,王在进膳的同时要有音乐
陪伴,以乐侑食,助食兴。后世虽然没有把音乐与日常进食联系那么紧,但
增添了显示皇帝尊贵的各种规矩。皇帝单独进食,如果他高兴,可以恩赐别
人一同进餐,包括皇后、妃嫔、皇子女甚至宠臣。

办理皇帝进膳的程序以南宋为例:在皇帝即将进膳的时辰,殿中省的御
厨与皇帝进膳之所嘉明殿之间,禁卫成列,设栏杆不许闲人过往。殿中省门
上有一人呼唱:“拨食!”随即出现身穿紫衣头裹幞头的“院子家”十余人,
右手托一盒用黄色的绣龙布罩着,左手携一条红罗绣手巾,将食盒摆放在嘉
明殿膳桌上,然后又托金瓜盒进来摆放,这样皇帝的膳桌上就有二十几盒食
物。然后皇帝开始进膳。

清代皇帝一日两餐,早餐在六一八点,晚餐在下午二一四点。每餐品种
一般在十五至二十五之间。每日在传膳前,先要进膳单,膳单上写明某人调
某样,某人烹某样,以备查核,膳单的另一张写着每膳菜目,以备点菜。根
据皇帝所点的食样传膳,如果皇帝下次未说明撤换某样,则每次都要预备。
在皇帝的膳桌旁还要另设一几案,以备赏赐。皇帝用完膳后,剩下的分赐给
各宫眷或其他人。


十二、美食和珍味

先秦时,古代宫廷就很讲求肉食,王的平日膳食多取用六牲,即:马、
牛、羊、豕、犬、鸡。还总结了美味八珍,即用牛、羊、麋、鹿、麇、豕、
狗等原料制成的淳熬、淳母、炮豕、捣珍、渍熬、糁肝、膋炮、牂盖。春秋
战国时又将八珍衍化为: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鹗炙、猩唇、熊掌、酥
酪蝉(羊脂)。不知龙肝风髓是由何物取代的,已知的明代宫廷大宴上的炰
凤烹龙,是用雄雉代凤、白马代龙。不过这些珍奇不是帝王平日常能吃到的。

《周礼》中将王的膳食称为玉食,并不只是形容。古人认为玉是阳精之
纯者,食玉可以御水气。所以玉还有食用一途。不过玉实在太珍贵了,也谈
不上味美,把玉屑配成食物摆上膳桌的事很难出现。把玉粒含在死者口中则
是丧礼中的一项。

传说黄帝发明了蒸谷为饭,此后,饭成为贵贱均受用的主食。《礼记》
中说,武王陪父亲文王进餐时,为表示孝敬,文王吃完一碗添饭,武王也同
样再添饭,不使父亲感到吃得比儿子多。古人赞颂周公求贤时,常说周公一
饭三吐哺,可见当时饭便是日常主食。

在未用麦磨面时,麦是用来蒸食的。麦饭是民间常用食物,对于君主来
说,食麦饭则意味着俭朴,有时匆忙或不得已只能用麦饭充饥。东汉光武帝
一次外出遇大雨,冯异侍从光武帝,把车驾引至路旁空舍前,君臣躲进空舍,
烧灶烤干衣服,冯异煮好麦饭,端来请光武帝食用。

王充生活在汉代,在《论衡》中讲到当时粟饭的做法,粟是小米,“春
于臼,簸去糠,蒸于釜甑,举之以火,成熟为饭,乃甘可食也。”其实粟饭
在春秋战国时已成为粗饭。梁是上等的谷子,膏梁是指肥肉加梁米饭,为富
贵人家的膳食,那么宫廷中自然多用梁加工为饭。古人将麦以外的脱粒后的
谷物都称为米,“粲”和“精”指的是上等米。糯米早就出现,但并不普及。
自宋代引入占城稻以后,粳米成为人们的主食,尤其在南方,宫廷也不例外。
“为稻粱谋”一语出现在唐以后,指的是谋一份不错的饮食(生计),可知
稻、粱为较好的食物。到明清,稻米成为细粮中唯一的米类,小米、高粱已
没有资格进入御厨,清代康熙皇帝还潜心研究稻种,培植了优良品种的稻米,
在全国推广,在京西用玉泉山水灌溉的优质稻,为宫廷专用。清末宫廷用米
除玉泉山米以外,还有紫、白、黄三色米,由河南产,因颜色奇特,受到两
宫太后的欢迎。

大概从西汉开始,人们将麦磨成面,加水和成团、压扁,烤或蒸熟,叫
做饼。馒头是由蒸饼发展过来的,面和米成为主食中的两类。在宫廷,主食
应算是肉而非谷物。

经常出现在御食中的汤饼,是煮熟的面食。饼又是面食的通称。汉代汤
官负责供应御膳中的饼类。魏文帝曹丕曾怀疑何晏面色是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