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宫实录-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野史《胤禛外传》记载了下述情景,不问其信否,聊备一读:“时康熙
病已殆。。康熙宣诏大臣入宫,半晌无至者。蓦见胤禛立前,大怒,取玉念
珠投之。有顷,康熙即殁。胤禛出告百官,谓奉诏册立,并举念珠为证”。
雍正在登位十三年后,如同许多皇帝一样,以暴死的形式离开了他的宝
座,引发了后人纷坛的推论。
《清史稿》上只是显示雍正由不豫到崩殂中间只隔了一天,也如同许多
皇帝的本纪一样,以简而不明的文字宣告皇帝一生的结束。而许多人从一篇
《鄂尔泰传》中看出了其中的不测和惊险:当日雍正象往常一般视朝,午后
忽然急召鄂尔泰入宫,鄂尔泰是身兼数职的大员:兵部尚书兼署吏部,本身
是大学士,一等伯爵,刚刚在办理苗疆事务时不利,引咎削爵。鄂尔泰急忙
跨马向圆明园奔去,此时外间已经喧传皇帝暴崩。鄂尔泰的坐骑连鞍都未及
放,一路上髀骨部位被磨破,流血不止。入圆明园后,留宿三日夜始出,未
吃一餐。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雍正死于被刺。然而没有更多的佐证。
雍正死于吕四娘的谋刺之说在民间流传甚广,这种传说可以编入历史演
义,但由于缺乏可靠的史料证据和推论上的严谨性,很难被研究者当作历史
事实看待。
雍正死于食丹又是一说。在寻访术士、寻求不老术方面,雍正继承了各
代先行帝王的遗志。据说宫中有一些由各地选送的炼丹道士,为雍正炼制金
丹,其结果是使雍正因长期服用丹药,中毒而亡。历史上因食丹而死的皇帝,
其死因大都明明白白地载在史册,如果雍正确实死于丹药中毒,为何清代史
官和修清史者讳莫如深?
清光绪皇帝终生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下郁郁寡欢,其死亡之日恰在慈禧咽
气前的一天。对此,官修史书未加任何注解。
光绪之死,令在野的士大夫们悲愤满腔,认为这是一段痛史,是五千年
未有之奇冤。光绪在死亡前确实病魔缠身,然而一些文人、医士的回忆材料,
令人无法相信光绪之死实由疾病而无人为的加害。
在权力斗争中,光绪虽一直处于劣势,但暗中的较量愈到晚期愈微妙而
尖锐;光绪体弱多病,慈禧进入七十以后健康每况愈下,所以体力的较量到
后来至关重要。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秋天,慈禧患泄病,十月转成严重
的痢疾,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事的太后曾说:“吾不能先彼死”之话,光
绪此时也病情严重。十月十六日他们最后一次在西苑勤政殿召见臣工。那天
被召见的是新任命的直隶提学使傅增湘,傅增湘看得出“太后神殊惫,闻是
日病已不支。上天颜癯晦,玉音低微,座中掖以数枕,强自支持”。角力场
上的两个对手都已筋疲力竭了,不同的是一个是七十三岁的老妪,一个是三
十八岁的壮龄男子。
先倒下的却是光绪皇帝。十月二十一日傍晚光绪死了。那天,早晨,御
医周景焘入内看脉,“见帝东床仰卧,瞪目指口,意欲得食,而其时内监只
余一人。宫中器皿皆被奄人盗窃殆尽,只余一玉鼎。正旁徨间,复见光绪转
侧,见医在,招手使前,而无一言,俄顷忽吐血盈床,跪近视之,无少声息”。
此前三日,即十月十八日,为光绪治病的西医屈桂庭,见光绪腹痛,在床上
乱滚,并对屈桂庭叫道:“肚子疼的了不得!”屈桂庭诊得皇帝的病况:心
跳,面黑、神衰,舌黄焦,便结,夜不能睡。他认为,此时的腹痛与以往之
病,“固绝少关连者”。
光绪之死岂能不是一件宫闱疑案?如果是被害,加害者是谁呢?慈禧之
外,袁世凯、李莲英都有可能。袁世凯是光绪最恨之人,恨之入骨,袁世凯
自己不会不知道;李莲英也是光绪眼中的一颗钉子。他们能坐等光绪在慈禧
死后对他们报复?本世纪初的这件事情,未能得到及时查证,旷隔多年,只
剩下人们的纷纭推测了。然而近些年有关研究者,一再对光绪之死作出解释,
断然肯定光绪死于长年之疾病,对其死于慈禧前一日,淡然以“巧合”一词
了之,置各种疑窦于不顾。实是开释慈禧等人的嫌疑或为之平反。
四、皇帝临终前后
权去生道促,忧来死路长。
怀恨出国门,含悲入鬼乡。
隧门一时闭,幽庭岂复光。
思鸟吟青松,哀风吹白杨。
昔来闻死苦,何言自身当。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死于非命,临终前作了这首五言诗。大多数被疾病夺
去性命的皇帝,在垂危时,会感觉到生命即将结束。最可怕、最冷酷的事情
无过于死亡,帝王们一下子变得十分渺小,在死神脚下战栗,巴望着各路神
灵相救,挽狂澜于即倒。陈武帝在病榻上挣扎时,派遣大臣以疾苦告太庙、
告太社、南北郊;宋真宗派人祷于山川神祗。病危时,推恩于罪犯是另一种
试图挽救自身的方法。唐穆宗发布降死罪以下,减流人一岁之令,宋仁宗、
英宗宣布大赦,减天下囚罪一等,徒刑以下释放,宋哲宗大赦天下并且蠲民
租。然而皇帝们仍然无法从死神的手指缝间逃走。
令皇帝心急如焚的还有性命以外的事情。那些早先没有定立嗣君的皇
帝,此时要急忙把继承人定下来,这是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王朝一脉相承
的链条决不能在自己手中接错或中断,否则如何面见祖宗?汉武帝晚年疼爱
幼子弗陵,有心立他为太子,诏令未及下,死神匆匆向武帝走来准备会面。
武帝急忙定下弗陵为嗣君,几日后武帝驾崩。曹魏明帝在离世前数小时,急
定曹芳为太子,八岁的曹芳在这一天中一变为太子,再变为皇帝。同样,晋
简文帝赶在驾崩之前立司马曜为太子,同日简文帝崩,太子即位,是为晋孝
武帝。
在皇帝寝疾期间,大臣有责任提请皇帝早建储君。宋英宗患的是某种精
神错乱的怪病,他自己不能自觉意识到必须速建储君,宰相韩琦到皇帝卧内
入间起居,因便建言:“陛下久不视朝,愿早建储,以安社稷”。英宗点点
头,韩琦立即请皇帝写在纸上。英宗写下“立大王为皇太子”。韩琦指出应
该写明确,英宗又在后面写下“颍王顼”三字。韩琦立即召学士承旨张方平
到福宁宫起草制书,再将起草的制书拿到英宗面前批定。英宗靠在几案上,
话语已含混不清,张方平把笔递到他手上,请他写上名字。英宗竭力写下了
嗣君的名字。嗣君定下来了,英宗泫然下泪。不到一个月,英宗驾崩,神宗
即位。宋神宗三十八岁时,一病不起,群臣请立皇太子,于是立赵煦为太子。
立太子后的第四天,神宗崩逝,哲宗继位。
如嗣君尚幼,皇帝病危时常提升两人以上的大臣,并授予顾命。汉武帝
晚年暗中估量过群臣,认定奉东都尉、光禄大夫霍光忠厚可任大事,乃命人
画了一幅周公背负成王朝诸侯图,赐给霍光。临终,命霍光行周公之事,升
其职为大司马、大将军。服侍武帝数十年的匈奴人金日
升为东骑将军,
上官桀为左将军,三人同受遗诏辅少主。汉宣帝寝疾时以史高、萧望之、周
堪受遗诏辅政。魏文帝召曹真等受遗诏辅嗣主。魏明帝病危中急召司马宣王,
在病榻前,明帝握着太尉的手说:“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曹爽)
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晋明帝以司马羕、王导、卞壶等七人并受遗
诏,辅太子,南齐高帝召司徒褚彦回、左仆射王俭受顾托。唐太宗召长孙无
忌、褚遂良入卧内,谓之曰:“太子仁孝,善辅导之!”又对太子说:“无
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
一般情况下,皇帝在一息尚存之际,要召见大臣,口授遗诏,令翰林大
臣书写。遗诏的内容,是皇帝最后需要阐述的事情,包括对自己一生业绩的
概括或评估,嘱咐丧事从俭,对嗣君即位事宜的说明。顾命大臣辅佑嗣君要
在遗诏中特别说明,大臣方得以遗诏为据,行使顾命之职。顾命大臣往往是
聆听遗言,起草遗诏者。
唐代未出现过幼年即位的皇帝,上述长孙无忌、褚遂良虽受命辅导太子,
但不能算顾命大臣。唐代更多的做法是,皇帝病危时令太子监国。唐肃宗在
病逝前一天,诏皇太子监国,大赦、改元,唐代宗召太子监国,当晚崩逝。
唐德宗病危时急召翰林学士草遗诏,宦官议论说:“禁中议所立尚未定”。
身为太子的顺宗已患风疾,行动非常困难,元旦朝会都没能参加,但太子名
号早已定立,此时决不能仓猝更改,负责起草遗诏的卫次公厉声斥责宦官。
太子闻知人心忧疑,乃强使自己起身,从容地走出九仙门,召见诸军使,人
心得以稍安。唐穆宗亦是在前一日令太子勾当军国政事,次日驾崩。宋代沿
唐代之例,但常常加上令皇太后权行处分军国政事的遗命。
如果皇帝在驾崩前未来得及定立嗣君,那么就需由皇太后下诏立嗣或与
执政大臣协商而立。例如晋穆帝死后,皇太后下诏立穆帝的从兄、成帝之长
子司马丕为帝。晋海西公被废,皇太后诏令会稽王司马昱即位,是为简文帝。
宋哲宗撒手而去,皇位空缺,哲宗又无子。向太后(神宗皇后)哭着对
宰臣说:“国家不幸,大行皇帝无嗣,事须早定”。章惇抗声说:“在礼律
当立母弟简王似”。向太后说:“老身无子,诸王皆神宗庶子,莫难如此分
别”。章惇又建言:“以长则申王佖当立”。太后有自己的倾向:“申王有
目疾,不可。于次则端王佶,当立”。章惇以为不可,说:“端王轻佻,不
可以君天下”。话音未落,便遭曾布的严厉反对:“章惇未尝与臣商议,如
皇太后圣谕极当”。蔡卞、许将相继附和。太后又说:“先帝尝言端王有福
寿,且仁孝”。章惇只得缄口。然后,端王赵佶(宋徽宗)被带到哲宗的灵
枢前即位。
明代常见的做法是,皇帝不豫时,太子摄事于修学之所——文华殿。皇
帝崩逝日,百官朝太子于文华殿。与唐代太子监国再即位的道理一样,权力
衔接得更加紧凑。
当遗诏公布时,皇帝已离开人世。在遗诏中,皇帝要充分显示对死亡的
坦然:“自古有死,贤圣所同,寿夭穷达,归于一概,亦何足特痛哉!”(晋
明帝遗诏)“人肖形天地,禀质五常,修短之期,莫非命也”。(北周武帝
遗诏)“道存物往,人理同归,掩乎元泉,夫亦何恨矣”。(唐太宗遗诏)。
有些皇帝,在临终时表现了从未有过的冷静和自我批判精神,好似恶梦
初醒、良心回归。如明武宗在位期间玩误政事,视天下如儿戏,临终向皇太
后转达己意:“往事多误,天下事重,其与辅臣议处而行”。一生纵欲、求
长生的明世宗在遗诏中自省其愆:“过求长生,奸人狂惑,以致祷祀日举,
土木岁兴,郊庙不亲,朝讲久失”遗命将建言得罪诸臣在世者召用,殁世者
恤录;对于方士则按轻重入刑。不务政事而纵容魏忠贤紊乱朝纲的明熹宗,
病危时召皇太弟朱由俭(即崇祯帝)到榻前,谕令他嗣位,并嘱以:“当以
尧舜为法”,或说当为尧舜之君。
五、皇室丧葬活动
皇帝死后停殡于宫中将近一个月,这时被称为大行皇帝。停殡期间举行
丧礼仪式,嗣皇帝、皇室成员、百官军民服丧服二十七日,停止娱乐、婚嫁
活动。
卧在灵柩中的大行皇帝,接受死后宫中为其举行的按部就班的、备极哀
崇的丧礼仪式:发丧,宫中举哀,沐浴、饭含、入敛、发引。在这过程中,
以嗣皇帝为首的举哀成员按礼仪官的指挥,高声哭、踊(顿足)。
沐浴。将沐浴时,负责此职的内廷侍从先在殿西廊下设灶,用于煮热水,
准备好沐浴用的器具物件:盆、盘、瓶、鬲(形状似鼎的瓦瓶)、帛巾、沭
巾、浴巾、栉、浴衣。内掌事者端着盛以米潘(淘米水)和热开水的盘,授
给沭者入内后,嗣皇帝与妃、公主等退出帷外,立在殿东楹间,面向北痛哭,
沐浴完皇帝的遗体后,梳理头发。内中有执事者六人抗衾,御者四人用巾洁
试大行皇帝身上的水份,再用浴衣擦拭。浴后,将皇帝安放在东侧的新床上,
该床上层是竹席(簟),下层是蒲草席(莞),因《诗经》中说:“下莞上
簟,乃安斯寝”。头下设枕,枕下有一小囊,盛着掉下的头发和剪下的指甲,
准备在大敛时纳入棺中。有些朝代则是将这些东西焚化。皇帝身上被裹以明
衣、裳,明衣裳适合浴后穿。然后以方巾覆面,以大敛之衾盖身。沭浴仪式
以内外的哭声为结束。
饭含。饭含是在死者口中纳入实物,象征死者生时的食物。春秋时,周
天子含珠,诸侯含玉。汉代皇帝含珠。唐代的饭含礼仪规程是这样:负责这
一事务的内廷侍从恭敬地端着水盘走上堂来,嗣皇帝在帷外,用盘中水盥手,
再在另外的盘中洗涤宛若贝肉的玉块,然后放在竹器中,执入帷内。嗣皇帝
面向西,坐在大行皇帝的床前,揭开面巾、撤去枕头,由一名大臣操作,亲
纳梁饭,次含玉。完毕,嗣皇帝回到原来站立的位置。掌管服饰的人员抬过
来装着袭衣十二称的箱篚,放在席上,摘去大行皇帝的面巾,换上面衣。再
以玉塞耳,叫做充耳。手上套以长一尺二寸,宽五寸的囊,叫做握手,再加
上手衣。脚上着舄。十二套衣服一层层穿上,之后覆以大敛之衾。开帷,内
外哭声一片。
皇帝的敛衣以西汉最为奢侈,叫做“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
缕。皇帝含珠后,周身缠以缇缯十二重,将碎玉片做成细密的罗网,称为襦,
很象铠甲,连缝以黄金为缕。腰以下以玉为札,札的原意就是铠甲上的叶片,
这一部分延至脚,形成匣状,中间缝以黄金缕。汉武帝的珠襦玉匣上镂刻着
蛟龙、鸾凤、龟鳞图案,世谓之蛟龙玉匣。直到东汉末年,皇帝的敛服都是
珠襦玉匣。魏文帝曹丕曾下制书,规定自己死后“无施珠襦玉匣”,因为当
年孔子曾指斥大办奢糜之敛的贵族,说无异于暴尸于中原。其实魏晋南北朝
时期战乱迭兴,朝代与朝代内部君主的替换频繁,不可能在每个皇帝死后做
贵料精工的玉匣了。唐以后确定下来的十数套甚至二十套衣裳作为敛服。
由于停殡时间长,为防止尸体腐化,便要在灵床底下放置冰块。负责此
事的人员叫做凌人,专设凌室提供冰块。
沐浴、饭含之后举行小敛、大敛。唐代规定,小敛在天明时举行。尚食
先备好太牢之馔小敛之前三刻,侍中举版奏(简牍)示令中严,宫中回荡起
鼓声。御府令设小敛床,枕席安放好,外施帷幄,帷用白布。主衣率下属将
衣裳十九套、绞(敛尸所用的束带)、衾安放在殿中间之东席上。小敛前二
刻,开宫殿诸门,禁卫分部设仗,这时百官、内外命妇各自在拜哭之位站立。
小敛前一刻,侍中请外办礼仪使引嗣皇帝、皇子等就位,在场众人发出哭声。
内谒者引诸王等就位。执礼者说“哭!”各个位置上的人齐声痛哭。侍御小
臣进入殿中,按规定操作,为皇帝的遗体穿上十九套衣裳,然后系上绞,盖
上衾。嗣皇帝在近侍的搀扶下哭着进来,跪地凭着大行灵床,哭踊无数,之
后,被搀扶着还于原位。
按礼仪之规定,该哭踊时哭踊,大多数嗣皇帝都能勉强做到,还有哀毁
过重者。有些昏狂任性的少年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