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近现代科学 >

第15章

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近现代科学-第15章

小说: 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近现代科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权力需要即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不同人对权力的渴望程度也有所不同。权力需要较高的人喜欢支配、影响他人,喜欢对别人发号施令,注重争取地位和影响力。他们喜欢具有竞争性和能体现较高地位的场合或情境,他们也会追求出色的成绩,但他们这样做并不象高成就需要的人那样是为了个人的成就感,而是为了获得地位和权力或与自己已具有的权力和地位相称。

  ③亲和需要即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高亲和动机的人更倾向于与他人进行交往,至少是为他人着想,这种交往会给他带来愉快。高亲和需要者渴望友谊,喜欢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工作环境,希望彼此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他们对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更为敏感。有时,亲和需要也表现为对失去某些亲密关系的恐惧和对人际冲突的回避。亲和需要是保持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如果按照麦克利兰的理论推论,科学家应该首先是高成就需要的追求者,其次才是权力需要的追求者。他们在对成就和权力需要的追求中,同时获得亲和需要。

  3、爱因斯坦动机说

  1918年4月23日,在德国着名物理学家普朗克60岁的生日纪念会上,爱因斯坦作了关于探索的动机的着名演讲'3'。

  “在科学的庙堂里有许多房舍,住在里面的人真是各式各样,而引导他们到那里去的动机实在也各不相同。有很多人所以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动的经验和雄心壮志的满足;再这座庙堂里,另外还有许多人所以把他们的脑力产物奉献在祭坛上,为的是纯粹功利的目的。如果上帝有天使跑出来把所有属于这两类人的人都赶出庙堂,那么聚集在那里的人就会大大减少。……

  如果庙堂里只有我们刚才驱逐了的那两类人,那么这座庙堂就绝不会存在,正如只有蔓草就不成其为森林一样。因为,对于这类人来说,只要有机会,人类活动的任何领域他们都会去干;他们究竟成为工程师、官吏、商人还是科学家,完全取决于环境。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为天使所宠爱的人吧。他们大多数是相当怪癖、沉默寡言和孤独的人,尽管有这些共同特点,实际上他们彼此之间很不一样,不像被赶走的那许多人那样彼此相似。究竟是什么把他们引到这座庙堂里来的呢?首先我同意叔本华所说的,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这种愿望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喧嚣拥挤的环境,而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静的生活。……

  除了这种消极的动机以外,还有一种积极的动机。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个人把世界体系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点,以便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里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定。”

  毫无疑问,爱因斯坦的动机说一种非功利的、为科学而科学的动机。爱因斯坦认为,自己和普朗克一样,是属于科学庙堂里的第三种人。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追求客观描述自然现象,揭示其内在的规律。科学的美感是世界体系的和谐,揭示这种和谐是科学家无穷的毅力与耐心的源泉。爱因斯坦晚年致力于建立统一场论,是因为以玻尔为首的量子力学正统解释不能满足世界体系的和谐。

  4、内部动机:从好奇心和兴趣开始

  所谓好奇心,就是面对新的对象而激发出来的惊讶、机动的情感;是对未接触过的对象产生的一种新鲜感和惊奇感,并促使主观以关心的态度去追求着一对象的一种感情趋势。好奇心是天生的,最初表现为儿童的天性,为对自然现象和新鲜事物的特别敏感。年青的父母常常因为小孩频繁问“为什么”而厌烦。

  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萌芽,是科学研究的内在条件。有了对未知领域的强烈好奇心,才会有探索的冲动,才能对已知世界产生不满和怀疑,从而制定科学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兴趣则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如果对所观察的事物只有好奇心而不充分重视并进一步研究,没有长时间的兴趣,那么好奇心只是浮光掠影,转瞬即逝。好奇心可以引发人的专注热情,兴趣使这一热情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

  好奇心和兴趣人皆有之,并不是科学家的特质,但它们对科学家特别重要,因为科学的本质在于探求未知。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儿童的好奇心和科学家的好奇心的区别是较大的。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家的好奇心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是对表面事物和感官现象做出反映,它是瞬间的和无意识的行为,通过现有的知识和简单的行动能够得到满足;后者则是从隐藏在事物和现象背后的、彼此毫无关联的数据和资料的背后寻找答案,它不能及时得到答案。好奇心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而减弱,只有对某一事物持久的好奇才会形成兴趣。

  好奇心和兴趣导致科学家把专业研究当成自己的事业,制定为之奋斗的自我目标。随着科学家年龄的增高和知识的增加,他们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少,对新出现的现象会按照已有的知识不加思考地进行简单的判定。因此,一些伟大的发现就会从他们身边轻易溜走。例如,约里奥-居里用α粒子轰击元素铍时,发现一种很强的射线。他没有深究,认为只是一种普通的射线,从而错过了中子的发现(后来被查德威克发现)。李比希曾经从海藻中提取碘,在提取的母液中总沉淀一层深褐色并举由刺鼻味道的液体,李比希对这种奇怪的现象没有注意,从而错过了溴的发现(后来被法国科学家波拉德发现)。

  5、外部动机:科学家的报酬和职业声望

  职业声望是吸引新人进入职业的动因之一。1991年中国科协管理科学研究中心进行过调查,在所列举的12种职业中,科学研究人员的职业声望雄居榜首'4'。2000年,《深圳周刊》、深圳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精确新闻调查中心,对深圳百种职业声望进行了调查,并公布了调查结果。这次调查声望值得分最高的前10位职业依次是:(1)科学家(2)网络工程师(3)大学教授(4)软件开发人员(5)建筑师(6)飞行员、(7)中小学教师(8)翻译(9)大学一般教师(10)律师。作为百种职业中声望值最高的科学家,其声望分值与居第二、三位的职业拉开了一段不小的距离。在1998年进行的职业声望调查中,科学家的职业声望得分也是位居榜首。前后10年后科学家的职业声望都很高,证实了公众对科学家的尊重和尊敬。

  科学成为职业后,为科学而科学的纯粹动机就不得不与功利的动机共生了,爱因斯坦要驱逐的两类人可能会成为职业构成的主流。美国社会学家李克特认为,一个科学家可能会寻求或接受三种奖励中的任何一种:①科学活动中固有的奖励,如对科学做出贡献的满足感;②并非科学活动固有的、但是是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并由科学共同体分配的奖励,例如,由其他科学家给与的职业上的承认;③主要由科学以外的来源获得的奖励,例如金钱和公众的承认'5'。

  第一种奖励对应于爱因斯坦所说的非功利的纯粹动机,后两种奖励是由社会需要完成的。也就是说,在追求功利的时候,社会不是直接强迫科学家去从事科学研究,而是通过社会报酬制度和激励机制的诱导来实现的。首先,社会通过较高的职业报酬和职业声望使未进入科学研究领域的人愿意并能够进入科学研究的领域;然后,社会通过对已经进入科学研究领域的科学家进行各种激励让科学家继续从事科学研究。

  像其他很多工作一样,科学家只有在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处于相对安定的情况下才能发挥高效率,薪金成为调节科学家行为的主要手段。处在商品社会里,科学家从事科学也是其谋生的手段之一。薪金的基本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它维持科学家及其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开支,二是它体现科学家的劳动价值。为了获取薪酬,科学家也必须完成一些组织指定的任务,用创造力实现任务目标。

  6、适者生存的竞争制度

  像象棋大师们争夺冠军一样,科学家中间也存在这种智力竞赛。科学家的人数很多,是要完成崭新发现的机会却是有限的,科学中竞争愈演愈烈的事实表明科学界也是一个适者生存的体系。竞争的结果是,只有那些得到科学共同体承认的科学家才能在科学界中继续干下去。因此,渴望得到科学共同体的承认即职业承认或者同行承认是科学家既可以是科学家继续从事科学的巨大维持力,也成为激励青年科学家从事科学的动力。

  科学家得到职业承认的方式有几种。首先是能够在专业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并得到他人引用;第二是在重要专业学科团体如协会、学会占有一席之地;第三是获得各种奖励;第四是以各种命名方式被写进教科书,通常有“××时代”如物理学的牛顿时代、生物学的达尔文时代和“××革命”如天文学的哥白尼(Npercus;1473…1543)革命、物理学的爱因斯坦革命等富有文学和政治色彩的描述性命名;有“××之父”如法拉第(M。Farady;1791…1867)为电磁学之父、“××学科”如黎曼(B。Reimann;1826…1866)集合、布尔(G。Boole;1815…1864)代数作为某门学科起源的命名;有命名为“××定律”如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原理”如热力学的卡诺(Carnot;1796…1832)原理、“××方程”如电磁学的麦克斯韦(Maxwell)方程、“××常数”如普朗克常数、“××效应”如声学的多普勒效应;还有的被作为计量单位如焦耳(J。P。Joule;1818…1889)、赫兹(H。R。Hertz;1857…1894)、欧姆(G。S。Ohm;1787…1854)等。这些都是对科学家的最高奖赏。

  7、几个调查结果

  美国西格玛·赛科学研究会1988年对全美3300位科学家做过调查'6'。5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选择科学的原因是“探索真理与知识的欲望和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我来说,科学比其他事情更为轻松或更有乐趣”;16%的人的理由是“希望为改善人类的物质和智力状况做出贡献”;13%的人的理由是“期望成为一个专家”,还有少数人的理由是“因为我具有是我的研究成果引人注目的潜力”和“科学具有比其他事业能获得更多财富的可能性”。

  1991年中国科协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对2000对为中国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职业的首先原因进行过调查'7'。38。8%的人是“因为我相信科学技术对国家极其重要”;18。6%的人认为“对我来说,科学技术职业比其他职业更有乐趣”;11。7%的人为了满足“探索真理与知识的欲望和强烈的好奇心”;10。7%的人只是“因为组织的安排”;10。3%的人因为“我具有从事科学技术工作所必需的能力和献身精神”;4。3%的人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4。2%的人是“因为父母和老师希望我做这种选择”。在年龄分布方面,29岁以下的认为科学技术极其重要的占10。3%,60岁以上的人则高达10。3%;29岁以下的人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占10。3%,60岁以上的人没有什么特殊原因的一个也没有。

  1986年国际科学基金会科学秘书雅克·加亚尔对67个发展中国家的489位研究人员进行过调查。这些研究人员选择职业的准则的重要性如下表'8'。

  准则

  重要性平均数

  次序

  理智的激发

  1。41

  1

  社会用途

  2。18

  2

  职业安全性

  2。98

  3

  晋升前景

  2。99

  4

  教授的影响

  3。15

  5

  社会地位

  3。25

  6

  报酬

  3。33

  7

  父母影响

  3。89

  8

  重要性基于5级制。1=最重要,2=很重要,3=一般重要,4=不太重要,5=全然不重要

  注:

  1 林辰编选,王歌、郑欣译,世界100位作家谈写作,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

  2 '美'S。钱德拉塞卡着,杨建邺、王晓明等译,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造模式,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 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

  4张仲梁编,中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

  5 李克特着,顾昕、张小天译,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年,pp156…157。

  6 转引自张仲梁、鲍克主编《中国科学技术界概观》,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p32。

  7 张仲梁、鲍克主编《中国科学技术界概观》,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p34~42。

  8 周方良主编,知识分子经济政策研究,困境与出路,春秋出版社,1989,p369。

  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

  第二篇 科学家的基本特征

  第9章 科学家的成长与发展环境

  1982年9月我60岁了。古人叫耳顺之年。有机会回想了一下我念物理、做研究工作、做教师的经验,我觉得我是非常非常幸运的。在绝大多数和我同年岁的人都有着种种困难的遭遇的时候,我却有很好的老师,很好的合作者,很好的学生。而且在物理学界以外有很多很多的朋友。很幸运的,我的读书经验大部分在中国,研究经验大部分在美国,吸取了两种不同教育方式的好的地方。又很幸运的,我能够有机会在象牙之塔内工作了17年,现在在象牙之塔外也工作了17年。 ——杨振宁

  像其他创造性人才一样,科学家的成长过程大致可分为启蒙时期、培养期和结实期三个阶段。启蒙期是培养科学家创新意识的基础阶段,对象是一般是3至9岁的儿童。这个阶段的教育应着重激发儿童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学习和培养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期就是创造力能否得以开发的关键时期,一般指9至22岁的青少年。这个时期的教育要提倡师生共同探究,共同思考问题,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多发问及敢于表达不同的学术见解。结实期是培养科学家创造能力的黄金时期,一般指22至28岁的硕士和博士生,学生要突破专业领域的局限,开阔知识面,尤其是相邻学科和边缘学科,掌握成熟的科学规范即专业知识,研究问题的各种方法。

  与科学家的这几个成长过程相关的环境大致可以分为家庭环境、教育环境、集体环境和社会环境。科学家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科学家的发展则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化环境。

  1、科学家成长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可以给儿童提供一定的信息量,而足够的信息量是创造力形成和开发的前提。良好的家庭环境大人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儿童的思维习惯和丰富的想象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