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探索未解奥秘 >

第4章

探索未解奥秘-第4章

小说: 探索未解奥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免如此。 
  你看,两位日本人矢追和大桥在干什么?原来他们在踩着两块石板比个头呢。这两块石板看起来很普通,每块长约50厘米,宽约20厘米,彼此间距离约40厘米,它们就摆在进门后不远的地方。这是两块“天然魔术”板。 
  矢追和大桥各选一块石板站好,再相互交换站立的位置。这个时候,他俩和周围的游客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就见身高仅1。 64米的矢追倒显得比身高1.80米的大桥还高大、魁梧得多。再来交换一次位置,大桥转眼间特别高大起来,矢追一下子矮小得可怜。他们就这样来回交换着位置,他们的身高也随着来回变化着,忽而伸长,忽而缩短。 
  用卷尺测量一下身高吧,尽管表面看来身高在变来变去,可用卷尺测得的数据依然是原来的身高,一点没变。矢造和大桥又认真地用水平仪测量了石板,两块石板确实处在同一水平面上。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游客们可没功夫去多想。秘密也许就在石板上吧。 
  离开石板,就要准备爬坡了。沿着一条坡度极大的坡道,游人们兴致勃勃地朝“怪秘地带”中心走去,沿途只见周围的树木全都向一个方向使劲倾斜着,好像刚刚遭受了强台风的袭击。走着走着,有人发现看不到自己的脚尖了。原来不知不觉当中,身子已经极度倾斜了,几乎达到平行于坡道的地步了。然而每个如此行走的游人,却都步履稳健,并不觉得有什么别扭。 
  简陋的、建造年代不详的小木屋立在“怪秘地带”的中心,由木板搭成的围墙与木屋之间留出了供游客逗留的空地。这里的木屋也在明显地倾斜着,与树木倾斜的方向一样。游人们的身子依然无法挺直,憋足劲也没有用,全都不由自主地朝一个方向倾斜着身子。许多人还歪着身子边走边笑,边跳边叫,感觉似乎比平常还好受些。这真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奇景,无法捉摸的引力改变了人们的行为。 
  当跨入狭小的木门进入小木屋时,要小心些才好,屋里立刻会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向你袭来,似乎要把你拉到重力的中心点去。敏捷的人虽然可以就近抓牢把手,与这股力量抗争,但不出10分钟,就会使你感到头昏眼花,像晕船一般难受。 
  有时,好奇的游客会伸出双臂,向上用手抓住天花板的横梁;你若站在一旁看去,就会发现那悬挂着的身子不同地面垂直,而是倾斜到一边。这不算什么。科学家已经验证,这地方的任何悬挂物,都无法与地面形成直角,总是呈现自然倾斜状态。 
  一直为游客讲解的老向导开始表演了。他不用扶持,稳当当地从木屋板壁接地边沿踩上去,顺着板壁步步高升。当地斜立在板壁高处,微笑着向下招手时,游客们都为他身怀“飞檐走壁”的绝技而吃惊。随后,大家也都学着老向导的样子走上板壁。哈,原来如此自由自在,如同在平地散步一般。这种走法,在其他地方是任何训练有素的杂技演员也望尘莫及的。 
  小木屋里的怪事还有不少呢。看到那块向外伸展的木板没有?它的外端明显地向上倾斜,可当你把一只高尔夫球放在木板顶端时,它并不会沿斜面往下滚动。即使用手推动它,球儿也是被迫往下滚几圈,然后再自动滚上来;当它顺着木板顶端滚落时,你可不能在垂直方向去接它,因为它是不管什么“自由落体”规律的,而是按着倾斜的方向掉下来。 
  小木屋里的“钟摆”也够古怪的。一根悬挂在天花板横梁上的铁链,其下端系着一个直径约25厘米、厚约5 厘米的圆盘状物体,这就是供游人们赏玩的“钟摆”了。当然,它是挂的角度也是倾斜的。眼看它很沉重,当你从一个特定方向推动它时,只要手指轻轻一点,它就会向前摇晃起来,但你若从相反方向来推它,它则纹丝不动,即使双手运足力气,也只能移动分毫而已。 
  按照常规来看,钟摆被推动起来后,它会按一左一右、一右一左的规律摆动,幅度由大而小,最后以垂直状态静止下来。然而,小木屋的这个“钟摆”却很独特。在它受到冲击后,最初是按常规左右摇摆几下,但随后它就按着画圈的方向摇摆起来,一会朝左旋转几圈,一会朝右旋转几圈,每隔5秒一6秒,就自动改变摇摆方向一次,间或前后摇摆或左右摇摆。如此周而复始,历久不衰。 
  圣塔克斯“怪秘地带”发生的种种奇异现象,都是违反牛顿的重力定律的。地球重力场在这个弹丸之地的突出的异样存在,带给现代科学的不仅仅是困惑,它为富于探索精神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窗口。 
  俄勒冈的“魔力漩涡” 
  圣塔克斯“怪秘地带”并不是绝无仅有的。美国俄勒冈州格兰特山岭和沙甸之间的地方,有一片似具魔法的森林:鸟儿飞过森林上空时,就开始扑腾起来,好像有一种力量粘住它的翅膀,使它往下坠;马儿来到森林附近,也会惊恐地回避,拒绝朝前走。这片森林的中心就是有名的“俄勒冈漩涡”所在地。 
  进入森林中,你会惊奇地发现,所有的树木都奇怪地向着森林中心倾斜。森林中心高高的树丛中围着一片草地,树丛的树叶都不往高处生长。草地所在处是一片低低的山丘,距顶端约10米有一座古老的木屋。 
  这是古时淘金人住的房子,小房原来建在山丘的顶端,不知何时有了移动。淘金人原来一直在这间小木房里秤砂金,但到1890年以后,秤却出现了错乱,随后小木房就废弃不用了。自此小木房就变得愈加神秘起来。 
  人们一踏进房子,身子就好像被无形的绳索拽着要向前倾倒,一般斜度达10度左右。如果你想往后退,离开那座小屋,就会觉得有一种力量往回拉你。仔细观察,整间木屋都在倾斜。地上摆着棋子、空玻璃瓶、小球等,推动一下,它们就会奇妙地沿着斜面从低处滚向高处,而绝不会后退半寸。 
  在这座歪斜如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古旧木屋中,曾有许多科学家进行过长时间的试验。他们用一条铁链,连着一个13公斤重的钢球吊在木房的梁架上,钢球也明显倾斜成一个角度,朝向漩涡中心。 
  在这座木房子里,任何成群飘浮着的物体都会聚成漩涡状。在小屋里吸烟,上升的烟气即使有风也是慢慢地流动,逐渐加速自旋成漩涡状。撒出撕碎的纸片也飞舞成漩涡,就好像有人在空中搅拌纸片似的。 
  对于“俄勒冈漩涡”现象的由来,研究者认为是重力与电磁力在配合作怪。据说曾在此地用仪器测出一个直径约50米的磁力圈,它以9 天为周期,循着圆形轨道移动。 
  “变位石” 
  物理学告诉人们,地球上的物体重量在不同的地区会因地心引力的差异而有细小的差别。但保存在我国贵州省惠水县村民罗大荣家中的一块贝壳类化石,却可以随时随地自行增减重量达2 千克左右。这种现象,同人们对地心引力与物体重量常规关系的认识是相矛盾的。 
  这块不寻常的椭圆形石头,其长直径为29.1厘米,宽度为25.9厘米,高度为18.2 厘米,周长为88.6 厘米。圆石表面透出一层古铜色,错综盘绕的石纹构成了类似穿山甲鳞片、仰翻着的手掌以及对称的马蹄形等图形。 
  据圆石主人罗大荣说,最初称石时有22.5 公斤。朋友们在1989春节时来观赏“宝石”,再过秤时圆石质量变成了25公斤。随后一连数天,分别换了8 杆秤反复校验, 才发现这块圆石最重时是25公斤,最轻时是22.5公斤,质量上下变化2.5公斤。 
  研究人员在一次测定中记录了当天11时13分、11时43分、12时28分这3 个时刻里圆石的质量: 分别为21.8 公斤、22.8 公斤、23.8 公斤。在短短的1小时15分钟的时间里,圆石的质量意增加了2公斤。这块“变量石”名不虚传。 
  圆石的质量为何有增有减且如此显著呢?这种变化是否对应于重力场的某种变化呢? 
  无独有偶,前苏联普列谢耶湖东北处也有一块可能联系着重力现象新奥秘的石头。与自行改变重量的中国圆石不同,这是一块能够自行移动位置的“变位石”。该石呈蓝色, 直径近1.5米,重达数吨。近300年来它已经数次变换位置。自1840年蓝色怪石出现在普列谢耶湖畔后,如今它向南移动了数千米。 
  17世纪初,人们在阿列克赛山脚下发现了这块会“走路的”巨石,后来人们把它移入附近一个挖好的大坑中。数十年后,蓝色怪石不知何故却移到了大坑边上。1785年冬天,人们决定用这块石头建造一座新钟楼,同时也为的是“压制”它。当人们在冰面上移动它时,不小心让它坠落湖底。而到了1840年末,这块巨大蓝石竟躺在普列谢耶湖岸边了。 
  科学家们对这一奇特的现象进行了长时间分析研究,但始终未能解开其中奥秘。“变位石”同重力场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 
  护珠塔不倒之谜 
  如果说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是因倾斜而不倒成为世界之谜的话,那么中国的护珠塔应是斜塔不倒的第一谜。因为比萨斜塔倾斜5 度16分,而护珠塔已倾斜达约6 度52分。 
  护珠塔建于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坐落在上海市“松郡九峰”的最高峰天马山上。该塔是一座7 层八角形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宝塔,也称宝光塔。在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时,因山上佛事燃放爆竹,引起火灾,烧毁了塔心木和各层木结构,引起塔身倾斜。现塔高约30多米。 
  相传古代造塔时,为了使砖层平整,宝塔坚固,以及用来镇妖避邪的迷信目的,塔的砖缝里填有铜钱。因后来不断有人在塔砖中寻找铜钱,把塔砖拆掉,致使塔的底层1/3的砖已没有了,塔的底部被毁坏,逐渐倾侧。整个斜塔仅靠2/3不到的底层砖墙支撑,宝塔向东南倾斜达约6 度52分之多。 
  千年古塔, 在200多年间,既遭大火焚烧,塔基又被破坏,塔身严重倾斜,却始终斜而不倒,屹立于天马山巅。这真是一个难解的谜。 
  护珠塔斜而不倒, 在当地有这么个传说。塔的东南面有一株古银杏树,是500年前松郡九峰的辰山仙人彭素云种的,树的枝叶都向西,树虽枯死,但它的神力仍在。由于这棵树的神力遥向支撑,才使倾向东南的塔始终不倒。这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当然不足为信。不少人认为这与古代造塔的技艺有关。他们指出,古代用糯米饭拌以桐油石灰来粘合砖块,这种粘合剂的强度甚至超过现代的水泥砂浆。护珠塔用这种优良的粘合剂,加上古代砌砖技艺的精湛,使整座塔能够浑然一体,再加上这种粘合剂随着建筑时间推移会越来越坚固,因此残缺的塔砖不会一块块塌落。据1984年上海文物管理部门抢修该塔时发现,塔身上部虽已倾斜,埋入地下的塔基却没有松动。所以人们认为这是塔斜而不倒的原因。 
  但是,另据有关专家考察研究,古塔不倒是当地地质构造的关系。由于天马山护珠塔是建造在沉降不均匀的地基上,东南方向土质较软,西北方向土质较硬,所以塔向东南方向倾斜。但江浙一带多东南风,护珠塔建在天马山顶,四周空旷,所受东南风力更强。因此,塔的倾斜力与风力相平衡,风力还起到支撑作用,使护珠塔斜而不倒。 
  尽管解说众多, 但人们了解到的事实是,在乾隆年间斜塔遭大火焚烧后的200多年中,无数次狂风暴雨,把山下的房屋都吹倒了;1954年刮12级台风时,吹倒了塔下的大殿;1984年黄海地震,上海市区的房屋都受到了摇摆震动……为什么护珠塔能在天马山巅屹立不动呢?这是不是同地球上的神秘地带有关呢?这只有揭开护珠塔斜而不倒之谜才能弄清楚。 
  神奇的“福地” 
  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哥罗东北部的麦坦纳加山谷和前苏联濒临太平洋的萨哈林岛(库页岛)是两个神奇的地方。那里的蔬菜长得硕大异常:土豆如篮球,白萝卜20多公斤一个,红萝卜有20厘米粗、约35厘米长,一颗卷心菜重达30公斤,豌豆和大豆会长到2米高,牧草也可以没过骑马者的头顶。所以被人称作“巨菜谷”。 
  有人怀疑这是一些特殊品种的蔬菜,但经考察研究,都是一些普通蔬菜。要是不信,将外地蔬菜籽拿去,只要经过几代繁衍,也会在那里变得出奇地高大,而把那里的植物移往他处,不出两年就退化成和普通植物一样。这种离奇的现象让人无法理解。 
  为什么这两地的蔬菜会如此巨大呢?有人认为,这两个地方都处在高纬度地带,夏季日照时间长。然而,位于相同纬度的其他地方并未见有如此高大的同类植物。也有人认为,这是悬殊的日夜温差起的作用,但这同样无法解释有类似气候条件的其他地方为什么没有这一奇异现象。有人则认为是富饶的土质或者土中有什么特别的刺激生长的物质所起的作用,但实地化验却提供不出可用以说明这里土质特殊的资料和数据。还有人认为起作用的是上述各种条件的综合。处于同一纬度的其他地方由于不具备如此巧合的几方面条件,所以生长不出这样高大的蔬菜和植物。但是,这又无法解释为什么萨哈林养麦在欧洲第一年可以照样长得巨大。近些年,有人注意到有一种寄生在植物幼芽上的细菌会分泌一种赤霉素,这种植物激素具有促使植物神速生长的奇效。因此,他们认为该两地的巨型植物的出现,可能是某种适宜于当地生长的微生物的功劳。但究竟是哪种微生物,目前还没有查清。 
  要是说“巨菜谷”还牵涉到植物种子的话,那么在我国也有一个地方,竟不用播种也能收获油菜籽。这块不种自收的神奇“福地”在湖北兴山县。在该县的香溪附近,有一块面积200 平方公里的土地,当地人每年冬天将山坡上的杂草灌木砍倒,到春天用火将草木烧掉,待几场春雨深洒后,地里就会自己长出碧绿的油菜来。到了4 月中旬油菜花开季节,只见漫山遍野一片金黄,喜得当地人过着这种不种自丰收的生活。 
  据当地老农说,这里方圆20多个村庄,每户人家每年都可收野生油菜籽60多公斤,基本上可满足当地人的生活用油。就连1935年那年山洪暴发,坡上的树都被连根拔走了,可第二年春天这里依然到处是野生的油菜。 
  不少科学家曾到此作过考察,也作过种种解释,但始终没有一种理论能确切说明这里出现的奇迹。 
  地球“幽灵” 
  幽灵是什么? 
  简单地说,指那些神出鬼没的东西。 
  那么,所谓的“幽灵”飞机、“幽灵”船又是什么? 
  自近代以来,人类蒙受神秘灾劫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飞机与船只的失踪。其实,这类失踪事件已非稀奇,稀奇的倒是失踪后的飞机与船只完好如初的重新出现。这些无人驾驶的飞机与船只,就像一只幽灵一般从另外的时空返归到了地球上。 
  1985年,一架失踪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的双引擎客机,在新几内亚的一片森林沼泽内被发现。令人无法理解的是,这架飞机看来就像它失踪时一样簇新,毫无陈旧异变。机身上清晰可辨的标志显示,这架银光闪闪的飞机正是48年前由菲律宾马尼拉飞往民琴那峨岛失踪的一架客机。在机舱内找到的报纸,其日期是1937年1 月的第3个星期日。 
  一组由印尼军方派出的航空专家,经过数小时在这架“像新的一样”的客机内调查后,出来时个个面色大变和震惊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