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当我们拿到这样的卡片,就需要主动去和提交人交流,完善卡片的内容。真实
的工作中你能体会到,这张卡片只是需求过程的中间产物,所以我们在这上面花费的
精力也是尽量缩减,单向需求卡片所描述的用户需求,最终要转化为产品需求才有真
正的价值。
尽可能多地采集
需求采集,并不是产品设计之前的工作,而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过程;它并不是产
品人员的事情,而是所有人的责任;它没有特定的方法,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
是好猫;它并不怕发现什么荒谬的需求,而是怕遗漏合理的需求……这才是需求采集
的大生产运动。
最后再简单分享几个有特点的需求采集方法,希望大家能灵活应用,尽可能多地
采集。
现场调查。说简单一点就是打入“敌人”内部,和客户一起工作一段时间,深度
了解需求。它是一种典型的定性分析,持续时间长,从几小时到几个月,既能听到用
户怎么说,也能看到用户怎么做,不过受众面极其狭窄,一次只有一个,要特别小心
被“非典型”用户带到沟里去。
AB 测试。基于大用户量比较合适,比如有一个按钮不知道是放页面的左边好,还
是右边好,而我们有 10 万用户,那就先随机挑选少量的用户发布这个按钮,1000 人放
左边,另外 1000 人放右边,然后过一段时间分析结果,再决定剩下的 98%用户该怎么
办。很明显,这也是让用户直接参与了设计,这样低成本的方法让很多传统行业的同
学羡慕不已。
日记研究。互联网新兴的个人应用比较适合,某个新产品出来以后,很多业内的
朋友都会去尝试,然后写一些使用体会,但作为产品设计者在看这些日记的时候,要
明白日记的作者往往是同行,而不是主流用户。
卡片分类法。我们把产品的各种需求写在便利贴上,让用户一起讨论并完成分类。
这能让你深入了解用户是怎么给产品划分模块的,用户认为这个网站应该是什么结构。
因为产品设计人员的思维和用户的思维通常不一样,这也就导致了如果是产品设计师
来单方面决定网站结构的话,很可能导致用户理解的困难,所以卡片分类法能让最终
的产品更加符合用户的心理模型。
自己提需求。这是最简单的方法。每一个靠谱的产品都会有一群粉丝用户,不用
你去找他们采集需求,他们也会给我们惊喜,主动提出很多需求,作为产品的主人,
我们好意思还没有用户了解产品么?产品要用才能感觉出好坏,特别是自己做的产品。
产品做多了,我们随便看看别人做的产品,总能一下子挑出很多问题,提出很多需求,
反过来看自己的产品越看越完美,这一定有问题,所以必须用自己的产品,最好是发
动认识的人都来用。
需求采集的各种新方法层出不穷。和学习任何领域的知识一样,建议大家在了解
知识框架后,坚持“需求驱动学习”。
2。3 听用户的但不要照着做
采集了很多需求,但是一团乱麻,从哪里着手?
用户都帮我们想好该怎么做了,照他说的做么?
在开始需求分析之前,我们先回到 2007 年 7 月——我写了一篇里程碑意义的博文,
是《产品设计体会》的第一篇,也可以看作是为这本书写的第一笔。
2007 年 6 月 28 日,网店版 2。0 上线,这是我主导的第一个付费产品,之后的三周
我基本天天都会在淘宝论坛上泡不少时间,最大的体会就是:要听用户的意见,但不
要照着做。
有的用户很“危险”,在提意见的同时还说你们应该做成什么样子,这时候产品经
理一定要头脑清醒了,用户提的解决方案往往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的考虑的。比如对
“快递单打印”的功能,用户提出要添加一个他经常用的小快递公司的快递单模板,
而我们会发现,这家快递公司可能只是一个区域性的快递,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做了一
个“自定义快递单”的功能。
有时候,用户给出的做法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就算他给出的解决方案合理,也
要再深挖用户内心根本的需求,比如用户描述“新建非支付宝交易订单的时候必须要
选择用户不合理,希望能自己填写客户”。这里更深层的需求就可能是他需要把线下客
户也管理起来,所以我们或许更应该做一个新增线下客户的功能,而不是在新建非支
付宝交易的时候让用户自己填写客户姓名。
我们是产品经理、产品设计师,最终怎么做应该由我们决定。
2。3。1 明确我们存在的价值
用户跟福特要一匹更快的马,福特却给了用户一辆车。
这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还记得小明么?
他说他需要一个电钻,这是他提出的解决方案,但在大毛的刨根问底之下,发现
小明其实想要的是一种温馨的家的感觉,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就可以给出很多产品来
满足。比如卖他一套实施方案,带着电钻、油画,上门安装;比如用背面有强力胶的
钩子挂画;比如直接把画黏在墙上;比如直接在墙上画,并且让小明自己画;再比如
放一组书架在那里……经过我们分析得到的解决方案,比起小明自己说的,优势就在
于可能省了钱、省了时间、更温馨,等等。
对同一个问题,这两套解决方案的区别就是,一个是用户需求,一个是产品需求。
而这中间的转化过程,就是这节的主题——需求分析。
用户需求 VS。产品需求
用户需求:用户自以为的需求,并且经常表达为用户的解决方案。
产品需求:经过我们的分析,找到的真实需求,并且表达为产品的解决方案。
需求分析:从用户提出的需求出发,找到用户内心真正的渴望,再转化为产品需
求的过程。
听到过一个说法,说需求分析与常见的技术分析最大不同是思路的本质差异,技
术分析是“树干——树枝——树叶”的任务分解过程,技术人员很适应并乐于用这种
方式思考,可以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发现难点逐一攻克。不少需求人员都是做技
术出身的,所以开始往往会用这种思路做需求,听到客户提出的功能点,直接想怎么
做系统设计了,这导致有时候需求分析甚至已经越俎代庖到“详细设计”的职责了。
大多数人在生活中也习惯于用这样的思路来对付问题,而真实情况是,需求分析是“首
先:树叶——树枝——树干,其次:树干——树枝——树叶”的分析过程,所以说完
整的需求分析是一个“分…总…分”的过程。一方面不能漏掉提炼用户需求的这个过程,
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另一方面也不能停在本质上,试想如果做到“树干”就结束,
后端的执行人员可能还是不知道要做什么东西,所以我们还要继续把树干再重新分解
成树枝、树叶。
小明又出现了,这次他说要吃猪骨头火锅(用户需求),80 块吧,但没想到又碰到
了大毛。
“真的想吃?”
“想吃!”
“为什么?”
“我饿了……”(找到了本质!)
“哦,这里是两个馒头(产品需求),请你吃,才 1 块钱。”
“……”
小明无比不爽,但没办法,真的饿,还是吃了。
大毛是这样分析的,想吃猪骨头火锅,这个用户需求无非两个原因——饿了或者
馋了。如果他真的是馋了,那就吃吧,不过如果是饿了,那我完全可以用一个低成本
的解决方案——馒头。虽然小明眉头紧锁,但现在经济不景气,毕竟节省了 98。75%的
成本啊!
伟大的需求分析师,可以无视用户想要的东西,去探究他内心真正的渴望,再给
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或者说是用户真正需要的东西,这就是本节标题的意思——我们
存在的价值。
说到这里有必要提一下,销售人员经常说:“用户是为想要的东西买单,而不是需
要的”,用我们上面分析翻译一下,其实是“用户是为自己提出的解决方案买单,而不
是我们的解决方案”。是不是很纠结?那我们还分析个什么劲啊,直接做用户要我们做
的得了。
其实这是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权衡,如果是一锤子买卖,卖出以后又不用售后,
那么采用实用主义,不妨用户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这样他掏钱最爽快,你回忆一下在
风景区买的纪念品的情景,大多数情况下,是不是你要啥卖家就给你啥?这种情况下
就要追求短期利益。但是,我们的产品通常都是希望用户长期使用的,并且后续的服
务也是我们来做,所以为了长期利益,我们就有必要找到用户的真实需求,然后给他
真正合适的产品了,哪怕这个过程不那么讨好。不知道你有没有帮女生买电脑的经历,
帮她买也就意味着将来的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维修都是你了,所以你才会在型号和
配置上和她争吵,努力说服她不要买那些中看不中用的,而要买“真正的需求”。
满足需求的三种方式
我们通过产品需求来满足用户,顺着这个思路,就是要做一些用户真正需要的功
能或服务,虽然这是最常用的办法,但也是最“劳民伤财”的。在甩开膀子干活前,
我们有必要扩展一下思路,从问题的本质出发,寻找新路。
之前我们说过,需求来源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那么减小这个差距就有三种方式:
改变现状。是我们最常用的,去开发某种产品,但也是最笨的办法。
降低理想。不要忽视精神的力量,什么“打预防针”、“丑话说在前头”这类句子
想必大家都经常听到。
转移需求。因为人类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所以引导用户去关注其他事物,他就会
觉得这个差距没那么可憎了。我们也可以说,人的行为是需求驱动的,想改变人的行
为,可以寻找更强烈的需求展现给他,而让他不再纠结于原来的需求。
给大家说一个写字楼电梯的故事。
某写字楼可能是因为建造得比较早,考虑不周,电梯明显不够用,每天中午吃饭
的时候总是很挤,最上面几层的小白领们平均要等 20 分钟才能下到 3 楼的餐厅吃饭,
于是抱怨很多,他们给物业提意见,要求解决。物业公司找到了大毛,大毛帮他们分
析了一下。
改变现状。对现有产品做一些改进,在这个案例中就是增加电梯数目,或者加快
电梯运行速度,但成本太高,直接被否定。
降低理想。告诉楼里的小白领们,隔壁那个写字楼中午要等 40 分钟呢。俗话说“不
患寡而患不均”,人们更在意的是相对而不是绝对,这样确实可以减少抱怨,但是一种
低水平的满足需求,对产品美誉度没有帮助。
转移需求。电梯门上贴一些锻炼身体的公益广告,当然内容是说爬楼有益身体健
康。有效,部分用户走楼梯去餐厅了,但是刚吃过饭怎么办?爬几十层楼要得阑尾炎
的。最后,采用了一个看起来很傻的方案,在电梯门旁边安装一面镜子,让等待的人
们可以整理一下仪表,或者搔首弄姿一番,不至于那么无聊。
我们后来发现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案,比如电梯广告,不但可以转移用户注意力,
减少抱怨,而且对写字楼来说,既不用花钱,又额外挣得一笔广告费;又如错开午饭
时间,让人们都能更少地等待。所有这些,都是想告诉大家,满足用户的需求,不一
定要做新产品或者新功能,而是更应该想想是否有“四两拨千斤”的妙招。
也谈创造需求
满足需求的方式,我们开阔了思路以后从一种变为了三种,但毕竟都是用户提出
来的需求,我们能不能再开阔一点?不劳用户的大驾,直接达到产品设计的最高境界
——创造需求!
工作中典型的场景,就是老板或者产品人员的突发奇想,这些灵感在潜意识里都
有一定的依据,是基于对用户、市场、产品的充分理解,也有过不少案例,这些需求
最终获得了用户的认可,但更多的被证明是过于天马行空。
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可以说是创造需求的大师,但我不建议大家学,这是需要天
赋的,但这份天赋非常值得保护,产品的进化和生物的进化一样,需要如基因突变一
般的胡思乱想。
更实际的,我认为需求分析的过程其实也有创造需求的成分,当一个新人真的能
力不足的时候,不妨先做用户提出的需求,而不要自己去胡乱分析用户需求,而对于
一个团队来说,要尽量避免“只有能力不足的需求分析人员”这种情况出现。
我们刚上路,既要怀揣梦想,也要脚踏实地,所以接下来我们老老实实地开始给
需求做一次 DNA 检测。
2。3。2 给需求做一次 DNA 检测
整个检测过程不妨用图 2…10 来表示,我们先把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然后一
步步确定每个产品需求的基本属性、商业价值、实现难度、性价比等。
图 2…10 需求的 DNA 检测过程
特别提一下,这里确定的是产品需求的各种属性,不同于之前提到的“单项需求
卡片”,那张卡片里描述的是用户需求的各种属性。
把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
检测的第一步就是“需求转化”,现在我们有很多用户需求,可能记录在“单项需
求卡片”里,可能记录在 Excel 里,可能是用 Word 随意写的几段话,也可能是一张思
维导图,像图 2…11 这样,图看不清没关系,我只是想表达采集来的需求非常多。当然,
在一个团队里,还是建议大家统一一种记录用户需求的形式。
现在我们就要发挥出“我们存在的价值”,在这个阶段,团队经常举行头脑风暴 15,
大家天马行空地讨论一番之后,对用户提出的需求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对用户的内
心世界有了比较统一的认识,对我们的解决方案也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然后通常
每个人分一块,去把它们都转化为产品需求,最后记录在一起。
15 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的发明者是现代创造学的创始人,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奥斯本。他于 1938 年首次提
出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 原指精神病患者头脑中短时间出现的思维紊乱现象,病人会产生大量的胡思乱想。
奥斯本借用这个概念来比喻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
图 2…11 网店版的一部分用户需求
举个例子,对于我经常做的软件产品,用户需求是“删除数据之前需要我确认,
以免误删”,转化分析以后,我们给出的产品需求可能是“数据回收站:删除的数据
进入回收站,如果是误删,用户可以去回收站找回数据”。
因为我做的几个产品都是用 Excel 来记录需求的,所以下面也以 Excel 为例来讲述,
大家可以用其他工具来记录需求,但核心思路都是大同小异的。整理好的产品需求列
表看起来是图 2…12 的样子,因为有商业隐私问题,所以我把具体内容弱化了。我们把
它叫做 Feature List(功能列表)。一些 Excel 的简单技巧,建议大家还是学习一下,
比如条件格式、筛选、单元格有效性、单元格锁定、隐藏等,可以让表格管理起来轻
松一点,看起来也美观一点。
图 2…12 产品需求的列表
表格中每一行是一个产品需求,而每一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