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88位世界富豪的成长记录 >

第50章

88位世界富豪的成长记录-第50章

小说: 88位世界富豪的成长记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广告。初来乍到的默多克还不是很了解。
  于是,由于一时没有报纸可买,手里的报纸又不赚钱,默多克只有做了一件平生从未做过的事情,就是自己创办一份报纸——《国民之星》,光开办费就花了他1200万美元。可是一年之后,该报发行量不到100万份,而且前景黯淡。默多克的财政顾问建议他赶紧脱手。但默多克咬咬牙,坚决不撒手。他把“国民”二字从报头上抠下,只剩下个“星”字,并增加一个“占星术与咨询”专栏,但这仍未能吸引美国读者。
  默多克并不灰心,他把他的一名记者伊恩从澳大利亚调来,让他把《星》从黑白报纸变成彩色杂志。伊恩来美国两年后,《星》的发行量稳步上升,至关重要的广告收益源源流入默多克的腰包。
  默多克通过《星》杂志,认识了尼克松总统班子里的许多有权势人物,还认识了许多银行家、律师、房地产开发商、企业家、报人等社会各界要人。
  有了个好的开始,下面就好办了。
  1976年,他收购了美国最古老的日报《纽约邮报》,1982年11月,他又买进了《先驱美国人报》,原来的美国报纸都有个毛病,就是记者和编辑都喜欢高人一等,用充满优越感的语气来教训读者,报道、评论事物,而在默多克的换血下,澳大利亚来的旧报人改变了这一切。
  到80年代末期,默多克已经成为了美国报纸的风云人物。
  在报纸业的扩张差不多完成了,默多克又盯上了电影、电视、广播。这是一片更广阔的领域,身为传媒大王的默多克当然不会放过。
  为了进军美国电视市场,组建第四大电视网,默多克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一部分报业资产,卖掉了《乡村之声报》、芝加哥的《太阳时报》,因为美国法律规定一个人不能在同一座城市既拥有电视台又拥有报纸,他甚至放弃了自己一度很痴迷的《纽约邮报》。更具有戏剧性的是,为了便于在美国收购电视台,默多克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加入了美国国籍,为此,人们说他,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1985年,默多克以2.5亿美元巨资购进了20世纪福克斯公司50%的股权,虽然原持股者戴维斯从交易中获利极高,但默多克认为这十分值得,因为他认为这是一次收购大型影片公司资料馆的难得良机。有了福克斯公司,就有了足够的片源为他在海外的电视公司供应节目。对于他而言,这是一场决定性的胜利。
  1988年,好莱坞发生电视编剧罢工事件,其他电视台大受影响,而福克斯电视台由于拥有自己的资料馆和编剧,成功地摆脱了困境。并乘机推出了颇受年轻人欢迎的滑稽喜剧,在市场上大获成功。与拥有上千名员工的其他电视网相比,福克斯仅有员工200多名。由于默多克对市场形势的正确预测和选准优秀的经营者,短短3年内,福克斯电视台就开始赢利。
  直到今天,默多克依然没有停下他扩张的步伐。当别人以为他完成电影应该会停下来的时候,他又涉足了卫星电视领域、图书出版领域。
  目前默多克已拥有世界各地的109家日报、双周刊和15家周报,这些报纸和周刊遍及全球每一个时区,每周总计约有6000万份的发行量。英国的《太阳报》、《泰晤士报》等40%的报纸都由默多克控股,澳大利亚的2/3的报纸都由默多克控制。



传媒巨头(3)



  他还拥有英国的天空电视台、美国的福克斯电视网、香港的亚洲卫视,他还计划建立一个全天候的新闻电视网,与CNN决高低。他的卫星电视市场包括美国、英国、南美、中亚、印度、中国和东南亚。开创互联网时代。
  1999年,默多克和共同生活了31年的妻子安娜离婚,和华裔女子邓文迪结婚。有人说,这是默多克为了开拓亚洲市场、中国市场的第一幕序曲,或许真的是这样,工作永远是默多克生活中最重要的,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退休的计划,他每天忙得只睡4个小时,他说:“工作已经成了我生命的一大部分,我不能想象把生命的一半花在上高尔夫球课上。”事实上,他也不打高尔夫球,他最好的娱乐就是工作,或许这就是为什么默多克如此成功最大的原因吧。
  成功秘诀
  视工作为最美好的娱乐。
  为利润可以不择手段。
  垄断为目的。



“领带大王”(1)



  “领带大王”——曾宪梓
  财富档案
  他使金利来由家庭手工作坊变成了一枝独秀的名牌领带工业,以极其鲜明、充满活力的产品形象,将欧洲风味率先引进香港,成功地竖立起她独一无二的金漆招牌,其产品以独特的丰采,优秀的策划,轻而易举地走进男性的世界、占领男性的世界、征服男性的世界。而作为战后第一代实业家的曾宪梓在一穷二白的困境中以充分的自信和忘我的拼搏精神,终于闯出名堂,成功地跻身优秀企业家的行列。
  企业类型
  服饰业。
  成长记录
  靠一把剪刀创业,创立了享誉世界的著名品牌“金利来”,有“领带大王”之美誉。现任香港金利来(远东)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目前有资产25亿元,曾多次捐资支援内地文教、体育事业,捐资总额已逾3亿元。
  “金利来,男人的世界”,这句广告词早已为众多人所熟悉了。现在的“金利来”家族中,除了著名的主打产品——领带外,还有其他种类颇多的男式服装、饰品、用品,真是一个男人的世界!今日的“金利来”集团是香港第一代富豪曾宪梓一手打拼出来的,从一个穷小子到著名富豪,曾宪梓至今想起过去,还是感慨不已!这其中所包含的辛酸怎能一语道明呢?
  贫苦出身
  1934年,曾宪梓出生在广东省梅县的一个贫农家庭。因为家境贫困,从小父亲就离家去南洋闯荡,到泰国谋生。但没多久,由于劳累过度,在曾宪梓才4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
  孤儿寡母回到家乡,日子非常艰难,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曾宪梓一直靠国家的补助金生活,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攻读,顺利完成了学业,1961年,他从中山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工作。
  如果不是因为曾宪梓的哥哥在泰国工作,要求他过去全家团聚,或许今天我们会多个学者,但却少了个搏杀商场之上的“领带之王”。1963年5月,曾宪梓先家人一步离开了故乡,取道香港去泰国,在香港短暂的日子里,淳朴的曾宪梓第一次知道了外面世界的复杂。
  在泰国侨居生活的最初几年里,为了生存,曾宪梓不得不抛弃了自己求学多年的专业,跟着叔父和兄长做起小本生意来。曾宪梓的哥哥是一个家庭领带店的店主。曾宪梓最初就是从这里接触到领带生产和销售工作的。但哥哥的领带店规模太小,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对于胸怀创业大志的曾宪梓来说,也很难有用武之地。
  同时,一大家子都住在哥哥那里,金钱开支的问题、母亲对泰国炎热天气的不适应都促使曾宪梓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泰国已非留人之处了。
  1968年,曾宪梓带着母亲、妻子和3个孩子,再次来到香港。当时是年关,又没钱,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房子来居住,开始时不得不寄居在亲戚那里,最后还是叔父的汇款才给这6口人一个安家之处。
  “万事开头难”,的确如此,虽然是大学毕业生,但毕竟是个外来户,什么都不懂,还要养活家人,曾宪梓从来没有这么艰难过。为了谋生,他曾做过男保姆,给别人看孩子挣钱,但艰苦的环境并没有磨灭他的信心,他在积极准备一个时机奋起。
  当时香港服装业很发达,400多万香港人,不少人有几套西装。还有句俏皮话:“着西装,捡烟头。”意思是捡烟头的流浪汉都穿着西装,可见西装之流行。在泰国就在领带行业干过的曾宪梓出于一种职业敏感,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西装那么普遍,但是作为西装最重要的配件——领带却没几个像样的,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市场!这是眼里看到的,通过调查,曾宪梓还发现,当时香港的领带大多从外国进口,本地的领带业还很薄弱。他默默地在心里盘算,假如香港以400万人计,每人有一套西装,配一根领带,这领带的销售量也是非常可观的了!
  可是无情的事实是,曾宪梓的手中只有6000港元的本钱,生产领带的一切都还只存在于他美妙的想象中!但是曾宪梓决定咬紧牙关,创立自己的事业!
  “金利来”诞生
  没有厂房,他把租住的房间作为厂房,学生物的大学生拿起了剪刀,缝制领带。没有客户,他便自己去推销!曾宪梓的“一人工厂”就这样诞生了。他为自己定下每天生产、销售5打(每打12条)领带的目标,因为只有这样,他得到的利润才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但在开始的时候,却没有人买他的领带,好不容易,有一家商店的经理同意看一看他的领带。可是他报出的价钱,简直就叫曾宪梓无利可图了。曾宪梓当然不愿卖。那位经理便把自己店里经营的进口名牌领带指给曾宪梓看,相比之下,曾宪梓所做的领带用料低廉、款式单一、色彩灰暗,确实摆不上柜台。
  曾宪梓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察觉自己从主观想象出发,认为生产档次较低的廉价领带,会比较容易进入市场,事实证明他想错了!廉价产品所换来的不是利润,而是别人的歧视与羞辱。只有精品才能打开市场,否则自己生产的和地摊货又有什么区别,自己当初生产领带的初衷也就不能实现了。



“领带大王”(2)



  6000元本钱交了“学费”,学到了一条教训:要想打入市场,就得生产高档名牌产品。曾宪梓没有气馁,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耗费大量心力的产品,批给了街头的地摊,然后他花大价钱从商店里买回各种外国名牌领带,一一拆开,琢磨用料、裁剪、造型、花色……他还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研究花色品种的新潮流、新趋向。
  最后,曾宪梓用仅剩下来的钱买进了一批法国面料,以外国名牌领带为标本,加入了他自己的设计方案,精心制作成了4条新领带。他把自己做的领带和几条外国名牌领带混在一起,去请一位领带行家鉴定。那位行家看来看去,一口咬定这都是进口产品。他肯定地说:“香港的领带业我清楚,像这样面料考究、做工精良、款式新潮、质量上乘的领带,当然只有外国才生产得出来。”好的领带就这样生产出来了。
  但是人生地不熟,没有固定的客户和销售渠道,曾宪梓只得自己出去推销,这期间他受尽白眼和冷遇,但都忍了下来。
  有一天,曾宪梓去尖沙嘴旅游区洋服店一带,推销自己制作的领带。被街头烈日晒得满头大汗的曾宪梓,拎着两大盒领带,走进一家洋服店。为了自己的生意,他直接走过去,打断别人的谈话,问老板要不要他的领带。而洋服店的老板像是见到瘟神一样,马上毫不客气地大声吼叫道:“你进来干什么?出去!出去!滚!”
  委屈的曾宪梓羞愤至死,他回到家中,左思右想,忽然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受挫的原因,第二天下午,他衣装整洁,继续来到这家商店,向老板赔不是,为自己昨天的冒昧,老板见到他如此诚恳,心中想,这真是个韩信式的人物,将来必然会大有作为,后来这个老板成为曾宪梓的第一批客户和朋友。
  不仅如此,曾宪梓还把眼光投向了大商场、百货公司,如果有一天自己的领带能在这里卖该多好!他来到地处旺角的瑞兴百货公司。公司经理虽然对他领带的质量赞不绝口,但是毕竟这是个没牌子的东西,万一亏本怎么办?曾宪梓说,没关系,只有把他的领带与进口的放在一起,价格上收回成本就行!
  就这样,曾宪梓做的领带终于在大商店中挂了出来,而且是与外国名牌挂在一起。不出曾宪梓所料,购买者被那新颖的款式、独特的花纹、地道的进口面料和精湛的工艺所吸引,再看价格大大低于同等质量的进口领带,自然纷纷购买曾宪梓的产品。不到一个星期就卖光了。
  香港的商业信息是最灵通的,从瑞兴公司传出的消息,立刻引起了许多大公司、大商店的注意,一时间,竟形成了一股抢购曾宪梓领带的风潮。当时一般的香港产领带只卖6元一条,曾宪梓卖到9.9元,仍然供不应求。曾宪梓的“一人工厂”再也无法应付如此之多的订货。曾宪梓扩大自己的规模。
  1970年,曾宪梓注册成立了“金利来(远东)有限公司”,而之所以叫“金利来”,还有个小故事。曾宪梓最初起的商标名称叫“金狮”,当他有次兴致勃勃将两条“金狮”领带送给他的一位亲戚。可没有想到他的那位亲戚拒绝了他的礼物,并不高兴地说:“金输、金输,金子全给输啦!”原来,在香港话中,“狮”与“输”读音相近,香港人爱讨个吉利,对“输”字很忌讳。当晚,曾宪梓彻夜未眠,绞尽脑汁改“金狮”的名字,最后终于想出个好办法,即“GOLD”,仍为意译“金”,而“LOIN”(狮)取音译,为“利来”,即成为“金利来”名称。金利来,金与利一起来,在很讲吉利和彩头的香港非常适合!
  创出品牌
  曾宪梓总喜欢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发展,他认为做任何事情只要有可能就一定会有可行。
  虽然事业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他并不满足,他不断地反问自己:为什么香港市面上充斥的都是外国的名牌产品;为什么港制产品与外国名牌不相上下却仍然不受消费者垂青。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港制产品的牌子还没有成为出名的牌子、出名的产品。
  而一个品牌出名,除了高质量,也需要不断的、深入人心的宣传,才能走进每个普通人的心里。曾宪梓毅然决然地决定给自己、给金利来一次大胆的尝试——马上在报章上做广告。
  1970年,一年一度的父亲节即将来到之际,曾宪梓抓住时机不惜花费近3000港元在报纸上刊登了大幅广告,庆祝一年之中惟一的一次属于男性、属于父亲的节日。广告的内容很简洁,内容是:向父亲致意,送金利来领带。
  曾宪梓这次初试牛刀的创举,不仅为金利来接下来向国际名牌的顶峰上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大开了香港广告生产商为推销产品、树立品牌而刊登广告之先河。
  与此同时,精明的曾宪梓率先看中了橱窗文化的妙用,于是他要求几家大的百货公司将金利来领带也陈列进橱窗里,而且标上“金利来”的牌子,以吸引消费者注意力。
  真正使“金利来”家喻户晓是1971年,当时,中国乒乓球队再次囊括世界杯,凯旋回国途经香港,应邀在港举行乒乓球赛时,香港的无线电视台夺得了乒乓表演赛的独家转播权,而精明的曾宪梓则包了这次乒乓球表演赛的专题广告。还请来当时著名男歌星来做金利来产品的介绍。



“领带大王”(3)



  “金利来,男人的世界”这句广告词,每天都轮番不停地播放,在几百万香港人的口中争相传诵。不到一个星期,乒乓比赛的盛况,轰动全香港,而金利来领带也成为香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