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浪潮之巅-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预期的一样,MCI 和 Sprint 果然来买朗讯的设备了。朗讯的销售额比原来作为 AT&T 一部分时有了明显的增长。不久,股价就翻番暴涨,而同期 AT&T 公司的股票还按着原来不快的速度慢慢地爬,这正应了华尔街和大家的预想。华尔街的人大发了,朗讯的高官们中发了,有股权的员工小发了。1999 年,我在一个会议上见到不少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谈到股票时,他们一个个意气风发,人人都洋溢着笑容。在 2000 年的股市泡沫破灭以前,朗讯的股票四年长了十三倍,市值达两千四百四十亿美元。
但是,这些科学家们也隐隐地感到一些危机。原来的贝尔实验室因为有 AT&T 这个大靠山,从来不发愁自己的经费。现在,朗讯的利润不足以养活有两万人的巨型实验室,开始要求那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发能尽快赚钱的研究上来。(我在以后会谈到AT&T这种大实验室的弊端)贝尔实验室此时已不是过去以研究为主的地方了,它的创新能力不复存在,从一九九五年至今,贝尔实验室没有再搞出轰动世界的发明。本来,AT&T 的电信服务和设备制造相辅相成,是个双赢的组合。分家对双方长远的发展都没有好处。AT&T和朗讯的衰落都从这时起。
从MCI和Sprint带来的销售额增长几乎是一次性的。华尔街在预测朗讯盈利时,已经把这笔收入计算进去了。朗讯的股票要继续增长,它的销售额和利润就必须不断超过华尔街的预期。(注:一般来讲,一个公司当前的股价,已经反映了当前和几年后的盈利能力。如果想让股价快速增长,公司的盈利就必须高于大家的预期)朗讯其实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为了能支撑得住一个高股价,朗讯走了一步后来被证明是败笔的险棋。在互联网泡沫时代,有无数的中小公司在兴起、大公司在膨胀,朗讯决定“促销”它的电信设备。具体做法是由朗讯借钱给各公司来买朗讯的设备。只要设备运出朗讯,它就在每季度财务报表中,计入销售额。如果仔细读它的财报,人们可以发现朗讯总有一笔很大的〃应收款项〃,这笔钱其实从未进到朗讯公司。到了两千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借钱买设备的公司统统倒闭,朗讯的这笔〃应收款项〃一下子变成了净亏损。2001年,朗讯公司不得不关闭贝尔实验室的几乎全部研究部门。只是象征性的留下了一两个实验室,以保住贝尔实验室这块招牌。这次裁员,使得世界上很多一流的科学家失业。朗讯由苟延残喘了几年终于被法国的阿尔卡特并购。并购时的市值还不到 1996 年上市时的水平,只有它自己峰值时的二十分之一。今天,贝尔实验室的牌子还在,只是联系地址已经到了法国。
AT&T的景观比朗讯略好些。它有相对稳定的利润很高的长途电话收入以及发展得很快的移动通信业务,因此在分家的前几年继续支撑并且扩大了它的实验室。因为没有抢到贝尔实验室这个牌子,AT&T 以信息论发明人香农的名字命名了它的实验室。这时互联网的崛起和无线通信的普及对 AT&T 的核心业务开始形成威胁。但是,AT&T 在这两方面以及快速发展的宽带电视业务上都很强。本来,AT&T 最有资格成为这些新领域的老大,就像它成功地从有线通信扩展到微波通信一样。但是短视彻底毁了它。
在两千年前后,短线投资者发现最快的挣钱方法不是把一个企业搞好,而是炒作和包装上市。将公司的一部分拆了卖无疑挣钱最快。于是 AT&T 决定一拆四,分成长途电话,移动电话,企业服务和宽带四个公司。其中最大的手笔是将移动部门单独上市。一九九九年五月,AT&T 移动(AT&T wireless)在华尔街最好的投资公司高盛(Goldman Sachs)的帮助下挂牌上市,募集到现金一百亿美元。这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大的上市行动。当时 AT&T 的董事和执行官们给出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拆分后对发展如何有利,但其实,用 AT&T 实验室的一位主管的话说,原因只有一个字—贪婪 (greedy)。AT&T 在一次性得到一笔横财时,也失去了立足于电信业的竞争能力,因为它所剩的只有一个收入不断下滑的传统长途电话业务。同时,香农实验室萎缩到 1996 年成立时的规模。2001 年发生的 9。11 恐怖袭击,AT&T 在纽约的很多设备被毁,而它几乎拿不出修复设备的钱。半年后,AT&T 的香农实验室也几乎解散了。在 AT&T 实验室解散前,它的主管拉里?拉宾纳(Larry Rabinar)博士已经预感到情况不妙了,他很有人情味地为他的老部下们安排了出路,然后自己退离了香农实验室第一把手的岗位。身为美国工程院院士的拉宾纳,无论是学术水平还是管理水平,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但是他根本无力扭转 AT&T 实验室的困境。这也许是命运。
4。 外来冲击
如果说终结 AT&T 帝国的内因是华尔街和 AT&T 自己的贪婪和短视,那么互联网的兴起从外界彻底击垮了这个帝国。在互联网兴起以前,固定电话几乎是人类唯一的交互通信手段,因此,只要在这个产业中占领一席之地,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由着它的波浪推着前进。AT&T一百年来就是这样。它不紧不慢地发展着,还有很多失败的投资,但这些丝毫伤害不到它。也不能阻止它一次又一次的形成垄断。
互联网兴起后,情况就不同了。当人们有一个不要钱的实时通信方式后,就无人为一分钟三美元的国际长途买单了。以前,人们查找任何商业信息都离不开电话本。现在有了互联网,人们更多地从网上查找信息。为了促销,所有的长途电话公司不得不通过降价来维持生意。我十几年前到美国时,从美国到中国的长途电话费是一美元一分钟,现在电话卡打国际长途只有两美分一分钟。
随着互联网崛起的是移动电话业务。本来,AT&T 在此领域是领先的,借着移动电话业务,它可以在当今的通信业一拼。(谷歌不少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来自于 AT&T,包括 Unix 操作系统和 C 语言的发明人汤普生 — Ken Thompson)但是,当 AT&T 自断左右臂后,一切都变得不可能了。
互联网对朗讯的冲击也是同样的。在互联网时代,世界上对数据交换设备的需求渐渐超过对语音交换设备的需求。前者是新兴公司思科(Cisco)的长项,而后者才是朗讯的强项。思科战胜朗讯,又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互联网的崛起,对原贝尔实验室研究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比如,语音的自动识别,曾经被认为是人类最伟大的梦想之一,现在随着电话时代的过去变得不重要了。今天,世界上主要的语音识别公司只剩下 Nuance 一家,美国整个语音识别市场的规模一年不到五亿美元,相当于谷歌两个星期的收入。而同时,世界上对文字处理、图像处理技术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不断增加。
在工业史上,一种新技术代替旧的技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生最幸运之事就是发现和顺应这个潮流。投资大师巴菲特在谈到上个世纪初他父亲失败的投资时讲,那时有很多汽车公司,大家不知道投哪个好,但是有一点投资者应该看到,马车工业要完蛋了。巴菲特为他的父亲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感到遗憾。今天,互联网虽然还不能完全代替固定电话,但是前者已经大大挤压了后者的发展空间,因为它可以提供更灵活,更丰富,而且更便宜的通信手段。
回顾 AT&T 百年历史,几乎每个人都为这个百年老店的衰落而遗憾。它曾经是电话业的代名词,而它的贝尔实验室曾经是创新的代名词,现在这一切已成为历史。我和很多 AT&T 的主管和科学家们聊过此事,大家普遍认为 AT&T 的每一个大的决定,在当时的情况下都很难避免,即使知道它是错的。上个世纪 90 年代,AT&T 已经不属于一个人,一个机构,没有人对它的十年百年后的发展着想。(我们以后还会多次看到,当一个公司没有人对它有控制时,它的长期发展就会有问题)从华尔街,到它的高管和员工,大都希望从它身上快快地捞一笔。以前,美国政府多次要求拆散 AT&T 而做不到,但是从十年前起,它自行地把自己拆了卖。这样,它不但不能把握过去十年信息革命的机会,反而将自己葬送在互联网的浪潮中。
第二章 蓝色巨人(IBM)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即 IBM 公司和蓝色有不解之缘。因为它的徽标是蓝色的,人们常常把这个计算机界的领导者称为蓝色巨人。一九九七年,IBM 的超级计算机深蓝(Deep Blue)和有史以来最神奇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展开了六盘人机大战。半年前,IBM 的计算机侥幸地赢了卡斯帕罗夫一盘,但是被卡斯帕罗夫连扳了三盘。仅仅半年后,IBM 的深蓝计算机各方面性能都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棋艺〃也大大提高,而卡斯帕罗夫的棋艺不可能在半年里有明显提高。人机大战六盘,深蓝最终以 3。5 比 2。5 胜出,这是人类历史上计算机第一次在国际象棋六番棋中战胜人类的世界冠军。几百万棋迷通过互联网观看了比赛的实况,十几亿人收看了它的电视新闻。IBM 在全世界掀起了一阵蓝色旋风。
IBM 公司可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成功地逃过历次经济危机,并且在历次技术革命中成功转型的公司。在很多人的印象中,IBM 仅仅是一个大型计算机制造商,并且在微机和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它已经过气了。其实 IBM并没有这么简单,它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公司(consulting pany),第二大软件公司,第二大数据库公司。IBM 有当今工业界最大的实验室 IBM Research(虽然其规模只有贝尔实验室全盛时期的十分之一),是世界上第一专利申请大户(以后我们还要讲 IBM 对专利的态度),它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开源(Open Source )的 Linux 服务器生产厂商。
IBM 能成为科技界的常青树,要归功于它的二字秘诀——保守。毫无疑问,保守使得 IBM 失去了无数发展机会,但是也让它能专注于最重要的事,并因此而立于不败之地。
1。赶上机械革命的最后一次浪潮
机械革命从三百年前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般认为其高峰是十九世纪末期。当时很多人认为机械可以代替一切,就如同今天不少人认为计算机可以代替一切一样。IBM 就是在那个背景下成立的。 IBM 成立于 1924 年,由老托马斯华生(Thomas J。 Watson)创建。但是, IBM 和外界一般都把它的历史向前推进三十年到十九世纪末。在那时,还没有任何电子计算设备,但是经济生活中确有大量的报表处理和科学计算的需要。因此,美国一个叫霍勒里斯(Hollerith))的统计学家就发明了机械的自动制表机。那是一种大小和形状都很像立式钢琴的机器。(见附图)霍勒里斯成立了一个自动制表机的公司,并为美国国家统计局服务,使得统计工作的效力大大提高。上个世纪初,几个做办公仪器诸如计算尺、打表机等等的公司合并成一家大公司。老托马斯 。华生则成为了合并后的公司的总裁。十年后,他将该公司正式改组成立了IBM。
(机械的自动制表机)
华生父子对 IBM 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公司创始者的灵魂常常会永久地留在这个公司,即使他们已经离去。我们在以后介绍苹果公司和其它公司时,还会看到这一点。早期的 IBM,产品主要是一些用于管理的机械诸如打孔机,制表机等等,服务对象是政府部门和公司。IBM 从那时起,就锁定了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为它的主要客户,直到今天。很多人奇怪为什么第一个开发出主流 PC(即以英特尔处理器和微软操作系统为核心的 PC)的 IBM 没有成为 PC 之王。实际上,它的基因决定了它不可能领导以个人用户为核心的 PC 产业。以后我们还会仔细地分析这一点。
IBM 成立后不久就遇到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1929 年到 1933 年的大萧条。在很多公司关门,客户大量减少的情况下,IBM 能存活下来,可以说是个奇迹。华生的经营和管理才能在这段时间起了关键的作用。当 IBM 逃过一劫后,它接下来的路在长时间内很平坦。随着经济的恢复,办公机械的市场开始复苏。尤其是罗斯福的新政,雇用的大量的政府工作人员。政府对制表机的需求大大增加。除了正常的生意, IBM 还将它的打孔机,制表机等等设备大量地卖给了德国纳粹政府。IBM 从没有回避这段不光彩的历史。
但是,二战前后毕竟只剩下了是机械时代的余辉。IBM 光靠卖办公机器很难有持续的发展,因此它未雨绸缪,也在找出路。正巧赶上了二次大战,以制造精密机械见长的 IBM 马上把它的生产线民用转军用,制造出著名的勃郎宁自动步枪和 M1 冲锋枪(见附图)。这些是美军二战时的主力武器(见附图)。随着战争的发展,有大量的军事数据需要处理。IBM 的制表机大量地卖给了美国军方。IBM 也从此和美国军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IBM 为军方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继电器式的计算机。注意,它和真正的电子计算机有很大的不同。此外, IBM 还间接地参与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勃郎宁自动步枪和 M1 冲锋枪)
(美军二战时的主力武器)
二战后,整个世界都在重建之中,对所有工业品的需求都在增加。尤其是杜鲁门总统完成了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后,有大量的统计工作需要制表机等机械。这一切都对 IBM 的核心业务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IBM 很轻易地再将军用生产线转民用。但是,如果 IBM 仅仅满足于卖机械,我们今天可能就听不到它的名字了。
我们可以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机械时代和电子时代的分水岭。二战后,IBM 显然面临着两种选择,是继续发展它的电动机械制表机,还是发展新兴的电子工业。在 IBM 里,这两派争执不下,而代表人物恰恰是华生父子。老华生认为电子的东西不可靠,世界上至今还有不少人持老华生的观点。而小华生则坚持电子工业是今后的发展趋势。这场争论终于以小华生的胜利而告终。1952 年,小华生成为 IBM 的新总裁。IBM 从此开始领导电子技术革命的浪潮。
2。领导电子技术革命的浪潮
如果说 IBM 在上一次的机械革命中不过是一个幸运的追随者,它在从二战结束开始的电子技术革命中完全是一位领导者。电子计算机和 IBM 的名字是分不开的,就如同电话和 AT&T 分不开一样。一方面,IBM 因为有了计算机得以持续发展了半个世纪,另一方面,计算机因为有 IBM 的推广,才从科学计算应用到商业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我们谈论 IBM 和计算机关系时,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电子计算机发明的背景和过程。
有一位先哲说过,社会的需求对科技进步的作用要超过十所大学。计算机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发明的。美国研制计算机的直接目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军方计算弹道的轨迹。在流体力学中,计算量常常大到手工的计算尺无法计算的地步,因此,对通用计算机的需求就产生了。在计算机的研制过程中有无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最主要的三个人应当是冯?诺伊曼(Von Neumann,看过美国电影《美丽人生》,和中国电视剧《暗算》的人应该对他有印象) — 见附图、毛奇莱(John Mouchly)和艾科特(Presper Ec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