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赢得更多可能做最好的心态教练-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关于心智模式的研究,为心态教练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提出“心智模式”这个概念,简单的理解就是指人的心态和信念,再深入区分就是指一种根植于人们心中,对周围事物及外在世界的假设及信念系统。经过大量的研究,他认为人们常常以自己的信念和假设来看世界,很多时候我们透过自己信念和假设的“有色眼镜”,去诠释和判断外在的世界,实质上我们看到的仅仅是自己“假设的事实”,然而我们却把它当成是“真实的东西”。
心智模式就像一个自动操作的内在系统,在不知不觉中左右一个人的行为和对外界做出反应。由此可见,人所有的结果不是源于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源于我们为什么这样做。
固有的信念和假设时时刻刻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一头驴子拉了一辈子的磨,主人看它老了,决定让它远离磨坊,好好去享受自由自在的日子。于是把驴子牵到草地上,对它说:“你以后再也不用天天围着磨盘转了,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愿意去哪里就去哪里吧!”
驴子在蓝天白云下,绿绿的草地上一时不知所措。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驴子实在觉得无聊,就围着一棵树,一圈一圈地打转……
驴子身上的模式可笑吗?可悲吗?而事实上,有时人身上的固有模式比驴子的更顽固。很多企业家跟我讲“企业发展到了瓶颈”,什么是“瓶颈”啊?分明是企业家自身的模式不改变导致了企业模式不改变,不能适应市场的大环境了!所以,我们开玩笑说这叫“瓶盖”,一个人自满、固执、不能“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就会受到局限。有不少曾经成功、曾经辉煌的企业,靠一个模式兴起,又被这个模式淘汰,在市场中销声匿迹,这样的故事永远都在上演,一切都是人的内在模式起的作用。
人的“心智模式”好像电脑的软件。电脑的硬件不断在进步,电脑使用者的要求在变化,甚至电脑病毒也越来越厉害,这些大环境的驱使,软件必然要不断升级。所以,人内在的“心智模式”要适应环境发展,也必须不断升级。
外在环境每时每刻都在改变,这个客观因素对于所有竞争者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企业决策者是否有能力觉察到这种变化?是否有能力觉察到自己的模式?从而迅速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如果决策者的洞察力不够敏锐,不能针对环境对自身的信念和心态作相应的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企业规模壮大或竞争加剧的时候,问题就会凸显出来,所以,失败并不意外。彼得?圣吉对类似情况的总结是——今天的问题来自于昨天的解释。
第54节:第三章 心态教练五步策略(12)
心智模式是一种习惯
卓越是一种习惯。
——亚里士多德我们常说人是习惯的动物,好的习惯让我们工作效率很高,不良的习惯影响我们达成目标。人的心智模式也是习惯的一部分,心智模式的好坏是看对目标是否有效来决定的。无效就要立即调整。因此,心智模式中信念的宽度,决定我们事业的宽度。意思是说,可供选择的心智模式的方案越多,说明对外在环境变化中的应对能力就越强,实现目标拿到成果的速度也就越快。我们都不可能离开心智模式而生存,不适应环境的模式只能改变。
有一个故事流行很久了,我们不妨从习惯这个角度来演绎一下。
一个小山上住着父子二人,他们每天砍柴之后用牛车运往山下去卖柴。老父亲赶车经验丰富,所以坐在前面驾驶,下山的路崎岖不平,而且弯道特别多,儿子眼神比较好,坐在柴堆上了望路况,他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病了没有下山,儿子一人赶着牛车。走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引诱牛,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突然想起一个办法,他看看左右没有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牛的固有模式我们称之为条件反射,一旦形成很难改变!而人的固有模式就更加难以改变。就像习惯一样,做久了感觉很舒服,要改变则很难受!尽管如此,人与牛不同的是人有理想和愿景,可以面对痛苦自察、自省,调整心智模式,于是可以有机会改变旧习惯,建立新习惯。
科学家实验证明,任何新习惯的建立只一需要一刹那,可能是万分之一秒,而要巩固和养成就需要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心智模式同样是一种习惯,它的改变一样需要时间和坚持。
如果说卓越是一种习惯,那么懒惰也是一种习惯。人出生的时候,除了脾气会因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东西基本都是后天形成的,大部分是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我们的一言一行也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生活中,有的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有的人养成了不良的习惯。作为教练,需要把卓越变成一种习惯,只有卓越的心智模式才会导致卓越的行为,才会拥有卓越的成果,对于心态教练来说,卓越就好像我们的第二生命,自己不卓越的教练无法使别人创造卓越。
“Being”模式
心态教练的实践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心智模式,有效的、无效的、积极的、消极的……但是心态教练最根本的还是“Being——Doing——Having”这种心智模式,我们简称“Being”模式。
“Being”就是“人,生命,存在,生存,成为,体验”的意思。美国潜能训练的先驱者们曾在上个世纪就提出一个成功的思想:Being(成为或是)——Doing(做)——Having(拥有),意思是说此时此刻就要成为你想做的那个人,然后再去奋斗,去创造和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切。
然而,普通人的模式是截然相反的。生活中,他们通常习惯用的模式是“Having——Doing——Being”。比如说我们想成为一个成功人士,我们认为应该先拥有成功所需要的条件,然后再去努力做一些事情,我就成功了,我也就成为成功者了或者说我就是一名成功者了。这看起来是合乎逻辑的,但在心态教练眼里这是一个无效的心智模式。一个人要成功,更有效的顺序应该是:Being——Doing——Having。也就是说,你先让自己心态上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接着你才能像成功者一样去思考问题、去做事情,然后你就会拥有成功者所拥有的条件。这种做法不依赖于环境因素,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我就是环境的主宰,我创造我想要的生活。
这种模式就是心态教练的根本思想——先在心态上成为我想成为的那个人,然后我去做,最后可以拥有这些成果。就算没有条件我也可以主动创造出条件来,是否成功由自己决定。而且,要成为成功的人,不是十年以后,而是现在!这种思想可以通俗地演绎为:“不是拥有以后才快乐,而是快乐地去拥有”。阿根廷有句谚语——“快乐的母牛多产奶”!也形象地表达了这一理念。
第55节:第三章 心态教练五步策略(13)
如何打破信念的框框?
从人的信念角度出发,你可以看到一个扇形的截面(如下图),核心是信念,中间是行为,最后是成果。意思是信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成果。要想成果不同,首先要信念不同。信念的偏差,正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所以,心态教练要做的就是打破人固有的模式——信念上的框框。
(图例)
心态教练通常从洞察和发掘被教练者的信念入手,发现对方信念与目标的偏差,或找出信念中的障碍和干扰并提出质疑,启发被教练者自己面对这些模式,自我检视、自我剖析这些信念如何影响自己的行为和成果。被教练者一旦看到了自己的盲点,开始从这个角度打开信念的时候,自己固有的模式必然受到冲击,看待事物的心态和做事的行为有可能会做出调整。如果教练过程是成功的,有经验的教练就能看到被教练者的表情会有所不同。信念拓宽导致行为改善,成果自然彰显出来。
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问题是技术性方法就可以解决的。比如:坐车出门不知道路,只要问一下,或打个电话就解决了。同时,也有很多是技术性的方法解决不了的,必须用调适性方法来解决的。比如:你很想尽快把工作业绩提升,你又不想去面对有挑战的客户,你想简单的找个方法就解决,很难如愿。因为这是一个心态上的问题,需要通过调适性方法来解决。现代社会,变化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许多人遇到问题不愿意从自身找原因,只想从外在找到解决方法,结果方向不正确,越努力越适得其反,这些是形成所谓“瓶颈”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如果内在的根源不改变,外在的变化也是徒然。
一只小老鼠总是愁眉苦脸,因为它非常害怕猫。
上帝非常同情它的遭遇,便施法把它变成一只猫。
老鼠变成猫后又非常害怕狗,上帝就把它变成狗;但它又开始怕老虎,上帝就让它做老虎;但它又整天害怕会遇上猎人。
最后,上帝只好又把它变回老鼠,并对它说:“不论我怎么做都帮不了你,因为你老鼠的心态没改变。”
还有一个很精彩的案例,也能说明打开信念对人的改变。一次ACP心态教练导修课上,我教练一位男客户,他是一个公司的总经理,他很困惑自己跟下属一个新上任的部门经理的关系,让他很不开心。
教练:什么原因这么不开心?
客户:董事长给我派来一个新的部门经理,工作搞的一塌糊涂。
教练:说说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
客户:第一他不懂业务,第一次给员工开会就让很多人很反感;另外我让他给我搞个方案,他迟迟不交给我。
教练:那你跟他沟通过吗?
客户:说过,他很自以为是的!
教练:我觉得你对他有看法!
客户:我感觉他是跟我对着干!
教练:什么原因让你有这个想法呢?
客户:因为他是董事长派来的,我感觉他是来监督我工作的。
教练:有什么可以证明?
客户:没什么!只是我的猜想!
教练:哦!猜想不等于事实!你凭自己的猜想来看人会对你的工作有什么影响?
客户:……可能会影响我的人际关系!
教练:公正的讲你觉得这个部门经理怎么样?
客户:我觉得他专业上还行,在这个行业干5年了,有经验,个别员工反感他,是觉得他太年轻,不服他!
教练:你前后对他的说法很矛盾,是什么原因?
客户:我是有些不信任他!怕他以后会顶替我的位置!
教练:你这个总经理当的这么不自信!自己不自信还在别人身上找原因。胡乱猜疑别人!
客户:我明白了!
教练:明白什么?
客户:我会信任他!
教练:那你跟他的关系怎么办?
客户:我信任他就能接受他,其实他倒也没什么!我知道该怎么对他了!
……
上面的案例中,教练给客户信念的做了两个区分:第一是个人的猜想不等于事实;第二是自己不自信不等于别人不好。而且,客户也看到自己做事是不公平的,讲话前后自相矛盾。以上这些都是被教练者的信念模式,有这样的信念,他才有上面的行为。因此,教练打开了被教练者的信念,让他看到自身的盲点和干扰,以及行为上给自己工作带来的障碍,于是,当他选择放下这些的时候,他已经能处理好面临的困惑了!
第56节:第三章 心态教练五步策略(14)
作为教练要让被教练者知道自己目前真实的状态和位置,其实也就是把对方的模式挖掘出来展示给他看。不仅仅是看到,而且挑战他勇于面对。当被教练者面对了现状与目标的偏差和距离时,就有可能重新做一个选择,跳出原有的模式,于是信念的框框随即被打破,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下一步骤——创造心态张力。
“S。P。E。E。D”快速识人法
在教练发掘心智模式这一步中,首先要从被教练者外在发现大量的信息,才能由外到内,由浅入深,最后发掘到对方的模式。
多年的教练经验让我总结出一套快速洞察人的方法——“S。P。E。E。D”快速识人法。这个方法包括五个步骤:扫描Scan;分解Pare;放大Enlarge;评估Evaluate;决定Decide。下面我们一一说明每一步:
扫描Scan。把一个人身上的全部信息扫描一遍,包括他和周围环境的关系都无一遗漏。这一步是很宏观的、全局的。一个人身上至少有几十个信息:外貌、肢体语言、眼神、动作、谈吐、脸部表情、特征、仪容、举止、服饰……等等,让你尽收眼底,收集任何线索。
分解Pare。就是把扫描来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分解,关键是针对自己的需求找出其中特别显眼的信息和特质。分解是有针对性的,比如:你很在意对方是否说的是真话?你在分解时就会留意对方,他说话是否含糊?他的手部紧张吗?他在头部有动作掩饰吗?……等等。这一步最重要的是你要找出自己的关键点。
放大Enlarge。这步的重点是把分解出来的线索放大,需要调整焦距,透过显微镜来看到细小的环节。如果你想迅速而准确的洞察到关键的地方,就要非常专心,杜绝一切干扰。在这步当中,对方的行为每一分钟都能被你清晰的放大和检视。比如:你很想知道对方现在的心情,你可以放大对方的手,可能手指很小的一个动作,你已经扑捉到了。
评估Evaluate。最重要的线索被放大以后,接下来就是对他们进行评估,评估时也必须全神贯注,只要你越专心,你的评估就越准确。评估有三个方向:1)有没有不符常态的异常行为?比如:手足无措,很紧张;2)言行是否一致?这两点,我们平常人都能感受到的;3)对方言行中有没有明显的模式?然后,把三方面的结论放在一起综合起来,得出一个判断,用它来为下一步做参考。作为教练随时要警醒,你的判断永远都不是真相,而且仅仅是一个判断。
决定Decide。当你扫描、分解、放大、评估过之后,接下来就要做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就是你下一步如何去教练对方,做了决定就要抓住时机,不然,很快就会失去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快速识人法这五个步骤在实际运用中是一个飞快的过程,是在教练发问、聆听的霎那间作出的,五步一气呵成,并没有明显的过度。用它来配合教练发掘心智模式,是非常有效的工具。
越经常用“S。P。E。E。D”快速识人法,读懂人就越简单。因为你也会变的更有信心、更专心和敏锐,如此一来,分辨、识别和了解对方重要信息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而成功经验的累积让你更有自信去做瞬间的决定,让你的教练水平更上一层楼。
刚开始用你一定会不熟练、不习惯,被每个步骤搞的很混乱。但是,只要坚持用久了,就会像开车一样成为你的第二本能,你的识人能力也会让你处理人际关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