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在商言商 >

第12章

在商言商-第12章

小说: 在商言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早起事的人,大多是草莽英雄,靠的是侠肝义胆,甚至一身蛮力,本能的东西多一点,深厚的底蕴少一点,终是难成大事。
  现在再来看八十年代的倒爷,钱是赚了不少,但素质普遍不高,就凭那几板斧,在风起云涌的改革浪潮中,很难走得更远。
   随之而来的第二次市场化浪潮,是生产资料领域的市场化。这时的胆量和体能就已经不太管用了,要想在“双轨制”当中跑出差价,除了有心计,还得有背景,倒服装和倒钢铁倒土地,那完全是两回事,拿到了批文就等于拿到了钱,权力第一次大规模的成为资本。那时候的知识是不值钱的,没有人能靠知识赚大钱。
   直到第三次浪潮,90年代初期的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知识阶层才看到了一线曙光。股市成了富人的孵化器。尽管除了上市公司本身的员工,要想获得原始股,多少还是得与权力挂钩。但毕竟,有了股民,有了股评家,有了庄家,有了操盘手,这些人都在一个市场里混,而这个市场,是靠头脑吃饭的。
   但是知识阶层的全面胜利,还是在第四次浪潮,在90年代中期开始的知识与技术市场化。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柳传志、王志东、张朝阳、丁磊等等,细算起来,也就不过是几年时间,仿佛一夜之间,就如雨后春笋,冒了一地,其声势之汹汹,简直有点令人恐怖,这就是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迅速地转变为资本,从精神财富落实为物质财富。
   同时,权力对经济的影响渐渐淡化,经济越来越按照它本身的规律运转。当经营管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时,知识就显示出了它固有的价值。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现在再来回味这句话,确实能够体会到它的真谛了。没有知识,不再是没有风雅,没有格调这样的小问题了,而是意味着没有竞争力,关系着生死存亡。
   人是需要学习的,生意人更是需要。
   但对不少的生意人来说,生意本身就像个巨大的黑洞,吞噬着人的精力。无穷无尽的具体事务、应酬,再加上奢华享受的诱惑,其实这两者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忙于事务,疏于思考,整个人也就很容易物质化了,也就很容易陷入物欲的陷阱。而一旦陷入物欲,就更加不能充实头脑。
   这就是一个矛盾了。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解决得好还是坏,最终可能是一个企业是否能持续发展的关键。
   好在草莽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新一代中国企业家的第一特质就是学习能力。远大空调集团总裁张跃,1989年创业的时候只有25岁,2002年以2。05亿美元资产排名福布斯中国大陆首富榜第26位。张跃的座右铭是:“要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当然这里不是指那种很刻板的知识,还包括生活方式的认知和品位、感受,这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的重要方面。要在知识中找到美感,体会到享受。”
   这已不是简单的对于知识的学习,而是对自身素质的整体提升。
    信息的减法
  
   都知道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但信息多并不一定就是好事,就象让你到百货商场去买一根针,结果很可能眼花缭乱,一无所获。
   困于汪洋中的人很可能被渴死,多而无当的信息也可能弱化人的独立思想,让人的创造力衰退。
   如果你是决策者,每天感到昏头胀脑筋疲力尽,你能不能关掉电视,收起报纸,把可有可无的会议、谈判、应酬都删减一些?做做信息的减法,说不定让你的思维更清晰,决策更英明。至少可以让你精神更充沛一些,精力更集中一些,心态更平和一些,做事更踏实一些。
   现代人的浮躁往往都与信息过多有关,知道太多,不仅增加选择的难度,而且失去自己的个性,来来往往摇摆不定,最后什么也做不好。
   如果说古代的闭门造车是一种愚笨偏狭的做法,如今说不定却是可行之道。闭门造车,杜绝诱惑,造出的可能就是精品,价值连城。
    偷师学艺
  
   古人有什么绝招,一般是不外传的,所以才有了“偷师”之说,一来表明绝招之珍稀,二来证明学艺之精诚。
   现在生意场上,要学到真正的东西更是不易,这固然因为有宝贝的人通常都密而不宣,生意场上的激烈竞争更让人要多留几手,所以真正的绝招是不轻易示人的。更重要的是生意不同于武功,不是一招一式,多看几眼就可以模仿。生意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的运作方式,由许多复杂的因素构成,就算师傅愿意教,这种整合的精髓也不是靠“经验交流”就能学到。
   生意的精髓,非得你深入其中,去感悟、去体验,把那些师傅没有传授,或者无法讲清的本领学到,这便是偷师之“偷”。
   如此看来,偷师也是件好事,但人都是有脸面的,当初还是个小徒弟时,可以忍受师傅的训斥,但是当你自己都成了师傅,受人尊敬了,再回过头去拜人为师,恐怕就有心理障碍,很难摆正自己的位置。所以有的人年轻时进步很快,年纪大了又有了些成绩,便养尊处优,再难有所突破了。
   人一辈子都需要学习,对志存高远的人来说,韬光养晦,虚怀若谷,甚为重要。话又说回来,若真能做到这一点,你又何愁没有登上绝顶,指点江山的那一天呢!
    大鱼沉底
  
   经常抛头露面的人,往往并不是大老板,大鱼沉底,真正的大老板也常常隐身幕后。当水面平静,水流正常,鱼们虾们自得其乐,一派秩序井然,大鱼也不动声色缓缓浮游,他并不需要猛烈的动作,只要让周边的生灵意识到它的存在,就足以让这一方水域带上它的个性色彩。
   只有当它的安全受到威胁,大鱼才浮出水面,打几个滚,搅得一片波浪滔天。而他的本意也并不是想要毁灭什么,只不过是做出一种姿态,显示一种力量而已。
   所以大鱼掀起的风波并不可怕,真正的大老板,你和他打交道很安全,而那些二不挂五的角色,恰能置你于死地而后窜。
     老总是练出来的
  
  皇帝上朝,为什么要坐在金銮殿上?去看看故宫就知道了,那么多重门,那么多道台阶,没有一棵树,两边全是太监,整整齐齐站着。如果你是大臣,你从那一道又一道的门中穿过,在那一双又一双威压的眼光下,小心地通过空旷的场院,你会感到自己是多么渺小。当你终于走到殿下,迈过巨大的门槛,皇帝就坐在上面,他的服饰,他的宝座,他的奴仆,他所有的一切,都在向你散布着威严,身在这样的氛围中,纵使你是再高傲的人,也由不得不诚徨诚恐,毕恭毕敬。
  权威有时是一种说不清的东西,是由权力本身以及权力周围的一切共同散发出来的。
  权威不是天生的,就算很有才能的人,刚登上老总位置时,往往也不象老总。
  越大的官越是刻意包装,注意形象。会晤贵宾时,步子该迈几步,握手该伸成哪种角度,照像该坐在什么位置,头发是往前梳还是往后梳,都很有讲究。当老总越久,这些规矩就越熟练,以至成了自然。
  气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各种因素造成。再大的官,当有人亲切地称呼他小名的时候,架子就不得不放下了,不知不觉御了武装。老总的气质也不是自己一个人修炼出来的,而是周围的人渲染出来的,当你位卑言轻,对上级毕恭毕敬时,在人们眼中不过是个小角色,而当周围所有人都低眉顺眼,敬请你指示的时候,老总的气度自然就出来了。
  所以老总并非生来就象老总,哪怕你确实胸有大志,身怀绝技,百分之百会成为老总,但在没有走到那一步时,你也不会像一个老总。刻意的预演,只是喜剧而已。
  
  权威有时是一种说不清的东西,是由权力本身以及权力周围的一切共同散发出来的。
    大老板的品性
  
   当大老板,首先要在精神上和物质上作好输的准备,越大的投资,回收越慢,过程也越艰难。一个高档的大型商场,开张前就得准备亏损三年,而一个摆地摊的,可能当天就有盈利。小生意有小生意的好处,货是一件一件出去,钱是一张一张过手,金额虽小,心里踏实。到了晚上,摊子一收,就可以回家去炒两个菜,喝二两酒,好好生生睡一觉了。
   大老板却难得有这样的放松。
   一个大项目,杀进去不容易,撤出来就更难,完成的时间太长,牵连的因素太多,对结果不容易准确预测,大老板就随时处在不稳定的状态中。大老板操纵的是大机器,产出虽然可观,但消耗也非同寻常,经营一旦出现困难,就会象黑洞一样,把利润轻而易举吞噬掉。
  所以当大老板的难处远比小老板多。一般人有了钱,最常见的选择是存银行,既保险,又能生利。大老板一旦赚了钱,因为数额巨大,钱就不是钱了,而是资本。有了资本就要运作,所以赚了钱也有压力,轻松不了。
   真正的大老板都是些生活简朴,情绪稳定,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很难大悲大喜,因为曾经沧海,阅历丰富,已将胜败视为常事,惟有专心致志走自己的路,干自己的事,不为一时的得失所动,这才是大老板的品性。
    老板是厨师
  
   人们总爱强调灵感,其实很多时候,最成功的商人不一定是某个伟大创意的发明者,他只需要把别人的创意发扬光大,就足以成就自己的辉煌。
   一提财富人物,必提比尔·盖茨,一提比尔·盖茨,就必提DOS操作系统,比尔·盖茨正是靠了这座金矿,一直挖下去,最终坐上了全球财富榜的第一把交椅。但DOS的发明者并不是他,真正的“DOS之父”很早就在一场酒吧斗殴中丧命,享年只有54岁。
   我们不能说比尔·盖茨是强盗,抢走了别人的成果,如果不是他的推广和完善,整个信息世界也许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从某种意义来说,我们应该感谢他,一个伟大的创意,可能给世界带来伟大的变化,而将这个创意发挥到极致的人,也是真正伟大的人。伟大的人会得到伟大的回报,在商业社会中,这个回报就是财富。
   哪怕像比尔·盖茨这种技术性人才,也不需要他亲自发明,固然,他也发明了很多,但那不是他致富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生意人也有亲自发明的,并且将这发明发扬光大,比如裘伯君,比如王永民,他们的公司也做得不错,但这恰恰是中国企业的幼稚所在。
   很多时候,生意人并不需要做太具体的事,做事越具体的人,挣钱越不多。比如修鞋师傅,每一个破洞都是他亲自操劳,但哪怕补得再好,要价再高,也不可能富到哪里。
   世界上富人的种类有很多,也有靠发明致富的,但大多数富人靠的是经营,是靠别人的双手致富。老板其实就是个高级厨师,把油盐酱醋恰到好处的调配起来,一炒一烹,味道就出来了。
   做一个老板最根本的能力是调配的能力,人尽其能,物尽其用,把每一种资源都发挥到极致,他的事业,也就成了。
    威严来自距离
  
   美国是个讲究平等自由的国家,对任何人公然的歧视都有可能引来法律的麻烦。但是在美国的军队里,军官有军官的俱乐部,士兵有士兵的俱乐部,泾渭分明,不同军衔的人,进各自不同的门,从来不会混淆,理所当然。
   一个军官,如果让士兵看到你喝得烂醉,东倒西歪,还被几个女子嘻嘻哈哈的推来推去,第二天,他还怎么能在士兵面前厉声训斥而不被觉得滑稽可笑呢?
   距离产生威严。
   再伟大的人其实都是凡人,都有平庸琐碎的一面,要让人对你保持敬畏,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只让人看到应该看到的。
   所以老板绝不会和下属真正打成一片,上级也不会和下级整天称兄道弟。规矩一旦坏了,局面就难以收拾。
   古语说,一碗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也是这个道理。一个人饥寒交迫的时候,你给他一碗米,就是解决了他的大问题,他会感恩不尽。但是,你如果继续给他米,他就会觉得理所当然了。一碗米不够,二碗米不够,三碗四碗还是觉得你只给了沧海一粟,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一个下属,如果你偶尔给他一个赞许,是对他的莫大鼓励。但是如果你每天和他混在一起,成了酒肉朋友,烂兄烂弟,他心里就把你看白了。
   就像女秘书,当初打错一个字,心里面都惴惴不安,生怕老板不高兴。后来上了床,老板就得看她的脸色了,生怕一不小心,触动了她的哪根神经,顿时就唾沫四溅,或者眼泪横飞,上下尊卑也就乱了套,老板不再是老板。所以凡是和老板有了关系,秘书也就干不长了,要么转正登堂入室,要么给一笔钱打发了事。既已成为心病,不去也不行了。
   太过亲近,也就有了人情,你欠我的,我欠你的,纠缠不清。于是你的就成了我的,我的也成了你的,淡漠了“你我”的概念,不仅敬畏消失,还可能因为没有对等的付出而心生不满。
   女秘书一旦上了老板的床,她就有所付出了,理所当然就要求老板同等付出,而且要白天和夜晚一样付出,如果再因为打错了字而训斥,岂不是十恶不赦!
   下属一旦成了老板的哥们,情况也是一样。
   吃了人家嘴软,拿了人家手短,威严就是不欠任何人的情!
   上级和下级之间,偶尔的亲近可以让人感动,太多的亲近则失去威严,不分彼此的哥们弟兄,更是让你的姿态再也不可能高起来。
  仰视一旦变成平视,接着就是俯视了。而俯视是极可能导致渺视和鄙视的。
    →加入个人文集
  『经济论坛』与一位企业老总的管理对话(转载) 
   
  
   作者:yuweiyuwei 提交日期:2003…08…20 14:07:00 
  
  
    
    对话说明:前年8月,万德管理顾问公司汪洋先生与一位企业老总做了一次长时间的交谈。这是一家新兴的电脑技术公司,老总很年轻,雄心勃勃,又沉稳睿智。汪洋先生的这次长谈,饱含了其多年来在企业管理中的切身体验和深思熟虑,发人深省,值得一读。在这里向大家推荐推荐,并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老总:您好,汪洋先生,很高兴认识您!
      汪洋:我也很高兴认识您,而且很羡慕您。您这么年轻,就有了这么一家生机勃勃的公司。
      老总:看起来生机勃勃,其实问题很多,头痛得很!
      汪洋:哪里有那么严重?!搞企业嘛,总是要动脑子的。
      老总:是啊,所以今天专门请您来谈谈。我是听一位也是搞企业的朋友介绍到您的,您给他做过管理顾问?
      汪洋:谈不上什么顾问,帮忙而已。那时我很忙,只能在周末或晚上帮他做点事,主要是做发展规划,设计一些制度,特别是考核、薪酬制度。
      老总:我也是想,象我们这样一个迅速发展的企业,必须从一开始就做好发展规划,设计好一些根本性的制度。就象万丈高楼平地起,必须先打好地基;否则,企业发展到一定时候,就会出大问题,大楼一下子就倒了。
      汪洋:您确实很有远见。许多曾经风光一时的企业和企业家,现在都纷纷落马了。不要说全国,就在深圳、在我们身边,我们都亲眼目睹了不少“企业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