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毛泽东谋略 >

第21章

毛泽东谋略-第21章

小说: 毛泽东谋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展新党员的情况。那是1927年,秋收起义后,到达井冈山前。毛泽东率领的
一支部队正面临着瓦解的危险,一些知识分子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共产党员
经不起失败的打击,经不起艰苦斗争的考验,纷纷脱党、叛离。而那些工农
出身的战士则表现得坚定可靠,不怕失败,不畏艰苦,毫不动摇。毛泽东急
需有一批党的新鲜血液来稳定队伍,来增强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他
决定在火线上大力发展工农分子入党。作者回忆了他当初入党的经过。他是
一位班长,造纸工人出身,大革命时期在工会运动中人了团。在一次行军途
中,副班长找他谈话了,了解他的家庭出身和个人经历。有经验的战士都知
道,如果别人找他个别谈话并了解出身情况,一般是党对他有了意思。作者
猜想这位副班长一定是党员,于是便如实告诉了自己的情况。三言两语,听
完以后,副班长便提示说:“好吧,我们找找看。去向党代表要求入党吧。”
一个发展对象就这样联络上了,后来不是他去找党代表,而是党代表找到他,
并对他说:”你要求入党,那很好。毛委员指示:要发展一批工农骨干入党,
今后你要更好地工作,努力争取入党。”没过几大,党代表就找到他,要他
填写入党志愿书。第二大,党代表秘密通知他到团部开会,是新党员宣誓大
会。
会议在一个祠堂里举行。会场上有几条板凳,一张方桌,桌上一盏油灯,
桌边上压着两张下垂的红纸,一张上写着入党誓词,另一张上写着三个弯弯
曲曲的外国字“CCP”。毛泽东等人到齐了,便站在桌边宣布开会。先由各个
入党介绍人分别介绍各个新党员的简历。接着毛泽东走到前排几个新党员面
前,依次询问他们从哪里来,原来干什么?为什么要入党。“要翻身,要打
倒土豪劣绅,要更坚决地革命!”毛泽东听到这些回答,满意地点着头。接
着向大家解释三个外文字的意思和入党誓词。
“会场上充满严肃的气氛。毛委员举起握着拳头的右手,亲自带领我们
宣誓。他读一句,我们跟着读一句:‘牺牲个人,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
不叛党……’宏亮、庄严的声音,在这间破旧的小阁楼中回荡。”
作者继续回忆说:“宣誓结束后,会场里活跃起来。同志们互相勉励,
老党员谆谆嘱咐,都使我十分感动。特别是毛委员讲的话:从现在起,你们
都是光荣的共产党员了。今后要团结群众,多作宣传,多作群众工作;要严
格组织生活,严守党的秘密……这许多嘱咐,都深深地印入了我的心底。”
“临走时,毛委员又叮嘱各连党代表:回去后要抓紧发展工作。以后,
各连都要像今天这样,分批地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
向党宣誓是共产党吸收新党员必不可少的一项仪式。毛泽东是党的创始
人之一,他当然不必向谁宣誓,他只要向自己心中的信仰宣誓就行了。新发
展的党员必须宣誓。但新党员不是向他宣言,他站在新党员的行列里,带着
新党员向他们前方那个代表党的象征符号宣誓,红纸上的 CCP 就是党的象
征,后来中共的象征符号按共产国际的标准统一成锤子镰刀。在艰苦的战争
岁月,有一张红纸倒是不错的。真正的火线入党,连一张红纸也找不到,就
在战壕边,树林里,用一块石头就地画个镰刀,新党员就向着地上的符号宣
誓。其实,符号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誓词。

 

毛泽东认为党和非党之间应该有一条线,但不能有一条沟。有沟隔住了,
群众过不来。没有一条线,党员和非党员一个样,党的存在就失去意义。因
此党一方面要向群众敞开大门,但又必须有一定的神圣感。有神圣感才有吸
引力,吸引群众参加这个神圣的组织。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群众都可以入党。
能够成为发展对象的只是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发现、培养、考验入党积极分
子是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任务。在战争年代,除了党的干部如党的代表、
政委身份是公开的,一般党员的身份都不公开,党内活动也是若明若暗。一
般群众看到党员们经常在一起议论、开会,讨论一些他们不知道的事情,自
然很向往。他们对于那些有幸参与那个神圣的决策圈子的积极分子更是羡慕
不已。但是他若想参加进来,必须为自己创造入党条件。
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的入党标准有五条:  (1)政治观念没有
错误(包括阶级觉悟);(2)忠实;(3)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4)
没有发洋财的观念;(5)不抽鸦片,不赌博。这些标准把党和非党分开。在
革命需要大量新党员的时候,党的组织就按这些标准去发现积极分子,把他
们定为发展对象, 然后指派党员去进行联系,问他有没有入党要求,有就去
找组织。这样入党是很容易的。另一种形式是个人先提出申请,主动要求入
党,这就需要考验考验,特别是要检查动机。在稳定发展时期,这样的考验
往往是长期反复的。而在整个考验时期,申请人都必须按照入党标准严格要
求自己。党一方面鼓励号召群众向党靠拢,一方面又不能轻易满足申请人的
入党愿望。不然的话,党就没有威望。
新党员从宣誓之日起就算是党的人了,必须把一切都交给党,包括自己
的生命,随时准备为党牺牲。必须对党绝对忠诚,严格服从党的纪律,而不
能把自己再看作普通老百姓。普通老百姓只服从政府、服从法律,战争年代
的一般军人要服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为党员,不但要模范遵守一
般群众应当遵守的法纪,还要服从党规党法。除此以外,他还必须去做党外
群众的工作,教育那些想入党的群众,怎样按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积极创
造条件,争取早日加入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准备为党献身。
党虽然生活在群众中,但它不是一般的俱乐部,任何人想进就进,要出
就出。它有铁的纪律,进入党要经过严格考验,并向党宣誓。入了党后,要
绝对服从党的纪律,听从党的安排,积极为党工作。如果不能做到这些,就
要接受党的批评、帮助。犯了错误,违反纪律,必须痛改前非,下不为例。
若是严重错误,又不能接受批评、加以改正,还要接受党纪处分。最严重的
党内处分是开除党籍,重新回到群众中去。但这和当初入党不大一样,因为
这表明你犯了错误,被党抛弃。
“有人说,既然都是共产党员,就应当一样好,为什么还要做工作呀?
做工作就是搞统一战线,做民主人士的工作,为什么还要做共产党员的工作
呀?这种看法不对。共产党里头还有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些人组织上进了党。
思想上还没有通,甚至有些老干部跟我们的语言也不一致。”

这是毛泽东50年代中期说的一段话。他所说的老干部,在二三十年代是
党的新鲜血液,也许有的人还是毛泽东带着他向党旗宣誓的。他们曾经以为
在党外就不够进步,不够革命,因而盼望入党,以为人了党就可以像党员一
样可以拿正确的思想去教育别人,而自己就不必再受教育,不会再犯错误,
可以进保险箱了。

 

但是组织上入了党,不等于思想上入了党。向党宣誓只是做一个共产主
义战士的开端,要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还有一个漫长的自我改造
过程。入党以后,不但有责任团结教育党外群众,还必须时时回忆入党誓言、
对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除
非你为党献了身。因此做一个共产党员,永远不能骄傲自大,时刻要意识到
自己离党的要求还远哩!
毛泽东对党员的要求很高,但是入党的条件不是很高。如果入党的要求
太高,就会影响党的发展扩大。再说,党员有党纪约束,教育改造一个党内
同志,比教育改造一个党外群众要容易得多。因此宁可把入党的标准降低一
点,让其入了党,到党内后再不断提高。
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战争年代,战场和火线上急需大批共产党员去
主事,去献身,不可能先把每个想入党的人都变成百分之百的马克思主义者,
变成完美无缺的共产党人,然后再吸收他入党。时间不允许,环境不允许。
只有一个办法,先在组织上入党,进了党以后再逐步通过党内的各种途径加
以提高。
①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1月。

 

6?6  使农民成份的党员无产阶级化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按照道理,应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
可是中国的实际情况给毛泽东出了一个难题。他估算了一下:  20 年代初,
中国只有不足200万产业工人,占总人口数 1%还不到。整个工人阶级只有
这么点人,其先进分子又有多少呢?
还有另一个实际问题。大革命失败后,城市斗争处于低潮,革命中心转
入农村,农民成为革命斗争的主要力量。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坦率地说:
“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份的党。”

《古田会议决议》中也称”
党的组织基础的最大部分是由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成份构成的。”

红军的来源更不理想。由于边界农民分田以后愿意当兵的不多,军中工农
分子极少,游民分子居多,最多的是俘虏兵,俘虏兵往往过来不久就要当排
长、连长。

党和红军的这种农民加游民的阶级成份与其无产阶级性质发生极大矛
盾。共产国际对此颇为担心,担心中共会变成一个农民党。为此,中共特意
推举了一个工人分子向忠发做总书记,以表明这个农民党还是在工人阶级领
导之下。但这毕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毛泽东提出的根本解决办法是加强“无
产阶级思想的领导”。

无产阶级的人数不够,但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存在这
个问题。中央同意这个办法,这也是唯一的办法。于是毛泽东主持开了著名
的古田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加强党和红军中的政治思想工作和思想教育
运动,借以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确立无产阶级思想。毛泽东期望通过
这种办法使党和红军的农民成份无产阶级化。就是说,虽然没有多少无产阶
级,但是通过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教育和领导,就可以在农民的基础上创造
出一个无产阶级来。毛泽东的这一办法果然很有效。正是在古田会议后,党
和红军中的政治思想工作得到大力加强并形成为党和军队的一个传统。其显
著成果是党和红军的战斗力得到提高,军纪党纪得到加强。一支带有诸多不
良习气的军队得到改造,火线上入党的党员也得到了思想上的提高。重要的
是毛泽东开创了党内思想教育和思想斗争的传统。其模式就是无产阶级思想
对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斗争。以后的延安整风,以及尔后的历次党内整风,党
内思想斗争,都是按这个模式进行的。通过这样的思想斗争,毛泽东树立了
他在全党的思想权威。思想上建党,使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成
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①④《毛泽东选集》第76页。
②③《毛泽东选集》第83、63页。

 

6?7  对待“山头主义”的四步对策:承认之,
照顾之,削弱之,消灭之
“山头主义”是个形象说法,没有文字定义。”山头”指的是不同根据
地,一个根据地好比一个“山头”,众多的根据地就有众多的“山头”。“山
头主义”相当于本位主义、地方主义。
延安整风后期提出反对山头主义问题。毛泽东也主张反对山头主义,因
为它于全党的团结和统一不利。不过,他从实际出发,认为山头主义不可能
一下子消灭,只能逐步消灭。据此,毛泽东提出消灭山头主义的四个步骤。
首先是承认之。山头的存在是个客观事实,是客观历史条件造成的,而
不是人为的。中国共产党实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革命的
烈火是选择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环节,一处一处分别点燃的,各块根据地处
于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中,加上交通阻隔,通讯困难,与中央的联系以及彼此
间的联系不多也不直接。各根据地只在中央的大政方针下,独立自主的对敌
作战,因而形成各自的斗争方式,各自的人缘关系。在观察问题时,立足点
也各不相同。这种情况在各根据地联成一片、夺取全国政权之前是不可避免
的,因而应当予以承认。
第二,照顾之。各根据地长期在分割的状态下独当一面地开展对敌斗争,
他们之所以能够在严酷的斗争环境中独立支持而不被敌人打垮,主要靠了根
据地的军民,官兵,上下级之间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他们这样做已属很不
容易。而且各“山头”的同志在血与火中锤炼出来的感情关系,对于全党的
统一并不一定是坏事。相反,只要处理得当,它可以成为全党大团结的基础。
因此不仅应该承认,而且应当予以照顾。所谓照顾,就是在考虑全局问题,
特别是在用人上应当顾及到各个“山头”的利益。应当考虑到各个方面的代
表性、应当允许那些老上级老下级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存在。
第三,削弱之。各个“山头”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
特别是上下级关系,拿到全局的方位来看,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影响全党的
团结和统一。动不动讲“他们”、“你们”;只认老上级,不认新上级;只
关心老部下,对新部下不亲切。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和发展下去,会形成自由
主义。因为是熟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事、老部下,明
知不对,少说为佳,包庇袒护,以感情代替原则。严重者会发展成正派主义,
一个“山头”下来的人彼此抱成一团。因此从全党的团结统一出发,对“山
头”和“山头主义”应该逐步削弱,而不加强。
最后是消灭之。“山头”是客观历史条件造成的事实,“山头主义”是
这种事实的反映。随着各个根据地逐步连成一片,“山头主义”应该逐步削
弱。一旦全国性的政权基础形成,“山头主义”就应当归于消灭。只有这样,
才能最后达到全党的统一和一致。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教训:一支强大的革命队伍在打退或消灭了敌人以
后,又面临着内部的分裂对抗,甚至互相仇杀,为敌对势力卷土重来提供了
机会。内部危机总是和革命的胜利同时增长。太平天国就是这样功亏一篑的,
李自成的失败也有这个因素。毛泽东既尊重历史事实,又着眼大局未来,对
“山头主义”采取分步对策,一方面保护了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
保证了全党的团结和统一。
正因为”山头”存在已久,毛泽东在党内注意约束自己,不同党内某一

 

个或某几个军政要人发展超出同志、超出战友关系的私情。他认为作为全党
领袖,对不同“山头”的人,不应该有亲疏远近,而应该照顾大多数,从全
局出发。他以博大的领袖胸怀要求自己,也这样教育别人,终于把一个有众
多“山头”存在的党带向高度集中统一的党。

 

6?8  正派不正派是组织活动上的问题,
正确不正确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延安整风运动,目标是整顿三风:学风、党风、文风。但主要是解决两
个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