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经济学 搞技术的人比较烦-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人不喜欢吃,他就少吃。吃得越多,效用就降得越低,吃得较少,效用就保持较高,无论如何,通过调整消费,每个人对烤白薯的评价都会达到社会标价的水平。 回忆一下第四章的商品交换原理:只要两个人面对的任意两种物品对他们来说有不同的珍贵性,或者说是价值的比例不同,他们就可以通过交换来增加彼此的利益。而随着交换的进行,人们给出对自己来说不太稀缺的物品,得到对自己来说珍贵的物品,到最后,每个人对物品的评价逐渐靠近,直到完全相同。这时候每个人就实现了自己最大的利益,交换也就停止下来。这就是一般均衡的本质。 与此同时,每个企业将面临相同的生产要素价格。我们曾经说过,完全竞争性的企业会不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投入品)的使用,直至该种要素的边际产品收益与该种要素的价格相等。只要所有的企业面临的是相同的要素市场与相同的要素价格,任何企业所使用的最后一单位投入品所带来的价值都应该相等。当然,不同的企业会选用不同的技术与投入品,但是从边际上看,没有任何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可以从一个要素中获得高于该要素的当前市场价格的价值。 所以,在一般均衡中,所有消费者所消费商品的边际效用比率与其价格比率都相等。企业生产的商品的边际成本比率与其价格的比率都相等。所有投入品的相对边际收益产品相对于所有企业和所有商品都相等,都等于那些投入的相对价格。这时候,每个生产者都最大化其利润,每个消费者都最大化其效用,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实现了资源最优配置。下面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一个经济只有两个人,史密斯女士和李嘉图先生。只有两种商品,比萨饼和衣服。并设定只有一个效用标准,1尤特尔(效用单位)等于1元。在消费者均衡中,史密斯女士购买比萨饼和衣服,直到她用于各种商品的每1元的边际效用都是1尤特尔。同样,李嘉图先生也这样分配收入,他花的每1元都得到1尤特尔的效用。 比萨饼和服装生产者制定的产出水平使得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所以每1元价值的比萨饼和每1元价值的服装对每个生产者来说,生产的边际成本都是1元。如果社会想要再生产1元价值的比萨饼,社会的成本将恰好为价值为1元的稀缺劳动(或放弃闲暇)、土地或资本资源的投入要素。 将这些条件放在一起,我们就看到,不管是史密斯还是李嘉图所多消费的1元商品,也不管他们多消费的东西是衣服还是食品,所产生的主观满意程度都恰好等于1个尤特尔。同理,增加1单位的产出也会给社会带来1元的边际成本或新增成本,不管这是史密斯还是李嘉图支出的1元钱,不管它是花在食物上还是衣服上,结论都同样成立。 市场的一般均衡就这样决定了价格和产出,此时每种商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都等于每种商品给社会带来的边际成本(就放弃的闲暇而言)。 这时候,某个经济学奇才走过来说:“我找到了一种重组完全竞争经济的方法,可以使每个人境遇变得更好。我们生产的比萨饼太少,只要每个人更多的比萨饼,少给一些衬衫,每个人的情况就会变得更好。”
第五部分资源最优配置(3)
但是这个自封的奇才错了。假设衬衫的现价是15元,比萨饼是5元。对消费者来说,每个人都将其预算进行了分配,使最后一个比萨饼的边际效用恰好是最后一件衬衫效用的三分之一。所以,除非消费者放弃1件衬衫能得到多于3个的比萨饼,否则他们肯定不想消费更多的比萨饼和更少的衬衫。 但放弃1件衬衫可以得到多于3个的比萨饼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完全竞争下,衬衫价格与比萨饼价格的比率等于两种商品边际成本的比率,如果他们的价格比是15元/5元=3,生产者少生产一件衬衫就只能多生产出3个比萨饼。 可见我们的奇才为什么是错误的。消费者只有在能提高其满意程度时才愿意少买衬衫,多吃比萨饼,这意味着他们放弃一件衬衫必须能得到3个多的比萨饼。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不可能在减少一件衬衫后生产出3个以上的比萨饼。因此,这种再配置不可能提高每个人的经济满意程度。 这种推理当然不仅适用于比萨饼和衬衫,稍微想一下,你就会发现它适用于所有的消费品。进一步思考,你会发现,它还适用于企业间投入和生产的重组,而且很容易看出,它也适用于国际的和国内的贸易。 最后的结论是:因为价格对于生产者来说是经济稀缺性的信号,同时对于消费者来说是社会效用的标志,所以竞争性价格机制能使社会资源和技术生产出商品和劳务的最佳组合。 思考和练习 1.什么叫个人均衡?为什么说个人均衡是市场均衡的基础? 2.什么叫一般均衡?为什么说一般均衡是经济的最优状况? 社会福利最大化 现在我们知道,一般均衡是经济中的最优状况。在一般均衡状态下,一切物资都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社会杜绝了一切经济上的浪费,没有一个人的境遇可以在不使另外一个人的境遇更糟的情况下得到改善。这时候整个社会处于效率最高的状态,也就是福利最大的状态。为了进一步说明如何衡量社会的经济福利以及一般均衡导致的福利状态,下面来看一个例子。 有五个人都想买茶缸,但是他们想买的程度不同。A愿出9元买一个茶缸,B愿出8元,C愿出7元,D愿出6元,E愿出5元。 为什么他们“想买的程度”不同?首先,可能是需要的迫切性不同。家里一个茶缸都没有的人,迫切性可能会高些。其次是消费习惯或爱好的不同,有些人可能更爱用玻璃杯而不爱用茶缸,出价就会低一些。最要紧的,还有预算的约束,每个人能够拿出多少钱来买茶缸也不同……这许多因素,都影响以出价来体现的“想买的程度”。 再设想有四个小贩各有两个茶缸出售,但他们的底价不同。甲的底价是6元,乙的底价是5元,丙的底价是4元,丁的底价是3元。 底价不同也很自然。比方说甲的进价本来就比较高,所以需要卖出比较高的价钱;又比方说丁已经准备转营灯饰,急于把库存的茶缸出手,价钱低一点儿也准备将就。还有可能他们中有人发明了一种生产茶缸的新工艺,大大降低了成本,等等……所以说他们愿意出售茶缸的底价也不同。 在这样的情况下,茶缸的价格会是多少呢? 如果价格是6元,甲乙丙丁都想卖,想卖出手的茶缸是8个,而愿意买的人是A、B、C和D,各想买一个,共想买4个,结果这个市场上供大于求,价格一定要下跌。如果价格是4元,甲和乙都不肯卖,只有丙和丁愿意各卖出2个茶缸,而A、B、C、D和E都各想买1个,总供给将是4个,总需求将是5个,供不应求,价格就要上升。 只有茶缸定价为5元,才会达到供求平衡。其结果是,五位顾客共买了乙的l个茶缸、丙、丁各两个茶缸。这时候供求双方都比较满意,于是就决定了茶缸的实际价格。 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如果商品的实际售价低于他愿意支付的价格,相当于他从中节省了一笔开支,我们称之为消费者剩余。在上面的事例中,A愿出9元买一个茶缸,B愿出8元,C愿出7元,D愿出6元,但茶缸的实际价格为5元,结果他们分别获得了4元、3元、2元、1元的消费者剩余。
第五部分资源最优配置(4)(图)
由于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的特点,所以在形成市场价格的时候,除了边际购买者——也就是上例中的E,每个购买商品的消费者都能获得大小不等的消费者剩余。如下图所示: AB为需求线,它表示在不同的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譬如说,当价格为AO时,消费者开始愿意按此价格购买该商品。如果最终市场上形成的价格为BF,消费者实际的购买量为DB,他的花费为“价格×购买量”,等于矩形DBFO的面积。然而他本来愿意花的钱是梯形ABFO,因为第一件商品他愿以AO的价格购买,末一件商品愿以BF的价格购买。他愿意花的钱和实际花的钱之间的差额,即三角形ABD,就表示消费者剩余。 另一方面,我们曾经说过,在市场均衡中,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即投产企业中成本最高的企业的成本。又因为各个企业的实际状况不同,生产成本也不尽相同。这样一来,实际成本低于价格的企业就有了利润。例如某种产品的市场价格是10元,而某家企业的生产成本是8元,这家企业就有2元的利润。如果另一家企业的成本是9元,它的利润就是1元。总之,除了成本等于均衡价格的“边际厂商”,其他那些成本低于价格的生产者将得到大小不等的盈利,这就是生产者剩余,它等于市场价格减去各个生产者的成本的差的和,在下图中表现为均衡价格水平线和供给线之间的三角区域。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在市场交易中得到的利益,合起来就是市场交易产生的社会福利,我们称之为总剩余。容易看出,只有在价格等于均衡价格的时候才能保证总剩余最大,所以说需求线和供给线的交点是一个最优点,它意味着价格等于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成本的时候,社会能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和福利最大化。 我们把消费者定义为: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 同样,我们把生产者剩余定义为: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 当我们把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加在一起时,我们得出:总剩余=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 由于买者支付的量等于卖者得到的量,因此,这个公式中中间的两项相互抵消。结果,我们可以把总剩余写为:总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 也就是说,市场的总剩余是用买者支付意愿衡量的买者对物品的总评价减去卖者提供这些物品的成本。 如果资源配置使总剩余最大化,我们可以说,这种配置是最优的。如果一种配置不是最优的,那么,买者和卖者之间交易的一些好处就还没有完全实现。例如,如果一种物品不是由最低成本的卖者生产,配置就是无效率的。在这种情况下,将生产从高成本生产者转给低成本的生产者就会降低卖者的总成本并增加总剩余。同样,如果一种物品不是由对这种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消费,配置也是无效率的。在这种情况下,使该物品的消费从评价低的买者转给评价高的买者就将增加总剩余。
第五部分资源最优配置(5)(图)
右图表示当市场达到供求均衡时的消费者与生产者剩余。我们前面说明过,消费者剩余等于价格以上和需求曲线以下的面积,而生产者剩余等于价格以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因此,供给和需求曲线到均衡点之间的总面积代表这种市场的总剩余。 这种均衡的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率?它是否使总剩余实现了最大化?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要记住当市场均衡时,决定价格的是参与市场的买者与卖者。那些对物品评价大于价格(由需求曲线上的AE段表示)的买者选择购买物品;那些对物品评价小于价格(由需求曲线上的EB段表示)的买者选择不购买物品。同样,那些成本低于价格(由供给曲线上CE段表示)的卖者选择生产并销售物品;那些成本大于价格(由供给曲线上ED段表示)的卖者选择不生产和销售物品。 所以,自由市场把物品的供给分配给对这些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这种评价由买者的支付意愿来表示;同时自由市场将物品的需求分配给可以以最低成本生产这些物品的卖者。从数量上看,在低于均衡水平的数量时,买者的评价大于卖者的成本。在这个范围内,增加产量会增加总剩余,而且,这种情况要一直持续到产量达到均衡水平时为止。但超过均衡数量时,买者的评价小于卖者的成本,这同样会减少总剩余。只有在供求平衡时,总剩余最大。 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商品如果按照供求均衡的原则来定价和生产、消费的话,会导致这样一个结果:即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中,成本最高的不超过价格,消费掉的全部产品中,效用最低的不低于价格。这就使得社会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提供尽可能多的价值,从而达到最优的经济状况。 思考和练习 1.举例说明什么是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2.为什么说均衡价格会使总剩余最大?画图说明。 竞争和垄断 1998年,美国政府针对微软公司提出了一项举世瞩目的诉讼。政府声称:“微软运用了多种违法的手段,企图阻挠操作系统市场上新的竞争者,以维持自己根深蒂固的垄断地位。” 问题的起因是搭售——微软把它的因特网测览器与视窗操作系统结合在一起。政府声称,微软把这两种产品捆绑在一起是为了把它在电脑操作系统市场上的市场势力扩大到不相关的市场(因特网浏览器)。政府认为,允许微软把这些产品结合为操作系统,会阻止网景(Netscape)这样的新软件公司进人市场和提供新产品。 与许多大的反托拉斯诉讼一样,微软案陷入了旷日持久的争议。1999年11月,在长期审讯之后,法官杰克逊判定,微软有极大的垄断势力,并非法地滥用这种势力。在2000年6月,他在听取了可能的补救措施之后,命令微软分为两个公司——一个销售操作系统,一个销售应用软件。但在一年后,上诉法院驳回了杰克逊的分解命令,同时把这个案件交给一个新法官。2001年9月,司法部宣布,不再要分解该公司,并想很快结束这个案件。 最终,一切在2002年11月达成解决。微软接受对自己的经营方式进行某些限制。政府同意浏览器仍然可以作为视窗操作系统的一个部分。 大家都知道,微软是一家很成功的软件公司。它不仅发展迅速,资本雄厚,而且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是美国经济领先于世界的一个缩影。然而,对待这样一个这个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方向的企业,美国政府为什么如此苛刻呢?问题的关键在于“垄断”。 在前面两节,我们己经说明了一个重要原理:当市场达到均衡的时候,社会将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福利最大化。但我们并未论述如何能做到这一点。本节将说明,当企业之间有竞争存在,而且企业力争盈利极大时,市场会达到均衡状态。因此竞争是使资源进行最优配置的关键,而垄断则会妨碍经济达到最优状态。所以经济学家都提倡竞争,反对垄断。
第五部分资源最优配置(6)
首先来看竞争如何促进市场走向均衡。 如果当前的价格低于均衡水平,需求量大于供给量,超额需求(或者说短缺)就出现了。如果超额需求发生在一个没有管制的市场上,由于需求者们会为了这有限的供给互相竞争,价格就有升高的趋势,直到短缺消除。 比如,在拍卖中,产品会被出售给出价最高的竞买者。当拍卖商从一个较低的价格开始叫价时,很多人愿意为这件商品出价。开始的时候,由于报价很低,这里存在一个短缺:需求的数量高于供给的数量。当潜在购买者出价越来越高时,有一些竞买者退出了,直到出价最高的人得到这件商品,这次拍卖就结束了。竞争使得价格一直升高,直到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下面是一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