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家的经济学 搞技术的人比较烦 >

第17章

大家的经济学 搞技术的人比较烦-第17章

小说: 大家的经济学 搞技术的人比较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价太低的东西会供不应求,定价过高的东西会供过于求,这是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包含着两个基本的原理,即:一种商品的价格越低,愿意购买它的人就越多,而愿意提供它的人就越少;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愿意购买它的人就越少,愿意提供它的人就越多。换句话说,商品的价格与人们对它的需求量成反比——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商品的价格和人们对它的供应量成正比——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这就是著名的需求和供给原理。下面我们要详细说明这两个原理。  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看:就单个消费者而言,某种商品价格高时买得少一些,价格低时买得多一些,是很自然的事情;就整个消费者群体而言,我们经常看到的事实是:对某种商品,一部分人可能因为比较富裕也可能因为需求迫切,价格比较高的时候也要买,另一部分人则可能因为收入较少,或者对该产品的需要不太迫切,所以要等到价格低一些的时候才愿意购买。下面是一个事例:  安娜是一个经济学院的大学生,而她的男朋友去了一个艺术院校。她们俩的学校处在两个不同的城市,安娜经常乘车去看她的男友。  最近安娜所在城市的客运公司进行了一次价格战,她们之间的长途车票价格从100元降到了80元。安娜的行为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首先,她的日子好过了。上个月她去看了3次男友,一共花费了300元车费。这个月她也可以去3次,而且还可以在享受同样商品和服务组合的情况下节省60元。因为日子好过了——也就是说,她的收入可以买到更多的东西,所以她可能增加去看男友的次数。  其次,车票的相对价值改变了。降价之前,安娜每次去看男友不得不放弃价值100元的其他商品和服务;价格战之后,她的每次旅程只需要放弃价值80元的其他商品和服务。这意味着她坐车比更以前划算了,所以她也可能因此增加去看男友的次数。  为了方便联络,安娜还花1000元买了一个移动电话。而在10年前,移动电话刚出现的时候,价格是2万元,只有少数富人用得起,被称为“大哥大”。以后,移动电话降价到1万元,很多在外工作流动的公务人士也开始使用。再往后,移动电话再降价,几千元也能买到,于是普通学生也开始购买移动电话。  可见,无论就个别消费者来说还是就消费者整体来说,对商品的需求,都表现出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求量越大的规律,我们称之为需求定理。为了直观地反映需求定理,我们可以用图表把它表示出来。  设想对于某种商品,当市场价格为9元时,市场的需求量为150,当市场价格为8元时,市场的需求量将为200,当价格为7元时,需求量将为300,当价格为6元时,需求量将为500……如此等等,见右表。  如果我们以纵轴P表示商品的价格,以横轴Q表示市场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那么按照价格的多少和相应的需求量就可以画出这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如下图,典型的曲线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即一条负斜率的曲线(它一般用D表示)。    

  需求曲线跟P坐标轴可能相交。这是因为人们的收入和财富都是有限的。对于任何商品,在价格足够高的时候,购买量将等于零,或者说人们就买不起它。另一方面,需求曲线跟Q坐标轴有交点,它说明在价格等于零的时候,人对某种物品的需求也是有限的,因为人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


第四部分价格原理(一)(7)

  要记住,需求曲线反映不是某个人的需求,也不是某些人的需求,而是整个市场上所有人的需求。你可以想象,对于某种商品,一个人的需求或许很少,或许很多;他愿意出的价格或许很高,或许很低。但无论一个人的需求如何,只要把所有人的需求都汇总起来,得到的结果是价格越高需求越少,价格越低需求越多。把这些结果排列起来,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根本原因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前面的第五章说过:当我们在一段时间内消费越来多某种产品时,每多消费一单位该产品可以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感越来越小。例如前面的安娜,当她每个月给男朋友打1个电话时,她说的都是最重要的话;而第2个电话所说的会是相对平淡的话;如果她继续打下去,每个电话的边际效用会越来越小。这种规律存在于一切商品。由于多消费一单位某种商品对人们的效用越来越小,人们愿意为它支付的价格也就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一个人为了实现最大的满足,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消费,让每一元钱在各种商品上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也就是说,要让自己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它的价格相比均等。为了保证这一点,如果某种商品涨价,你就会减少对它的消费量,以提高其边际效用,同时把你的购买力转移到其他物品,降低这些物品的边际效用,直到各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的比相等。  这样一来,为了保证效用最大化,如果某种商品涨价,消费者就会减少购买。相反,如果商品降价,消费者将增加购买。这就是需求定理和需求曲线反映的情况。  思考和练习  1.需求定理的内容是什么?需求曲线向下倾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需求定理有没有例外?在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辩论。  供求定理(二)  知道了需求量和价格的关系,现在让我们来看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这个问题同样可以从两个层次来说明。  就个别生产者来说,当他考虑应该生产何种产品的时候,首先要保证自己不会亏损,其次还要考虑如何使自己的生产资源得到最大的收益。这两个因素都会使生产者把生产资源用于生产价格较高的商品。下面是一个例子:  布朗是一个美国农民,他根据不同的价格来考虑向市场提供大豆的数量。如果市场上大豆价格低于每蒲式耳1。50美元,布朗就不生产大豆。一来生产一蒲式耳大豆的成本比1。50美元要高,二来布朗可以用自己的土地来种植其他收益更高的农作物。而当大豆的价格超过每蒲式耳1。50美元时,布朗就开始用自己的农场种植大豆了。因为较高的价格使得把原来种小麦的土地改种大豆或者把原来休耕的土地种上大豆都变得有利可图。  而当大豆的价格从每蒲式耳1。50美元涨到2。20美元时,布朗每年提供的大豆也由10000蒲式耳增加到20000蒲式耳。因为较高的价格还可能使大豆的种植变得更加密集,布朗会使用比较昂贵的农药或机械来提高亩产量,而这些生产资料在大豆价格较低时使用是不划算的。  从生产的整个行业来看,即便是生产同样的产品,但由于生产条件、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的差异,不同的厂家会有不同的成本。当我们在市场上看到一个价格的时候,可以想象,在这个价格下,成本较低的厂商在赚大钱,成本较高的厂商在赚小钱,而有的厂商刚好保本——即它的成本刚好等于价格。但无论如何,厂商的成本不可能高于价格。如果成本高于价格,厂商就会倒闭。  因此,价格就像一条“生死线”。当价格上升的时候,成本较高的厂商也可以存活下来,于是会有更多的厂商进入这个行业;而当价格下降的时候,那些成本较高的厂商就会面临“价不抵本”的局面,被市场淘汰掉。其结果是,价格越高,整个行业的供给量就越大,价格越低,供给量就越小。  所以,无论就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厂商还是就生产这种商品的整个行业来说,对商品的供给,都表现出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小、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的规律。这就是供给定理。


第四部分价格原理(一)(8)(图)

  和讨论需求一样,我们可以假设对于某种商品,当市场价格为8元时,市场的供给量将为1200,当市场价格为7元时,市场的供给量将为800;当市场价格为6时,市场的供给量为500……如此等等,见右表。  如同需求曲线的做法,我们仍以纵轴P表示商品的价格,以横轴Q表示市场对于这种商品的供给量,按照价格的多少以及相应的供给量,可以描出这个市场上这种商品的供给曲线。如下图,典型的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爬升的曲线(一般用S表示)。  供给曲线向右上方爬升的根本原因同样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就是生产效率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对于个别厂商而言,要增加产量,可以在现有的生产场地和机器设备上增加工人。但新增人员得到的产出不会像原来的时候那么高,而会逐渐下降。除此之外,工厂也可以在各种休息时间保持生产线的运转,例如在晚上或周末增加班次。但加班会使工作效率降低,还要加倍支付工资。所以,无论是让目前已被雇佣的工人工作更长时间或吸引更多的工人加入到这一行业,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都会导致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上升。  从某个行业的内部来看,各个厂商成本都不同。原因是每个厂商都会抢先使用那些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生产要素,例如一位特别有能力的经理、一台非同寻常的好机器、厂房所处地理位置极佳等——而其他厂商则缺乏这些生产要素。由于这些特殊的生产要素十分有限,要想增加产量,只能使用差一些的机器设备,使用素质较低的工人,使用不太好地理位置等等,所以成本将随着产量增加而上升。  从全社会范围来看,愿意在某个行业工作的训练有素的劳动者就这么多,要想得到更多的产出,就必须支付更高的报酬将在其他行业工作的合格的劳动者吸引过来。同样,这种情况也适用于得到更多的土地、原材料和资本物品。这样,某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最终会随着产量对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而上升,这也决定了供给曲线向上爬升的特点。  把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一种商品的价格如何在自由的市场交易中被决定。如下图(以前面的数据为例):  假设这种商品的价格还没有确定,我们随便给它定价为4元。这时候,市场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将是1000,供给量是200,供给比需求缺少800个单位。由于供不应求,消费者要争相购买,由此造成抬高价格的市场压力,导致这种商品的价格上升。随着价格上升,市场上对这种商品的供给量会增加,而需求量则会减少,这将导致供求缺口缩小。  再假设我们给它定价为8元,市场的需求量将是200,供给量是1200,供给超过需求1000个单位。由于产品过剩,对生产者造成了降价的压力,导致市场价格下降。随着价格下降,愿意生产这种产品的厂商减少,市场对这种产品的供给量下降。与此同时,市场对这种产品的需求量会增加。这两方面的作用将导致产品的过剩逐渐减少。


第四部分价格原理(一)(9)

  只有在价格等于6元的时候,对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是500,而市场的供给量也是500,供求的余缺等于零,价格和交易量才会稳定下来。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均衡,此时的价格叫均衡价格。  总之,如果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将造成供不应求,迫使价格上升;如果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会造成供大于求,迫使价格下降。与此同时,价格的变动又减少了供求的余缺。随着供求的余缺越来越小,直到供求相等,商品的交易就会稳定下来,形成均衡。这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也可以说,价格是均衡的反映,它是消费者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决定的购买量跟生产者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所决定的生产量相等的结果。  通过市场调节,任何商品都会出现一个均衡价格,但由于种种原因,各个企业的成本千差万别,有的高有的低,这样就出现了利润。例如上述产品的市场价格是6元,而某家企业的生产成本是4元,这家企业就有2元的利润空间。如果某家企业的成本是7元,就会亏损倒闭。所以在所有提供这种商品的企业当中,成本最高的一家正好是6元,它是各家企业成本从低到高排列处于最边上的那一个,所以称为边际成本。  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是经济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它是生产者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把生产某种产品的全部企业看作一个整体。作为理性的生产者,这个整体在生产少量产品时可以利用最优等的资源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进行生产,所以成本较低。而当产量增加时,这个整体生产者不得不逐渐运用劣等的资源在不利的条件下进行生产,所以成本随之上升。  如果成本高于价格,意味着发生了亏损,作为整体的生产者要削减产量(剔除成本较高的企业),结果成本降低;如果成本低于价格,意味着有利可图,生产者将增加产量(有新企业进入),结果是成本上升。只有在边际成本等于价格的时候,生产者的利益最大,产量才会稳定下来。  同理,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价格等于消费者消费最后一个单位产品所得到的效用,即边际效用。这是因为,在市场决定均衡价格的过程中,消费者会根据商品的价格和它对自己的边际效用调节消费量。如果价格低于边际效用,说明购买这种商品很值,消费者将增加消费,使边际效用降低;如果价格高于边际效用,说明购买这种商品不值,消费者将减少消费,使边际效用提高。这么做的最终结果是:边际效用等于价格,同时等于边际成本,形成市场均衡。  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商品如果按照供求均衡的原则来生产和消费的话,会导致这样一个结果:即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中,成本最高的不超过价格,消费掉的全部产品中,效用最低的不低于价格。这就使得社会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提供尽可能多的价值,从而达到最佳的经济状况。  此外,还要注意,所谓的市场均衡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商品的供求平衡。因为任何一种商品的需求和供给曲线都是消费者权衡多种消费和生产要素在各种用途上进行分配的结果,所以各种商品的供求和价格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市场上不存在某种商品的个别均衡,而只有所有商品都达到供求平衡的总体均衡。没有总体均衡,就没有个别均衡;要达到个别均衡,就必须达到总体均衡。这一点后面要详细论述。  思考和练习  1.供给定理的内容是什么?供给曲线向上爬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描述均衡价格形成的过程?  本章小结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就是价值,它表示一切商品的相对稀缺性,也是衡量经济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如果没有价格系统,人们的生产和消费就会失去方向,经济活动将陷入混乱。  科学技术要成为生产力,必须有一个正确的价格系统作为决策背景。如果价格系统出现了混乱,科研成果不但不能缓解物品的稀缺性,反而浪费了资源。  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三点:提供激励、传递信息、调节供求平衡。  价格的本质是各种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价格的高低不由商品的用途决定,也不由为之付出的劳动决定,而是供求双方的关系决定。  供给相对需求越稀缺,物品的边际效用越高,价格就高。供给相对需求越充足,物品的边际效用越低,价格就低。  市场对商品的需求表现出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