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华西:中国村庄创业传奇-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村民大会。
第一章 惊叹:不可思议的华西现象(3)
说到村民大会,和大多数读者一样,我们脑海中浮现的是70年代的集体公社,唧唧喳喳的村民拥挤地站满一个大草坪。生产队长用喇叭在前面吆喝,先是在昏暗的灯光下点每家每户派来的社员代表,然后是分派春耕、夏种、秋收的农活,谈谈农田水利建设、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以及养猪、养鸭等农业话题。
可是,走入华西的村民大会,再次让我们大吃一惊,我们仿佛跨越了时空,有种梦幻般的感觉。
一位副书记建议我们早点过去,我们并没有很在意,心想早去可能要等得久。18点30分左右,我们随这位书记出发,开车朝着民族宫方向去。路上车流不断,车笛声此起彼伏,车灯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只有城市才能出现的“交通拥挤图”。民族宫门前的广场上已经车满为患了。另一些村民则是步行走来,显然他们对于停车问题有所预料。
18点45分左右,我们走入民族宫会堂,广播里放着音乐,偌大一个会场已经基本上快坐满了。孙海燕副书记热情招呼我们到前排就座。18点50分左右,主席台上很快坐满了人,吴仁宝老书记也端坐在主席台中央。我们一看整个会场,已经是座无虚席了。离19点还差几分,音乐戛然而止,吴协恩书记环顾了一下会场,宣布会议开始。
我们诧异于他们良好的秩序,他们不需要村干部大声地吆喝,“开会了,大家请注意会场纪律”。会场十分的安静,没有开小差、开“小会”的人,也没有打瞌睡或者玩手机的现象。这种每周一次的高频率村民会议,能达到这样境界,真是不可思议。
大会直奔主题,不说空话、套话,没有冗长的报告。这次村民大会的主题是各企业负责人汇报2007年首月开门红和新年的工作计划打算,学习华西北钢368精神。台下近千人在静静听着,热烈地鼓掌,从他们积极关注的表情中可以看到,他们就是华西真正的主人。
会议的内容全部为企业经营方面的话题,几乎没有谈到农业话题。这让人难以置信是在开村民大会,更像是开一个企业集团公司的股东大会!
最后是吴仁宝老书记的精彩演讲,亲切的话语一出,立即博得了村民的喝彩。大会结束,老书记特地向大家介绍了艺术团新来的几位演员。精彩纷呈的表演,真实的布景和完善的音响设备,让在座的村民如浴春风。
现象六是塔,还是楼?
走进华西村,远远就能看见由9座高楼组成的建筑群,是塔不像塔,说楼不是楼。它比普通的塔要高大得多,比普通的楼顶要尖,顶端还竖立着金色的葫芦。准确地说,这些楼叫做“塔形楼”或者“塔状楼”。塔群里每座楼都有独特的功能设计,有的是集团办公楼,有的是宾馆、培训中心、营养配餐中心。
有座下宽上窄、四方形、17层、每层都有飞檐的建筑,华西人称之为“金塔”。金塔建于1996年,耗资12000万元人民币。这是一座宾馆,在华西采访调研的日子里,我们就住在这里。在没有高楼的华西村,金塔成为华西的标志性建筑,在村中显得非常醒目。塔上挂着“中国华西”金字横匾。省略了省,也省略了市,“中国”之下便是“华西”,足见“天下第一村”的知名度之大。塔顶上那熠熠生辉的金黄色葫芦,用35公斤黄金镀成。大门口还安放着一座铜雕,是一头“牛气冲天”的金牛,脚下是地球。这“金牛踩地球”便是华西村的“村标”。
华西金塔呈现了中国独特的建筑元素,是华西建筑的标志,7级塔形设计反映了华西人积德行善的思想,也是华西人道德追求的标杆。
现象七简朴的富裕
富裕的华西,家家存款过百万,别墅家家至少一套,车至少一部。华西的村民年收入10万的大有人在,一些企业管理者年收入甚至过百万。有着“金领”收入的华西人,并不过分追求名牌。吴仁宝在正式场合身穿的也几乎都是“仁宝”牌服装。很多村民虽然开着车,也很少到高档饭店吃饭,最爱吃的依然是自己家的粗茶淡饭。
我们采访期间,春节将至,在一栋别墅前面,看见有一群人围着一个爆米花机,原来他们正在自制“年货”。百万家产的他们,为何不到超市买“年货”呢?省时、省力,味道还好,而且他们根本不缺钱。其实,华西人一贯就是这样做的,不管是过去的艰苦创业期,还是如今的富足期。
有些华西老年人,生活安逸,吃穿不愁,但仍利用余热为华西增加收入,女的接纱头,男的收废品,他们舍不得浪费任何一点资源。外面有些人奢侈浪费图安逸,而华西人依然在“勤俭节约增资本”。当然,这种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精神,在华西似乎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风格”,因为在他们眼里,勤俭节约只是多年的生活习惯。
第一章 惊叹:不可思议的华西现象(4)
现象八“华西村没有懒人”
住别墅,开轿车,如今的华西可以说是要什么有什么。可是,中国有一句老话,“饱暖思淫欲”,华西会不会养出懒汉来呢?华西人是否会逐渐丧失上进的动力呢?
“不会!”老书记吴仁宝果断地告诉我们:“华西村没有闲人,连我在内,人人都要拼命劳动。”老书记已经是80岁了,他仍旧精力旺盛,每天四五点就起来了,满华西“溜达”,随同的年轻人一不小心就被甩到了后面。
采访期间,我们深入车间,看见的是辛勤工作的员工,听见的是机器轰鸣。在创业时期,华西人“从鸡鸣累到狗叫”,如今他们仍然保持着农民的习惯,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晚上还经常加班加点。厂里的工人不怕加夜班,就怕没有班。问他们感觉累吗,他们说,这样的活比农活可轻松多了。
质朴的农民永远是勤劳的。在华西,我们注意到,每天6点半左右,华西人就已经开始工作了,他们的工作时间比城市的“朝九晚五”多了近3个小时。吴仁宝老书记风趣地说,华西的干部什么法都遵守得好,就是《劳动法》自己没有遵守好。
在华西,只有老年人可以安度晚年,清闲度日。60岁以上的才允许打麻将,不过只能在老年活动中心打,并且不许赌钱。不过也有的老年人闲不住,义务给每家每户送米、送水果。他们要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报答华西给自己带来的幸福生活。
现象九“这样的能人有100个”
华西村有副书记34个,一个村这么多的副书记,这种现象在中国任何地方都难以找到。可是,他们大多数都是华西各个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个个都是企业经营的好手,都是经过市场千锤百炼筛选出来的“大将”。
副书记吴协德,在华西办过很多厂,从创建到离开,几乎每一个都赢利,“亏本”似乎和他绝缘,是个“办厂”的能手。副书记杨永昌,以前是华西个体户,自从担任占华西工业集团总资产三分之一的华钢厂总经理后,不负众望,使钢厂的效益直线上升,每月都能为华西村实现可用利润3000多万元。大学生梅振华,刚毕业时任厂长助理,一年后成副总经理,又一年后,24岁的他就成为华西村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党委副书记,兼副董事长、厂长数职。在华西,被媒体称为“农民教授”的程先敏对我们说,这样的能人在华西至少有100个!
吴仁宝说,华西积累了这么多的人才,是半个世纪来华西人自己勤奋的结果,是自我学习和培养的结果,是永远不满足现状的结果。
现象十高音喇叭播放的集体文化
相信经历过20世纪70年代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个人民公社的年代,尤其是电线杆上高高挂着的大喇叭播放着让人热血沸腾的革命歌曲的情景,这已经成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象征。
在华西,音乐声总是萦绕着整个村庄,有时候播放的是《社会主义好》等革命歌曲,有时候播放的是华西人自编自唱的《华西村歌》、《十富赞歌》、《十穷戒词》等,还有时候是锡剧等地方戏,浓烈的文化气息让笔者感觉又重回那个年代。只不过,以前那个年代到处是破烂的瓦房和在农田耕作的贫苦农民,而现在到处都是别致的别墅和奔驰的汽车!
体现华西文化的“口号”也随处可见。一进村口,你就可以看到老书记吴仁宝最为经典的话: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一进企业,你就可以看见公司的宗旨,比如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墙上醒目地写着:责任如山,勤奋如牛,心细如发,团结如一。
在华西生活,一起床,你就可以听见革命歌曲响彻云霄;一出门,你就可以看见蜿蜒曲折的长廊上镌刻的古代爱国故事,比如杨家将杀敌、岳飞精忠报国。
环境会影响人的思想。华西的这些文化气息,可以让每个人的心灵得到净化,素质得到提升。在这种“熔炉”铸造出来的“钢”,每一块都是好“钢”。
现象十一“大同世界”?
孔子在《礼记》中曾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谁都清楚,孔子提出的“大同世界”在那个时代只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已。
然而,在华西我们却感受到了这种和谐的社会气息。我们在华西村采访,不知不觉中迷了路,当拦下一辆本村村民的车问路时,司机很热情地对我们说:“你们上车吧,我送你们过去。”我们行走在华西,处处感觉到了和谐社会的温暖。
在村民的一排排别墅中,我们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的豪华别墅居然门上挂着钥匙,有的别墅甚至根本没有锁,虚掩着门。华西人告诉我们,在华西,即使大门敞开着也不用担心,家家都住别墅,根本没有小偷。
在菜市场,卖鱼的小贩当天没有卖完的鱼都不挑回去,只拿张报纸一盖,第二天回来再卖,不用担心被偷走。深夜的街头有人做小买卖,钱匣子就那么开着,华西人骄傲地说:华西村不会发生抢劫的事。
多年来华西村未发生过重大刑事犯罪案件,施工工地不用围墙也不会丢失东西,真正实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富甲天下”的华西村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世外桃源”、“大同社会”的胜景。
第一章 惊叹:不可思议的华西现象(5)
现象十二农民的“工业现代化”
“夫营民企妇营田,子女车间各上班。”农民办厂,在很多人眼中,都可能认为顶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小作坊,依赖于手工,质量得不到保证。可是参观华西工厂之后,你的想法将不得不改变。
走进华西企业的生产车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排排自动化程度很高的设备。负责人告诉我们,公司大多数设备都是国内一流的,有的还是国际一流的。在硬件方面,华西一点也不落后,一些企业已经进入生产管理数字化阶段,错综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着工业监控系统,星罗棋布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体现了安全防范意识。
华西的钢铁建材公司、有色公司、毛纺公司等企业的科技含量都比较高。华西钢铁公司的高炉、转炉等设备堪称一流,除尘、脱硫、喷煤、富氧等工艺也的确先进,生产的产品品质出众。“华西热带”拥有六项全国第一;“华西高线”创下了三项全国第一;“华西钢铁”成功引进、研发、创新TCO投弹技术,此项技术只有中国、美国有,中国只有华西有;“华西法兰”是“亚洲最大的法兰基地”。“华西毛纺”拥有中国纺织面料及花样设计大赛金奖等殊荣。
近年来,华西依靠雄厚的资金积累,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更新设备。一流的设备、技术打造出一流的产品,提升了华西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和知名度。
现象十三群众明白干部清白
华西的财务完全公开,而且做到日清月结,而且每个月在村民大会上公开一次,每一项收入和支出都公开在村民面前,做到完全的透明,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华西的财务完全由集团公司统一管理。从华西建村以来,历届主管财务的负责人都不是老书记吴家的人,也不是吴家亲戚,全是外姓人。财务集中却并不是吴家人专权、擅权、滥用职权。
严格、科学的财务管理,杜绝了资金的挪用,杜绝了贪污,所以华西近50年来从未出现过严重的干部贪污腐败问题,这难道不算华西管理上的又一个奇迹吗?
财务公开还带动和促进了村务公开、党务公开,使华西村的治理制度和机制在阳光下运行。
现象十四零库存
60多家企业,400亿的年产值,1万多种产品,这些数字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华西是一个巨大的生产基地,这种基地必然有着大片的仓库,用以囤积生产出来的产品。但是,当我们走入华西,我们并没有发现大片的仓库。华西生产的产品哪里去了呢?华西人幽默地说,产品都在车上,或者在别人仓库放着。
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曾在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节目对创业者选手说过这么一句话:“库存积压是个要命的东西,现在企业都想着实现零库存。”华西已经形成了“循环式”产业链,炼钢厂出来的钢坯,直接送到线材厂、轧钢厂,作为它们的原料,形成的终端产品是建材,由于产品质量好、价格低,加上华西信誉好,一出厂就被用户一抢而空。毛纺厂生产的精美布料,直接运送到服装厂、针袜厂等,制造出来的高档服装、袜子,通过华西国际贸易公司的大量订单,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国外。
华西巧妙地利用“以销定产、产业集群、循环经济”的方式实现了几乎零库存的境界,从而通过减少库存积压的方式,降低了产品成本,加快了资金流通,实现了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第一章 惊叹:不可思议的华西现象(6)
现象十五账上没有应收款
生产型企业常常被巨额的应收款所困扰,对于年产值400亿的华西,是否也会为此而苦恼呢?华西的答案令我们吃惊:华西几乎没有应收款!
熟悉大型企业的人都知道,要想让企业没有应收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华西是一个以制造为主的生产性企业集团,数百亿的销售额居然实现了无应收款,这不能不说是华西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奇迹。
华西能做到没有应收款应归功于老书记制定的一项经营策略——“薄利多销现钞,厚利欠款不要”。只要有欠款,再高的利润,华西也不做这笔生意。为此,吴仁宝曾说过,如果谁产生应收款,我就撤谁的职。其实最根本的奥秘是华西作为一个集体企业几十年来形成的商誉、诚信,使华西赢得了客户的信赖。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信誉让客户乐于和华西做生意,敢先给华西打巨款,排队等候发货。华西也一直信守承诺,坚持客户至上的原则,从来没有耽误过客户的事。
没有了应收款,就没有了呆坏账,也不用为三角债而焦头烂额,保证了资金链的正常运转,也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运转。正因为如此,华西各个企业永远都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现象十六农民创造的世界品牌
谁能想到农民生产的产品